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下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课堂质量的策略探讨

2023-09-10闫锐银

小学生 2023年10期
关键词:新课改情境数学

☉闫锐银

将新课改理念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意义非凡,不仅对传统教学方式产生了较大的冲击,还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同时,教师结合政策要求,积极创新教学形式,增强学生的教育主体性意识,再搭配有效的教学指导,学生创新意识自然会得到培养,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必然会稳步提升。

一、新课改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具体要求

首先,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新课改背景下,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突破课堂的局限,动用身边一切资源,构建“课内+课外”融合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创造力显著提升[1]。而具备创造力的学生,可以在学习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由于学生有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因此,创造力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设计符合不同层次学生认知水平和个性特点的授课方案。其次,数学教学内容应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并以此为出发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考虑到学生认知能力不足,很多数学知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故而,教师以生活为基点实施教学活动是非常合理的。最后,教师教学中应采用综合性教学方式。原因是当前社会发展更需要具备综合能力的优秀人才。因此,教师可以在数学教学中融入建筑、历史、文化等多领域知识,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

二、新课改下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课堂质量的策略

(一)丰富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1.直观教学,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教学目标,在尊重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活动,逐步引导学生观察、想象、操作和验证,使课堂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2]。对此,教师应重视开展直观教学,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视频、图片等,将抽象的知识点变得直观、具体,这样学习难度有所降低,学生更容易理解。同时,直观性教学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数学思维培养落实到具体教学过程中,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教学为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教师应采取直观教学法,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首先,教师应用PPT 课件将圆锥、圆柱、长方体、正方体等实物图形展示出来,并向学生提问:图片中哪个是圆柱体?哪个是圆锥体?让学生在充分观察和比较中,识别不同图形的特点,对圆柱、圆锥的结构组成有初步的认识。其次,教师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段视频,让学生观察圆柱、圆锥展开和折叠的过程,再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观察和亲身经历认识平面与立体的空间转换关系,加强对圆锥、圆柱组成结构的认识。此时,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尝试计算二者的表面积和体积,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激发。最后,教师向学生系统化地讲解圆柱、圆锥的图形特征,并向学生展示二者的体积和表面积公式,让学生结合操作经验理解公式,强化对知识的掌握。基于此,学生不仅可以通过直观感受加强对新知的理解,还能自主参与到活动中,主动完成知识获取,以促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发展。

2.创设情境,增强师生互动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活跃的阶段,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激发,很多时候是来源于一个引发其好奇心或充满疑问的情境。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入情境教学法,结合知识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再通过师生互动来催生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使学生形成完整的思维活动,强化学生的数学技能。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也会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但存在情境与教材联系不密切、情境内容单一等情况,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3]。对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创设贴近知识内容,“知、情、意”相统一的课堂教学情境,围绕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点来展开实际思考,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提高自身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二)》教学为例,为了引导学生掌握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应采取情境教学法设计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先向学生出示一张蝴蝶展翅的图片,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蝴蝶翅膀左侧和右侧有什么相同之处,蝴蝶翅膀有什么特点,并联系生活实际讨论其他昆虫是否具有相同的特点。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对“对称”形成感性认知,并调动生活经验,寻找生活中具有对称特征的事物,使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其次,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用眼睛观察蝴蝶翅膀左右两侧的特点,会不会出现偏差呢?能想办法加以验证吗?有的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小组交流,探究验证轴对称性;有的学生则尝试利用手中的教具,通过对折后发现两侧完全重合,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到“对称轴”的概念。最后,教师请学生回忆已经学习的图形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大胆猜测它们有几条对称轴。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加强对知识的认识,又能完成新旧知识衔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3.数学游戏,丰富课堂教学

小学生年龄小,身心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阶段,且多以形象思维为主,不具备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传统数学学习中,教师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不仅会让其感到枯燥,还不利于数学兴趣的培养,容易产生较大的抵触情绪[4]。基于此,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引入游戏教学法,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互动游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注意的是,游戏虽然可以引导学生更快沉浸在学习氛围中,但教师要把握好游戏开展的度,在选择游戏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为其提供观察、感受、操作等机会,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数学技能,促进能力全面发展。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位置》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掌握正确表示位置的方法,教师可以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的游戏,并有序指导学生开展。首先,教师在导入环节利用课件出示两张图片,一张为大型会议室开会的图片,一张为足球场看比赛的图片,借助问题引导学生思维:这么大的场所中,人来人往,人们是怎么准确找到自己位置的呢?学生在观察中认识到每个座椅上都标有序号,以便人们来确定位置。通过简短的互动,让学生对本课所学主题有初步感性的认识。其次,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设计课堂游戏“收纳小达人”,利用希沃白板展示多项物品及收纳柜,收纳柜上有着相应的编号,而物品也有与之对应的序号,学生需要将物品收纳到规定的位置上。由于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师生之间多是通过语言沟通来完成这一游戏。教师随意拿起一个物品,向学生进行提问:它应该放在哪里呢?学生则要以描述“几行几列”的形式找准位置。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将已有经验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初步感知“行”“列”的含义。最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多个四人小组,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鼓励学生同时进行游戏,其中耗时最少的学生可以获得胜利,并得到教师的奖励。学生通过游戏活动,不仅可以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还能加强对空间的认识,促进空间意识发展。

(二)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小组合作学习,即将学生分成一定的人数,在交流中通过相互帮助来解决学习和方法上的不足,实现优生带差生,进而达成共同进步的目标。传统教学中,教师也会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学生互动,但多是以教师提问,学生讨论的形式开展,讨论后得出问题答案。此过程中,教师放任学生自由讨论,班级氛围乱糟糟,缺乏秩序性,看似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实际上却存在浅层性问题[5]。对此,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应重视优化学生分组,并设计合理的小组任务,同时,站在“引导者”的身份,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指导,加强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助,使学生思维始终保持活跃状态。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学为例,为了引导学生发现不封闭线路上间隔问题的规律,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来组织学生互动。首先,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先请学生展开手指,通过数数的方式,了解到5根手指间只有4 个空隙,让学生思考手指数与间隔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手指数比空隙多1,教师要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向其介绍“间隔”的概念,并让学生认识到类似问题被称为“植树问题”,即本课学习的主题。其次,教师借助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带领学生研究植树问题:植树节,同学们要在一条全长为20 米的小路左侧植树,要求每隔5 米栽一棵,两端都要栽树的情况下,一共需要栽多少棵?学生展开小组合作讨论,先对题目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发现要想知道种树的棵数,就要先知道间隔数。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一人用算式来表述间隔数,即20÷5=4 个,另一人用画图的方式数间隔数,查明是4 个间隔。之后,再探究种植树木的棵数,一人认为4 个间隔数,自然也就是种植4 棵树,其他小组成员则表示不赞同,认为题目中说“两端都要栽种”,那树木的种植棵树应比间隔数多1,即20÷5 +1 =4 +1 =5 棵。最后,各小组上台阐述讨论成果,教师则要结合学生反馈对知识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及生活现象编制类似的题目,以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三)优化教学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数学课堂中,部分教师忽视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这一事实,一直通过言传身教来向学生传授知识,无形中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另外,受到“尊师重道”这一理念的影响,大多教师在教学中都会重视维护自身的形象,导致多数学生对教师都存在敬畏和恐惧的心理,疏远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学评价也难以做到全面、客观。新课改推行后,要求小学数学教学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应加强对教学评价的重视,通过自我评价、生生评价、师生互评等多样化方式,让教师和学生都能形成一个清醒的认识,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学生也可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效促进教学相长。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堂中讲解完知识点后,应重视开展多元化教学评价,以促进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的提高。首先,教师在课堂中通过理论知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认识到复式条形统计图。这个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外,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主体参与情况。其次,教师设计习题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如,小梁说:我们组4 人回收了废纸56kg;小玲说:我们组6 人回收了废纸60kg。从二人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哪组同学的环保意识好?为什么?部分学生在看到题目后受到惯性思维影响,认为60 >56,认为小玲组的环保意识更好;另一部分学生则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先求出两组中每个人回收废纸的平均数,即小梁组:56÷4 =14kg,小玲组:60÷6 =10kg,因为14 >10,得出小梁组同学环保意识更好。最后,教师结合学生的答题情况及课堂表现进行多元教学评价。先由学生进行自我点评,结合学习中的不足及解题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刻反思,并在后续学习中加以改正。教师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课堂学习态度、发言情况、解题情况等展开综合点评,让学生对自身学习情况产生更客观、直接的认知。同时,教师也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反思自身教学方案的优势和不足,并在课后进行优化和完善。

总的来说,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教师需要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优化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通过新颖的教学方式、丰富的教学内容、合理的教学评价等,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促进师生共同进步。

猜你喜欢

新课改情境数学
不同情境中的水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护患情境会话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