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数字素养研究综述
——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

2024-01-03陈怡君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数字素养研究

陈怡君

(西安航空学院 图书馆,陕西 西安 710082)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飞跃进步,以及社会向数字化的飞速转变,人类的思维方式、生产模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等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为了适应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需求,数字素养已经变得不可或缺[1]。数字素养是数字时代对国民素质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人们在数字社会中生存所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之一。

格里斯特在1998年所著的《数字素养》一书中,将数字素养定义为获取并应用网络化计算机资源的能力。他强调,数字素养的核心能力在于对网络上发现的信息进行明智的评判[2]。琼斯-卡瓦赖尔等人则认为,数字素养是阅读、理解各种媒体形式,通过数字化处理方式创造新的数据和图像,以及评估和利用从数字环境中获得的新知识的能力[3]。而以色列学者阿尔卡莱提出了一个包括图片—图像素养、再创造素养、分支素养、信息素养、社会—情感素养的数字素养概念五个框架[4]。

作为一种现代文化能力,数字素养已然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机构关注的重要议题。纵观国际社会,数字素养与技能已成为谋求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指向。目前,很多国家和地区都陆续制定了一系列针对其实际情况的数字素养培育措施,以促进本国和本地区民众数字素养的培育和提升。例如,2006年,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共同发布了《以社会能力为核心的公民素养框架》,即《欧洲核心素养参考框架》提出了21世纪欧洲公民必备的8个核心素养,其中就包括数字素养。欧盟将数字素养广泛地定义为“在工作、就业、学习、休闲以及社会参与中,自信、批判和创新性使用技术的能力”[5]。之后,欧盟数字项目在此基础上加以细化,提出了包含五个数字素养域的数字素养框架,分别是信息域、交流域、内容创建域、安全意识域和问题解决域。

相较于国外,我国对数字素养相关问题的探讨起步较晚。国内首次提出“数字素养”这一关键词是在2006年。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紧跟时代发展趋势,对数字素养的培养日益重视。进入2020年以来,数字素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相关部门制定了诸多相关文件。

2022年2月,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2022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要点》,强调了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的重要性。该文件明确了培养数字素养与技能的目标,计划在2022年底前取得积极的进展,并建立系统推进的工作格局;同时,还部署了八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包括加大优质数字资源供给、打造高品质数字生活、提升劳动者数字工作能力、促进全民终身数字学习、提高数字创新创业创造能力等,共计29项。2022年6月,习近平在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了提高全民数字素养和技能的重要性,加快工业化转型升级,推动数字时代互联互通,为国家发展注入新动力[6-7]。

一、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的数据集来源于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通过文献计量的方法进行主题检索,检索条件设置为“数字素养”,数据库选定为期刊库,来源类别为中国知网数据库内所有的核心期刊数据库。经过精确检索,共检索到 1 091 篇文章(检索日期截至2022年12月30日)。

(二)研究工具

本文使用CiteSpace 6.1.R5作为可视化分析软件,该软件具备多种可视化功能,如关键词共现分析、机构分布分析、作者合作分析和文献耦合分析等。这些功能可以帮助我们以图形化的方式展现并分析学科前沿的演进趋势以及知识之间的关联状态,并且利用Excel、NoteExpress、MATLAB 等工具进行辅助分析。

1.使用NoteExpress进行数据清洗。去掉与研究主题相关度低或无关数据63条,如卷首语、新闻资讯、会议通知、征文及国外作者文献等。数据处理过程中有4条年代缺失的数据,通过再次在数据库中查询,补全题录数据,最终得到有效数据集 1 024 条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其年度分布如图1所示。

图1 国内数字素养研究文献年度分布

2.在完成数据清洗后,将数据导入CiteSpace可视化计量分析软件中,进行知识图谱的生成与分析。主要研究维度如下:

(1)关键词共现。通过对2006—2022年国内文献关键词的统计分析,使用CiteSpace软件形成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见图2),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有关数字素养研究的内容重点及关联情况。在网络中,节点代表文献信息单元,而连线则表示这些节点之间的联系(共现)。通过测量和可视化这些节点、连线以及网络结构,我们可以清晰地展现有关数字素养研究领域的知识结构和规律。

图2 国内数字素养研究文献关键词共现图谱

关键词是起着关键作用的字或词,向上具有阐释性,向下具有统领全篇的作用,关键词在研究领域中出现的频率越大,就越能反映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8-9]。由关键词共现图谱及其详细信息可知:国内的数字研究热点多集中在数字经济、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信息素养等方面。

(2)关键词聚类。在提取 1 024 篇文献的关键词后,使用Citespace对共现网络中的关键词进行紧密关联的聚类,每个聚类都由一组相互关联的关键词构成。随后,为每个关键词赋予一个值,同一聚类中值最大的关键词被选为代表,并用作该类别的标签。本文梳理了从0到17共18个类别,形成关键词聚类图谱(见图3)。

图3 国内数字素养研究文献关键词聚类图谱

通过分析聚类信息及绘制知识图谱,可以发现,国内数字素养研究的主要关注人群是大学生,研究内容是目标群体的媒介素养和数字技能,重点关注的是数字经济和数字技术。

(3)关键词突现。关键词突现指的是在一段时间内,发表的文章中出现频率极高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一般反映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动态。通常,通过在关键词突现的起始和结束之间划一条黑色横线来进行标记,可以直观地展示出该关键词在该研究领域的核心地位和受关注程度。若关键词突现的长度较长,则说明该关键词的热度持续时间相对更长,同时也意味着它在研究领域的前沿性更为显著。图4为国内数字素养关键词突现图谱,可以清楚地看到关键词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图4 国内数字素养关键词突现图谱

二、文献总体分布趋势

(一)文献发文量分析

发文数量是文献计量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文献数量随时间的发展变化,能够清晰地展现出一个研究领域的发展进程和研究规模[10]。

本文通过分析数字素养研究文献的历史发文量(见图1),可以看出2010年以前只有零星的几篇有关数字素养的论文。2013年之前的年均发文量不足10篇。从2014年开始,有关数字素养相关研究的发文量开始逐年增加,并保持着明显的上升趋势。从2015年开始,数字素养的发文量呈倍数增长状态,这也说明针对该领域的研究已成为当前社会研究的热点。

究其原因,在这一时间段内,多个国家连续发布了有关数字素养的系列文件,强调数字素养以及数字技术的重要性。国内也有多位学者对这些文件进行了解读,并产生了一系列相关的国际合作。在我们绘制的网络图谱中呈现出较大的合作类团,这对于数字素养在国内引起重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2015年以来,数字技术正处在蓬勃发展阶段,连年来与数字素养相关的文献发文量呈翻倍上涨态势。这不仅与国家的政策密切相关,同时与人们身处数字时代的背景下,迫切希望融入其中的需求密切相关。

为了更加准确地反映国内有关“数字素养”这一方向的发展趋势,本文通过MATLAB软件对历史相关论文的发文量进行了曲线拟合,以此来反映年份与发文量的关系。本文分别采用了多项式函数和指数函数来拟合两者之间的关系,其结果如图5所示。从图中可以发现:多项式拟合趋势线y=2.368x2-27.59x+59.93的拟合效果较指数拟合趋势线y=0.200 5×e0.439 7x的拟合效果差。这一结论一方面可以从拟合值与真实值的接近程度看出;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两者的决定系数R2反映出来,即指数拟合的决定系数R2=0.992 3比多项式拟合的决定系数R2=0.886 8更接近1。

图5 国内数字素养研究年累计发文量与发文年份关系曲线拟合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国内有关“数字素养”在近年来的关注度呈非线性、指数级增长。另外,从图中也可以发现:2013年是研究热度的一个转折点,此年份之后国内掀起了研究“数字素养”的高潮,发文量逐年增加。这可能是由于2012年之后,大数据概念开始在国内风靡,并且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全民全社会数字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从而推动了人们对“数字素养”的关注。

(二)文献研究核心作者及合作关系

通过对2006—2022年国内文献作者的发文量的统计分析,使用CiteSpace软件生成发文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有关数字素养研究的主要学者及他们的合作情况,而通过研究核心作者的发文情况有助于厘清本领域内的发展脉络。

表1 2006—2022年国内数字素养前20位作者发文量

任何研究都离不开团队合作,不同团队通过相互之间的合作衔接,可以大大提高处理问题的效率,同时也更有利于激发团队成员的创新能力。图6为国内数字素养研究作者共现知识图谱网络,节点数为302,连线书为155,网络密度为 0.003 5。节点的联线数相较成熟发展利于而言是比较稀少的,只有少数作者之间开展了小规模的合作,有的甚至本身就是一个单位同一个项目组的成员,大多数作者都是独立开展研究的。我们可以看到相对较大的科研团队有董丽丽、王佑镁、殷丙山团队等,他们主要是通过对其它国家有关数字素养提升的一系列举措进行解读、梳理和分析从而探寻提升我国素养的措施。李新房团队不仅对相关国家提升数字素养的措施进行了解读,还针对国内特定人群提升其数字素养的举措进行了研究[12-14]。黄如花团队主要探讨了数字素养的外延和内涵,以及如何拓展提升数字素养能力,并进一步将其深入到数字素养与全民素质的提升[15]。柯平团队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数字素养的定义与内涵,以及数字素养的评估与测量,数字素养的培养与提升等几个方面[16]。

图6 国内数字素养研究核心作者共现图

(三)文献学科研究分布

2006年以来,张薇在《英语数字素养的研究型评价模式》一文中探究了基于数字素养评价范式的研究型评价模式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的使用,并通过评价结果证实了该评价模型能够有效地评价学生的论文,并为大学英语评价改革的方式提供了经验与借鉴[7]。

经过了近10年的发展,有关数字素养这一概念所涉及的主题不断拓展,众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向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经统计,文献数量最多的学科类别有: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274篇)、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244篇)、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202篇)、信息经济与政经济(189篇)、高等教育(119篇)。在这几个学科类别中有关数字素养的研究占据主导地位。另外,中等教育、农业经济、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这些学科也十分关注数字素养的发展。此外,贸易经济、学前教育等领域也有少量的文章发表。

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数字素养正在被越来越多的领域重视,往后的一段时间内交叉研究的特征将会越来越显著,这与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变化密不可分。统计数据也反映出目前研究最热的研究成果的结构分布非常不均,在排名前五的学科领域内发文量占据了总发文数的近九成,其它学科中只有少量论文发表。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数字技术会在各行各业中深入发展,未来定会有更多的成果在不同领域开花结果。

(四)文献来源机构分布

从文献的机构分布我们可以看出(见图7):有关“数字素养”的研究机构,主要集中于武汉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发文量排名前10的机构占据了总发文量的近10%。而且发文机构均为高校图书馆,可见“数字素养”这一概念最先引起高校的关注,这也说明高校对于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非常敏感的。

图7 2006—2022年国内数字素养研究领域文献发表数量机构排名

数字素养的发展与数字化社会的环境息息相关。国家层面已经通过制定各种政策来促进全民数字素养能力的提高,以便每一位公民都能积极拥抱数字生活,提升幸福指数,享受数字带给我们的红利。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能有越来越多的其它机构参与进来。

(五)高频关键词

在一个网络中,节点的中介中心性(Betweenness centrality)表示一个网络中经过该节点最短路径的数量。节点的中介中心性越大,它在其它节点的通信中起到的作用也就越大。在高频关键词贡献方面,关键词的中介中心性反映的是该研究主题在这一段时间的前沿热点以及整个关键词在该网络中的贡献,实际上它也是测量该节点在整个网络中的重要性的一个关键指标。通常中介中心性超过0.1的节点称为关键节点。

如表2所示,排除“数字素养”这一关键词,可以看到“数字经济”“数字鸿沟”“数字技术”这三个关键词排名位列前三,频次达到72次、52次和30次,中介中心性也最强,分别是达到0.12 、0.08、0.07,体现了它们在该网络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和其它关键词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紧随其后的关键词依次是“人工智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等。通过关键词可以很清楚地发现数字素养与信息素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并且它是在数字经济这个大环境下与之相适应而产生的。

表2 国内数字素养研究关键词频次表

三、国内数字素养研究热点与演进历程

为了深入了解数字素养研究的热点问题和方向,通过CiteSpace软件生成数字素养领域关键词时区图(见图8)和时间线图(见图9)发现:关键词承载着文献最主要、核心的信息,是对文献主题的高度概括。在时区图中,每个时间段都对应该时间段内新出现的所有关键词。如果这些关键词与前期关键词共同出现在同一篇文章中,将会用线条将它们联系起来。因此,对数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是必要的,可以了解某一具体时间段内哪些关键词出现的数量相对较多、有相互联系的关键词在集中探讨什么科学问题,进而可以判断研究热点的演变。

图8 国内数字素养领域关键词时区图

图9 国内数字素养研究时间线图

在对以上文献进行分析和整理之后发现:目前,在该领域的研究焦点有:数字素质与图书馆之间的关系、如何开展数字素质教育、需要培养什么样的能力,还有与其相关联的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能力等。特别是在最近几年,关于数字素质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变得非常密切。因此,在各个层次上,政府都会制定一些相关的政策,希望能够踏上数字经济的快车道,缩短城乡差距,将数字农村建设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从而达到促进乡村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目的。

(一)数字时代

数字时代,新的世界秩序正在孕育之中,在数字化的背景下,新的关键生产要素离不开数字资源。中国信息化建设应适应时代需求,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来促进现代化建设,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数字经济推动了新产业模式和新业态的涌现,改变了组织运行和管理的模式,为经济增长带来了新的空间,同时也为我国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推动了我国信息化高质量发展。

数字经济已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发挥核心作用,导致资源全球配置、经济结构重塑以及全球竞争格局变革。数字经济的发展推动全球进入数字化社会,该社会全方位重塑人类社会空间,深刻影响了社会各个领域和角落,这给全体人民和社会带来了新的挑战与要求。其中,提升数字素养已成为数字化社会中每个人的必备素质,也是人们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基本能力。提升数字素养顺应了数字化时代的发展要求,不仅有利于数字的生产,也有利于数字的消费,是实现数字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必要前提和条件。此外,提升数字素养也是缩小数字鸿沟、让全体人民共享数字化发展成果、共同创造更美好生活的关键举措。

(二)大数据

在大数据时代,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海量信息。然而,由于个人处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不同,许多人被迫作为孤立的“数据岛”运作。因此,必须加强对数据价值和意义的理解,掌握数字技术背后的思维方式,提高整合数字资源的能力,以便有效管理和处理海量数据。因此,每位公民都应该努力提高数据分析方面的技能。

随着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大数据已经成为数字经济的重要基石。2021年11月3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预计到2025年,大数据产业规模将达到3万亿元,年均增长率约为25%。此外,以创新能力强、附加值高、自主经营为特征的现代化大数据产业体系将从根本上建立起来。数字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其基础技术,主要包括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和大数据等。其中,大数据是数字经济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区块链等则是实现大数据挖掘、计算和存储的重要技术。因此,大数据的发展是数字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前提。在大数据背景下,挖掘、分析和整合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通过对数据的采集、存储、分发、分析和服务来促进创新;通过释放数据要素的潜力,赋能新的行业,加速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变革。

(三)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 Zurkowski)提出的。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后来又将其解释为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

信息素养是一个含义广泛的综合性概念。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信息内容的分析、检索与评价,是一种理解、发现、评估与利用信息的认知能力和逻辑辨析推理能力。更重要的是以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以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并将它们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的信息能力[18]。

(四)地平线报告

美国新媒体联盟发布的《地平线报告》 (高教版)是一份预测国际高等教育技术应用情况的专项报告,每年都由来自世界多国的几十位教育专家和技术专家共同研讨制定,公布未来五年高等教育技术应用的关键趋势、重大挑战以及重要技术[19]。该研究项目始于2002年,主要目的在于预测和描述未来五年全球范围内会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新兴信息技术。

《地平线报告》自2014年发布以来,对图书馆技术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力,逐渐成为图书馆技术的风向标。在2006年至2022年间,对于《地平线报告》的研究解读主要出现在2014年至2018年年间,主要的研究成员有殷丙山、高茜等,分别发文为5篇、4篇。但是,通过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他们均为NMC地平线项目组的成员。通过该项目的研究可以发现提及频率最高的关键词有高等教育、新型技术、数字素养、教育信息化、翻转课堂、高校图书馆、高等教育变革、教育技术、开放教育资源等。

在图书馆领域中的发展,主要从2015年对未来高等教育机构图书馆会面对的挑战有哪些以及如何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进行思考。经过不断的发展,已经梳理出的《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5图书馆版》概述了未来五年高等教育机构图书馆将会面临哪些挑战?如何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大数据、数字学术技术、图书馆服务平台、网络身份、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具有促进学术和研究型图书馆发生真正改变的潜力。《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7图书馆版》地平线报告系列展示了五年内创新实践和技术对全球学术与研究型图书馆的影响。报告涉及六大关键趋势,六种重要挑战和六项技术发展,它们影响着图书馆战略、运营和服务,包括学习、创意调查、研究和信息管理。其中,专家们认为大数据、数字学术技术、图书馆服务平台、网络身份、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具有促进学术和研究型图书馆发生真正改变的潜力。该报告为图书馆领导者、图书馆工作人员、政策制定者和技术人员提供参考和技术规划指南。

(五)数字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

随着我国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数字乡村建设已成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战略方向和重要内容。构建以数字化驱动的乡村现代化经济体系、社会治理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体系,能够有力地推动乡村的全面发展和繁荣[20]。推动建设数字乡村必将整体带动和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要决策部署,这一重大战略任务的艰巨性不亚于脱贫攻坚。

党中央从顶层设计开始,以一系列扎实有力的举措来统筹推进这项工作的稳步运行。在数字技术不断渗透到乡村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以及国家数字乡村战略的推行,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新的契机。通过深入研究,我们发现数字技术正在推动乡村文化生产方式、传播方式、消费方式的变革,以及乡村文化资源传承与保护的数字化转型,充分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然而,面对乡村社会在数字设施、数字能力、数字人才和数字政策等方面的鸿沟,我们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以消弭这些差距,更充分地发挥数字技术的赋能作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因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数字设备的普及率和服务质量;二是提升农民的数字素养水平,加强数字技能的培训和教育;三是加大农村数字人才的引进力度,吸引更多的人才到乡村发展;四是推动农村数字政策的出台,完善数字乡村政策体系。

(六)数字人才的培养

根据国际经济合作组织对于数字经济发展涵盖的ICT(信息通信技术)技能分类,数字人才既包括具备数据分析、计算机编程等专业数字技能,从事数字产品服务开发或技术研发工作的人才,也包括拥有数据化思维,能够利用特定数字工具或借助新技术辅助传统工作,与专业数字人才协同互补的复合型跨界人才[21]。

当前,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已经步入了快速通道。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2年)》的统计数据,2021年,我国的数字经济规模达到了45.5万亿元,相比2020年名义增长了16.2%,高出同期GDP名义增速3.4个百分点。此外,数字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达到了39.8%,与2016年相比,短短5年之间增加了近1倍[22]。从规模上来看,我国各省区数字经济规模增速迅猛,数字经济已成为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排名靠前的有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等地。然而,我国发展数字经济仍面临很多问题与瓶颈,数字化转型仍存在较多障碍,核心技术和设备受制于人,创新型人才还无法满足数字经济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短缺,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了挑战,急需建立新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3]。因此,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与创新人才无法满足数字经济发展需要的背景下,数字人才培养也成为了研究的一大热点问题。

四、研究述评

(一)研究成效

1.从理论研究来看:对数字素养的定义已经从简单工具的使用逐步拓展至创新、批判性思维、信息资源管理及公共问题的讨论等多个方面。而且,不同的研究机构提出了不同的数字素养框架,这些框架基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数字素养所包含的内容和层次。

2.从实践来看:许多研究者和研究机构开发并推广了一系列有关数字素养教育以及数字素养能力提升方面的培训与探讨。这些项目大多聚焦于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以及相关主题领域的研讨。例如,2022年在广州召开的“数字素养与数据保护研讨会”,2023年4月26日在福州召开的“第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数字素养与健康分论坛”,以及2023年8月在成都召开的“首届中国数字素养高峰论坛”等。

3.从提升方法来看:由于影响数字素养的因素特别多,不仅包含个人的因素,如年龄、教育程度、职业类型等;也有社会因素,如经济地位,文化背景等。因此,提升数字素养能力与全社会整体环境息息相关。积极开展各类数字素养的教育培训、积极参与数字创新及公共讨论等方式对于提升数字素养能力很有益处。

(二)研究局限

1.基于数字素养的研究方法相对单一,缺乏多学科、多维度的研究视角,主要依赖于一些传统的研究方法,如调查、实验等。

2. 评价方式缺乏标准化,不同的研究者、机构对于数字素养的评价方法各不相同,使得验证研究成果相对困难。

3. 缺乏长期的研究,数字素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数字素养的概念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目前的整体研究来看,缺乏对数字素养发展的长期追踪与研究。

4.对数字素养与其他相关概念之间联系的研究尚不足。数字素养与信息素养、媒体素养、数据素养、科学素养等概念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但目前的研究还不足以阐明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研究展望

1. 跨学科研究。数字素养研究将更加跨学科,涉及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将更加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

2.标准化评估工具。将开发出更加标准化的数字素养评估工具,能够更加客观、准确地评估数字素养水平,为研究和教育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

3.个性化教育与培训。基于数字素养评估工具的个性化推荐和教育,将更加针对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提高教育和培训的成效。

4. 深度学习技术的应用。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将有更多的研究和应用涉及数字素养的提升,利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辅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字素养。

5.数字素养教育的前置。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数字素养教育将逐渐前置,成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帮助学习者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学习和工作。

猜你喜欢

数字素养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答数字
数字看G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