APP下载

CBL教学法在高中地理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路径探索

2024-01-06王硕梁彦庆薛梦珂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课程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CBL教学法应用路径高中地理

王硕 梁彦庆 薛梦珂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 2020年度新课程新教材课题“新时代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发展基本素养研究”(编号:2006008)研究成果。

摘   要:高中地理課程是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深入挖掘地理教学中的思政案例是全面开展地理课程思政的基础。CBL教学法能够将丰富的地理课程思政元素以案例的方式直观呈现,以“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为例,探索CBL教学法与高中地理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的四个实现路径,即“充分挖掘思政元素,选择合适地理案例”“设置地理问题链,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丰富教学方法与工具,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开展多样化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程思政;CBL教学法;应用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32-0047-04

2022年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准确把握各门学科育人目标,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课程思政成为中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热点。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性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认同、国际视野、文化自信和生态文明等思政教育内容密切相关,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如何将丰富的思政元素融入高中地理教学,提高地理学科知识与课程思政的契合性是地理教育工作者的研究重点。CBL(Case Based Learning)教学法能够将丰富的地理课程思政元素以案例的方式直观呈现,通过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链诱导学生深度学习,进而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浸润思政观念教育,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一、高中地理课程思政与CBL教学法

(一)高中地理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是指在各学科课程中,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努力挖掘课程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坚持有机融合的原则,在系统、科学地进行知识讲授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开展理论传播、思想引领、价值引导、精神塑造和情感激发的教育方式。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性质,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在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思政建设中具有独特优势与特殊位置。高中地理课程思政教育即以地理学科内容为载体,以思政价值为引领,在地理学科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课堂、课外实践活动、研学旅行等都是开展高中地理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CBL教学法

CBL教学法是PBL(Project-Based Learning)教学法发展而来的,相比PBL教学法更强调以典型真实案例为基础设计与之相关的问题,引导并启发学生围绕问题开展讨论,其核心是“以案例为先导,以问题为索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由典型案例引出一系列地理问题后,学生在特定的真实情境中运用地理知识与原理解决问题,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积极参与和讨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典型案例的选用应遵循以下原则:

1.真实性。案例的选取要客观真实,利用真实的情境去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发现、探究与解决问题的兴趣。案例资源若缺乏科学性,会使学生感到空洞无理,从而降低其探究的兴趣与欲望,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与能力的培养。

2.思政性。案例的选择应围绕地理学科课程育人目标,充分挖掘案例中的学科知识与思政元素,体现地理课程思政育人的要求。

3.时效性。案例的教学资源应与时俱进,教师应动态补充案例内容,在地理学科前沿知识中渗透思政教育,吸引学生注意力,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二、CBL教学法应用于高中地理课程思政教学的价值意蕴

(一)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地理核心素养是新时代地理学科的育人目标,课程思政是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抓手。高中地理学科中蕴含大量可供挖掘的思政案例,借助CBL教学法,潜移默化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地理教学中,能够使学生能力的培养与立德树人相统一,真正发挥高中地理学科的育人优势,促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落地。

(二)提升学科知识与课程思政的契合度

高中地理课程思政的实施要求在遵循知识逻辑体系的基础上,准确发现思政元素与知识体系的结合点。CBL教学法以案例为支点,采用生动的案例,将学科知识与课程思政元素有效融合,实现知识育人与思想育人的同向同行,避免了生搬硬套和牵强附会。

(三)深化学生的文化认同

将CBL教学法应用于高中地理课程思政教学过程,能够借助案例提升课堂的活跃度和学生的参与感,并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引导,培养其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信心。

三、CBL教学法应用于高中地理课程思政教学的实现路径

(一)充分挖掘思政元素,选择合适的地理案例

案例的选择是CBL教学的首要环节。教师根据授课内容,搜集相关案例,深挖该案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根据案例特点与教学内容找到适合的思政切入点,将其融入到所要教授的课程当中,落实地理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作用。笔者以教材中的实际案例与资料为基础,结合当前时政热点与相关事实,梳理了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中可选用的思政案例及其思政培养目标,见下表。

如以袁隆平水稻研发为案例讲授影响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时,教师可将袁隆平的故事进行真实客观的整合梳理,使学生在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知识性内容的同时,充分感受袁隆平先生身上体现出的科学家精神,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国家认同感。

(二)设置地理问题链,引发学生认知冲突

问题链的设计是CBL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案例的基础上,以问题为纽带,促进学生知识的生成与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高中地理课程思政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问题链的设计要注意以下两方面问题,一是问题设置要结合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二是问题之间要形成逻辑链条,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问题设置要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通过激发学生思维活力为地理课程思政教学提质增效。

如以袁隆平水稻研发为案例讲授影响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时,设置以下问题:“水稻分布在哪?”“亚洲为什么是水稻种植区?”“袁隆平为什么要研究杂交水稻?”“简要介绍袁隆平研发杂交水稻的历程。”“袁隆平为什么向世界公开杂交水稻技术。”“杂交水稻的贡献有多大?”“现今为什么要推广海水稻,它的生长习性是怎样的,又有什么价值?”。问题链以“水稻-杂交水稻-海水稻”为脉络通过层层递进的设问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使学生主动思考,进而掌握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等地理知识,同时在这一脉络的基础上恰当地融入案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帮助学生了解袁隆平先生艰难的研发经历与伟大的理想抱负,深入体会袁隆平先生的家国情怀与科学家精神。

(三)丰富教学方法与工具,将隐性知识显性化

教学方法与工具的使用是CBL教学法的重要抓手。为推进高中地理课程思政教学价值落地,更好地实现思政教育的“潜移默化”,在深入挖掘案例的思政元素的同时,教师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探索能够将知识体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恰当耦合的方法与工具,将思政元素与知识、技能有机融合。教学方法可采用问题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自主探究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工具可选取多媒体、课件、地图、地球仪、视频、图片、网站资源(西瓜视频、哔哩哔哩、学习强国等)等。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能够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深入体会案例背后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教学工具则能够丰富与完善案例的内容,使案例呈现更加直观与生动,二者的有效运用有利于将隐性的思政知识显性化。

教师在讲授“水稻分布在哪?”“亚洲为什么是水稻种植区?”时为学生提供有关水稻生长习性的文字材料、水稻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图与亚洲的地形、气候、人口分布图等资料,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题目答案,深入学习农业区位因素的知识。对于“袁隆平为什么要研究杂交水稻?”“简要介绍袁隆平研发杂交水稻的历程。”“袁隆平为什么向世界公开杂交水稻技术?”“杂交水稻的贡献有多大?”等问题采用课前布置任务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自主采用不同的工具搜集资料,课上与同学分享答案与感受,感悟袁隆平的科学家精神,增强国际视野与国家认同感。“现今为什么要推广海水稻,它的生长习性是怎样的,又有什么价值?”这一问题采用角色扮演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代表“普通水稻”“杂交水稻”与“海水稻”,说明自己所代表水稻能够成功种植的原因及其特点(生长环境、习性、价值与不足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从而激发学习积极性,提升自我认同感。

(四)开展多样化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多样化评价是对CBL教学法应用效果的检验。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强调学生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的成长与发展,要求学校教育要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因此CBL教学法应用于高中地理课程思政教学的评价应是多样化的、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教师在地理课堂上可对学生进行表现性评价,从学生回答问题时所展现的思维水平、知识掌握程度、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思政内容与否等方面做出及时的评价和反馈。课堂结束后可通过终结性评价,以试题、问卷等形式考察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与思政内容的学习情况。

如在以袁隆平水稻研发为案例讲授影响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在课前资料收集、课堂分享、小组讨论与角色扮演等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与反馈,在课堂结束后采用问卷的形式对学生地理知识掌握情况与思政学习效果进行终结性评价,综合考查CBL教学法应用于高中地理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培养效果。

四、结语

本文基于CBL教学法,梳理了人教版《地理(必修 第二册)》可选用的思政案例及其思政培养目标,并以“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为例,深入探索CBL教学法应用于高中地理课程思政教学的路径。基于真实情景的地理课程融入思政元素案例,能够有效地避免地理知识的机械化讲授与思政教育的空谈,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实现高中地理课程思政教学的落地,进一步促进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在当前课程思政大背景下,教师应在地理教学中积极探寻和尝试不同的方式渗透思政教育,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思政价值引领作用。

參考文献:

[1]许   辉.守好渠 种好田——中学语文课堂的课程思政要素[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20,(2):57~58.

[2]刘   妍,张   柯,胡   静,等.形成性评价结合CBL在融通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2,14(8):35.

[3]巩茹敏,林铁松.课程思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J].教学与研究,2019,(6),45~51.

【责任编辑 史   盼】

猜你喜欢

CBL教学法应用路径高中地理
翻转课堂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工业自动化控制中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应用路径研究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PBL联合CBL教学法在内分泌临床见习教学中的应用
刍议小学数学对话教学
PBL小讲课结合CBL教学法在骨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