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SBAR模式下的心理护理在淋巴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

2023-11-06林丽玉江美玲

齐鲁护理杂志 2023年21期
关键词:淋巴瘤化疗满意度

林 婷,林丽玉,李 莹,江美玲

(福建医科大学肿瘤临床医学院 福建省肿瘤医院 福建福州350014)

淋巴瘤是一类起源于淋巴结、淋巴组织的常见恶性肿瘤,临床表现较为多样化,但以无痛性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为主,或可对患者鼻咽部、胃肠道等造成损伤,影响患者生命健康[1]。因目前临床上暂无直接根治淋巴瘤的治疗方式,现多以化疗为主,可改善患者病情,但化疗周期较长,副作用相对较大,多数患者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进而易对其自身生活质量造成影响,故在患者进行化疗治疗的同时给予其相应的护理措施对其进行辅助治疗[2]。常规护理可对患者进行药物指导,并督促其进行合理饮食,但对其心理方面缺乏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效果欠佳[3]。“现状-背景-评估-建议”(SBAR)模式下的心理护理是在标准化各项护理流程的前提下着重关注患者心理的一类新型护理方式,可提高医患之间沟通、交流的效率,全面提高辅助治疗效果[4]。本研究主要探讨SBAR模式下的心理护理在淋巴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1年2月1日~2022年2月 1日收治的80例淋巴瘤化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临床各项检查结果及症状均与诊断标准高度一致者;②预计生存周期>1年者;③意识状态清醒且可与医护人员进行配合者。排除标准:①存在放化疗禁忌证者;②心、肾功能存在严重异常者;③合并血液、消化、神经等严重系统性疾病者;④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等。本研究所有风险、利益均已告知患者及家属,且在自愿的情况下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40~70(52.30±3.43)岁;病程1~6(4.32±0.39)年;临床分期:I期11例,Ⅱ期13例,Ⅲ期7例,Ⅳ期9例。观察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41~69(52.28±3.40)岁;病程1~5(4.29±0.37)年;临床分期:Ⅰ期10例,Ⅱ期12例,Ⅲ期8例,Ⅳ期1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与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入院后常规进行入院教育,带领患者熟悉院内环境,定期进行自身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并指导患者正确、合理饮食,指导用药情况,密切观察病情,若患者出现任何不适应立即告知医生并遵医嘱进行处理。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SBAR模式下的心理护理。由护士长带领相关护士成立护理小组,组长应负责监督小组内其他成员的工作,而小组成员需记录、评估患者病情并进行相应的护理措施,并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参考SBAR模式(现况、背景、评估、建议)为其制订心理护理表。其中,现况中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化疗方案等基础信息,小组成员均需熟知每位患者相关信息,并由组长应带领组员共同学习淋巴瘤化疗知识。小组成员应根据学习到的内容对患者进行培训,根据背景中患者不同的生活习惯、嗜好、宗教信仰等为其选择相应的培训方式。培训方式可通过讲座、课程等形式进行,讲解时应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患者更能吸收、理解所讲内容,从而加强对自身疾病、治疗过程及注意事项的认知程度,正确认识自身疾病及化疗的意义,进而提高其治疗的自信心。另外发挥家属的支持作用,指导其加强对患者的关心、关爱,增加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的频率,从而给予患者充分的鼓励与精神上的支持;患者住院期间应为其营造良好的病房环境,定期进行房间内的清洁、消毒、开窗通风等,为患者打造温馨环境,从而消除其紧张、不安等情绪;小组成员应根据所制订的心理护理表中的内容为淋巴瘤患者进行相关护理,且在护理过程中实时记录患者真实情况,并进行评估,依表留档,对于患者化疗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应及时记录、报告、处理,避免单一用“√”记录,应以简洁、规范且字迹工整的标准进行信息的记录;与患者进行沟通与交流时应全程保持安慰、鼓励性的语气,对于患者正确的行为习惯应及时进行鼓励,在患者出现不良情绪时及时了解情况并进行疏导;此外,护理人员应进一步加强患者化疗期间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若患者出现不适则应立即停止化疗并告知医生,建议患者做好自身物品及居住环境的清洁与消毒,以提高患者化疗期间自身生活能力。两组均从入院护理至出院。

1.3 观察指标 ①不良情绪:于护理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5]、抑郁自评量表(SDS)[5]评定两组焦虑、抑郁程度。其中SAS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焦虑程度越严重;而SDS总分同样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抑郁程度越严重。②希望水平、自我感受负担、社会支持:于护理前后采用Herth希望量表(HHI)[6]评定两组希望水平,总分为48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希望水平越高;采用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PBS)[7]评定两组护理前后的自我感受负担,总分为50分,得分越低表示患者自我感受负担越小;通过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8]对两组护理前后的社会支持情况进行评定,总分为66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社会支持度越高。③生活质量:通过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9]对两组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定,该量表共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周围环境、社会关系4个维度,每个维度总分均为25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高。④护理满意度:对两组护理后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评定,通过我院自拟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量表(Cronbach′s α为0.88,重测效度0.85,样本回收率为100%)评定,总分为100分,共分为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3个等级。总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SAS、SDS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护理前后HHI、SPBS、SSRS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HHI、SPBS、SSRS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护理前后WHOQOL-BREF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前后WHOQOL-BREF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例(%)]

3 讨论

淋巴瘤是临床中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认为遗传、药物、放射线等均为该疾病的诱发因素,该疾病多表现为皮肤瘙痒、盗汗、淋巴结肿大等,多易累及全身各个器官,影响患者生命安全。临床上主要通过化疗来控制病情,为该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但易引起患者出现烦躁、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影响其病情恢复,故多需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为其进行心理疏导[10]。常规护理可观察并处理患者化疗期间生理上的不适,但缺乏对心理状态的关注,故应选择效果较为全面的护理方法[11]。

SBAR模式下的心理护理是一类注重沟通方式及信息交接的新型护理模式,可根据标准化的护理流程建立医患之间沟通的桥梁,且护理人员也可通过记录的患者相关信息了解其病情、心理问题、治疗方案及各项注意事项,从而掌握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状态,了解患者在化疗过程中真实的护理需求及心理状态,并以安慰、鼓励的方式为主疏导患者抑郁、焦虑等情绪,改善不良情绪,使其获得临床指导及心理支持[12]。另外,该护理模式通过医患之间有效的沟通可提高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改善其希望水平,从而缓解患者的心理应激,增强其社会适应力[13]。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SAS、SDS、SPB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HHI、SSR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表示淋巴瘤化疗患者应用SBAR模式下的心理护理可改善患者不良情绪,提高其心理适应能力,起到良好辅助治疗的作用,与徐嫚等[14]研究结果一致。

由于淋巴瘤患者化疗周期较长,且需长期服药,多数患者的化疗依从性可随不良情绪的影响而降低,从而影响其生活质量[15]。SBAR模式下的心理护理通过在患者化疗期间对其心理状态进行评估与干预,达到提高医患沟通效率的目的,且可了解患者真实想法,进而针对性给予安慰、鼓励,通过讲解成功案例、言语鼓励等方式,使患者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配合化疗,提高辅助治疗的效果,为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奠定基础。另外,护理模式全程围绕以人为本的理念对患者进行护理,可指导患者掌握调节自身情绪的方式,进行正确的日常生活行为,正视自身疾病及化疗过程,进而使患者在化疗期间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提高患者对医护人员工作的认同程度,从而提升护理满意度[16-17]。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WHOQOL-BREF中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周围环境、社会关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表示淋巴瘤化疗患者应用SBAR模式下的心理护理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与李玲等[18]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SBAR模式下的心理护理可改善淋巴瘤化疗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其心理适应能力、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起到良好辅助治疗的作用。但本研究样本均为本院所收治的淋巴瘤化疗患者,病例数较少,后续可扩大样本量进行多中心的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淋巴瘤化疗满意度
多感谢,生活满意度高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浅谈如何提升脱贫攻坚满意度
明天村里调查满意度
跟踪导练(二)(3)
不一致性淋巴瘤1例及病理分析
鼻咽部淋巴瘤的MRI表现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1例报道
化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