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孝文化课程建设路径探究*

2023-11-21刘俊义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29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素养评价

刘俊义

(酒泉市肃州区总寨中心小学 甘肃酒泉 735000)

研究表明,孝文化的差异往往在生命的早期形成,并贯穿整个生命周期。个体孝文化素养与其早期的学校教育密切相关。广大教师要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与时俱进,在教学领域中大胆地实践和创新,积极探索孝文化课程建设,努力提升学生的孝文化素养。

一、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孝文化课程建设的困境

(一)孝文化课程内涵

本文所谓的孝文化课程,是指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和教师通过对传统中华孝道及孝文化进行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在充分考虑当地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开发的,可供学生选择学习的课程。孝文化课程由学校自主开发,学生自主参加,以学生活动为主,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尊敬老人、孝敬父母、平等待人、推己及人等品质,以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二)中小学孝文化教育现状

中小学孝文化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大部分学校虽有进行孝文化教育,但依然存在孝文化教育内容片面、活动组织策略单一、忽视学生主动参与和各领域渗透与整合、忽视中小学兴趣和发展规律等突出问题。大部分学校缺少科学的孝文化教育体系,缺乏对中小学孝文化教育内容的深入研究,尚未形成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的孝文化教育系统等。此外,中小学孝文化教育评价意识缺失、评价规划缺乏等也是明显存在的问题。调查结果表明,在孝文化教育上,中小学教师课程规划能力不足,师资专业性有待提高。

(三)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孝文化课程建设的困境

一是课程目标缺乏对中小学孝文化素养的关注。审视当前中小学孝文化课程目标,更多侧重于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等孝道孝行的学习,鲜有与孝文化素养提升相关的内容。

二是课程内容选择不均衡,不能兼顾中小学生身体、心理以及社会适应诸多因素。中小学孝文化课程内容多聚焦于爱心培养等方面,对孝行实践、孝文化素养等方面提及较少,关于孝文化的传播方式以及孝的践行方面的内容更是缺失。

三是课程实施缺乏灵活性,实施策略单一甚至缺乏。孝文化课程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常常采用讲解法和练习法,未能提供情境化的支持性策略,也未能与家庭、社区建立实施孝文化教育的合作关系。

四是课程评价元素固定单一,缺乏科学多元化的评价模式,且忽视孝道意识与孝行的评判。有的只偏重结果的检测,过分强调“量”的考究,而忽视“过程”的评价;有的对学生的习惯行为只做口头评价,没有形成可供参考的操作性教育评价标准。

二、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孝文化课程建设的责任

(一)引导学生提高孝文化水平

学生对待孝道的态度、信念以及孝行是其在获得一定孝文化知识和孝道体验的基础上而形成的。因此,中小学应通过孝文化课程这一显性的孝文化教育营造孝道环境,如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进行日常生活中孝道行为的评价等隐性的孝文化教育,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孝道文化知识,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孝道观念,以正确的、科学的孝行要求自己,维护孝道。

(二)促进中小学生形成孝道思想和孝行能力

孝道思想与孝行能力的缺失会严重影响广大学生孝文化素养的提升。作为中小学孝文化教育的载体,中小学孝文化课程需要精准指向培养学生的孝道思想和孝行能力,引导学生健康积极向上。

举止端庄、得体大方、仁爱友善、睦邻和谐、爱党爱国、敬业奉献等是中小学孝文化教育之必修内容,也是中小学孝文化课程最重要的内容。同时,中小学孝文化课程还应该引导学生学会维护公众孝道和孝行。

三、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孝文化课程建设路径

(一)确立融入孝文化素养培养要求的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孝文化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出发点,是孝文化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它贯穿于孝文化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定孝文化课程目标,是中小学孝文化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首先,孝文化课程目标拟定时一定要重视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要清醒地认识到孝文化素养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其次,应参照《中小学生德育课程实施纲要》中孝文化教育的相关要求,规定孝文化课程的总目标、子目标、阶段目标,明确孝文化教育状况、孝德习惯与孝行能力三个维度具体内容。最后,注重课程目标管理的科学性和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与可调整性。

(二)构建全面的孝文化教育课程内容体系

孝是人伦道德的基石,孝道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利用德育课、班会课,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三字经》《弟子规》《孝心无价》《中国人的孝道》等孝道书籍,并以此来规范引导学生的孝道行为。通过校园广播之声,积极宣传学生中的孝心好少年,让同龄人心有榜样、学有目标。开展“每月一品”主题德育行动,将美德教育、孝道教育、感恩教育等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养成孝行习惯。以孝道诗歌、孝道古诗词、孝道文学作品为载体,让学生在吟诵经典诗词、阅读欣赏孝道美文的过程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德行。在孝亲敬亲方面,要突出修身养性,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

在孝心、礼仪方面,爱家守家。从朴素的情感出发,积极营造温馨家境,构建和美家庭,情感平和,待人善良,主动表达和传承“孝心”“礼仪”等中华传统美德。践行孝道,长幼有序,协调人际关系,家庭和睦,与邻为善。故此,强调用孝道规范家庭,积极倡导子女尊敬和赡养父母的社会风尚,构建和谐社会。在爱国方面,倡导爱国敬业,积极奉献社会。家是国家的缩影,国是千万家,只有把自己的家经营好了,才能一心一意奉献社会、报效祖国,国家才能强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报效国家、敬业社会、诚信友善应是当今时代永恒的孝道主题。

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生活方面,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等方面充实孝文化思想的深刻内涵,加大学生孝文化素养培养的力度。

(三)构筑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

评价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推动课程实施的关键,也是课程质量提升的保证。构建多元的评价体系,把评价的功能、内容和方式等结合起来,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

新的课程标准注重学生个性的张扬及发展,特别强调人格的健全和创造性发展。教师要把握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确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重视动态化、形成性评价,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方面做出积极评价。有效实施过程性评价,有利于有效调控学生的言行,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和成就感。只有坚持评价的正确导向,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才能确保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

教师要拓展评价内容,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注重从道德品质、孝文化素养、人际关系、能力与表现等方面加以考量。在教学评价中,拓展评价的范围,立足全面发展,多种角度、多个渠道地角度评价学生、引导学生,抓住学生的情志、能力、行为等重要因素进行拓展性综合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持续全面发展。

教师要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有机结合。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是新课程标准主张凸显的核心评价,教师要把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有机统一起来,对传统考试的内容、方式等进行改革与完善。教师可尝试新的评价方法:运用观察记录式评价法,进行价值引导和评价激励;采取档案袋式评价法,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通过档案袋里收集的诸如作业本、测试卷等原始资料进行自我评价、他人评价等;运用谈话式评价法,通过师生面对面、线上交流等方式,真实地了解学生的成功或失败,与学生进行心灵深处的交流。同时,教师与家长要保持联系,为准确地评价学生提供翔实的资料,从而有的放矢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素养评价
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浅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