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课外活动 提升小学语文教学实效

2023-09-10☉宋

小学生 2023年10期
关键词:李子课外活动教学活动

☉宋 倩

语文取材于生活、情感和虚拟环境,要让语文教学成为提高学生素质、开发学生思维的手段,教师必须配合教学内容提出相应的教学活动,改变教学模式。在以教材、教师、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下,语文教学活动的综合质量很难得到提升。积极开拓课外活动空间,在学、玩、做的配合下感受语文教学的真谛,才能更好地开发语文课程的教育功能。

一、实践活动中落实语文教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教学并不是在学生的臆想中演化而来的教学课程。在全新的教学要求下,语文教学活动必须与现实接轨,帮助学生感受语文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在现实中开发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才能使学生在接受语文教育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文化素质。但是,从当前的教学活动来看,语文教学活动以学、读、说、写为主,学生严重缺乏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枯燥的文字材料限制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欲望,也压制了语文教学活动的发展空间。将语文教学活动带入到现实环境当中,在现实中规划语文教学,借助实践活动落实教学指导计划,能够使学生形成“语文来自于生活”的良好意识,主动接受语文教育。[1]

以《雪地里的小画家》的教学为例,围绕教材中所给出的句子,教师可要求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素材,依靠现实材料与文章内容的一一对应,创作全新的语文表达环境。以“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猫画枫叶,小马画月牙”一句的教学为例,学生对动物的脚印、自然界的植物进行对比,发现二者之间的相似性。此时,新的学习问题出现在课堂当中:小动物的脚印只是和这些材料相似,能够直接使用这些材料来对比吗?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结合问题与实践活动,学生对“比喻”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并理解了“押韵”的基本特点,进而生成模仿作品、创作作品的欲望。借由实践活动拓展课外活动空间,要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活动素材,从“脚印”这一角度入手,依靠泥塑制作不同动物的脚印,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并与相关植物进行比对。在引导学生进行求知的过程中,要设计实践问题,为课外活动的开展注入更多灵感:除了“小鸡画竹叶,小马画月牙”的比较之外,观察这些脚印,你还能想到哪些对象?请尝试从新的角度去说明脚印不同特点,以此来为学生提供全新的活动素材与学习对象。课外实践以自主开放为特点,教师要建立以“玩”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方案,鼓励学生在游戏、探索的同时学习语文知识,提升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玩、学、互动,多元一体,引导学生仿照教材内容,在生活中寻找新的创作素材,展现个人灵感,依靠实践活动,从而完成从学到用的自然过渡。

二、文化活动中落实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是基于文化素材演化而来的教学课程,在开展课外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把握“文化”这一基本前提,借助文化素材落实课外活动,在教育学生的同时开拓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对于学生来说,课堂材料枯燥乏味,且带有强制性、目的性特点,合理应用课外素材,在提高学生知识积累水平的同时,能够满足他们的文化学习需求,使其形成良好的文化素质。教师可借助文化活动落实语文教学工作,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为例,这是学生与古诗词的初步接触,教师可为学生布置课外活动任务,要求学生学习有关古诗词的知识,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围绕“节日”这一关键词搜集古诗词材料,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学生在教材中、课外环境中搜集作品,对教师的任务作出回应。从描写春节的《元日》,描写清明节的《清明》,描写中秋节的《水调歌头》等文学素材入手,开展文化活动。除了对节日习俗的解答之外,也可以将各类节日资源带入到课外活动空间当中,如春联、粽子等,依靠“文化+实物”的全新互动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参与语文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在开展活动的同时积极挖掘语文知识,打造全新的语文教学课堂。文化活动视野下,学生可以与教学活动进行零距离交流,掌握语文资源中的关键性活动素材,进一步调动学生的语文活动能力,在学生的努力下将多元化语文资源整合到课堂当中。当学生给出作品之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尝试开展古诗词鉴赏活动,品味古诗词的“意蕴”。对于活动能力较强的学生,虽然不能说出古诗词的精妙之处,但教师的“高要求”却会赋予学生一种“被重视”的“满足感”,学习兴趣也会随之提升。

三、交流活动中落实语文教学

随着语文学习经验的不断积累,学生的文化水平与学习素质也在同步提升。此时,学生渴望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获取新的语文知识,表现自己的语文品味。在教学环节,教师可围绕教学内容开展交流活动,帮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

以《草船借箭》的教学为例,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经验,能够结合教学材料开展交流互动,教师可要求学生结合教学内容交流语文知识,拓宽视野。部分学生对“诸葛亮”这一经典人物进行评价,如“刘备之德近乎伪,孔明之智近乎妖”,这是鲁迅先生对孔明的评价。部分学生则指出,在历史书籍《三国志》中,草船借箭的“策划人”“执行人”都是周瑜,作者罗贯中为了塑造诸葛亮才智无双的形象,将草船借箭的功劳“转交”给了他。这种美化人物形象的表述手法在文学作品中较为常见,学生瞬间打开了话题,如《西游记》中,孙悟空一直顽劣不堪,但现代电视剧把他美化了;在《水浒传》中,擒下方腊的是鲁智深,对于武松的过度崇拜,使其拿下了“单臂擒方腊”的功劳。为实现有效的课外交流,要结合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开展教学活动,加强学生与文化资源之间的互动,从“文学与真实”这一角度开展教学工作。基于此,可以从在交流活动中开发全新的课外活动模块:教师以“名著人物志”为主题,引导学生对名著作品中具有独特人格魅力的相关角色进行解读,展示角色身上的独特魅力。在描绘人物性格的同时,尝试延伸阅读指导范围,从文学作品中的表述、真实历史上的相关人物对有关角色进行解读,加深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认识。在课外活动当中,学生可以将自己的阅读经验与学习经验记录下来,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提升文学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经验传递给他人,经验又被他人加工为兴趣,后续的语文教学活动更加自由,阅读、分享随之而来。

四、游戏活动中落实语文教学

游戏是推动学生开展有效学习、深度学习的重要教育资源,在尝试利用游戏活动引导学生解读语文作品的过程中,要设计更为开放、趣味性更强的游戏活动方案,依靠游戏过程、游戏要求来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加深其对于语文知识的认识。游戏活动要与课堂教学活动契合,与文章故事契合,从而实现文化教育、德育教育的多元教学指导目标。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游戏需求,结合课外活动的自主性与娱乐性特点开辟课外活动空间,营造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工作有效契合的全新教学氛围。

以《将相和》的教学为例,可以借助角色扮演游戏开展课外活动,加深学生对于文学作品与相关角色的认识,营造更为开放的课外活动环境。教师可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当中搜集对应的教学资源,推动学生与教学文本之间的有效交流。以“渑池之会”的故事为例,史书对渑池之会的发生原因与廉颇蔺相如二人的决断进行了详细记录:赵国势弱,大秦强悍,二者的谈判本身就是不对等的,在赵王出发之时,廉颇对赵王请愿“若是大王不能按期归来,则我们立太子为王,厉兵秣马,与秦国决一死战”。从这一故事不难发现,廉颇是一个有勇有谋的武将。当导入历史故事之后,人物形象更为饱满。学生可以在角色扮演游戏中为廉颇设计对白:“我与蔺相如同样有功,为何蔺相如的功劳反而在我之上?”借由换位思考与角色进行近距离交流,充分挖掘学生的情感与互动热情,依靠游戏营造全新的互动空间。在设计游戏的过程中,要考虑游戏活动本身与教学材料之间的交互问题,依靠游戏带动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创新语文教学思路,让学生在游戏的同时感悟中华历史,了解历史人物身上的独特魅力。

五、科学活动中落实语文教学

在开辟课外活动空间的同时,适当导入科学知识,可以让学生在主观情感上接纳语文教学活动,形成配合教学工作、参与教学活动的优秀学习意识。教师要将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科学教育元素引入到课外空间当中,依靠科学元素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指导。[2]作为教师,要解放学生思维上的枷锁,除了发挥语文课程的文化教育价值之外,更要结合语文课程对学生落实全方位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出色的学习技能;要重视科学活动的开发,让学生深度掌握语文知识。

以《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教学为例,可以从科学的角度开展教学工作:当小朋友们都去摘李子时,王戎却待在路边一动不动,请你思考一下,王戎是出于怎样的想法得出了“李子不好吃”这一结论?在设计互动问题之后,通过科学知识的引入延伸课外活动空间:第一,如果李子是甜的,李子应该已经被摘走了,所以可以推断李子不好吃;第二,成熟的李子大多都是黑紫色的,其在中秋左右完全熟透,观察李子的颜色、判断当前的季节,也可以得出“李子不好吃”的结论。在科学活动中,要整合科学知识,搜集更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推导与逻辑探究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对趣味科学知识展开探究,从树的品种、李子的种类等角度展开教学,实现科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的有效结合。如普通的李子与黑布林大李子,其成熟之后的果实都是黑紫色,但黑布林李子要在搁置一段时间之后才能清甜可口,直接摘下的黑布林李子是酸涩的。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学生的科学探究欲望投放对应的科学知识,加深其对教学材料的认识。适当拓展课外教学空间,将科学知识与语文教材联系起来,能够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

六、德育活动落实语文教学

新课程标准明确强调,语文教学活动要发挥出文化育人、情感育人的多重教育价值,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出色的语文学习能力,还要对学生的道德意识展开强化训练,培养爱国、忠诚、奉献、尊重等友好品质,全面落实德育教育活动。在开拓课外活动空间的过程中,可尝试建立以德育教育为框架的课外活动方案,提出课外学习与活动要求,制定具体化的课外学习与教学活动目标,带动学生语文素养与学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开发德育活动,完善语文教学模式,为学生语文技能的逐步提升提供必要的成长环境。重视德育活动的开发,可以在构建课外活动环境的同时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学生出色的语文学习能力,实现德育、智育的同步推进。

以《竹石》的教学为例,可以开展座右铭制作活动,教师要求学生独立搜集文化资源,选择其中的经典材料制作座右铭,在课堂上的学习环节对其进行展示。教师可利用卡纸、贴纸、泥塑等材料制作座右铭,帮助学生搜集相关文化资源,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分享。如王冕《墨梅》的“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教育学生成为一个坚持自我、拥有优秀品格的人;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在设计德育活动的同时,要强调教学工作的合理开发与创新优化,打造全新的语文课外活动机制,满足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总之,开拓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必须要强调学生的兴趣点与关注点,将实践、文化与互动纳入到语文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由发挥,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语文素质与学习能力,这样才能将语文教学活动拓展到广袤的新环境当中。

猜你喜欢

李子课外活动教学活动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一次难忘的生日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秋天
李子有多少
奔跑吧!李子柒
课外活动类作文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两会“课外活动”四川山西搞得好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