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教育专业课教材建设策略探析

2023-10-06陈碧雯

山西青年 2023年6期
关键词:双高计划职业院校岗位

陈碧雯

黑龙江职业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扩大,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但是,基于职业岗位要求的高职教育专业课程教材,还没有及时适应现代企业新发展需要,没有充分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等内容,仍不能满足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

一、新时代赋予高职教育专业课教材新要求

现阶段,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比较快,教育事业也在蓬勃发展,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出现,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积极做好自身的转型发展工作,适应新时代的教育工作需要,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培养更多有用人才,发挥职业教育的育人功效。在最新颁布实施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方案》)中,对于新时代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进行了明确规定。2019 年4 月,《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简称“双高计划”)又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指明了发展方向,这些对于高职院校的新时代育人和教育改革工作都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及产业发展能力。

《方案》指出:“在高职院校构建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国家规划教材,建设新型活页式教材等,不断探索教材的完善和发展路径,加速构建职业教育的信息化资源体系等。基于“双高计划”,要有效应用新工艺、新技术等,不断加速教学标准完善,促进教材内容改革和创新,加速职业教育转型升级。”2021 年12 月,《“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建设实施方案》(简称《规划教材建设方案》)提出“组织院校和行业企业、教科研机构、出版单位等联合开发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形式多样的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等新形态教材。”2022 年4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简称《职业教育法》)提出“国家鼓励行业组织、企业等参与职业教育专业教材开发,将新技术、新工艺、新理念纳入职业学校教材。”由此可见,职业教育教材是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职业教育强化内涵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条件,关系到行业企业岗位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在学生掌握职业知识、获取职业技能、提升职业素养、养成职业道德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职教育专业课教材现状

(一)职业教育类型特征体现不充分

《职业教育法》中肯定了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这奠定了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具有普通高校育人的积极作用。因此,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这一教育类型的标志性特征,人才培养过程要突出“职业性”。随着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专业课程教材内容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分析岗位工作任务,归纳典型工作任务,编写学习领域课程教材,体现出职业教育“职业性”的教育类型特征。但是,多数高职教育教材开发理论方法不当,岗位工作任务分析不全面,岗位职业能力融入教材内容不完整,多数仍然借用普通教育学科体系课程的知识和结构,教材整体上理论性较强,缺乏实践性和应用性,没有达到凸显高职教育教材“职业性”特征的要求。

(二)教材编写队伍人员构成不合理

《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中强调,对于教材的编制人员范围进行了限定,认为相关学科专业领域专家、教科研人员、一线教师、行业企业技术人员等,都可以参与到专业教材编制中。目前,高职院校在编写教材时仍以学校教师为主,专业领域专家、教科研人员参与并不多。一些高职院校实施“示范性院校”“双高计划”项目建设,在开发特色教材时聘请了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参与教材编写。但是,企业人员因工作较忙,又不太了解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实际参与教材编写工作的并不多,没有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三)教材内容与工作岗位要求不紧密

《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要求,相关专业教材编写要以学生的就业创业为目标,能够符合相关标准,体现对于现代社会、现代科技等的反映,能够和市场对接,以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等为主要学习内容。一部分高职院校在进行教材改革时,积极融入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要求,结合职业岗位工作要求编写工学结合特色教材。但是,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建设分属不同主管行政部门,建设进度与范围相对滞后于产业技术更新和升级,不利于职业教育教材内容及时更新。因此,职业教育教材仍然存在内容动态更新不足,企业生产实际中一些关键技术、设备的使用在教材中没有体现,未能及时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等内容。

(四)教材呈现方式与学习要求不适应

《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强调,要体现理论和实践的双重重要地位,并突出实践性。教材中可以围绕创新的课程教学方法来设计,体现实践性,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自主权,激发能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学习成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目前,职业院校学生生源复杂,理论知识学习能力偏弱,以理论知识为主的文字量大的纸质教材已不适应学生学习要求,图片、动画、小视频等形式的学习材料更适合学生学习需要。校企合作开发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的新形态教材是当前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主流要求。

(五)教材编写审核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

《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规定:“教材编写过程中应通过多种方式征求各方面特别是一线师生和企业意见。教材编写完成后,应送一线任课教师和行业企业专业人员进行审读、试用,根据审读意见和试用情况修改完善教材。”目前,职业院校教材多由“双高计划”项目学校组织、由该校课程建设负责人主编,相关学校、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参与编写,同时结合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开发配套信息化教学资源,教材编写完成由出版社发行使用,未严格按照上述规定要求进行审读、试用及审核认定,规划教材也是先行编写和使用后,再进行申报评审。因此,一些教材难免存在内容知识不新、技能不先进,文字表述冗长、图片不新,实践性、应用性不强,能力培养不适应岗位工作要求等问题。

三、高职教育专业课教材建设策略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因此,专业课程教材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核心思想,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在理论知识传授中融入先进思想、科学方法,在技术技能训练中传承劳模精神、工匠品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彰显教育类型鲜明特征

《职业教育法》明确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在教育理念上体现出重大突破,遵循教育发展规律、职业教育办学规律、人的全面发展规律,确定职业教育的独特作用和本质属性[1]。职业教育强调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职业性”,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这一教育类型的重要特征。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迭代升级速度的加快,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职业教育教材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的重要载体,应从职业岗位工作实际需要出发,突出教材内容的应用性、操作性,对接职业标准、贴近生产实际、符合岗位需求,遵循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融入企业真实生产项目和社会技术服务内容。

(三)组建多元构成编写队伍

《规划教材建设方案》指出:“鼓励职业院校与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龙头企业联合开发教材,实行主编负责制。”因此,专业课程教材特别是规划教材应组建由行业企业技术权威人员构成的编写队伍,分工协作编写新型职业教育教材。职业院校主编负责搭建教材体例结构框架、选取知识内容、融入课程思政教育、教材全书统稿、制作教学资源、教材更新改版等工作;大学和科研机构编者负责选取行业先进技术、全书技术内容审核等工作;企业编者负责整理、编制项目案例、撰写技能操作初稿、录制操作视频等工作;出版社负责制订教材出版方案、搭建教学资源平台、控制教材质量,教材出版发行和再版更新等工作;教学资源制作企业负责教师慕课拍摄与后期制作、课件、视频美化、动画制作、线上文字梳理、试题库和素材库建设等工作。

(四)依据国家专业教学标准

教育部组织制定的职业院校专业教学标准,为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提供了依据,为保障教学质量和进行人才培养水平评价提供了基本制度保障。教学标准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学生专业核心素养,形成学业质量标准。职业教育教材在编写思路上要明确教学过程就是专业核心素养的培育过程,同时设计按照学业质量标准来评价核心素养达成水平环节[2]。要根据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范制定课程标准,设计教材的架构和内容。按照从国家教学标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到课程标准,从课程标准再到教材编写的逻辑关系进行[3]。

专业课教材编写应重视专业教学标准已有的成果,专业教师、教材编写人员应加强专业教学标准的学习,领会专业教学标准内涵,以标准规范教材的编写[4]。目前,部分专业尚没有教学标准,部分高职院校开发建设的特色校本教材并未全部按照国家专业教学标准进行。有关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应尽快制定完善专业教学标准,为专业课教材提供依据。

(五)适应职业岗位工作要求

《规划教材建设方案》中,相关教材编制要以具体的企业生产、工作任务等为载体,以新工艺、新技术等为主要背景和依据。教材编写人员应深入了解职业岗位生产实际,以工作过程为指导,将工作任务作为主要学习内容和问题,注重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以教学标准为依据,融入职业标准要求,确定教材内容,吸收产业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编写学习领域课程教材,保证专业课程教材适应职业岗位工作要求,培养具有较强适应性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六)开发新型教材呈现方式

教材不只是形式上的鲜活,重要的是内容上的动态更新。《方案》要求,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传统的纸质教材已经不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职业院校学生已不习惯于从大量的文字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动画、视频、虚拟仿真等直观、生动的学习素材成为学生的选择。体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岗位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的情景化、项目化、职业化教材建设更为迫切。新型活页式教材是基于活动本位课程模式、以职业能力为基本组织单位设计、用文件夹形式装订的新型教材。教材的内容由多项职业能力构成,包括理论知识、操作技能、问题解决策略和职业规范等。工作手册式教材是基于活动本位课程模式、强调对技能操作过程的详细、规范阐述的类似于企业操作手册的教材。教材内容参照企业操作手册,对操作技能进行加工提炼,形成具有普遍性、科学性、教育性的方法知识[5]。加强线上课程资源建设,形成与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配套使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七)严格执行编写审核制度

落实《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建立国家、省级、学校三级职教教材建设运行机制,确保国家意志能够体现在教材中,保障党和国家事权的有效落实,将立德树人融入职业院校教材建设各个环节。全面落实主编负责制,教材立项应向有关管理机构提供教材内容简介、编写提纲、体例结构、对应职业岗位和依据的教学标准等材料,编写人员需经所在单位党组织审核。教材编写完成应由专家审核。出版社应对教材进行全面审核后才可以发行使用。发行使用的教材应建立使用反馈制度,以便教材及时更新再版。

猜你喜欢

双高计划职业院校岗位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