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视域下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融合思路与方法

2023-11-21杨云梅陈自萍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29期
关键词:正方体长方体体积

杨云梅 陈自萍

(合肥市朝霞小学 安徽合肥 230000)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在数学课堂中融入信息技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构建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为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思索数学规律、揭开数学奥秘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除此以外,信息技术还能与互联网相配合,为师生间、生生间、家校间等多种关系搭建健康安全的交流平台。数学教师可以将时事热点或新闻话题灵活引入数学课堂,让数学课堂更为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将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让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可以更为亲近,让教师的反馈与指导变得更加及时有效,教师与家长间沟通交流更为便捷,避免误解和隔阂。科学运用信息技术,将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全面融合,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构建良好氛围,三方合力,共同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有力保障。

一、拓宽信息技术载体,丰富课堂教学素材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教师主要通过使用教具或者板书的方式来传递知识,一旦遇到需要用图等情况,信息技术就可以起到优化课堂教学的作用。此外,以信息技术呈现的课堂情境代替了教师用语言描述的课堂情境,给学生带来了更好的学习体验。我们要深入挖掘信息技术,更新教学素材库,让学生在新时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享受“快乐数学”。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一课中,可以利用“网络画板”技术,构造一个周长确定,且可改变形状的长方形,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看到长方形的各种变化,深化对“长方形的周长一定时,长和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这一结论的理解。运用“网络画板”技术教学对数学的课堂教学有很多积极的作用,其能够将机械的、被局限的课堂情境转化为灵活的、生动的、多元的课堂情境,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体验感。

二、依托大数据技术,多维度分析学情

利用教育大数据有助于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开展以大数据支撑的学业数据采集和学情分析,对学生进行多维度的教学发展性评价,从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帮助教师进行高效的教学决策。老师也可以快速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为学生制订个性化学习方案,推荐个性化学习资源,实现精准教学、因材施教。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课中,课前通过“问卷星”对学生进行学前调研。通过本次学前调研,我发现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体积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但不知道公式是如何得到的。通过课余访谈,我还发现他们有更多想要了解的知识,比如,体积是如何测量的,为什么长方体的体积可以用“长×宽×高”来计算?从学生的问题中,我看到学生对体积的学习充满了兴趣和好奇心,能进行简单的体积计算,但对于体积计算公式的认识比较片面。因此学生需要在具体情境中,经历观察、比较、猜想与验证等活动,丰富学习度量单位的活动经验,感悟一维、二维和三维之间的关联,发展推理意识、量感和空间观念,提高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借助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展开智能教学

信息技术在知识呈现方式上的进步日新月异,不断优化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当然,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更深入地挖掘各个软件丰富和持续优化的各项功能,将这些功能巧妙地融入日常数学教学。近年来,平面黑板已悄然走进数学课堂,将教师的双手从传统的板书中解脱了出来。然而部分教师在运用平面黑板时,依然循规蹈矩地板书知识要点,习惯性地忽视平面黑板丰富且实用的功能,只是发挥了信息技术在某一个方面的技术优势,对信息技术的认知还不够深入,没有从根本上认清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优势。

信息技术支撑下的电子白板能够最大限度实现交互式教学。就平面黑板来说,其不仅能够板书,还能灵活展示图片、视频、音频等教学素材,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随意变换字体颜色、大小,还可以添加动画效果来突出所学知识中的重难点。除此之外,平面黑板还能实现多板自动切换、分享设置、图片上传、实时保存等,从根本上增强了数学课堂的交互性,单纯将其当作黑板来使用实在是有点大材小用。为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强大交互功能,数学教师可以在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的学习活动中,让各小组学生同时将分析内容写在平面黑板上。教师在查看学生所写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学生解题思路的相同处并用特殊颜色标记,同时指出常规思路存在的弊端和局限性,引导学生探究新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思维“舞动起来”,构建生动有趣、自由交流、积极探索的数学学习氛围,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例如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课,在设计探索长方体体积公式的环节,笔者最开始设想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学具供学生动手操作。但实际教学时发现,此方案需要准备大量的小正方体,当小正方体的数量有限时,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操作空间。考虑到新时代学生学习生活特点以及学校搭建的智慧课堂平台,笔者尝试利用信息化手段带着学生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学习过程中,笔者通过“推送课件”功能把拼搭长方体的操作界面推送给每个学生,并告知他们可以利用“克隆”功能复制出小正方体来拼搭不同的长方体,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动手操作、参与其中,充分展现自己的想法,感受学习的乐趣,增强了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体验感、获得感。学生在操作结束后可以通过“学生传屏”功能把自己的作品投到教师端,供大家欣赏。这样的交互让课堂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教师也可以根据大数据的反馈,及时了解和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教师在课堂上或课后精准帮扶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学生通过拼搭出大量不同的长方体和交流发现,原来长方体的体积和小正方体的排数、列数、层数有关系,再通过“克隆”功能搭建模型去验证猜想。为了让学生更加规范地使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笔者利用希沃易课堂中的“互评”功能设计了互评任务单,学生可以随机收到其他同学的作品,根据要求对其他同学的作品进行点评,以多元主体评价方式,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让课堂充满自然的生成,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发挥信息技术的独特优势,促进学生思考

与传统的数学纸质版教学资料相比,信息技术最为明显的优势在于其多元性和多样化,其形象生动的呈现形式和高频更新的知识内容能引导学生在探究数学问题的道路上积极思考。例如,在讲解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时,教师可以运用PowerPoint软件中的插入图形功能,对日常生活中的照片进行处理,标记出不同图形的顶点和棱,将立体图形从生活中剥离出来。这一过程可以将学生原本需要在大脑中想象的画面具象化地呈现出来,让学生直观感受图形在立体空间中的变换,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对身边不规则事物形状特点的提取和分析能力。一堂看似简单的数学课堂教学,却能够为学生今后的空间几何学习做好铺垫,引发学生对此类数学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寻找更高效的处理空间问题的方法,提升思维能力。

五、搭建交流平台,有机联动教学,实现协同育人

信息技术能够为教师、学生、家长搭建健康交流的平台。在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应当更为主动地去与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交流,加深彼此间的信任和情感。例如,在学习“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3:“寻找宝藏”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利用班级优化大师对学生进行智能分组,让小组成员的配置更加合理,再通过班级优化大师布置课前学习小任务,让学生在家利用网络技术搜集表示方向、位置的词语,并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制作成PPt,由小组代表在课堂上进行汇报陈述。课后利用信息技术绘制一幅藏宝图,和同学开展寻找宝藏的游戏活动。利用信息技术促使学生自主参与探索活动,可以提升学生对于教学活动的参与度,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吸收和消化。互动交流的学习模式,既拓宽了学生学习途径,又促进了师生间、生生间的感情沟通。

此外,数学教师还可以和信息科技教师进行联动教学,学生在信息课上通过信息教师的指导设计一些有趣的学习课件,供课下进行实践练习。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选择统计图”一课中,信息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Excel软件制作出统计图的范例,数学教师为学生提供几个不同类型的数据分析课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行完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并通过对比不同样式的统计图找到合适的呈现效果。同时这一活动也是促进协同育人的好时机,教师可以与学生家长保持沟通,为家长启发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一些建议。

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是落实新课标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不断更新信息化教育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独特的优势,优化和完善数学新课标教学体系,聚焦新课标教育教学理念,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不断挖掘新时代信息技术的辅助功能,让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深度融合,这不仅给予教师创新教法、提升教学质量更多的支持与选择,也为学生搭建新颖的学习平台,从而有效贯彻新课标的指导思想,落实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猜你喜欢

正方体长方体体积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多法并举测量固体体积
拆拼长方体
给正方体涂色
拆拼长方体
聚焦立体几何中的体积问题
多少个小正方体
数小正方体
拼正方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