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2023-09-10杨秀英

小学生 2023年10期
关键词:意识思维数学

☉杨秀英

广义来说,估算就是根据实际已经掌握的条件对有关事物的大概推断或者估计。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数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而估算也是如此,不难发现,生活中处处是估算,也离不开估算。其实,在实际生活中,需要进行估算比需要进行精确计算的情况要多得多。毕竟我们不是先知,并不能预知未来,而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粗略感知进行估算。就像是去买蔬菜和水果,一般情况都会知道大概多少钱。因此,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一方面是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另一方面把估算能力结合到生活中去,学生可以尽早适应生活,这对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一、现阶段小学数学估算问题

(一)学生的估算意识不强,把估算等同于精算

数学的确是一门“活”的学科。之所以说它“活”,是因为这个学科本身就需要较强的思维性,还不能只是固定思维。很多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会出现这样的教学误区,导致学生的思维被“困”住了,错误地认为估算就是精确计算,甚至在计算的过程中,连小数点都计算出来了。长此以往,一方面学生错误地认为估算就是精确计算;另一方面老师也不予纠正,就这样一直错着,学生渐渐没有了估算意识,就更别提各项思维的发展了。

(二)教学不到位,未形成估算策略

现阶段在小学数学的估算教学中,老师常常会出现两种误区。一方面就是把估算教学当成是一门独立的“问题类型”来教学,把估算从整个“计算”的范围里剥离了出来;另一方面就是为了突出教学中重视估算能力的培养,把估算能力从其他数学能力中分离开来。其实,这两种想法都是错误的,在数学各项能力的培养中,无论是思维能力还是估算能力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如果割裂这种关系就会出现“一刀切”的错误教学。我们都知道,学生的计算能力一般都是通过口算和笔算这两种方式进行提高的,所以口算和笔算的能力是估算的基础,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所以小学数学老师必须要有培养估算能力的具体策略,鼓励学生在笔算和口算中,总结规律和经验,这也是为了学生的综合发展做基础。

(三)应用不到位,应着重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很多老师开始重视学生的估算能力,就会出现“急于求成”的情况。要知道学生任何能力的培养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需要一个过程,就如我们常说的“饭要一口口吃,话要一句句说”是同一个道理。其实,估算能力的培养,在生活中还是非常常见的,像低年级就经常估计书本的大小、长短、重量等;中高年级的学生对于估算的实践应用就更广了,帮父母买菜,看看房子的大概面积,这些都是可以估算出来的。没必要非局限在教学中,很多老师意识不到这一点,这就导致很多学生估算能力的确有,但就是不会应用,也体现不到学生的数学实践意义。

二、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的意义

估算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局限于数学学习的应用,对日常生活也具有积极作用。一定意义上来说,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可以当成是一种“思维能力”来培养。其实,在新媒体技术大规模应用之前,还是有很多人重视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学生开始依赖计算机。久而久之,学生的估算能力就像是被“封印”住了。老师不重视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学生连估算的概念都不了解,不少人认为“反正数学就是求一个精确的结果,估算不估算的,没有必要”。

显然这个观念是非常片面的。自从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后,把“素质教育”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而估算能力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敏感度,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学习数学的“内驱动机”提高了。这对学生各项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处于“感知运算阶段”的学生的思维一般都不具备稳定性而且不存在可逆性,想要学生“一步到位”做到精确计算,就是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发展规律。[1]所以把估算能力的培养逐渐渗透到数学教学中,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正向发展。与此同时,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都具有积极意义。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的策略

(一)培养估算意识

要想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第一步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只要学生有估算的意识,那么在后期估算能力的培养中就事半功倍了。心理学表明,人对这个世界的来源基础是“感觉”,感觉又通过大脑形成不同的意识。个人的主观意识对人的行为又起到一定的支配作用。由此可见,培养学生估算意识的重要性。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可以有意无意穿插、渗透一些估算的相关思考。

例如,在学习“加与减”的内容时,有这样一道题目:“根据三年级和四年级捐书的总数量,可以提出下面问题,同学们,根据你们的了解,是三年级捐的书多,还是四年级捐的书多呢,你们可以试着估算一下吗?”那么根据学生的经验可以掌握到,四年级学生的书可能相对三年级学生会多一些,根据这个经验,学生们估算的结果就是:“四年级捐的书多一些。”[2]这就是有意无意地在数学的教学环节中,穿插估算。首先老师要有这个意识,不是说非要单独拿出一堂课来讲“估算意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实在古板。在数学教学环节中,考虑实际的教学情况讲究“润物细无声”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这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与此同时,老师也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活中的“估算”的价值意义。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让学生们了解“生活处处有估算”,这才能为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优化教学策略,培养估算兴趣

洛克在自己的“白板说”中提到:“儿童生下来就像是一张白板。没有概念和理论。那么如何引导,就会如何进行勾勒。”[3]主要的意思就是,学生就像是一张白板,老师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那么学生就会呈现什么样的结果。老师的策略是积极的,那么学生也会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老师的策略是消极的就会阻碍学生的发展。英国教育学家提到“教育儿童也是需要技巧的,把儿童应该学习的知识作为一种游戏”可以简单地理解成我们所说的“寓教于乐”。因此,在数学估算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可以把教学形式丰富起来,以不同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就像老师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把教学方式以“游戏的形式”展示出来一样。一方面,孩子的天性是比较爱玩的,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内部动机”有了,那么学习就有了一个好的基础;另一方面让学生真实感受到估算的乐趣,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感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项素养。

例如在《比较100 以内数字大小》的学习中,就可以设计一个教学环节。[4]首先,教师提问:“在座的各位学生,你爸爸的年龄多大,你自己的年龄有多大,有知道的吗?”学生跃跃欲试,有的说是40 和7,笔者就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两个数字。然后再问学生:“谁可以用数学思维表达这两个数字?”有的学生说:“40 比7 大,7 比40 小。”这就是数学思维的一种体现。“那么谁能说说大概是大多少,先不用精确地计算,先预估一下?”教师追问。有的学生说:“7 是个位数,应该相差不会少于30。”“那么如果老师的年纪分别是20、35、38,和“妈妈”的年龄又相差多少?可以预估一下。这三个数字中,哪两个年龄差不多呢?”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是35 和38,感觉不会差很多。”这就是估算思维的一种体现,学生首先在感兴趣的前提下了解问题,通过老师循序渐进的策略引导,在“寓教于乐”中,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三)鼓励算法多样化,提高估算能力

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家庭教育程度、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心理倾向性都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提高估算能力。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发现适合自己的估算方式,把尊重学生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相结合,多和学生沟通,有的时候会发现结果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师生之间探索估算方式的这个实践意义,就像是“花开确实美丽,但是,等待花开的过程才最精彩”。

同一内容可以有不同的估算策略。这点就非常体现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样的问题,不同的解题思维,在数学教学中并不少见。但要注重“创造性”和“创新性”,如果只是陈年的“套路”基本没什么作用。所以要以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出发点,可以各抒己见,以培养学生“多元思维”为落脚点,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例如,在开展某类演讲活动时,每个凳子最多坐4 个人,一共有33 位家长要来参加,问需要准备多少张椅子。有的同学直接用“33÷4”;有的则是用估算思维,判断大概要八九张椅子才够用,因为4 乘8 等于32,还有空余,也可以不要非要4 个家长坐一起,可以分开做嘛,这样还不浪费。这就是学生估算思维的发散体现。

不同的活动内容可以是相同的估算策略。其实,这点是很多老师容易忽视的。在教学中,切忌把估算当作是一门单独的技能去训练,而是要培养学生在情境中掌握更多的估算方法,发现更多的估算乐趣。例如,日常的活动中,目测教室有多长,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如目测法、用脚测量的方法也就是“步测法”。那么这种估算方式,同样适用于测量草坪、操场的长度。教师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这个阶段学生的思维是最灵活的,哪怕是遇到学生的思维出现了偏差,也要注意纠正的方式,杜绝一切伤害学生的行为,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总而言之,老师要做的就是积极引导。[5]

综上所述,根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征,人体的“晶体能力”和“流体能力”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趋于平缓,尤其是“流体能力”一般到了25 岁就会停止发展。针对我们估算能力来说,不光是在学习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同样具有现实意义。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学生都会过度依赖计算机,而忽视了估算能力的培养。其实也要正确看待这件事儿,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是好的,但也要注意度,毕竟小学是能力培养的重要时期。数学的估算能力不光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还能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例如想象力、记忆力、观察力等。这才是发展智力的关键因素。总而言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作为落脚点,这也是现阶段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猜你喜欢

意识思维数学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