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4R危机管理理念在肺结核患者中的应用

2023-10-12李新影

齐鲁护理杂志 2023年19期
关键词:肺结核出院入院

刘 佳,赵 文,李新影

(徐州市传染病医院 江苏徐州221004)

据调查统计可知,2012年全球的肺结核病潜伏感染人群约为17亿(占世界人口的23%)。我国结核病死亡病例约为3.7万例,90%结核病新发病例为成人(年龄≥18岁)[1]。目前,临床上针对肺结核以化学治疗为主,其原理为杀菌和防耐药性,进而改善肺功能,达到治疗的目的。但因治疗周期漫长,加之病情危急,导致病情控制情况欠佳,易发生气胸、咯血、肺源性心脏病等严重并发症,降低治疗效果。而常规护理仅对肺结核预后进行干预,缺乏管理性,未能及时针对干预过程中不良情况进行探讨,从而导致大部分患者病情反复,增加其生命危险。为此,针对上述情况,建议在肺结核治疗基础上给予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以快速改善肺功能。而4R危机管理由缩减力(Reduction)、预备力(Readiness)、反应力(Response)及恢复力(Recovery)4个阶段组成,管理人员以4R模式对危机工作划分,通过降低危险因素的影响,使其做好准备,帮助人员全面面对已发生的危机,达到恢复目的。由刘海棠等[2]研究可知,通过对颈椎病术后护理中实施4R危机管理理论,可有效改善其生活质量。本研究主要探讨4R危机管理理念在肺结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2019年12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收治的55例肺结核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21年1月1日~12月31日收治的55例肺结核患者作为观察组。纳入标准:①符合《肺结核诊断WS288-2017》[3]中肺结核临床诊断者;②患者呼吸频率≤对应年龄正常值上限,即为25次/min;③经检测,其结核分枝杆菌均为阳性者;④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糖酸莫米松者;②存在其他严重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者;③无法有效配合,干预失败者。对照组男37例、女18例,年龄35~70(47.24±4.77)岁,病程2~6(4.23±0.45)个月;合并病种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0例,硅肺24例,肺部感染11例;受教育程度:高中23例,大专17例,大专以上15例。观察组男35例、女20例,年龄20~74(49.18±5.27)岁,病程2~7(4.39±0.38)个月;疾病种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2例,硅肺25例,肺部感染8例;受教育程度:高中21例,大专20例,大专以上1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伦理原则。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具体措施如下。①入院评估:入院时,护理人员需对患者个人一般资料进行评估分析,并根据其病程进展制订针对性的干预方案;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神志和血压的变化并做好记录。遵医嘱每2 h监测血氧1次。②临床干预: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痰液排出情况,如痰液黏稠需要叩背,应以空掌心自下向上叩,必要时可吸痰。对咯血患者需及时清理呼吸道,保持呼吸道通畅,密切观察患者咯血量、颜色、性质并记录咯血情况。大量咯血者需绝对卧床休息,少量咯血者以静卧休息为主,取患侧卧位,避免活动。③健康教育:帮助患者正确认知疾病,为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相关知识、治疗注意事项,帮助患者明确治疗重点,使其能够积极配合诊断治疗。同时,护理人员以书籍或短视频的方式为患者普及吸烟的危害及对治疗效果的影响,以帮助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④心理护理:护理人员需理解、同情患者,时刻关注患者的情绪和行为的变化,根据其治疗需求,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⑤环境管控:保持安静、整洁的治疗环境,保证患者的休息质量。保证室内空气的流通,每日开窗2~3次,控制室内的温湿度,温度控制为18~22 ℃,湿度控制在50%~70%。患者打喷嚏、咳嗽时需使用双层纸巾捂住口鼻,用后将纸集中带到带盖容器统一焚烧,接触痰液后使用流动清水清洗双手,患者餐具应煮沸后消毒。⑥饮食指导:密切观察患者体温、呼吸情况。遵医嘱给药,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并做相关记录;注意膳食平衡,忌烟酒、辛辣食物。⑦康复训练: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给予相应的康复训练,如缩唇呼气法:患者以鼻吸气,缩唇呼气,呼气时将口唇缩成吹口哨状,使气体通过缩窄口型缓慢呼出,频率为10次/d。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4R危机管理理念干预。

1.2.2.1 缩减阶段 该阶段即为减少不良情况的可能性与危害性,具体措施如下。①优化干预流程:护理人员针对现阶段本院肺结核护理措施进行综合性评估分析,结合患者的病程进展与治疗需求制订干预方案,通过书面记录的形式展现所有患者病情现状,以保证护理人员可详细了解其患病情况,并根据记录内容判断肺结核预后护理可出现不良情况,以便后续干预方案的开展。②针对性措施:a.针对并发症的干预流程进行全面评估,以发放健康教育手册的形式普及气胸、咯血等相关知识,从而增强其认知水平。b.针对存在焦虑、抑郁等情绪患者,护理人员需与其沟通,拉近与患者之间的距离,针对其不良情绪给予开导。c.针对肺功能康复,患者可在护理人员的全程指导下进行床旁端坐呼吸训练(患者自然端坐床边,四肢放松,身体微后倾,头部略抬高,胸廓伸展,尽力吸气,然后双臂张开上举,尽力举高。频率为5次/d)和腹式呼吸(患者端坐于床边,指导其通过鼻部进行吸气,护理人员在腹部胸骨柄的下方位置放置单手或双手,吸气时放松腹部,逐渐向外膨胀出手放置部位的腹部,感受到吸入的气体扩充至肺底部,憋气后经口呼出气体,此时手部应微微向内向上按压腹部以上抬膈肌,排出气体,持续20 min),整个训练过程中,护理人员始终密切陪伴,及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如患者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突发情况,应立即停止。

1.2.2.2 准备阶段 该阶段加强不良情况的应对能力,具体措施如下。①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院方需安排护理人员对肺结核干预工作及预防并发症干预工作进行检测,针对高风险患者需在床头放置警示标牌,可适当增加巡视次数,做好紧急应对措施方案。②培训工作:定期组建培训学习活动及工作经验交流会,完善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与操作水准,针对经验较少者,提供深入学习的机会,如参与专业健康知识学习活动。

1.2.2.3 反应阶段 该阶段即为指导护理人员正确评估,并冷静应对不良情况的发生,且出现紧急情况时,护理人员需及时告知主治医生,并针对紧急事件进行风险分级,结合分级情况实施针对干预方案。

1.2.2.4 恢复阶段 护理人员归纳总结不良情况产生的原因,并给予针对性干预措施,进行详细分类后备案,避免后续治疗过程中再发生类似事件。

1.3 评价指标 ①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肺源性心脏病(呼吸困难、胸痛、心悸、胸部不适)、气胸(患者突感患侧胸痛,呈针刺样或刀割样,持续时间短暂,随后出现胸闷和呼吸困难,患者不可平卧)及咯血(反复咳嗽,痰中带血)。②肺功能指标:于入院当日、出院前一天护理人员测量并比较两组肺功能指标,包括肺活量(VC)、潮气容积(TV)、最大通气量(MVV)、功能残气量(FRC)。③情绪变化:于入院当日、出院前一天采用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进行测评,该量表包含正性情绪与负性情绪2个分量表,每个量表个包含10个描述不同情感、情绪的词汇组成的问题,每个问题以1~10分计分,分数越高表明情绪变化越明显。量表的Cronbach′s α与半信度均为0.876,重测效度为0.844,信效度较好[4]。④自我管理能力:于入院当日、出院前一天采用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测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量表包含自我概念、自我责任感、自我管理技能及健康知识水平4项,共40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法,总分50分,评分越高表明自我管理能力越强。量表的Cronbach′s α为0.861,合优度指数与效度为0.842,信效度较好[5]。

2 结果

2.1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2.2 两组入院当日、出院前一天肺功能指标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入院当日、出院前一天肺功能指标比较

2.3 两组入院当日、出院前一天PANAS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入院当日、出院前一天PANAS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入院当日、出院前一天ESCA评分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入院当日、出院前一天ESCA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现阶段,我国临床上肺结核治疗遵从“早期、联合、规律、全程和适量”这一原则,以达到消灭结核分枝杆菌、治愈疾病,防止耐药菌产生和减少复发的最终目的[6]。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肺结核预后干预的重视程度也日益提升。常规护理仅从改善症状、降低生命危险的角度出发,未能及时针对干预过程中并发症等不良情况进行干预,加之护理人员的管理意识不佳,导致复发率的提升[7]。因此,需实施科学、针对性的干预方案以快速促进运动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研究表明,护理人员通过评估并分析护理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因素,及时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以减少不良情况的发生,从而达到改善患者肺部功能,提升治疗效率的目的[8-9]。鉴于此,本研究实施4R危机管理理念干预,观察患者各项临床指标。

由黄兰妹等[10]的研究结果显示,4R危机管理理念干预能够有效改善肺功能指标和PANAS评分。4R危机管理的核心内容即为缩减(护理人员通过对肺结核干预过程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起到防微杜渐的目的)、预备(准备好风险事件发生前的工作内容,提高其解决应对能力)、反应(面对风向不良情况时的应对能力)及恢复(当风险事件解决后,分析汇总,并进一步完善)4项。在缩减阶段,护理人员通过系统化分析,能够将肺结核治疗过程中的不良情况进行评估汇总,以明确需解决及优化的问题。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预防,进而减少风险情况的发生[11]。在预备阶段,护理人员定期与患者交流沟通,及时明确负性情绪产生的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指导,从而增强其认知水平和治疗配合度,间接性改善其心理状况。通过此次干预,护理人员充分认知肺康复的重要性,针对不同治疗需求的患者实施针对性康复锻炼,通过床旁端坐呼吸训练,可减缓其呼吸频率,进一步改善机体内血液与肺泡间的气体交换,促进气管内痰液排出,增加肺泡通气量,改善肺通气功能。同时还可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改善基础代谢,提升其对体力活动的适应性,缓解胸闷、气短、气急等症状[12]。同时,患者坐于床沿,以两手扶持床边,这种体位可使胸廓辅助呼吸肌易于运动,将等压点移向中央气道,使肺内残气更易排出,恢复受损的心肺功能。本研究结果显示,出院前一天,观察组肺功能指标、PAN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4R危机管理理念干预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肺部功能,提升其治疗效果,同时还可稳定患者情绪,从而间接性提升其治疗依从性,促进患儿早日恢复健康。

本研究结果显示,出院前一天,观察组ESC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与何小莉等[13]研究相一致。分析其原因在于:于入院初,针对患者个人需求及治疗过程进行评估分析,从而明确患者护理态度,及时查找影响治疗效果的干预因素,并结合本院治疗现状制订针对性的干预方案,通过健康教育保证治疗方案的顺利进行。在治疗过程中,始终秉承“以降低不良情况发生率”为目标,积极鼓励患者及护理人员开放自身思维,明确告知患者坚持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和意义,从而提升其自我管理能力。通过详细讲解干预方案的实施方法、注意事项,并加强患者的心理指导,使患者正确认知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帮助其树立恢复健康的信心。同时,确保患者能够遵医嘱合理饮食和了解并发症应对措施。将被动康复变为主动康复,从多方面改善治疗效果,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14]。

综上所述,实施4R危机管理理念干预能够改善肺结核患者的肺功能指标,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改善负性情绪,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为后续临床试验提供有效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肺结核出院入院
住院医师入院教育实践与效果探索
54例COVID-19患者出院1个月后复诊结果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一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出院患者的疗效观察
爱情是一场肺结核,热恋则是一场感冒
作文门诊室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疣状皮肤结核合并继发型肺结核1例
第五回 痊愈出院
作文门诊室
302例军人伤病员出院跟踪随访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