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科竞赛的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模式探索
——以地方高校机械类大学为例

2023-10-06耿龙龙李天兴李聚波

山西青年 2023年6期
关键词:竞赛基地学科

耿龙龙 李天兴 李聚波 王 帅

河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0

教育部积极推动教学体系改革建设,以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提供人才支撑,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1-2]。因此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等学科竞赛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有效手段和重要载体,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团队协作能力起着重要的提升作用。学科竞赛具有课堂教学得天独厚的优势,是新时代人才培养优化和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因此,在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体系建设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3-6]。实践创新基地作为学科竞赛的重要空间,面向学科竞赛建立实践基地,可有效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及大工程意识[7-9]。

近年来河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紧密围绕学科竞赛需求实施创新人才培养,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在学科竞赛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其与学科竞赛的融合匹配程度不足,面向学科竞赛的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组织、运行、人才培养模式等有待进一步研究改善。

因此积极探索学科竞赛驱动的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模式,对搭建特色鲜明的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现存问题

学科竞赛已经成为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有效手段和重要载体,目前各高校积极参与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等学科竞赛,但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积极性不高

由于受参赛经费、名额等约束和限制,尤其是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模式的不协调,无法使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竞赛中,甚至存在想参加学科竞赛但信息不畅无法获取关于赛事的更多信息的现象,导致学科竞赛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积极性逐步丧失。

(二)综合能力不足

随着教育改革,机械类专业课程学时压缩,课程实践环节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影响,导致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不足。同时学科竞赛准备持续时间较长,对团队协作能力、知识储备量、时间精力有很大要求,缺少针对学科竞赛的系统培训和实践能力提升,导致学生较难持之以恒完成比赛,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综合能力不足。

(三)实践培训机制不健全

学科竞赛实践培训机制体系不完善,给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的全面培养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学生对参赛作品构建和创造阶段的不明晰问题显著存在,严重影响学生学科竞赛成果产出。

因此,急需依托学科竞赛搭建实践创新平台,以扩大学科竞赛影响范围,创新培育模式和方法,在实验实践教学、科学研究、竞赛活动中加强学生设计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的训练,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建设方案及实施计划

(一)改革目标

对学科竞赛驱动的实践基地建设模式展开探索研究,建立“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学科竞赛”链条式培养模式,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学科竞赛竞争力。

1.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建设特色鲜明的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以学科竞赛为载体,以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为基础,以实践训练为手段,形成特色鲜明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建成机械类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探明实践基地的组织及运行机制,为学科竞赛提供可靠保障。

2.探索大学生“学创赛”融合培养新模式。创新“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学科竞赛”链条式培养模式,构建学科竞赛驱动的大学生“学创赛”融合的创新实践培养新体系,由单一的课堂教学向深层次的创和赛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

(二)改革思路

构建实践创新平台,以学科竞赛为主线,以教学科研为基础,将科研项目成果和学科竞赛要素融入培养方案和理论教学中,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基于实践平台,采用“项目化”管理,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学科竞赛与科研项目研发过程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在比赛中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导师在学科竞赛中凝练竞赛成果,反哺教学和科研,形成学科竞赛良性传承,不断完善实践基地运行机制体制。

(三)研究方法

依托机械工程学科优势,分析双创基地、工程训练中心、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运行情况,紧密对接社会需求,探索地方高校大学生“学创赛”融合创新实践培养新模式,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构建“教学科研—成果—学科竞赛”培育体系,建设特色鲜明的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学科竞赛竞争力。

(四)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学创赛”融合培养新体系。以学科竞赛为主线,加强科研过程及成果在课堂教学的呈现与融合,吸引学生自主融入“挑战杯”等科创竞赛的培养模式,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研、以赛促创。

2.“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学科竞赛”运行机制的搭建。针对不同学科竞赛,建立不同的竞赛培育办法,形成以赛促教、赛教融合的教学效果,导师在学科竞赛中凝练竞赛成果,反哺教学,形成学科竞赛良性传承。

(五)实施方案

1.完善实践基地学生引入机制,引导师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

根据机械类专业特点,制定大学生参与基地创新活动管理办法,鼓励学生完成基地分配的创新任务,提高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基地也针对学科竞赛开设专门的实践选修课程,根据课程需要不同设置线下实践操作课程或者线上科普课程,在教学中讲解学科竞赛的内容,对往年的赛事进行宣传讲解,增加同学们对学科竞赛的兴趣,同时促进老师不断完善对课程的持续改进,根据学科竞赛重组课程内容、增加实战案例等,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积极引导师生对学科竞赛的参与度。同时在每年新生入学时,加强学科竞赛对个人大学生涯、专业技能等的帮助和促进作用的宣传,吸引新鲜血液,保持实践基地的活力。

引导师生积极融入“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学科竞赛”的链条式培养环节,鼓励基地聘请的导师将承担的科研课题分解下发给同学们,促使同学们将课堂学习、科学研究、实践能力提升融合在一起,在教学全过程中融入学科竞赛、项目实践课程,学生可以从老师科研项目里发掘竞赛主题方向,能够更好地关联专业前沿领域。并且老师具备更专业的指导以及更高端的实验设备支撑,为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奠定知识基础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扩宽思路、勇于创新、提高创新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学科竞赛能力提升、教师教研能力丰富提高、实践基地建设完善的协同发展。

2.形成多元竞赛教育机制,加强对参与竞赛学生实践培训

通过不同学科竞赛的特点,针对不同比赛的知识需求建立不同的学科竞赛阶段培养办法,培养学生参与学科竞赛能力。首先,聘请学科竞赛优秀导师担任基地导师,在学科竞赛全过程对赛事进行指导帮助,解决学生对学科竞赛想参加但无从下手的难题;然后,以教授科研项目及校外合作企业为依托,开展学科竞赛专业教育指导,对学生进行有效组织和引导,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开展实践能力培训,和专业老师指导内容形成理论与实践的互补,提升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综合能力。

3.建立学科竞赛培育机制,搭建学科竞赛实践平台

首先,基地建立学科竞赛共享媒介,公示学科竞赛的赛事简介、培训安排、评审机制等内容,发布与赛事有关的培训课程安排以及培训内容,实现赛事信息与赛事需求、知识需求与实践供给的无缝对接。其次,实践创新基地为学生提供办公桌椅、仪器设备和工装夹具等,形成大学生自主管理为主、教师管理为辅的管理制度,满足学生交流研讨、自主学习实践、学科竞赛发展的需要。最后,基地根据学科竞赛规划全过程实战模拟比赛,邀请学科竞赛指导老师点评,让学生在模拟比赛中查漏补缺,及时调整完善,增强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自信心,做到有的放矢。同时邀请往年成功团队介绍参赛经验,集思广益,交流互动。

通过以上方案的实施,实践基地从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全过程的赛事信息宣传、综合技能培训、校内外结合的实践等环节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辅导,促进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无后顾之忧,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提高综合能力,同时提高学科竞赛的培育效果。

三、近年成效

近年来,河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秉承“产科教融合、引领产业、专业对接、课程衔接”的人才培养理念,立足行业办学背景,走机械类专业改革建设之路,进一步打造专业的优势与特色,建立“以专业优势与特色为吸引力,校企利益共享”的校企深度合作长效机制,构建了“校企协同育人,理实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项目组成员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围绕科研优势,先后承担国家级,省级重大专项、科技攻关等科研项目20 余项,育人渠道不断拓宽,人才培养效果显著:主持和参加教改项目13 项,其中国家级4 项、省级3 项、校级6 项,获教学改革成果奖23 项,其中国家级5 项、省级17 项、校级1 项,发表教改论文9 篇。其中团队老师围绕机器人关键基础件RV 减速器,带领学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研制国内第一台RV 摆线针轮磨齿机,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在科研探索过程中锻炼了学生创新思维,在实践基地锻炼了动手能力,先后培养学生20 余名。学生在指导老师和实践基地的支持下,荣获第四届(《软驱科技——中国摆线轮设计制造软件领航者》)、第五届(《软驱科技——中国高精度摆线轮突围者》)、第七届(《摆线精工——国内首个高精度摆线轮设计制造解决方案》)全国创新创业大赛铜奖,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三等奖(《高精度摆线轮数字化分析与闭环制造系统》)的成绩,多名教师荣获省级、国家级优秀指导老师。

学科竞赛中的优异表现,有效提高了参赛学生培养质量,对其工作态度、专业知识、科研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的提升起了重要作用。毕业生创新实践能力得到用人企业的好评,学生到企业后迅速成长。

四、结论

河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学科竞赛实践基地,构建了学科竞赛驱动的大学生“学创赛”融合的创新实践培养新体系,不断完善学生教学环节与实践环节的融合,建立了“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学科竞赛”链条式培养模式,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团队合作创新能力,提升学科竞赛竞争力,以上成果为地方高校机械类的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给出思路和参考。

猜你喜欢

竞赛基地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我的基地我的连
我看竞赛
创新思维竞赛(3)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我爱海洋”知识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