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数学课堂“动”起来
——开展动手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发展

2023-11-21陈玉玲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29期
关键词:圆锥动手数学知识

陈玉玲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中学 安徽合肥 230000)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小学数学内容很多都比较抽象,小学生对于外界事物接触比较少,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足,如果完全依赖于他们的思维想象是难以理解知识的。数学课堂上的动手实践,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他们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提高课堂效率。动手实践能帮助学生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它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发展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因为年纪小,注意力很难集中。他们生性活跃好动,对外界事物比较新奇并有浓厚的探究愿望。而小学数学知识则比较抽象,若单纯让学生被动地学习知识,学生很容易就对数学失去兴趣。学生的学习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动手实践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他们在观察、猜测、实验、计算、推理、验证等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他们的主体地位,获得了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满足了对数学的好奇,提升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年级学习《认识图形(一)》时,我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搭积木,先将积木堆放在一起,再分一分,说一说这样分的原因。全班交流分类的结果和依据后,再让学生找一找同一类图形的共同特点。这样的搭积木游戏,适合这一时期年龄特征和认识能力的小学生,让他们体验了玩中学的乐趣,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四年级学习《三角形的认识》时,为探究三角形的特征,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屋顶、自行车、斜拉索桥等物体上为什么都用的是三角形的结构,而不是用四边形?”为解决这个问题,我先让他们用硬的金属吸管自制了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然后再让学生轻轻地拉它们,学生发现四边形一拉就很容易变形,而三角形不变形。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发现,感知三角形的稳定性,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二、借助具体实物,有利于解释抽象概念

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这些本质属性是区别一类属于另一类事物的标准。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对较少,而数学知识自身就存在着抽象性,所以许多数学概念并非学生通过死记硬背就能够理解,必须经过形象直观地感知,学生才可以理解数学概念。动手实践活动遵循儿童感知-表象-概念的认知规律。教师让学生通过具体生动的物品,进行猜想,并自己进行实验,进而得出数学知识结论,尽管过程可能会有烦琐,但活动中能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

在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对数字的理解尚处在感性认识阶段,对简单的加减法还不能理解时,如果只是空洞地讲解加减法算式,或者仅仅通过图片演示,学生也只能在脑子里形成表象,不能真正理解其内含。教学时,我让学生用学具小棒或圆片摆一摆,左边摆5个圆片,右边摆4个圆片。求“一共有多少”,就是把左右两边合起来,学生动手做,真实地体验到把两部分合起来的过程,学生理解“求一共有多少”用加法。计算减法时,则让学生一共摆9根小棒,拿走左边的5根,桌上只剩下右边的4根,有了这样的过程体验,学生便容易理解“求去掉的部分或剩余部分”用减法。经历实物操作过程的学生,对加减法概念理解更深刻。再比如,学习三年级的《几分之几》,学生通过动手折纸来认识四分之几,四分之几与四分之一的联系,表达自己对几分之几的理解和思考。

经历动手实践,学生不仅能理解加法、减法、分数等概念,同时还能避免因死记硬背的弊端。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老师要多组织动手实践活动,只有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己去探究、发现、感知,才能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并能够切实了解知识之间本质上的联系。

三、体验活动过程,印象更深刻

小学生的认识、记忆能力还建立在直观操作、动手实验之上,小学生只有经过亲自体验,自己探究掌握的知识,才会牢牢地记住。所以,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好操作行为,引导他们在操作中去体验,在操作中去反思,并从中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从而把握知识点内涵。

在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学生通过动手剪一剪、拼一拼,从操作、比较、观察中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与长方形面积间的联系,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这样经历实践过程形成直观深刻的印象,学生不易忘记。在教学《圆锥体积方程》时,我们用1个圆柱、3个不同的圆锥,并依次将圆锥标上A、B、C(圆锥A与圆柱等底、等高,圆锥B与圆柱等底不等高,圆锥C与圆柱等高不等底),然后,给出活动条件:比一比,将各个圆锥的底面、高分别和圆柱比一比,再在表上填入“=”或“≠”。猜一猜,依次用圆锥A、圆锥B、圆锥C盛满水投入圆柱筒里,分别几次能够注满。量一量,学生依次用三个锥体作计量器具,每个计量器具里都盛有水,注入圆锥,看看依次需几次注满。学生经过这样的活动,能够了解圆锥和圆柱的体积关系,进而推理出圆锥体积公式,从而对圆锥体积公式的概念认识得更加透彻,印象深刻。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动手实践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要创造机会,让他们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在活动中体会,在活动中感悟,这样学生才能深刻理解知识的内涵,印象更深刻。

四、加强动手能力,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动眼、动脑、动嘴,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获取数学知识。如在教学《克的认识》时,解决“1克有多重呢?”这个问题时,教师让学生用电子台秤依次称出了1枚2分硬币、1枚1角硬币和1枚1元硬币的重量,再让学生掂一掂,初步了解1克和几克的实际重量。然后让学生称出10克黄豆,再数一数有多少粒,并从中计算1克黄豆大概有多少粒。学生要经历多次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过程,这样称的实践过程,需要学生手指灵活、做事细致。在活动前,教师提前告知学生,只有认真仔细,才能获得精准有效的数据,学生想获得成功便会小心操作,细致数数,这样才能确保得出准确的结论。在学习《简单的数据汇总》中,教师组织学生分工并合作完成数据的收集、汇总和分析。活动中,有人参与计算,也有人负责检查,有人负责记录各组提交的数字,在仔细计算好每组数据之后,主动进行检查验算,进一步对数据进行分析。活动中学生能认识到,有可能自己的一次小小的疏忽或一个麻痹大意会导致全班努力无效,于是学生会认真、细心地做好每一项任务。

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培养了的动手能力,也让他们深深体会数学探索过程中要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学生经历如此反复的实践,一定能养成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五、发展思维,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儿童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小学阶段的学生,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水平不高,动手操作活动正是沟通数学知识抽象性和思维形象性之间的桥梁。动手实践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学生的思考奠定了基础,并促进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在教学《认识周长》计算一片叶子的周长时学生经过一番讨论后,得出用细线绕树叶一周,再量出线的长度的办法。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思维得到了发展,产生了“化曲为直”的思想。我趁热打铁,让学生说一说:用这种方法还可以测量哪些物体的周长呢?那么怎样量1元硬币的周长?除了用细线围,还可以怎样做?这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学生经历交流、讨论、动手实践,最后得出还可以用沿着直尺滚动的方法测量。这样学生在思维下操作,在操作时思考,并借助语言把过程“内化”为思想,使逻辑思维能力得以发展。

如果学生的思考活动仅仅停留在感性经验的层次上,就无法从感性认识中得到真正理性的经验。在上面的课例中,数学活动并不会仅仅停留在解决某个问题,而是让学生投入到探究活动,并重视对问题处理后的反思和提炼,适时地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思索、发现、比较,有助于学生把经验转变数学思维。“当问题处理好了,你还能用这种方法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吗?”这就是运用提取的这种理性、抽象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处理同样的问题。动手实践为学生积累了有意义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学生在感悟经验的过程中发展了数学思维,从而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六、通过主动探索,培养创新能力

数学课堂要给学生创造使用学具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投入到探究过程中,找到规律、总结特征、学会方法,从体验中领悟数学、激发思考、实现创造。在教学《认识平面图形》后,我让学生用学过的平面图形拼成自己感兴趣的图案,有的学生拼出了房子,有的拼出动物,还有的拼出车子。接着我再点拨,鼓励学生还可以创作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就这样学生在愉悦的学习过程中萌发了创新意识。学习《梯形的面积》时,学生已经有过两次动手实验转化图形、推导公式的经历。在已有的空间概念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由于认知水平差别,所使用的学具也有所不同,产生的解题也就不同,如拼摆、分割、转化等。同时活动中我注意开放思维空间,学生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之间经历思维火花的碰撞,创造意识会被激发,就会产生多样的方法。

动手实践给学生创造了一种自由发展、探索的思维空间,将学生放在动态的学习环境中,并通过活动带领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它是激发思维的“催化剂”,这种被激发的思维就是创造的基础。学生在探索中思考,在思考中实现创新。

七、经历交流共享,养成合作精神

很多动手实践都是小组协作完成,或者同桌之间互相帮助才能进行,特别是那些流程复杂、步骤较多的动手活动。相互合作、及时沟通,不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同时组内的互动使问题讨论更加深入。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所用的操作方法也有区别,活动能促进学生思想上的交流,实现同学之间互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尤其是那些成绩差的学生,可以向更多的优秀的学生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另外,活动中与他人交流合作,增强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动手活动不仅促成学生知识能力上的提升,也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会如何适应集体,学会与人相处。实践操作中,大家要资源共享,成果共享,在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过程中,实现资源优化利用。

由此可见,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动手实践的活动,对学生来说,获得的不仅仅是学科知识,还有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组织管理能力的提高,评价能力的提高,以及在合作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和交流,从而促使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师要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积极组织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动”起来,让数学课堂“动”起来。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进行探究合作,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将枯燥乏味的数字教学讲解转变为生动有趣的、简单轻松的、具有不同思考方式的数学实践活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动手实践的机会,通过实践吸引学生积极地参加探索,使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在操作中加深对知识的感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动手实践中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合作精神。

猜你喜欢

圆锥动手数学知识
我也来动手
圆锥摆模型的探究与拓展
圆锥截线与玫瑰线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计算法在圆锥保持架收缩模组合冲头设计中的应用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动手画一画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动手演示找错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