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续护理干预对哮喘患儿发作频率、生活质量、家属满意度的影响

2023-10-12张甜甜封金文

齐鲁护理杂志 2023年19期
关键词:出院哮喘发作

白 洁,张甜甜,封金文

(山东颐养健康集团新汶中心医院 山东新泰271219)

儿童支气管哮喘为儿科非感染性疾病的常见类型,近年来随着空气质量的变化,本病发生率逐年提升。作为慢性气道变态反应性炎症性疾病,本病难以彻底治愈,反复发作风险较高,其急性发作多关联于气候骤变、过敏原接触史、运动及环境污染等因素,威胁患儿身心健康且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1]。哮喘儿童年龄小,自控能力较差,在院内可以接受专业的护理照顾,而出院后父母成为主要照顾者,受限于普通群众的医学素养水平、精力不足及我国当前医疗资源现状,有相当比例的哮喘患儿出院后因专业护理干预缺乏而导致哮喘控制效果欠佳。延续护理即将院内护理延伸到院外的护理干预措施,使患儿出院后也能够接受专业的护理照顾,有研究称有利于控制哮喘症状,减少急性发作次数,改善患儿生活质量[2]。2019年6月1日~2022年6月30日,我们对收治的43例哮喘患儿实施延续护理干预,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儿科同期收治的哮喘患儿86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16年版)》[3]中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标准者;②年龄4~12岁者;③病程>1年者;④监护人精神、认知与沟通能力均正常,出院后愿意配合,且知晓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者。排除标准:①患儿合并精神类疾病、癫痫或认知障碍及智力发育异常等;②合并严重全身器质性疾病或呼吸系统其他疾病者;③患儿或父母存在语言表达能力缺陷者;④拒绝配合、无法坚持随访6个月如联系不便或非本市居住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4~12(7.68±1.34)岁;病程1~5(3.10±0.57)年;体重14.0~57.5(25.37±6.74)kg。观察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4.5~11.5(7.54±1.22)岁;病程1~6(3.05±0.52)年;体重14.5~57.0(25.21±6.69)kg。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方法 两组住院期间均接受常规健康教育与疾病护理,教育哮喘的主要诱因、如何预防、雾化与用药的注意要点、坚持长期用药的重要性、指导患儿合理饮食等,出院后对照组常规随访,如3个月门诊复查与每个月电话随访1次。观察组出院后实施延续护理干预,内容如下。

1.2.1 组建延续护理干预小组 小组护士长为组长,成员为2名医生与7名护士,要求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且专科护理经验在5年以上,且具有优良的沟通表达能力。小组成员均要接受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护士建立患儿哮喘电子档案,需涵盖患儿基础资料、过敏史、家族史、首次确诊时间、负责医生、联系方式、肺功能检测情况及目前治疗方案等。同时还要对患儿家庭背景进行基本了解,评估家长的配合程度;专人管理电子档案,每次复查时要及时更新信息并再次评估。

1.2.2 延续护理干预方法 护士定期教育与跟踪随访,每个月举办1次哮喘护理与预防知识讲座,邀请家属与患儿参与。出院时添加家属微信,要求关注医院公众号并邀请进入“哮喘康复之家”微信群,管理者为专职护士,定期上传哮喘教育文件至群共享,提高家属对哮喘常见过敏原、高危因素、主流药物的特点与选择、急性发作的措施、使用药物吸入装置使用等的认知度。鼓励家属在微信群内分享家庭照护经验,专职护士每周3次固定在线答复家属的共性问题,并指导患儿的用药情况与生活方式。每个月与家属开展1次线上视频随访,一对一开展,护士长在线评估患儿哮喘控制情况,并了解家属家庭护理工作开展情况,给予改进建议,出院后持续6个月。若患儿需要回院复查或再次住院,家属可直接通过微信与护士联系,专职护士可帮助其预约时间与床位。小组成员还需管理微信公众号,定期编写文章以宣教哮喘相关知识,要求家属自主阅读。还可每个月入户家庭随访1次,了解居家护理情况并纠正不合理之处,一般需了解患儿吸入疗法有无效果,观察是否存在不合理之处,如患儿吸药用力程度、有无憋气、憋气时间等,提供个体化指导。护士要在电脑上记录每次随访情况,便于开展后续随访工作,从而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

1.2.3 延续护理干预内容 ①生活指导:指导清淡饮食,忌辛辣或油腻食物,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以补充维生素,避免进食高蛋白或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日常生活中避免患儿与过敏原接触,如掉毛的织物或毛毯、宠物、花粉及化妆品等,保持家庭卫生,每日开窗通风,避免久留于空气流动不足或人口密集的场所中。示范并指导家庭雾化吸入的注意事项与操作方法,对长期用药剂量进行了解,教育哮喘急性发作时的处理方法。日常需开展运动锻炼,鼓励多进行户外活动,去公园散步或做广播体操及慢跑等体育活动增强体质,每周需至少锻炼3次,每次锻炼时间>30 min,逐渐提升患儿环境适应能力与机体免疫力。鼓励患儿一年四季使用冷水洗手或洗脸,气温变化时预防感冒;指导患儿腹式呼吸以增强换气能力。②心理干预:对家属与患儿的心理状态进行动态评估,指导自我控制不良情绪的方法,特别是家属要在患儿面前尽量保持良好心态。一旦哮喘急性发作家属要避免惊慌,保持镇静科学处理,防止家属不良情绪诱发患儿恐惧感。护士与家属均要告知患儿本病得以良好控制不会过多影响正常生活,避免患儿因自感特殊性而产生不良情绪如孤单或自卑等。护士还需告知家属在日常生活中需注重患儿坚强乐观品质的培养,引导患儿面对疾病能够保持积极乐观,同时将自我管理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一旦患儿出现恐惧、焦虑及不安等不良情绪家属需及时提供正面引导,使患儿合理宣泄情绪。家长或年龄较大的患儿可每日写哮喘日记,记录每日有无症状、是否存在过敏原接触史、急性发作后症状持续时间及缓解时间等,便于更好了解患儿哮喘控制情况。患儿与家属亦可自行观察和总结环境、天气及生活规律对哮喘发作的影响,合理利用良性因素并规避危险因素。

1.3 观察指标 ①哮喘发作频率:干预6个月后专职护士开展调查统计,对两组支气管哮喘控制率(出院后6个月内无复发现象)、复发率(出院后6个月内急性发作最少1次)及再住院率(出院后6个月因急性发作需再次住院接受治疗)进行比较。②哮喘控制情况:于干预前及干预6个月后评估两组哮喘控制情况,评估量表为儿童哮喘控制测试问卷(C-ACT),患儿与家长共同作答。该量表共7个条目,总分为27分,≤19分为哮喘症状未得以良好控制,20~22分为部分哮喘症状得以控制,≥23分为完全控制。③生活质量:于干预前及干预后6个月评估两组生活质量,采用儿科哮喘生命质量调查问卷(PAQLQ),分为情感、症状与活动受限3个维度,共23个条目,评分为1~7分,其中活动包含5题,症状包含10题,情感功能包含8题,评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高。④家属满意度:干预6个月后评估两组家属满意度,采用自制的家长满意度调查问卷,包含预约与现场就诊耗时、成员专业水平、健康教育情况、服务态度及哮喘控制效果。分为不满意、一般、较满意、满意,满意度(%)=(较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两组哮喘发作频率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哮喘发作频率比较

2.2 两组家属满意度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家属满意度比较

2.3 两组干预前后C-ACT、PAQLQ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C-ACT、PAQLQ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哮喘作为异质性疾病的主要特征为慢性气道炎症,患儿多存在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喘息、胸闷、气促等,随着时间变化症状发作程度也有所不同,同时伴有可变的呼吸气流受限,对儿童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且加重家庭与社会的负担。尽管目前国内外均广泛重视哮喘的症状控制,但仍有相当部分患儿未得到良好控制效果,这种现象不仅关联于疾病的自身特点如慢性持续、反复发作及迁延难愈等,还关联于患儿出院后未得到充分有效的护理服务,因此将院内护理延伸至院外,促使患儿能够从医院平稳过渡到居家治疗有重大意义[4]。一项关于儿童支气管哮喘的10年随访报告显示,接受护理干预后患儿与家长对疾病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可长期缓解哮喘症状,促进转归[5]。目前多数支气管哮喘患儿家庭对于延续护理的需求较大,且突出表现在掌握哮喘诱因、饮食与用药指导、健康教育手册与电话随访方面,渴求接受专业团队帮助[6]。当前我国多数医院对哮喘患儿实施的延续护理多数为电话随访,但受到通话质量与时间的影响导致健康教育效果欠佳,进而影响哮喘控制效果,多数研究证实这一点[7]。这可能也关联家属在患儿出院后缺少对疾病的重视,或者对哮喘的认知程度较低,导致哮喘急性发作,不仅影响患儿生长发育,还会加重家属的负性情绪,因此目前诸多研究也开始转向家庭式管理的延续护理[8-9]。

哮喘患儿出院后接受延续护理可提高疾病控制效果。哮喘患儿年龄小,自控能力差,自我防护意识弱,而哮喘具有终身性特点,长期预防治疗才能减少发作频率,避免肺功能进一步受损。延续护理可让家属在院外接受来自医护人员的主动护理支持,通过微信群、公众号、视频聊天等信息化手段提高家属对哮喘的科学认知水平,通过运动、饮食增强患儿体质与营养,并掌握哮喘常见诱因,有效规避食物添加剂、病毒感染、环境过敏原、精神刺激等导致的哮喘急性发作,且让家属充分掌握急性发作时的处理方法,提供紧急救援电话,以最大限度减少疾病发作频率及其对患儿产生的影响。目前微信已经被广泛使用,不受时间与地点的限制,家属可随时通过微信群沟通交流照护经验或联系护士咨询疾病相关情况,护士亦可通过图片、语音、视频、公众号等实施健康教育,实现高效且简单的信息传递[10]。护士每个月组织1次哮喘知识健康教育讲座与入户随访1次,直观了解哮喘居家控制效果,纠正不合理之处,强化哮喘控制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哮喘控制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干预后C-ACT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证实这一点。此外,患儿需长期接受治疗,发作后会导致患儿产生恐惧与自卑感,对新事物或新刺激而保持回避或消极态度,不利于心理健康。而家属长期照顾哮喘儿童,花费精力较大,患儿急性发作时家属受刺激容易产生负性情绪。因此,延续护理中还注重对患儿与家属的心理干预,动态了解其心理变化,通过提高家属对疾病的科学认知度而减轻其焦虑、紧张心理,并配合护士积极引导患儿,使其能够合理宣泄不良情绪,重视疾病并与其平和相处,积极发挥自身能动性有效规避诱因,减少发作频率,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家属满意度。

综上所述,对哮喘患儿实施延续护理干预可减少哮喘发作频率,提高疾病控制效果,进而改善患儿生活质量,提高家属满意度。但本研究选取的样本量较小,且干预时间较短,未来还需开展大宗随机样本对照实验并延长随访时间,以充分了解延续护理干预对儿童哮喘的影响。

猜你喜欢

出院哮喘发作
了解并远离支气管哮喘
PTGD联合择期LC在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应用
如何治疗难治性哮喘(下)
54例COVID-19患者出院1个月后复诊结果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一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出院患者的疗效观察
第五回 痊愈出院
302例军人伤病员出院跟踪随访的报告
穴位埋线治疗发作期偏头痛32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期哮喘32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反复发作4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