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探索与实践

2023-11-27覃爱苗潘娅婷覃迎喜张开友

山西青年 2023年21期
关键词:工科双创大学生

覃爱苗 潘娅婷 覃迎喜 张开友 廖 雷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4

为推进“新工科建设”,教育部于2017 年相继发布《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和《关于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1]。“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等模式的出现,说明新工科已从深化、改革走向成型,并从成型走向再深化、再部署、再落实阶段[2]。随着“新工科建设”的不断推进,学与教、实践与创新创业已成为需要重点把握的两大任务。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是国家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主要建设内容之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下简称“大创项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项目,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储备的重要举措[3]。因此,在大力建设新工科背景下,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综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是高校职能所在,而深化发展大创项目就是将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将科学研究与实干能力相结合、将知识成果转化为物质的重要桥梁,对我国高校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具有重大意义。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意义

2021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指出,大学生是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军,而创新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因此,在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让有理想、有目标、有本领的大学生积极进行锻炼,培养成为国家创新发展、社会经济进步的核心力量。

(一)促进教学观念转变,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根据2019 年教育部印发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国创计划”实行项目制管理,分为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其理念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原则是遵循“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旨在通过资助大学生参加项目式训练,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大创项目的建设与推动,有效转变高校传统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如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构建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双创”教育、课堂学习、实践活动协调发展;在创新教育模式方面,实行“双元模式”“现代学徒制模式”“PTIT-CDIO 工程教育模式”等新型理念,进一步推动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改进。同时,高校只有抓住“双创”机遇,才能做到创新创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培养出有理想、有责任、有能力的“三有”青年,以便为国家创新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才。

(二)培养“双创”能力,提升实干精神

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一般由想象能力、提出问题能力、凭借信息能力、整合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设计和实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构成[4]。实践能力是学生灵活运用所掌握知识进行实际操作的综合体现,是高水平创新型人才不可或缺的能力[5]。思维引导行动,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大创项目作为一项集创新思维、动手实践和专业知识的具体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敢想、会想、敢做、会做”的创新意识,培育大学生真操实干、敢闯会干的精神。“大创”团队在项目进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与阻碍。一方面,通过以自身知识体系为基础,充分发挥团队的团结合作精神,通过查阅文献、设定合理的实验、试验、运营方案来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可以对问题深入分析,以发现问题关键所在。因此,新工科背景下,大创项目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科学文化、科学信仰、科学精神,还可将文化知识、创新意识融入实践生活中,从具体项目出发,从“双创”角度解决问题,突破传统”刻板理念、刻板行为,将理论知识横向扩展、纵向深入,从而培养创新思维、培育创新能力;此外,还可以在认识自我、发挥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中提升“双创”能力,将课本知识融入实际生活,改变当代大学生青年“思维刻板”“眼高手低”现象,提高实干能力。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践与分析

大创项目是教育部组织的一个项目孵化平台,也是高校进一步完善教学体系、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实干能力的重要载体。目前,大创项目在众多高校顺利开展,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在大多数普通高校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定位不明确,主动性不足

大创项目的主体是学生,在项目选题时通常只与指导老师的研究方向相关,鲜有考虑学生的兴趣和擅长领域,加之工科项目对专业知识要求较高,在项目选题遇到专业知识不足时,大学生常出现懈怠、焦虑、依赖、放弃等情绪,最后导致放弃大创项目。本文根据多年指导桂林理工大学大创项目经验,结合学生完成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出以下三点问题。第一,选题初期,学生难以找准项目定位,对项目研究内容、研究意义及研究程度不明确;第二,项目推进过程中,部分学生思想浮躁、急于求成,只满足于项目结题、获得一些第二课程学分等,并未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量和专业技能;第三,在项目结题时,部分学生依靠导师发表论文、申请专利达到结题要求,但并未提高其实践能力,实践中积极主动性不够,对导师的依赖性极强,遇到问题时不能自己解决,自主意识差。

(二)考核管理不完善,项目完成质量与初衷有差距

大创项目结题要求撰写项目研究报告、发表论文和答辩等[6]。大创项目一般需要在一年内结题,开展周期较短,且大学生都有课程需要学习,只能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大创项目的推进,大部分项目团队投入时间不够、精力不足,出现精神懈怠,难以产出市场上极具推广价值的科研成果,这就导致高校大创项目常存在“重申报、轻完成”“重理论、轻过程”等情况。大创项目结题后,没有相关的人员继续深入研究、发掘该项目后期成果。同时,项目考核通常只注重结果审查与验收,没有注重过程跟进,过程情况记录与反馈,这样的考核方式能使大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论文或专利的撰写上,但背离了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初衷,即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使科研成果更多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相距甚远。

(三)培养方式单一,资源整合能力不足

高校通过成立“双创”工作小组、开通双创通识课、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等方式推进大创项目,但在工作安排具体化时,大创项目的落实成为某个部门的任务指标,并未实际融入教学的方方面面,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对大创项目引导不够、评判标准单一等问题。大创项目学科差异性大,专业特性突出,各领域、各方向推动进程也有明显差异,因而不同类型的项目应该有不同专业的导师和相应匹配的资源,才能使项目得到更好落实。然而,我国部分高校并未形成系统完善的培养计划体系,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双创”工作管理与指导缺失的问题,无法为不同领域的学生研究团队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相关政策等帮助。同时,“双创”基地的建设并未充分发挥作用,只符合项目申请、整合、验收的要求,缺乏组织学生、援助学生的能力,把创新创业作为教学任务,难以培养学生活跃、多元、创新的思维与意识。

(四)培养目标不明确,产学研融合不够

大创项目相关主体有高校、政府、企业,但在大创项目中这三大利益相关主体往往没有沟通与协同合作的渠道与平台。实践能力的养成需要实践环境和氛围,仅以高校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在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具有先天的缺陷,人才培养的周期跟不上技术进步和更替的步伐[7]。政府以政策支持为主,高校以研究平台为主,企业以实践培养为主,但在实际工作中,三方未达到相互协同发展的状态,高校可提供创新项目的资金有限,企业需要创新的想法、成熟的技术、优秀的人才以获得更高的效益及更好的发展,政府与企业之间相互守株待兔,极容易出现一方“人才输出过剩”,一方“用岗无人”的窘迫景象。与此同时,由于企业和学校对双方的责任、权力、收益等划分不清晰,往往导致大创项目在实施中出现职责不清、职责不尽的现象。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经验与建议

在建设新工科,大力发展“双创”的背景下,以大创项目为方法,综合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归纳出“四位一体”的经验与建议(如图1 所示)。

(一)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双创”热情

氛围是激发人们潜在能力的重要推手,是激励人们追求理想信念的引导线,也是保障大创项目落实的关键因素。高校应该创造一种学校组织管理、导师积极指导、学生兴趣盎然的宽容、包容的创新创业氛围。在项目选题过程中,导师应起到引导、指导的作用,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和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情况,指导学生如何选题、怎样选题,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进行合理选题,发挥“培育学生”的作用,而非“解决问题”的作用。

大创项目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调动学生兴趣,鼓励学生从兴趣出发,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如此,高校还应加强双创相关赛事宣传,例如“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等,通过参加比赛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知,通过比赛检验大学生创新成果、创业意识以及个人能力等。作为大创项目、创新创业大赛的参与者,大学生能否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训练的意义将直接决定大创项目的结果。因此,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集思广益,采用更多、更有趣的方式树立正确的双创观念,加强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为大创项目的开展与落实奠定基础。在进行宣传工作时,高校及相应教育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科学合理的宣传方式,制定有效的宣传方案,例如使用新媒体社交平台,包括微信、微博以及短视频进行多角度、多方位宣传。此外,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中将专业知识与创新理念相结合来进行大创项目的宣传,将创新创业融入理论知识,融入实际案例。

(二)健全管理制度,提升项目完成质量

实施“1134”管理制度,即执行学校1项校级管理办法,结合学院情况制定学院1项管理细则,形成“学校—学院— 专业”的三级管理模式,根据项目类型制定4 种实施细则[8],通过精细化、精准化管理,完善开题制度、加强项目管理制度,实施动态管理,重视研究过程,注重问题采集与追踪、管理数据的多维度动态分析,形成具有科学性、动态性和标准性的实训数据分析报告[3]。

第一,建立多元化考核机制,基于学生在研究团队中的交流讨论情况、研究活动、阶段性成果等进行督导,重视中期考核、严格把握结题要求,考核方式不仅考虑结题报告、论文、专利等的完成情况,还应考虑大学生参加“双创”类比赛情况,以及研究成果应用转化情况。

第二,高校需完善“双创”成果评价体系,明确指导原则及评分标准,进一步加强评审队伍建设,除了本校教师外,高校可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企业家组成专职评审小组,对大创项目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评审,帮助学生明确项目的优势与缺陷。同时,高校应进一步完善评审方式,鼓励评审专家进行盲审评分,提升“双创”训练成果评价的客观性与公平性。

第三,应当制定明晰的奖惩制度,如在实施过程无故中止或放弃研究的项目,取消经费支持;对未达标项目延期或不予结题或;对认真完成、研究成果具备市场竞争力的优秀项目给予表彰、奖励;对于导师,将大创项目的完成情况纳入年终考核及职称晋升体系中;对于参加过大创项目,顺利结题,表现突出的学生,学校给予适当的表彰,如优先考虑免试推荐研究生。

(三)建设综合服务平台,加强学生团队建设

大创项目要求“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高校应从课堂教学入手,从必修课到选修课,从通识课到实践课,从引导创新到自主创新,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干能力。而实现这些目标,需要构建集宣传、组织、服务、制度、落实于一体的“双创”综合服务平台,将参加创新创业计划的大学生、大创项目、法律咨询、资金资助等整合为一体,使大创团队的建设及资源使用更为合理。同时促进学生、导师、企业交流平台的建设,构建融课堂教学、实验实训、科技创新、课外活动、项目遴选、竞赛指导及实践孵化为一体的实践载体[9]。充分利用物联网,将大数据与5G 相结合,将互联网与创新创业相结合,打造“互联网+创新创业”平台,开设微信公众号,为创新创业大学生提供政策、法规及信息等咨询服务,宣传国家政策、创业赛事、表扬优秀导师、个人和团队,提供就业实习信息,还可集结一群有志青年,各取所长,组织起更有力量、更加完善的综合性团队。

(四)发展“共生”理念,实现产教融合

自从1879 年德国生物学家Anion De Bary 首次提出共生概念后,共生理论逐渐被应用到社会科学、哲学、管理学及教育学等领域,其内涵为不同生命体依托某种物质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共生共存且相互协同的联结关系[10]。在推进大创项目的同时,充分发挥共生理念(如图2 所示),加强高校、政府、企业之间的合作与资源共享。项目的持续性发展需要多方合作才能实现,而政府正是实现学校与企业间沟通合作的良好桥梁。为实现人才培养、科研转化、实践活动的整合,政府应该将合作定位在市场经济体系下,根据市场发展规律,符合多方合作要求,实现互惠互利;学校充分发挥其教育平台资源优势,主要进行理论教育和专业技能培养;企业可提供齐全的实践操作平台,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实习、科技成果转化等。合作中,高校和企业双方要共同承担责任,同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督促与帮助,真正实现产教融合。

图2 共生理念模型

四、结语

新工科人才培养需要长期的建设,它不仅需要高校不断进行培养教育改革,还需要社会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与支持。在新工科背景下,探索高校大创项目的实践符合国家人才培养政策,可以有效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化改革,激发大学生的“双创”热情,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以及“精益求精、勇于超越”的创新精神,通过不断重塑个人价值,提高个人素质,为科技创新注入新兴动力,为国家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猜你喜欢

工科双创大学生
87年工科“学霸”成都追梦记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大学生之歌
双新双创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