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研究*

2023-11-21高芬芬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29期
关键词:爱国爱国主义情怀

高芬芬

(芜湖市二坝中心小学 安徽芜湖 241000)

引言

新时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必须坚持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必须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必须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必须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

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各个学校都尤为重视,在新时代的全新机遇下,从大中小学整体推进角度来展开研究符合当前实际需要。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阶段重要的一门语言类学科,要充分发挥它的育人作用。语文在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起到了关键的导向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燃起学生内心的爱国之情,是语文学科教学目的之一。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意识到爱国主义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并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有效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一)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本质要求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必然要求实现不同学习阶段之间的顺序性、连贯性、衔接性,在内容的分布和深度上合理布局、科学分工。

在分析各阶段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力争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小学语文、道德与法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进行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教育,将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二)新时代教育的本质要求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我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党的二十大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少先队员是祖国的花朵,是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爱国主义要从娃娃抓起,要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始终,不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不断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引导少年儿童“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三)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的本质要求

守正,就是要求在意识形态领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守党的政治立场。创新,就是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结合实际把统一性要求落实好,依据不同的教育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鼓励探索不同方法和路径。深入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须立足省情、校情和学情等特征,不断深化思想认识,聚焦优势和特色,着力在推动“课堂革命”上下功夫,开创思政课建设新局面。小学是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基础。小学阶段是学生个人成长、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是学生正在形成最基本的价值观念的阶段。这些价值观念决定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效。小学阶段是学生开启人的社会化的基础阶段,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培土育苗阶段,做好这一阶段的培养工作,筑牢爱国主义教育的根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的创新至关重要。

小学语文作为小学教育中最重要的课程之一,肩负着厚植学生爱国情怀的使命担当,让爱国主义精神牢牢扎根在学生心中;要注重采用多种方式加强学生品德修养,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打牢爱国主义的基础。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本质要求

培育人既是新时代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极具民族特色的辉煌灿烂的优秀文化,表现出了我们中华民族先进的生存智慧和强劲的民族生命力。正是这种我们自己创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塑造出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塑造出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社会理想和人生信仰。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立足新时代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方位,爱国主义教育旨在对时代新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断促进他们树立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蕴藏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成功打造了和正在打造着亿万中华儿女的道德情怀和文化身份,成为中华民族思想道德教育历史上的永恒内容。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现状

(一)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挖掘不充分

教材是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条件,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故事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材中有关家国情怀的元素众多,然而,部分教师却没有充分发挥其育人价值,一方面是没有充分意识到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是对教材中的爱国主义元素挖掘还不够,实际效果不明显。教师要切实转换教育理念,避免单纯的语文教育教学,要明晰小学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充分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中,从而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

(二)课外活动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不明显

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既要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又要创新教学引导方式。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比较低,以具象思维为主,理性思维水平较低,情感世界还比较单纯。因此,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以情感教育、习惯养成教育等为主,通过讲故事、参加实践等多种方式开展教育,体现生动性、趣味性、体验性,使其更好地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之中,从而提高他们的爱国意识,加强情感上的共鸣。但是,部分教师只注重学习成果,教学理念不先进,课外活动不足,这就直接影响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三)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多样性不足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教师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结合实际,使学生理解爱国主义的含义。语文教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优势无可替代,但语文教师队伍未能充分意识到其重要意义所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利用课文内容向学生渗透语文知识,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时,教育形式多样性不足,既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又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影响了学生文化素养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小学语文教学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

(一)多种路径加强教师队伍培训,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师资力量

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语言的力量,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担当。上好思政课的关键在于教师,语文教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及实际效能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一是要强化语文教师队伍德育培训,采取专题教育、集中培训、专家教授、教师集体备课等形式,切实转变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并努力思考教学方式的创新。二是要加大对语文教师的考核,有针对性地对语文教育教学进行科学评价,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考核的内容,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它凝聚了前人的智慧,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传播了时代的精神,继承了华夏的文明,充满了无穷的魅力。当前,在基础教育改革深化的背景下,教育部门大力提倡将爱国主义思想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从孩子抓起,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让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洋溢在整个校园中。同时,在校园生活中,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精神和文化自信,让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比如,在《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历史照片和影视影像资料,给他们讲述那段时期的历史,让他们了解圆明园被毁的历史,了解落后就会被动挨打,从而让他们牢记落后的教训,记住中华民族曾经遭受的战争劫难,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大力拓展小学语文课外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民族精神和国家意识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思想支柱,对于塑造国家和民族的形象,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积极的贡献。目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学生的学习需求,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小学语文教师可让学生及时关注时事,观看《新闻联播》,或者在周末看一本有关爱国的书籍。通过这种方式,能让他们对国家的时事政治热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养成关心时事的习惯,进一步增强小学生的爱国情怀。此外,在中秋节、国庆节等具有重要意义的时间节点,教师也可以组织诗歌创作比赛、歌颂祖国朗诵比赛等活动,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加深学生对“少年强,中国强”的认识。在这个阶段,学生的爱国思想已经萌芽,语文教师应该在丰富的课外实践中,充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笔者长期担任语文教师和班主任,紧扣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结合时事和学生的特点,开展如“闪闪的红星”主题演讲、“祖国颂”国庆节诗歌朗读大赛、“我和我的祖国”绘画比赛等多个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王稼祥故居纪念馆、繁昌区孙村镇中分村红色基地、无为新四军七师纪念馆、烈士陵园等,通过多种实践活动,使爱国主义情怀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怀。

(四)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形成爱国主义教育合力

1.有感情地朗读,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课堂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场所,有利于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建设,明确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学生全神贯注学习知识,感受到美好的生活源于伟大的祖国,感受祖国的飞速发展。在评析重点词语时,要强化爱国主义的引导,采取精读、讲析等策略,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教师要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语文阅读中,善于抓住课文中民族精神的闪光点,充分发挥语言学科的文化底蕴,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家国情怀的内涵。在培养学生爱国热情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诗歌会、红色朗诵、唱红歌等多种方式进行教育,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把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例如,在教学《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时,笔者让学生集体大声朗读“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对于小英雄雨来与日本人的对话,笔者带领同学们进行了分组阅读,让同学们深刻地感受到了日本人对中国人民的残酷和迫害,以及雨来英勇无畏、宁死不屈的爱国情怀。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体会到了小英雄雨来的爱国之情。通过图画和生动的文字,同学们产生思想共鸣,并在不知不觉中深刻体会到了主人公的爱国情怀。

2.启发想象,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大中小学生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认知特点,接受的教育也应不同。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缺乏约束力,尚未养成独立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所以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充分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同时,运用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可以提醒学生专心致志地听讲,让他们勤于思考,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因此,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要重视与学生的交往,加强师生互动,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从而实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在语文课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搭建起情感交流的桥梁。比如,在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时,笔者首先让同学们了解詹天佑的英雄事迹,再结合课文教学,探讨我国著名工程师詹天佑的爱国情怀,以及在遇到困难时仍为国奉献、为国争光的精神,引导同学们学习詹天佑严谨负责的态度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同时,让学生去想象,如果他们遇到了类似的事情,他们会怎么做,这样就可以促进他们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在阅读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结语

综上所述,青少年学生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希望,爱国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高尚品质。小学语文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价值和思想的有机统一。这既是新课程标准的时代要求,又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与实践。因此,教师要从语文教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方面着手,把爱国主义精神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落实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爱国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赣鄱情怀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爱国主义教育
“五老”情怀
爱国主义教育
黑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