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士人文修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2023-09-14刘锦秀张艳芳马孟伟杨秀木

全科护理 2023年25期
关键词:关怀课程思政情景

赵 龙,刘锦秀,张艳芳,马孟伟,王 茜,杨秀木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7年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要求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各高校需统筹完善各学科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1-2]。在护理专业课程中进行“课程思政”改革,应深入挖掘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充分融合,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人文关怀意识和能力,以及职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3]。护士人文修养是护理学专业的一门人文社科课程,以提升护理学专业学生人文素质为目标,课程内容包括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人文科学,通过全方位、全过程的人文教育,培养护生具备职业人文知识、职业人文能力和职业人文素养[4-8]。本研究对护士人文修养“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充分融合,进行“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某医学院校2022级护理学专业238名大学一年级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男生56人,女生182人,年龄(19.52±0.93)岁,所有学生均参与本学期开设的护士人文修养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以及第二课堂实践。

1.2 护士人文修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护士人文修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的改革,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护士人文修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1.2.1 课程目标

结合护理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新医科”建设行动计划,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课程的思政内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护理专业教育自然融合。改革后的课程目标包括4个方面。1)知识目标:掌握职业人文知识,具备职业人文能力与职业人文素养。2)能力目标:具有人文素质和人文关怀能力。3)素质目标: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哲学思想、锐辨思维、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观。4)价值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医疗安全意识,自觉遵守有关医疗卫生的法律法规。

1.2.2 教学内容

护士人文修养课程共24学时,其中理论15学时,实验9学时,课程内容涵盖人文关怀、科学思维修养、文化修养等。结合护理学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哲学思想,注重护理专业学生(护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大美德观、大健康观的塑造和培养,根据每章节内容结合社会时事、典型案例、视频、人物传记、中国红十字会网站、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网站等,使教学和思政元素的融合更加清晰、有条理,实现专业知识传播的充分融合,全面提升护生思想政治素养。以第二章人文关怀为例,1)思政元素:树立利他主义价值观和人文关怀理念,强化关怀的意识和责任感。2)思政元素融入载体:“复”前线“旦”使命|王春灵——以专业技能和人文关怀践行使命;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李亚军同志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3)“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人文关怀意识。4)“课程思政”效果评价方法:近期评价,学生讨论的过程及结果;远期评价,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常态化践行人文关怀。5)“课程思政”实施方法:图片教学法、案例讨论法、总结点评法。具体教学内容与实施过程设计见表2。

表2 护士人文修养“课程思政”改革教学内容与实施过程设计(第二章 人文关怀)

1.2.3 教学方法

融合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从知识传授、知识传递到知识探究、知识拓展。

1.2.3.1 理论教学

1)案例讨论法:课堂教学前,教师在学习通平台发布学习主题、思政目标和思政案例,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围绕案例问题进行预习。课堂教学中,教师以“融合”为切入点,整合章节内容和思政案例,引导学生针对案例问题进行讨论。课后,教师在学习通平台发布章节讨论题,组织学生在线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并表达其价值理念以及对于护理职业的理解。2)主题汇报:结合教学内容和思政元素设置多个主题。如第二章人文关怀,主题“什么是好的护理”;第三章护士的科学思维修养,主题“科研的作用”;第五章护士的社会学修养,主题“护士、社会与健康”等。学生分组抽签决定汇报主题,课前进行协作学习,合作查找、收集与主题相关的资料,制作汇报演示文稿(PPT),课上进行成果交流和展示。

1.2.3.2 实验教学

在实验课中以“引导”为着力点,结合实验课教学内容,在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实验考核等环节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情景教学法在国内外医学教学中实施效果较好,得到较好的推广和应用[9-10]。情境教学法使学生在模拟真实环境中激发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11]。实验课采用情景案例结合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情景案例和评分标准,每个情景案例均包含思政元素、人文关怀、临床思维、职业素养和情感、美学和礼仪等内容。课前教师在学习通平台发布情景案例和学习目标,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分析情景案例,深入挖掘案例中涉及的理论知识、临床技能、思政和职业道德等内容,并进行网络在线答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复习情景案例涉及的相关知识,小组合作进行协作学习,查找资源,针对情景案例内容进行案例讨论、角色分配和排演。学生在实验课堂中分组进行情景案例展演,展演后分享感悟和体会;教师从理论知识、临床技能、人文关怀、科学思维、职业道德等方面进行点评和总结,并拓展相关知识。

1.2.3.3 第二课堂

在第二课堂中以“践行”为立足点,和团委、学生会合作,结合专业特色,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服务活动,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科学思维能力,学生结合社会实践经历和课程内容撰写社会实践感想并在课堂中进行交流。通过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实现理论结合实践,完成教学目标。在护理实践中践行人文知识、人文技能和人文精神,升华职业情感,提高团队凝聚力。

1.3 效果评价

1.3.1 学生成绩评定

护士人文修养课程学生成绩评定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包括案例讨论和情景案例展演,占课程总成绩的30%;终结性评价是在课程结束后采取统一命题,对学生进行开卷笔试,试题形式为主观题,考核学生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占课程总成绩的70%。

1.3.2 教学效果评价

护士人文修养课程结束后,对2022级护理学专业23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1)护理本科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调查问卷:采用马孟伟等[12-13]编制的护理本科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调查问卷,该问卷共23个条目,5个维度(目标理念、师资队伍、课程资源、教学实施、教学效果),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非常不满意”至“非常满意”对应分值1~5分。2)情景模拟教学法应用效果评价表:采用王桂敏[14]编制的情景模拟教学法应用效果评价量表,该量表共20个条目,4个维度(提高情景模拟的条件、对情景模拟的评价、对学习的作用、对提高自我效能的作用),采用“同意”“不确定”“不同意”Likert 3级评分法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课程思政”教学评价

课程结束后通过“问卷星”平台采用护理本科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调查问卷对238名教学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238份,有效问卷238份,有效率为100%。本次调查中,问卷Cronbach′s α系数为0.849,KMO值为0.797,问卷信效度较好[15]。问卷每个条目指标满分为5分,调查结果显示23个条目分值最低4.36分,最高4.95分,标准差均小于1.00分。5个维度中总体得分最高的是目标理念维度,其他依次为教学效果维度、教学实施维度、课程资源维度、师资队伍维度(见表3)。目标理念维度中条目“注重育人和育才的协调统一”得分最高,得分为(4.950±0.247)分;教学效果维度中条目“对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较高的认识”得分最高,得分为(4.630±0.541)分;教学实施维度中条目“教师能够适时、适度运用教具和现代化技术手段,促进理论知识与育人实践紧密结合”得分最高,得分为(4.650±0.544)分;课程资源维度中条目“课程思政素材系统、丰富”得分最高,得分为(4.570±0.624)分;师资队伍维度中条目“教师具有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坚定的政治信仰”得分最高,得分为(4.600±0.621)分。

表3 护理本科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调查问卷各维度得分 单位:分

2.2 情景模拟教学效果评价

课程教学结束后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应用效果评价表对238名教学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238份,有效问卷238份,有效率为100%。本次调查中,该问卷Cronbach′s α系数为0.804,KMO值为0.856,问卷信效度较好。调查结果显示应用情景案例结合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验教学整体效果较好,护生认为情景模拟教学法对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90.8%的护生认为情景模拟教学法能够指导其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场景,92.0%的护生认为实验课采取情景模拟教学法活跃了课堂的气氛,84.9%的护生认为培养了职业情感,90.3%的护生认为情景模拟的教学形式提供了自我展示的机会。见表4。

表4 情景模拟教学效果评价(n=238) 单位:人(%)

2.3 教师自我评价

结合教学中学生的表现和问卷调查的情况,课程组对本轮“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进行了总结和反思。本轮“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课程内容融合思政元素,丰富了课堂教学方法,拓展了第二课堂实践,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课堂讨论中每组由1位学生代表发言,案例讨论覆盖面不够广;情景模拟教学中由于情景剧中角色不同,部分学生反馈未能充分满足自己表演的欲望,可发挥性不够;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受时间限制,部分学生反馈实践形式不够丰富。

3 讨论

3.1 护士人文修养“课程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效果评价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理念维度评价最高,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和价值目标。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目标是保障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对于课程目标必须要有准确的理解和定位,才能够对“课程思政”教学的建设和开展有正确的理解,才能保障好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12]。护士人文修养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结合了护理学专业培养目标和思政育人元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护理专业教育自然融合,学生在学习护士人文修养专业课程的过程中,在知识传授、知识传递、知识探究、知识拓展的过程中实现专业能力和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效果离不开专业课教师的能力和素养,尤其是对于专业知识中思政元素的挖掘、提炼和融合[16]。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授课教师对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还需进一步深入,授课教师需要多听、多看、多思、多交流,坚持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加强和思政课专业教师的合作和交流[17-18]。

“润物细无声”是“课程思政”教学的最理想状态[19-21]。选择恰当的思政素材融入教学过程中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且多元化[22-23]。本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思政素材的选择包括新闻、视频、人物传记等形式,如第二章人文关怀,课程组选择了本校优秀毕业生的一则新闻作为思政素材之一,新闻主角是本校护理学专业毕业的一名男护士,2020年9月8日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护理职业的使命和护理人文关怀的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强化了护理职业的使命感和荣誉感,树立利他主义价值观和人文关怀理念,强化关怀的意识和责任感。

3.2 护士人文修养“课程思政”实验课教学改革效果评价

实验教学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每个情景案例均包含人文关怀、科学思维、问题解决等内容,学生通过对情景案例的讨论和角色扮演,身临其境地感受不同角色的权利和义务,不同健康状况个体的健康需求和心理状态,鼓励护生从知识获取到知识实践,在实践中思考和感悟,实现技能拓展和素质养成。从情景模拟和实践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人文关怀意识和能力,强化职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24-26]。

“课程思政”是“三全育人”的具体实践,也是立德树人目标具体落实的体现。本研究在护士人文修养课程中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第二课堂社会实践进行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对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进行挖掘和提炼,选择恰当的思政元素素材融入教学中,丰富了教学资源和方法,在知识传授、知识传递、知识探究、知识拓展的过程中强化了护生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

猜你喜欢

关怀课程思政情景
情景交际
石化企业情景构建的应用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楼梯间 要小心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把美留在心里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
亲切关怀 殷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