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问题解决的高中地理教材梳理与整合*

2023-12-10

江苏教育 2023年42期
关键词:思政学科教材

陈 军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高中地理作为高中阶段的重点学科之一,其教学面临机遇与挑战。与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相对应的,是新教材的更新,以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为例,在教材内容的编排和板块设置方面,更加注重对学生整体能力素养的提升,结合新时代背景在思政元素融入课程以及教学路径方面都提出全新要求。作为高中教师,如何在新课标要求和课堂教学实践之间搭建有效桥梁,是教学过程中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这需要教师从问题导向出发,对教材进行系统整合和梳理。

一、明确目标,重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和重要性受到广泛关注。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教师更应围绕教材的板块和内容,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逻辑方式、学科思维以及应用实践能力给予关注,从教材出发但又不拘泥于教材,不断优化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内容在教材中均有所体现,要求高中地理教师透过教材知识的表象来把握学科核心素养的脉络,通过对此学段多本教材的梳理和整合,在重视学科知识传授的同时,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1.养成综合思维能力

综合思维是指思维活动中对信息的一种整合,是对事物的整体认知和综合把握,综合思维也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综合思维的内涵、表现、价值等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均有所体现,综合思维的培养也是教师对教材和课堂不断深入探究的新契机。地理学科学习与综合思维养成二者之间具有互助性,即地理学科本身就具有综合性,学习过程中离不开综合思维方式,而在学习过程中综合思维的重复性对学生综合思维的养成具有加强作用。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关于“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这一章内容的学习中,以珠三角地区为例展开介绍,在对该地区区位因素进行细致分析的同时,首先要尝试从政治和历史的角度对此地区进行解读,帮助学生打破学科壁垒。其次,还可以通过珠三角地区与东北老工业区之间的对比,细致分析二者之间的区别,形成更加全面系统的认识。再次,教师要尝试将地理图像作为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重要工具,以图形或图像叠加显示或者图表对比呈现等方式,将珠三角地区的气候类型、地理位置、政策因素等综合呈现,以达到揭示地理原理及规律的目的,这也是对学生综合思维的培养。

2.关注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性

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对高中地理教育理念和学生学习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正确价值观念以及学习能力的形成,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中形成正确的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认识,以知识性学习上升到能力性养成。

地理学科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性,即通过地理知识学习使学生自觉关注世界乃至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树立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观念,自觉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在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中,通过系统完善的知识框架体系向学生介绍了资源、环境之于地区、国家、世界的重要性。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要进行内容的细致讲解,还可以结合之前必修教材中一些重要国家的位置、资源、政策等因素,将教材中相关知识串联,引导学生既要关注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树立人与自然的正确认知。

另一方面,体现在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性,既指向教学者也指向学习者。教师围绕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梳理整合教材,系统优化课堂教学的内容,不仅对学生的学习具有积极意义,也同样有益于教学者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样,核心素养培育下的学生在学习方式、思维能力、实践水平方面所获得的提升也将有效运用到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3.培养地理实践能力

在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下,教师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不仅要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更要养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地理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可以通过考试的形式进行考查,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则需要通过兼具教学性和操作性的方式来实现。教师应在梳理整合教材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教材内容高效组织地理学科研学课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在具体的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科实践能力。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中关于人口和城市问题的学习为例,为了将所学知识更好地运用在生活实践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自己所在的城市为研究目标,对固定时段内人口流动的数量变化、产业发展趋势及经济增长情况等开展研究,学以致用,以此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二、把准方向,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立场、价值观念、行为修养具有积极意义,高中地理在课程思政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由于教材编写内容中对课程思政的隐性表达,所以课程思政的切入点和教育内容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主动呈现并引导。这不仅促成了地理学科教学和课程思政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也更加凸显地理学科的育人光环。

1.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课程思政的概念也正是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的,将主流价值观和正确思政观通过学科知识课堂进行传授,以适应新时代思政教育的新要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地理教材中隐性的思政元素,并通过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实现思政教育。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其一要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也要把握好学生三观形成的重要节点,让学生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也成长为一个品德优秀的人。其二要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地理教学内容不应停留在教材表面,而应在教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深入挖掘背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深化地理学科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2.坚持“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性原则

课程思政的重点在于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和培育,在对学生进行思想精神层面教育的过程中,应避免开展过于直接且目的性明显的教学活动,而应在遵循学生阶段成长的规律上进行渗透性教学,帮助学生领会思政教育的精神。这要求教师对教材有高度的熟悉度和敏锐度,以确保在有限的教材内容中尽可能挖掘出更多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地理学科教学以教材为基础,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为例,教材中关于地球及地球上大气、水资源、地貌及自然灾害等内容的梳理,实则是从更加宽广的视角提供了解生存家园的一种方式,由此可以让学生对地球、大自然形成更加科学的认识,并由此生发敬畏之心。再如,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 中关于区域发展问题的各单元模块,涵盖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地理环境、产业转移、区域发展等相关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人文情怀的渗透,让学生自觉产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同时,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当下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以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充分发挥学科课堂的思政教育功能。

三、激发活力,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从教学活动的角度来看,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体,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实现互动的平台,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应该通过完善平台、改善课堂教学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让学生活起来

地理教材中所涉及的各类地理环境和自然场景,对于学生来说大部分都是陌生的,容易造成陌生感、低兴趣的学习问题。想要提升课堂效果,就应该先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内容时,以“2022 年北京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为例,教师可以与学生讨论冬奥会的举办对区域发展的意义,冬奥会举办城市的区位特点,以学生所熟悉的事物来激发其学习兴趣,并围绕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中涉及的区位因素、资源分布、经济发展等知识点进行任务设置,引导学生主动成为问题的思考者和解决者,在探究中不断形成并提高地理学科思维。

2.让课堂动起来

教师在传统课堂中扮演着过于重要的角色,这也产生了学生被动学习、参与度不高的问题,在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教师应该努力减弱对课堂的控制性,将知识灌输型课堂转变为学生本位的活动型课堂,引导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学会思考、解决问题,以学生的活力和课堂参与度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中关于洋流分布的知识学习为例,在对基本知识学习之后让学生搜集、分享与之有关的事件,具体化洋流对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真正实现知识生活化。同时,课堂探究活动的开展,也应该秉持难易区分、各有侧重的原则,对于重点、难点知识可以采取时间和实践成本较高的课堂探究方式,对于一些易于理解的非难点知识,则可以通过其他效率更高、效果更好的方式实现。

猜你喜欢

思政学科教材
【学科新书导览】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