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玩转”学习 精彩生活
——从生活视角推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创新发展

2023-09-10☉石

小学生 2023年10期
关键词:玩转生活活动

☉石 慧

综合实践活动开设已经很多年了。在小学阶段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是打破应试教育的束缚,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践等综合性能力,为学生自主思考、收获真知、丰富体验、拓展思维插上翅膀,提供良好的条件。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生活也是一个大课堂。要想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必须要根据课程属性,从生活中发掘课程资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从生活视角去设计和开展活动。那么,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如何从生活视野去开展活动呢?

一、以服务学生生活为目标,确定教学主题

之前,在应试教育下,学生在教学中位于被动地位,无论是学、练都要听从教师安排,自己缺少选择、决定的权利。在现实生活中,每个学生都是有需求、有价值、有个性的人。小学生的身心还不成熟,要想让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需求,确定生活化的主题,并以之为纽带,将教学与生活连接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去学习。[1]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要吃透教材,从教学内容中发掘有趣有价值有生活气息的教学主题,为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

例如在开展《水的世界》这一活动时,结合活动目的“了解水资源的现状,培养节约用水、爱护水资源的意识”,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巧妙设计具有开篇点题、促进思考等作用的问题,并引出“水的问题”这个主题。如可以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提问:水是生命之源。那么,水有哪些作用?关于水的利用、保护,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现实问题?下面,请将这些现象分类,看哪些属于水污染问题,哪些属于水浪费问题:1.在家里洗手洗菜时,将水管开得特别大;2.企业施工时,因为设计图出了问题,不小心挖断了地下水管,水柱冲出十多米,水流了一天一夜。让学生思考问题,水浪费、水污染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在学生回答问题后,顺势引出“水的问题”这个主题,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分析水问题,提出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建议,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为智慧课堂构建、学生有效学习做准备。

二、结合教学内容,发掘生活化的教学资源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从生活中发掘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鲜活的材料,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掌握有用的知识,为参加劳动、适应生活增添助力。教学资源是知识的载体,也是教学的基础保障。生活即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从生活中提取、发掘教学资源,对教材进行生活化处理,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生活,掌握生活技能。小学生正处于重要的成长期,生活技能和经验还相对不足。生活中有许多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在教学中,传授生活知识,培养生活能力,是教师的义务,也是学科教学的应有之义。[2]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思想的指引下,任课教师要本着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从生活中发掘资源,生成主题,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为学生更好地生活提供有力支持。

例如在开展《漫话交通工具》这一活动时,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认识各种交通工具以及交通工具的性能、用途,能就各种交通工具的优劣进行对比。而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可以见到各种交通工具,与交通工具有关的东西更是数不胜数。为此,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充分收集有关交通工具的图文、视频资料,如关于各种交通工具的图片,介绍新型交通工具的视频,科学家有关未来交通工具的设计图,等等。将这些素材经过筛选、加工,制作成课堂教学视频,并将教学视频与一些实物(图片、模型)都引进到课堂上,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有效学习,充分掌握知识,获得感性认识,积极融入到生活中去。

三、贴近学生生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瑞士心理学家让· 皮亚杰指出:“学生是有主动性的,他们的兴趣和需要会对其活动起到支配作用,一切有效的活动都要以兴趣做指引。”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根本目的是鼓励学生融入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思考、体验和沟通,以达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的目的。教学内容虽然简单,但是它的覆盖面较广,涉及了许多零碎的知识。而小学生的身心还不成熟,要想让他们对学习充满兴趣,并运用所学知识趋利避害,需要教师贴近生活,引导他们去探索和研究,认识知识的价值,激发学习热情。[3]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视角,贴近生活去设计和安排活动,通过生活化教学使活动内容变得鲜活、生动,让学生对所处的环境和生活有充分了解。

例如在开展《与书为友》这一活动时,教师可以利用导学案布置预习任务:1.搜集有关阅读、图书的名言名句,并将自己感受深刻的名言记下来;2.开展读书采访活动,看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都喜欢看哪类图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研究学习为主,让学生讨论读书的益处,读书的方法,并让爱阅读的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分享自己的阅读方法、心得体会。然后,由教师从生活视角,分析读书之于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并结合名人读书故事,激励学生多读书,给学生提供适合他们阅读的图书,让他们通过读书积累经验,养成勤于思考、勇于创造的习惯,培养持之以恒、积极向上的心态。

四、创设生活情境,深化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课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教学中,任课教师不能将教学活动限制在课堂上,而是要根据学科属性和教学目标,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融入生活,体验生活。教学情境具有激发兴趣、深化体验等作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逼真或有趣的生活情境中理解知识,可以帮助他们获得智慧和情感。这不仅可以满足教学需求,还可以促使学生综合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知识以及在生活中实践的情感需求,促使教学朝更深更远处拓展。[1]

例如在开展《安全自护技巧》这一活动时,结合活动目标“感受安全自护的意义,形成珍爱生命、重视安全的态度,健康快乐生活”,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情境,例如上班早高峰时期,马路上车水马龙,人流湍急等。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指出问题的根源所在,以及该如何预防安全隐患,消除潜在的危险。再由教师结合真实的案例或者亲身实践,或者校园安全问题等,分析安全、安全自护的意义,进行安全宣传和教育。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使学生养成珍爱生命、重视安全的生活观。

五、关注社会生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人是群居动物,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需要个人遵守规则,积极奉献。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生活技能,是教学的两个重要方面。不过,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许多学生从小受尽溺爱,缺少责任意识和社会参与精神,他们也不知道自己在社会中扮演什么角色,未来要朝哪方面发展。而社会、生活中蕴含有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资源,许多资源都可以用来辅助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面向生活,运用时事热点来教学,并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中的点滴,让学生明白个体与集体、人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帮助学生找到努力的方向。

例如在开展《倡导绿色生活》这一活动时,在讲述环境保护知识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两则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内容,分别是《上海市鼓励电动车充换电设施发展扶持办法》《限塑令升级 上海规定商超禁用一次性塑料购物袋》。然后,问大家几个问题:这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和目的是什么?你在生活中有没有用过一次性塑料购物袋?使用一次性塑料购物袋会给环境带来什么危害?如果不让用一次性塑料袋,你有哪些妙招可以应对?如果让你针对“减少一次性用品”开展一次宣传活动,你的口号是什么?如今,许多城市开始推广以生物降解树脂为主要原料的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关于这项技术,你了解多少?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可以结合一些城市的做法,补充一些科学知识,让学生了解一次性塑料制品的危害,可降解购物袋和全生物降解购物袋的区别,并进行环保宣传,让学生从现在做起,拒绝使用一次性用品,践行绿色生活理念,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将来为人类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做一个爱护环境的时代好少年。

六、加强家校合作,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课具有综合、实践、生成等多种特色,课程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将触角延伸到了学生生活领域,侧重于培养学生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中,培养学生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以生活为教学的落脚点,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领悟和运用知识,提高知识的利用率。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生成长,离不开家长的教育和支持。加强家校合作,发挥家长的作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运用知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可以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鉴于此,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合作,借助家校合作巩固课堂教学成果,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汇聚教育合力,让学生从中受益。

例如在开展《安全出行》这一活动时,可以借助网络让家长了解本课教学目标和意义,把握教学内容,参与学校开展的安全教育活动,并抓住机会,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开展安全出行教育。例如在带领孩子去购物时,在路上告诉孩子一些重要的交通知识,让孩子认识一些交通工具,掌握一些应急处理措施。在看电视时,利用一些电视节目进行安全宣传和教育,要求孩子遵守交通规则,提高安全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也要以身作则,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七、引领学生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实现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课程,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理论虽然占据一定比例,但是,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增强学生对自我、对社会、对自然的认识,实践才是促进学生思考,让学生获取知识、丰富情感的催化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科属性,决定了在教学中不能将学生束缚在课堂上,而是要引领学生走向生活,在家庭配合、社会支持下去开展实践,体验学习、成长的乐趣,融入社会,为学生用所学知识和一技之长去改变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学中,任课教师要发挥引领作用,引领学生走出校门,积极实践,全面提高学生能力和素养。

例如在开展《节日文化》这一活动时,教师可以将传统节日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借助综合性实践获得直接体验,实现核心素养发展。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让各小组在小组长带领下自制活动计划和方案,以“搜集资料,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为起点,了解传统节日文化。然后,制作调查问卷,走访市民,调查春节期间的消费情况,了解当地民众的经济水平、生活状态和春节习俗。让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用相机记录春节中精彩的画面,与父母一起制作精美的节日餐,将自己对传统节日的喜爱、美好的祝愿都寄托在劳动中,使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好。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交流互动,谈谈自己对节日的感受,针对如燃放烟花爆竹污染环境,发压岁钱容易引发攀比心理,节日期间浪费严重等问题提出意见。这样引领学生走向生活,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的态度,以及热爱生活的情感,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玩转生活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南北种植有差异?看山东技术员如何在湖南“玩转”蔬菜基地!
和学生一起“玩转”英语课堂
老记者如何“玩转”新媒体
生活感悟
创意经济视野下宝马MINI“玩转”创意营销
无厘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