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械手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康复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3-10-18李其杰李前进吴一雷王友清邓启彰

中国实用医药 2023年18期
关键词:机械手上肢偏瘫

李其杰 李前进 吴一雷 王友清 邓启彰

脑卒中在我国有较高的发病率, 在居民死亡原因中占首位, 该疾病能够严重损伤神经功能, 引起多种并发症。偏瘫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 能够对上下肢造成累及, 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1,2]。目前, 脑卒中偏瘫并无有效的根治方案, 主要采取康复训练进行改善, 在肢体功能恢复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但现阶段的康复训练主要为下肢训练, 上肢训练则相对少见, 且上肢康复训练的难度更大, 康复起效时间较长, 导致患者的整体康复进程缓慢[3,4]。近年来, 随着康复技术的不断提升, 机械手逐渐在康复训练中得到应用, 尤其在肢体功能障碍疾病中的应用更为广泛, 且能够发挥出良好的康复效果, 其通过特定功能训练对受损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刺激作用, 促使其功能补偿和重组, 从而加快神经功能修复[5]。鉴于此, 本次研究选取本院2021 年1 月~2022 年1 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采取机械手训练, 分析其在临床中的实际应用效果, 研究内容及结果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在2021 年1 月~2022 年1 月收治的120 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展开分析, 以随机抽签法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60 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n(%), ±s]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n(%), ±s]

注:两组对比, P>0.05

项目 类别 观察组(n=60) 对照组(n=60) χ2/t P性别 男 35(58.33) 33(55.00) 0.136 0.713女25(41.67) 27(45.00)卒中类型 脑出血 15(25.00) 17(28.33) 0.171 0.680脑梗死 45(75.00) 43(71.67)病变部位 左侧 32(53.33) 30(50.00) 0.134 0.715右侧 28(46.67) 30(50.00)平均年龄(岁) 66.78±6.84 67.04±7.03 0.205 0.838平均病程(d) 35.26±10.20 36.12±9.86 0.470 0.640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在入院后均接受头颅CT 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确诊为脑卒中偏瘫[6];②均为初次发病, 且病程不足3 个月, 遗留单侧上肢功能障碍;③在知晓研究全部内容后均自愿参与研究并签字。排除标准:①存在意识和认知障碍;②由其他原因所引起的上肢功能障碍;③临床资料内容存在缺失。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采取常规康复训练。入院后指导患者进行肢体手指关节训练, 包括关节松动、被动活动等,逐渐强化训练。对腕关节部位开展屈髋屈指肌群牵伸和伸腕肌群的肌力训练;局部训练完成后过渡至全身训练, 包括肢体和躯干控制活动, 在此过程中需要协助患者找准重心, 多鼓励患者, 增强对康复治疗的信心,坚持康复训练。

1.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机械手训练。方法如下:使用上肢智能康复训练系统, 将患者置于座椅上, 保持端坐姿势, 确保患侧肩膀、手臂和操作杆处于同一水平面, 将电极贴于患者前臂指伸肌和指屈肌,实施主动和被动模式训练。主动模式训练过程中需要康复医师对患者进行动作指导, 从旁协助患者保证动作规范, 根据肌电信号对阈值进行适当调整, 调整完成后即可持续开展训练;比较等肌信号与阈值水平, 在等肌信号高的情况下即能为机械手提供动力, 以此带动患者手部, 从而正确做出对应动作。被动模式下动作的实施均由机械手带动患者的患侧手指完成。每日训练时间为1 h, 分2 次训练, 上下午各0.5 h, 5 d/周,间隔2 d 后再次训练。两组均持续训练1 个月。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1 比较两组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采用FMA-UE、ARAT 评估两组干预前后的上肢运动功能和精细化运动功能, 量表分值范围分别在0~66 分、0~57 分, 量表得分与上肢运动功能和精细化运动功能均呈现正相关。采用BI 评估干预前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量表分值范围0~100 分, 得分越高表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

1.4.2 比较两组肌力恢复效果 根据WTO 肌力分级标准进行评估, 肌力提升≥2 级, 或者能够达到Ⅴ级则判定为显效;肌力提升1 级, 但并未达到Ⅴ级即判定为好转;肌力提升未达到上述标准即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好转率。

1.4.3 比较两组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 采用NIHSS和SS-QOL 评估两组干预前后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量表分值范围分别为0~42 分、0~245 分, NIHSS 评分与神经功能呈反比, SS-QOL 评分与生活质量呈正比。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比干预前, 两组FMA-UE、ARAT、BI 评分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 两组FMA-UE、ARAT、BI 评分均呈现升高趋势, 且观察组FMA-UE、ARAT、BI 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肌力恢复效果对比 观察组肌力恢复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两组干预前后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对比 干预前, 两组NIHSS、SS-QOL 评分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 两组NIHSS 评分均明显下降,SS-QOL 评分均明显升高, 且观察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 SS-QOL 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2 两组干预前后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比( ±s, 分)

表2 两组干预前后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比( ±s, 分)

注:与本组干预前对比, a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对比, bP<0.05

项目 时间 观察组(n=60) 对照组(n=60) t P FMA-UE 评分 干预前 37.14±7.10 36.88±5.89 0.218 0.828干预后 52.34±9.17ab 46.08±7.52a 4.089 0.000 ARAT 评分 干预前 36.29±5.61 37.02±6.10 0.682 0.496干预后 51.47±8.55ab 44.05±6.80a 5.261 0.000 BI 评分 干预前 62.13±10.02 61.87±8.50 0.153 0.878干预后 78.46±10.43ab 71.03±9.60a 4.060 0.000

表3 两组肌力恢复效果对比[n(%)]

表4 两组干预前后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对比( ±s, 分)

表4 两组干预前后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对比( ±s, 分)

注:与本组干预前对比, a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对比, bP<0.05

项目 时间 观察组(n=60) 对照组(n=60) t P NIHSS 评分 干预前 13.05±3.24 12.94±3.65 0.175 0.862干预后 5.79±1.52ab 7.86±2.20a 5.996 0.000 SS-QOL 评分 干预前 142.15±14.63 141.37±15.02 0.288 0.774干预后 172.34±20.04ab 159.88±18.62a 3.528 0.001

3 讨论

脑卒中是由多种因素所引起的脑血管受损, 疾病有着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 是造成我国居民死亡的关键原因[7]。脑卒中后存活的患者中, 70%左右会出现残疾症状, 其中以偏瘫较为多见, 不仅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 而且给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困扰[8]。脑卒中后坏死的病灶周围脑组织存在缺血半暗带区域, 目前的观点认为, 此区域细胞具有恢复的可能性, 基于此观点, 采取康复训练是有必要的[9]。研究发现, 脑卒中偏瘫患者采取科学的康复训练, 能够对缺血半暗带区域产生刺激作用, 促使该部位残存细胞兴奋性增强, 与此同时, 还能促进相对无效突触效率的提升, 对突触再生起到促进作用, 从而改善神经功能缺损, 提高肢体运动功能[10,11]。偏瘫患者应当采取早期康复训练, 这对肢体功能康复有着非常深刻的意义。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中, 上肢功能发挥着关键作用, 脑卒中偏瘫肢体功能障碍在上肢和下肢均可发生, 肢体功能障碍发生后, 患者的肢体活动受到限制,导致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基本活动无法完成[12]。除此以外, 上肢功能障碍病程较长, 恢复较为缓慢, 且与下肢功能障碍相比较而言, 其恢复效果较差, 但通过康复训练能够有效减轻病情, 对上肢功能恢复有着积极作用[13]。目前, 上肢康复技术多样, 常见的有肌电生物反馈、运动及作业疗法、针灸推拿等, 这些康复方式都能够促进上肢功能恢复, 但经临床实践发现, 其康复效果达不到预期[14]。近年来, 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康复是临床的重点研究课题, 新的治疗技术逐渐涌现, 其中以虚拟现实技术和机器人辅助治疗最为多见。机器人辅助在康复训练中的应用逐渐广泛, 与常规康复训练不同, 机械手训练方式的效率更高, 且患者对训练的配合度及参与度更高, 使得患者的积极性大幅度提升[15]。机械手训练主要由两个模式构成, 即为主动模式和被动模式, 通过智能人机对话方式进行训练, 人与机器设备之间能够有机结合, 将人体的肌电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 将信号进行转换, 生成人体能够识别的视听信号。在训练过程中可以根据肌电信号的变化情况,对阈值水平合理调整, 使得康复训练的智能程度提升,更好地配合训练[16]。康复训练中运用机械手训练, 可将患者的感觉信息输入至机器设备中, 对神经侧支再生和神经轴突触建立联系有着助力作用, 从而加快受损组织重塑, 使得肢体功能得到有效改善, 这种训练方式的针对性更强, 且具有可重复性, 训练过程相对稳定, 患者能够坚持配合训练, 促使康复效果提高[17]。

研究显示, 偏瘫患者中采用机械手训练能够为上肢运动功能恢复起到良好的助力作用, 同时还能够锻炼手部精细化功能, 缩短整体康复进程[18]。本次研究显示, 干预后, 两组FMA-UE、ARAT、BI 评分均呈现升高趋势, 且观察组FMA-UE、ARAT、BI 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肌力恢复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 两组NIHSS 评分均明显下降, SS-QOL 评分均明显升高, 且观察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 SS-QOL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机械手训练在上肢运动功能康复中有着积极作用, 能够促进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肌力提升, 还能改善神经功能, 提高生活质量[19,20]。

综上所述,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康复中采用机械手训练有着良好的优势, 在神经功能恢复方面发挥助力作用, 还能有效提升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机械手上肢偏瘫
抓取脆弱物体的机械手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基于惯性传感器的上肢位置跟踪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
搬运机械手PLC控制系统设计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机器绞轧致上肢毁损伤成功保肢1例
基于ADAMS与MATLAB的机械手控制系统仿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