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逻辑理路与指标维度:高校青年教师适应期混合式教学效果评价标准构建研究

2024-01-03孟亚玲史慧丽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适应期高校教师青年教师

孟亚玲,史慧丽

(延安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不断触动着在线教育项目对传统单一实体教育场域的根基,同时也给高校课堂教学的运作机制带来了冲击。信息技术赋能的教育应用从边缘化教师教学内容展示转变为促进教与学全方位改革创新的核心要素。如何充分利用线上线下优质资源,满足学习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教育需求,成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突破口。基于此,融通线上线下学习空间的混合式教学成为教学新常态,旨在通过教学诸要素多维度的混合,解构千人一面的传统教学模式。但多维课堂教学的“混合”不是虚实教育场域简单的拼凑,而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交互,是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教学流程等各方面的重组。教育的重构和变革对高校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及素养能力等提出了新的挑战,这无疑将推动人们对高校教师混合式教学效果的审视与评析。

一、构建高校青年教师适应期混合式教学效果评价标准的缘起

高校青年教师作为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性力量,专业发展水平、教学能力等直接影响教学的有效性与学生发展质量,特别是基于线上线下“双线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打破以往高校实体课堂的时域限制,为师生的学习与学术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高校教师评价改革事关教育发展导向与教师的专业成长,如何构建科学多元的评价体系成为推进国家教育体系现代化的核心议题。基于此,立足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需求,从国家政策的价值导向、教学能力重构的现实诉求等方面厘清构建高校青年教师适应期混合式教学效果评价标准指标维度的现实缘起,为优化和完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提供前置条件准备。

(一)政策导向:青年教师勇担人才培养大任的必然要求

高校的扩招带来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直接带动高校师资队伍的壮大。高校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是一项重要的课题及系统性工程,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关注。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1],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2],2022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3]等明确提出要“重视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全力支持青年教师成长,培育高等教育事业生力军”“关心关爱青年人才”“加强青年骨干力量培养,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这些政策文件从宏观、微观层面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把其放在战略层面,重视青年人才的培育。而高校教师教学评价关乎高等教育的发展导向,是促进教师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领域。其中,《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4]《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5]等文件中强调要健全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坚持分类指导与分层次考核评价相结合,关注教师职业生涯的不同特征探索分类评价。从上述系列政策文件中可看出,国家对推进新时代教师人才培养与教学评价改革的决心和力度,为高校落实青年教师培育进程及教育教学评价有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对此,注重青年教师创新型发展培育工作,制定符合青年教师发展特征的评价标准,是规范和引领教学学术能力、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水平等多方面提升的重要指挥棒。

(二)现实诉求:混合式教学场域中教师教学能力的重构

混合式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不同学者从广义与狭义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界定。广义上的混合式教学是指教学空间、教学时间、教学方式及教学评价等全过程的混合[6];狭义上的混合式教学是指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在线教学与面授的线下教学的混合[7]。但无论从哪种角度考量混合式教学,都需要信息技术及教与学主体的参与、学习行为的发生等要素的存在,即混合式教学是基于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下,将网络自主学习与面授教学有效结合,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通过合理设定的教学设计取得最好的教学成效。由概念可知,教与学的空间属性的不断延伸,教学场域的开放性,使得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师生互动等更加开放多元,全面激活了教学参与主体混合式教学胜任力的深入解析。教师是影响混合式教学质量与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到自身开展混合式教学的积极性及学生学习效果。高校教师如何在线上网络教学与线下课堂教学全过程协同的混合式教学生态中,提升教学学术能力从而增强核心竞争力,对教学型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尤其适应期发展阶段的青年教师是专业发展能力建构的关键时期,是教学加强稳定期。在全新复杂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场域空间下,着眼于教学实际,探析高校青年教师适应期发展阶段是否具备相适应的混合式教学教育素养,能为该教师群体在信息化生态环境中专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因此,有必要紧抓教学评价改革,为适应期发展阶段的高校青年教师开展混合式教学提供反馈信息。例如,在混合式教学情境下,测量教师角色定位的清晰度、教学内容设计的衔接性、师生双向交互反馈水平等,能为青年教师明晰自身教学能力特征有明确的认知,并能有针对性地弥补自身的不足。

二、构建高校青年教师适应期混合式教学效果评价标准的逻辑理路

教师教学评价改革是高校内部组织结构变迁、人才培养质量的风向标,形塑着教师职业发展态势。评价标准作为开展实践层面教学评价的细则,把握正确的构建逻辑能合理正当地反映高校青年教师适应期阶段的实际水平。为此,从现有研究现状分析为逻辑起点、教师个人基本特征为逻辑主线、混合式教学发展追求为逻辑终点三个层面来搭建高校青年教师适应期混合式教学评价标准的逻辑理路,旨在提升精准评价的有效性。

(一)逻辑起点:高校青年教师适应期教学评价标准差异性视角的缺乏

“视频再造教育”国际理念的广泛传播及“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的探究,揭开了高等教育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新征程[8]。随着大量网络课程的涌现及信息化教学工具平台的普及,混合式教学成为各界学者关注的焦点。例如,着眼于教育教学深化改革及信息化教学等社会背景特征,在生物化学[9]、医学教育[10]等具体专业课程教学中采用对照实验,从参与主体、教学流程、学习结果等方面探究课程建设混合式教学效果。蔡韩燕、杨成等学者在梳理高校教师评价面临的难题基础上,从数智融合理念驱动教师评价改革路径,为精准客观评价教师提供数据支持[11]。李海东、吴昊等人从课程建设、教学实施与效果评价全过程视角出发,设计监测混合式教学质量的流程模型和指标体系[12]。上述研究为进一步优化线上线下课程的教学衔接、效果考评等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混合式教学改革也给教学参与主体教师的角色定位带来了深层次变革,不仅需要从课程的教学实践层面进行评价研究,更需要从教师主体意识及个人体验角度出发对教师发展特征与教学、技术、学生等多元叠加的关系样态深入探讨。而目前关于混合式教学研究较少涉及基于高校教师不同职业生涯阶段发展特征的混合式教学效果评价标准研究,存在进一步拓展的研究空间。纵观我国各大高校教师评价标准设定,对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阶段差异性表现不足,无法根据教师阶段性评价结果提供反馈建议[13]。特别是适应期阶段的青年教师是从教3~10年的教育者,且从职业发展阶段来看,是高校青年教师专业蜕变的重要时期,建立该类教师群体的混合式教学效果评价标准能精准发力,为职业生涯的发展夯实基础。据此,在现有混合式教学评价文献的基础上,以汲取现有评价指标参考来源的养分土壤为逻辑起点,立足于教育生态变革,构建科学精准的教学效果评价标准,支持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协同整合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逻辑主线:高校青年教师适应期发展阶段基本特征的锚定

教师职业发展遵循着从新手到适应期、成熟期、专家型的基本路径,其入职年限与自身习惯等形成的相关教学经验的夹角,发展成若干固定的职业特征,构成独特的专业理解向度。

诸多学者根据教龄、教师关注、心理发展等不同维度指标来划分适应期教师职业发展梯度,以期为促进教师的发展提供契合的特征分析。在混合式教学成为大学课堂创新型教育手段的时代境遇下,适应期教师面临着技术认知、教学流程重构等多重考验。鉴于此,为更精准评析该类教师群体的混合式教学效果,从人发展特性出发,锚定评价标准的逻辑框架。因此,立足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的文献梳理,选取主题为“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生涯”以及“高校青年教师特征”进行SCI、北大核心、CSSCI级别期刊的高级检索。经过数据清洗、人工筛选剔除述评类非研究性文献和相关性较弱文献后,最终获得21篇期刊文献为有效数据;同时,以“适应期教师”为主题词搜索并精确选择3篇文献。另外,为扩充资料内容,增加包含该阶段教师特征的“区分性评价”方向的7篇文献,共计31篇期刊文献。借助软件NVIVO12进行自动编码并经过反复对比、归类与整合,得出包含身份认同、个人素养、教学探索、发展需求等四个特征维度的高校青年教师适应期发展阶段特征编码表,具体如表1所示。从编码结果来看,处于适应期的青年教师是呈现非稳定状态的高学历教师群体,可塑性强、较易接纳新事物。例如:新兴数字教育的应用,能将前沿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14],且学习积极性较强、富有挑战创新意识,掌握着相对成熟的教育教学技能,但是心理和专业成熟度较低、专业能力水平处于成长期,行为选择易受外部政策、规定的制约[15]137-138。基于此,厘清青年教师适应期发展阶段的职业特征,是有效掌握该类群体混合式教学水平及专业发展路径的前置准备,也能为构建混合教学效果评价标准搭建逻辑主线,即在高校评价场域中制定一套符合青年教师适应期职业生涯发展特征的混合式教学效果分类评价标准,及时反应该阶段教师发展水平的指标依据,能为其找准混合式教学过程中自身努力方向提供价值判断。

表1 按维度对适应期教师发展阶段特征编码的统计结果

(三)逻辑终点:高校青年教师适应期混合式教学创新与效果提升的共生追求

2021年12月,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在第十二届新华网教育论坛中指出,线下课堂教学融合“互联网+”“智能+”技术的混合式教学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新常态,并明确技术与教学教育新的融合将引发新的学习革命[16]。面对数智技术变革教育生态的冲击,高校教师无法独善其身。诚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3年工作要点中指出,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深入探索虚拟教研室建设,指导办好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17]。这是从赛事实践层面彰显对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教育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性,旨在推动高等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提升教学水平和育人能力。从“金课”到“金师”同样使得高等教育的质量升级转向对教师的要求。混合式教学作为适应时代变革的教育模式,该模式的运行效果与教师教学质量一以贯之。青年教师作为高校师资结构的主体及新生力量,尤其在适应期阶段,是个人专业发展的关键节点,紧抓该类教师发展现状是教学能力建设的核心要件,对把握及促进混合式效果具有底层逻辑意义。适应期教师的创新教学与混合式教学效果评析有着相同的运行机制与规则。教师主体作为教学流程的执行者、组织者,时刻关注发挥混合式教学最大潜力愿景的达成,形成相互牵制、相互影响的力量主体。构建适应期教师混合式教学效果评价标准,蕴含着适应期教师创新教学与混合式教学真正落地生根的发展机遇。在探究评价标准维度制定的过程中,围绕教师教学全过程,考量指向线上线下不同场域中教与学特征的指标,期待获得混合式教学创新性发展理论层面的支撑,从而寻求适应期教师在教学评价实践层面的反馈,以此收获教师专业能力及教学改革双向发展的共生追求。因此,探索适应期教师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不能只停留在一套标准体系的制定上,更应多关注其背后的逻辑终点。例如:给定教师开展混合式教学行为准则的参考框架、自我反思教学效果的测评表等,使混合式教学情境中的适应期教师,评析自身教学学术能力、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等水平,以此反哺混合式教学机制的良好运行。

三、高校青年教师适应期混合式教学效果评价标准的指标维度

高校教师的成长态势与专业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校教育的发展质量,特别是新时代下教育事业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挑战,高校青年教师作为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与强动能,该类教师群体应对混合式学习环境教学力的实然状态影响着技术赋能下教育发展向度。基于此,高校教育评价应抓取青年教师适应期阶段在学术性、创新性、教育性等方面的发展特性,为该类型教师全面客观地反思自身产学研行为提供数据支撑,以实现向成熟期教师的转变。

(一)指标维度理论依据的厘清

“互联网+教育”的井喷式发展为混合式教学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成为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变革实践层面的教学创新。而作为开展混合式教学的组织者,高校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赋能课堂的教学学术能力是评判该教学模式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世界经合组织(OECD)在分析行业对信息技术采纳和使用水平时,从准备度、应用度、影响力三个维度构建电子商务分析框架[18]14-15。混合式教学作为信息技术推动下教学层面的变革方式,该运行逻辑与OECD提出的框架不谋而合,即可从这三维度进行考量教师主体的混合式教学效果。北京师范大学冯晓英教授在构建混合式教学分析框架时,也参考借鉴了OECD提出的框架维度,为近10年来国内外混合式教学的研究现状提供了基本范式[18]15-16。因此,为保证指标维度的科学性,本研究的评价维度同样选择以准备度、应用度、影响力三个维度作为评价基底框定评价方向,并在周景坤教授区分性评价系列研究及大量混合式教学效果评价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确定指标来源。

在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驱动下,我国高校形成了绩效优先、问责为主的教师评价制度,将教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多维度工作职责内容进行分解测量[19]。但大多高校采用目标导向的刚性管理机制,更多关注科研成果数量、课时数等量化指标,缺失对教师精神需求、劳动性质、自我决定意识等人本型柔性指标的全面考量。特别是适应期教师关注的焦点转移到如何提升教学技能及积累教学经验以改善教学效果[15]160-161,具有对自身角色身份的双重认同,既是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育者,也是不断更新个人认知的学习者。因此,在构建高校青年教师适应期混合式教学效果评价标准时,一方面以包含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内容的KPI绩效理论为支撑并遵从目标管理SMRAT原则,将评价内容可行为化,以促进评价指标的可测性[20]。另一方面,在设置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的过程中以青年教师适应期发展阶段个性特征为逻辑主线,充分突出该类教师群体教学过程及职业发展向路特征;同时,合理关切混合式教学特征,如对技术应用、学生表现力及教师教学能力等多层次内容的考量。

综上所述,高校青年教师适应期混合式教学效果评价标准是以OECD提出的框架为评价方向、KPI绩效理论为支撑、职业发展阶段个性特征为逻辑主线、混合式教学特征为基底进行构建的,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指标来源的全局性与系统性。具体理论框架内容如图1所示:

(二)指标维度的构建

教育评价是包含教师在教学、科研等方面满足学生客体所需要的某种属性而进行的价值判断,揭示教师主体的教育价值。混合式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主要体现在课程信息的完备性、教学内容的适切性、学生学习参与度等多项教学进程中,以此探究教师的教学效果[21]。而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依据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判教师的教学效果,缺乏对教师自身教学情况的考核,也忽视了不同类型教师的个体差异。为更好评估青年教师适应期发展阶段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本研究从专业准备、教学探索、教学实施、科研工作等多项指标衡量高校适应期教师,利用课堂观察、教学平台的统计数据,科学、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状态,以实时反馈激励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及创造性。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评价应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而非仅强调结果。混合式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该标准从形成性评价理念出发,采用动态监测的方式评判青年教师适应期发展阶段的教学行为,包括教师基本的职业道德、技术理论素养、教学素养等准备阶段及教学实施过程中技术应用的适切度、课堂组织管理的流畅性等,并在整个教学流程中关注教师与学生、科研、社会服务等双向影响。

表2 高校青年教师适应期混合式教学效果评价标准

(三)指标维度的解释说明

教师教学效果评价是基于反馈信息提供的评价结果,包含对教师教学活动的相关行为信息及课堂教学活动信息的价值判断。高校青年教师适应期混合式教学效果评价标准的制定坚持分类别、分层次的评价原则,确定符合青年教师适应期发展阶段的个性化评价标准。其中,将KPI管理思想引入适应期教师混合式教学效果评价标准中,并秉承“二八原理”将青年教师适应期发展阶段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的关键行为作为反映该类型教师的教学实际情况的数据来源。在针对青年教师适应期混合式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中,贯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的“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在专业准备评价维度加入职业道德的考量,评判高校教师的师德表现[5]。此外,注重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关注教师的科研动态。从准备度及应用度两个维度考查混合式教学技术赋能下教学形态所需的理论素养、技术认知及在开展混合式教学中对学情的把握度、资源分享的契合度等,包含对在线学习、课堂组织等多维教学场域下针对性、流畅度的评价,以期为适应期教师改进教学提供参考。这一评价维度侧重于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习数据的采集及处理、传输和存储课程资源的应用力,从教学风格、课堂组织等全方位反馈教师的教学状态。为实现多方面收集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数据,单独设置影响力的评价维度,涉及对学生发展、科研成果、社会服务三个维度,主要从显性成果输出模块来评价,包括学生对混合式教学的接受度及思维方式、信息素养等方面的提升;根据混合式教学经验产出学术论文、专著等研究性成果及参与社会性服务,如进行混合式教学经验咨询服务等。

(四)指标维度的运用注意事项

对高校青年教师适应期混合式教学效果的评价是一项严谨科学的教学工作,是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和提升学术创新的重要抓手。在评价的过程中,高校应转变传统结果导向的评价理念,从本校青年教师群体特征出发,并结合混合式教学课堂实际情况采用适切的评价方法,全面具体地关注教师的多维劳动及学生的实际感受及学习效果。因此,在参考上述《高校青年教师适应期混合式教学效果评价标准表》进行评价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融合。一方面,对高校青年教师适应期进行混合式教学效果评价的价值旨归是厘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促进该类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以及促使学生适应混合式教学样态并取得进步与成长,以实现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而非表层的形式主义评价。另一方面,要注重对教师教学效果评价的工具理性,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科学收集教学行为数据,智能联通使用学生学习动态数据,不断扩充评价的实质内容,便于适应期发展阶段的青年教师对比预判教学进程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转变教师在评教过程中的被动地位。在真正落实对适应期发展阶段青年教师进行混合式教学效果评价时,教师应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想法和需求不断修订和完善上述评价标准表,提升教师的话语权,让教师在与同行、专家、评审人员等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

3.秉承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及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双向融合的评价理念。影响教师混合式学习效果的因素是多维的,高校应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将外显的教学行为与隐性教学影响采用定性与定量的评价方式进行综合性评价,以提升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另外,从教师发展的角度来看,适应期发展阶段的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呈现动态发展样态,学生学业成绩不应作为单一评判内容,要关注教师的过程性教学实绩及衍生的教学学术成果等。

四、结语

在数智融合的背景下,传统经验性教学转变为以数据为中心的教学,驱动着高校教师评价改革。高校教师教学评价事关高等教育发展质量,如何推进教学评价改革促使高校教师真正践行教书育人的实质性教育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合理构建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是教育建设发展的重要环节,随着技术、教师个人素养的发展及数据的积累更迭等,衍生的评价内容、种类也在不断叠加,更新更全面的高校评价改革仍需进一步探索。因此,有必要完善教学评价相关理念与执行程序,以进一步促使高校教师评价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适应期高校教师青年教师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缩短进城农民的“适应期”——千阳县抓党建引领进城农民融入城市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如何应对中职酒店专业学生实习适应期当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零适应期教育模式对双语师资培养的启示
女教师产后返岗适应期的“危”与“机”*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