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推拿辅助治疗在发热患儿中的应用

2023-11-30廖苏媚李玉媚

齐鲁护理杂志 2023年21期
关键词:舒适度体温穴位

邓 媚,廖苏媚,李玉媚

(惠州市第一妇幼保健院 广东惠州516001)

小儿发热是儿科的常见症状,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导致小儿发热的最常见原因[1]。小儿发热主要由于小儿形气未充、卫表不固,易受六淫之邪,造成营卫失和、脏腑阴阳失调,故体温升高,常伴随着发热、鼻塞、流涕、咳嗽等临床症状。小儿发热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的特点,且随着疾病的发展会出现高热、呕吐、昏迷等情况,直接影响患儿生命安全。以往常规西医治疗小儿发热主要服用退热药、静脉输液退热栓肛入等方式,但因患儿年龄较小,对输液、服药产生恐惧心理,且维持时间较短、病情反复、治疗效果不佳[2]。因此,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退热方式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近年来,随着中医在小儿发热领域的不断深入研究,小儿推拿成为积极推广的中医特色疗法,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等优势,且更易被患儿及家长接受[3]。2021年8月1日~2022年8月1日,我们对收治的50例发热患儿实施推拿辅助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同期收治的100例发热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4]者;②入组前24 h体温≥37.5 ℃者;③家属对本研究内容知情并自愿配合。排除标准:①入组前使用退热类药物治疗者;②合并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及感染性疾病者;③非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热者,如麻疹、幼儿急疹等;④合并存在严重心、肝、肾等重要器官障碍者;⑤存在推拿禁忌证(如皮肤疮疡、骨折等)者。按照不同干预措施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1~7(4.43±1.21)岁;体温37.7~40.2(38.81±0.31)℃。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1~7(4.51±1.19)岁;体温37.8~40.1(38.78±0.30)℃。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口服小儿豉翘清热颗粒2 g/袋,3次/d,服用剂量严格按照说明书执行。当患儿体温≥39 ℃,予以布洛芬混悬液,其中布洛芬计0.2 g/ml,使用温水冲服降温,1~3岁每次4 ml,4~6岁每次5 ml,7岁每次8 ml。在基础用药基础上予以温水擦洗,操作如下:用温水冲洗毛巾擦拭患儿全身,每次擦拭15~20 min,1~2次/d。其中皮肤褶皱处如颈部、腋下、腹股沟等稍微用力擦拭。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推拿辅助治疗,根据患儿发热症状,选取天河水、六腑、足三里、涌泉穴等穴位,协助患儿取端坐位或仰卧位,操作者位于患儿左侧,且操作时以温水为介质进行推拿。①清天河水:握紧患儿手腕,操作者手上蘸取温水,用示指、中指指腹沿着患儿腕部推向其肘横纹处,100~200次;②退六腑:患儿屈肘,操作者以一手握其手腕,另一手示、中二指指腹从肘推至手腕,50~100次;③足三里:穴位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用拇指指端或指腹稍用力进行按揉,50~100次;④涌泉穴:在足掌心前1/3与后2/3交界处的凹陷中,用拇指指腹稍用力在涌泉穴上按揉,50~100次。以上推拿1次/d,且每个穴位操作时间根据患儿年龄及病情,手法要求用力均匀、持久有力、技术娴熟、作用深透,同时需观察患儿身体状况,是否出现冷汗、惊厥等情况,出现异常立即停止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1.3 评价指标 ①临床治疗效果:根据患儿恢复情况进行治疗效果评价,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相关标准进行评定。显效:治疗2~3 d体温下降至正常范围,退热后未反复,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好转:治疗至第5 天体温下降至正常范围,退热后反复发热,热峰较治疗前下降,发热间隔时间延长,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无效:治疗5 d后,体温未降至正常范围,临床症状未减轻或加重。总有效率(%)=(显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②发热总病程、热峰下降时间、发热间隔延长时间、住院时间:记录患儿首次发热至72 h未再发热前最后一次发热时间(发热总病程)、热峰下降>0.5 ℃、发热间隔延长>2 h以及住院时间。③舒适度:采用Wong-Baker面部表情疼痛量表评估两组治疗前后舒适度,采用10分制,0分为无痛、10分为疼痛剧烈,分值越高表示舒适度越差[6]。④体温复升率:统计两组患儿3 d内体温恢复至正常后,后续治疗中再次出现发热症状。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见表1。

2.2 两组发热总病程、热峰下降、发热间隔延长、住院时间比较 见表2。

2.3 两组治疗前后舒适度比较 见表3。

2.4 两组体温复升率比较 对照组体温复升13例(26.00%),观察组体温复升4例(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41,P=0.017)。

3 讨论

现代临床研究认为,发热指病理性体温上升,主要是某种致热原影响体温调节中枢,进而导致体温上升,是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反应[7]。小儿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完全发育,小儿发热已成为儿科门诊、急诊最常见的主诉症状,特别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最常见[8]。小儿发热如不及时进行有效治疗容易发生高热惊厥,而长时间高热会致使患儿智力及脑部严重受损,甚至造成死亡。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热在中医属“伤风”“感冒”,主要是受到外邪而引起的一种常见疾病。大量临床研究证明[9],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发热较西药治疗效果更为显著,但还未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小儿推拿辅助治疗发热患儿临床效果更显著,与既往研究相符[10]。中医医学认为,感冒病变部位于肺,可累及肝脾,而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腠理疏薄,卫表未固,冷暖不能自调而发病。本研究所选用的小儿推拿是建立在中医儿科理论体系之上,属于中医外治法,遵循“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的理论,以手法取代药物对穴位、经络的刺激,通过调节患儿的脏腑、经络、气血以缓解病情,以期达到脏腑组织新的阴阳平衡[11]。现代医学证实,推拿能够提高患儿的免疫功能、白细胞总数等[12]。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发热总病程、热峰下降时间、发热间隔延长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说明推拿可有效改善患儿发热情况,缩短患儿发热时间,促进早日康复。清天河可清热解表、泻心火、除烦躁、润燥结之功效,可用于一切热症,为治疗小儿发热的首选穴位[13]。魏理珍等[14]发现,清天河水对下丘脑中发热介质环磷酸腺苷(cAMP)、前列腺素E2(PGE2)的含量有一定的降低作用,进而起到退热作用。六腑位于前臂尺侧缘,分布在手少阴经脉上,性寒凉,能降腑气、化腑浊、泻肠热,是治疗小儿发热必选穴位,退六腑可通便退热,通过清除患儿肠腑积滞,以达到退热的效果[15]。足三里可摩腹消积导滞、顺肠腑,推涌泉穴可使阳气通畅、宣发泄邪,能达到显著的降温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舒适度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表明推拿可提高患儿舒适度。相关指南指出,针对小儿发热,退热的目的是缓解患儿因发热导致的烦躁及不适,并缓解家长的负性情绪。通过各种推拿手法不仅起疏通经络、推行气等功效,还能起到宁心安神作用,且在过程中患儿不受注射等痛苦,更易被患儿接受。此外,观察组体温复升率低于对照组(P<0.01),说明小儿推拿可减少退热反跳发生。针对不同风型的患儿加用不同穴位进行推拿,能有效调节机体的散热能力,进而对体温起良好的调节作用,因此,减少反复发热的发生。

综上所述,小儿推拿辅助治疗能有效提高患儿临床疗效,改善临床症状,提高舒适度,缩短病程,从而促进早日康复。

猜你喜欢

舒适度体温穴位
体温低或许寿命长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基于用户内衣穿着舒适度的弹性需求探讨
改善地铁列车运行舒适度方案探讨
体温小问题,引出大学问
体温值为何有时会忽然升高?
夏季穴位养心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某异形拱人行桥通行舒适度及其控制研究
老年人的体温相对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