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注重言语表达 点亮思辨课堂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策略例谈

2023-09-10陈子麦

小学生 2023年10期
关键词:文本课文探究

☉陈子麦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主要路径之一,具有开阔学习视野、丰富知识储备的作用。在阅读时融入自身的思考,深入分析文本的字词句段,对于提升阅读学习效率,增强阅读学习效果有着重要意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思辨思维的重要性,将教学重点放在文本语言上,使学生在分析语言时学习知识,提升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构建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的价值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荀子》的这句话说明了勤学好问的重要性。只有让学生“好问”,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只使用填鸭式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只能增加学生的语文学习压力,使其产生负面的学习情绪。构建小学语文思辨课堂,可以将师本化的教学课堂转化为生本化的课堂,极大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其在课堂上体验独立思考、主动提问、合作探究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其语文阅读学习意愿,为提升学生的才能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课程改革不断推进过程中,语文核心素养被提出,培养小学生语言构建素养就成为小学语文教学重点。常规的说讲式阅读课堂只能使学生机械朗读、记忆文章的字词、语句,难以使学生真正理解文本语言的内涵,导致其在应用词语时出现错误,造成词不达意的问题。构建思辨式语文阅读课堂,为学生提供了深入探究、思辨学习的平台,使学生有机会反复思考、赏析词语的真正含义,以及词语在语言表达中起到的作用,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思辨式阅读课堂中,学生实现了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内化、迁移和应用,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充分提升[2]。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缺乏思辨性思维培养的小学语文课堂将教学重点放在教材课文的生字、生词、语句教学当中,忽视了对课文内涵的探究,使学生的感知思维、逻辑思维、评价思维得不到充分发展。这样的课堂抹杀了学生创新、创造的天性。通过构建思辨性的语文阅读课堂,学生不仅能够从多角度解读课文中语言文字的含义,还能在推理、讨论、质疑、反思的个性化思考过程中深刻理解文本的思想情感,从而发展自身的创造性思维。

二、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的教学策略

(一)基于文本结构搭建支架,增强学生语言逻辑

教学支架是增强教学直观性的一种教学工具。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搭建阅读支架,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结构,明确课文叙述逻辑,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逻辑能力[3]。实际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文本的特点、小学生阅读学习水平设置针对性的教学支架,如问题支架、思维导图支架、表格支架等。通过搭建支架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形成灵活的语文思维。

在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千人糕》一课的阅读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懂得任何一样东西都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成果,使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形成缜密的逻辑思维,教师让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1.文章共几个自然段?2.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事情?3.你认为这篇课文可被分为几个部分?4.每个部分各讲了什么事?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启示?通过搭建问题支架使学生理清课文逻辑,明确文章结构,即:爸爸给孩子们买千人糕;孩子不理解为什么普通的米糕被称为千人糕;爸爸给孩子解释千人糕的真正含义,告诉孩子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使社会更美好的道理。完成课文教学后,教师组织学生反思课文阅读方法,使其回顾课堂支架搭建、问题探究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掌握梳理课文结构的方法与技巧,从而提升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

上述案例,教师基于教学文本结构提出有层次的问题,通过搭建问题支架引领学生的逻辑思考,使其在分析文本内容时学会总结,提升逻辑能力。

(二)基于文本事实深入解读,提高阅读理解层次

基于读者视角的主观揣测并不能真正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主题,反而会被主观思维误导,陷入阅读陷阱当中。教师应认识到这一阅读问题的严肃性,引导学生立足文本事实解读课文的主题、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对此,教师可组织学生初读、重读、复读课文,让学生以文本事实为依托准确理解文章表达的内容、蕴藏的思想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层次[4]。

以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搭船的鸟》一课的阅读教学为例,部分学生在初读课文时被主观情绪误导,将“搭船”作为主要探究内容,认为搭船的鸟占了作者一行人的便宜,省了自己的力气捕鱼。这样的阅读显然是片面的、错误的,不符合文本事实。对于学生的阅读问题,教师应倡导学生重读课文,深入体会文章中“我看见一只彩色的小鸟站在船头”“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它一下子冲进水里,不见了”等语句,基于文本事实反复咀嚼作者对翠鸟的赞美之词,并从词、句中感受作者真正要表达的内容。若学生未能达到这一阅读水平,教师可就文本内容与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这只翠鸟长什么样子?如果你看到这样一只小鸟立在船头,你会产生什么想法?“一下子”“没一会儿”说明了翠鸟的动作怎么样?结合文本中的具体词句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观察翠鸟、欣赏翠鸟,使其学会转换阅读角度思考阅读问题。这样,学生阅读理解错误的问题得到解决,其阅读理解层次也得到了提升。

上述案例,教师基于文本事实展开教学,让学生初读课文掌握文章大致内容,结合具体问题重读课文转换阅读理解视角,促进学生的深入阅读,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基于叙述细节阐述观点,强化语言构建思考

细节决定成败。学生若在阅读学习时只关注文章整体结构,忽视了对文章字词、短句等细节的思考,很容易出现浅层理解的问题。教师要认识到细节教学的重要性,在课上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叙述细节,使其学会从文章的汉字、词汇、语句中整理出作者所表达的内容,从而强化学生的语言构建、深度思考能力。

以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一课的阅读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体会小豌豆为人们做好事的美好心灵,教师从文本细节着眼,引领学生进行文本的思辨性阅读。例如,对文本中“我们才会飞得最远呢”这句话进行探究,使学生带感情朗读这句话,体会第三粒豆、第四粒豆骄傲的心情;对文中“你现在有一个小花园了”这句话进行探究,使学生关注“母亲”夸张话语下蕴藏着的母爱,从而加强学生对简短语句的深度思考。这样,学生能够将注意力移向文本的叙述细节,进一步加深对字词、短句的思考,语言构建思考能力得到增强。

上述案例,教师着眼于文本细节展开讨论教学、赏析教学等多种教学,使学生理解字、词、句对文章构建的作用,使学生掌握细节与整体思辨阅读的方法。

(四)基于认知冲突提出质疑,增强阅读思辨意识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部分小学生在阅读学习时存在惰性,并不主动对阅读文本的内容、文本所表达的内涵进行深入思考。惰性思维主导下的小学语文阅读学习难以使学生的思辨思维得到良好发展,反而会造成其阅读思维、习作思维的僵化。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思辨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不偏信、不盲从的阅读思维习惯。对此,教师可在课上制造学生的阅读认知冲突,使其在认知冲突的驱动下主动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实现对其科学质疑、深度思考能力的提升。

以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的阅读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主动思考的思辨阅读习惯,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教师在课上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会飞的动物,你能说出哪几种,它们都有怎样的特点?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使其给出答案。例如,麻雀是会飞的,它的身体很小,身体是流线型的;大雁是会飞的,它的翅膀很大,飞起来翅膀一扇一扇的……在联想生活事物时,学生基本确定了会飞的动物身体轻、有翅膀等特征。这时,教师引出课文内容:我们都知道恐龙是一种庞然大物,身体巨大,且没有翅膀,那么它是怎么飞向蓝天的呢?你能尝试猜一下吗?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其对恐龙飞天产生强烈的思辨欲望,能够主动投入课文探究过程当中。这样,学生在思辨学习的引领下提出质疑:鸟与恐龙有联系吗?使其在质疑的驱动下阅读课文、探究课文,从而增强其质疑能力与深度阅读能力。

上述案例,教师利用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创设生活情境,引发学生的广泛联想,之后将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违背的现象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增强学生的思辨意识,确保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融入自身的思考。

(五)基于描写方法探究作用,培养语言赏析思维

阅读的目的在于透过作者的文字叙述内容丰富语言储备,开阔学习视野,提升人文审美能力。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收录的课文都是经过专业人员千挑万选的,具备较高的教学价值。思辨性阅读教学时,教师可着眼于文本中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的语句,引导学生阅读感知、合作讨论、迁移应用相关描写方法,使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深入思考每一个字、词的用法,从而增强其阅读鉴赏能力。

以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人物描写一组”中《摔跤》的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可基于文本引领学生对文章中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等人物描写方法进行探究。例如,就文章中“‘是吗?’小胖墩儿跳起来。立刻退后两步,一闪身脱了单褂儿,叉着腰说,‘来吧,是一叉一搂的,还是随便摔?’”这句话,与学生讨论:这段话是从哪些方面描写小胖墩儿的?你从这些描写中感受到小胖墩儿的什么特点?让学生从“是吗”“来吧,是一叉一搂的,还是随便摔。”等语言描写中体会小胖墩儿爽快、无所畏惧的性格特点,从而领会语言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性。之后,教师再对语言描写方法展开细致教学,如语言描写具有反映人物精神面貌、思想品质的作用;语言描写可与动作、神态描写相结合,进一步刻画人物的品德、性格;语言描写要反映人物的个性特点等。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赏析语言描写语句的方法,还初步掌握了语言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语言赏析、语言应用能力得到提升。

上述案例,教师以文本为教学基础,引领学生对描写语句展开细致的探究,在学生读熟、读透语句后,再对具体的描写方法展开细致教学,使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积累更多阅读鉴赏方法与语言构建方法。

综上所述,构建思辨式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对于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升学生表达能力、发展学生创造思维有着积极意义。教师要革新传统的填鸭教学观念,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自由辨析、深度探究的阅读学习机会,使学生能够自主地透过表象探究文本内涵,形成深度阅读能力。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主动表达,使其在表达阅读感受、表达自身观点的过程中提升语言构建与个性习作的能力。

猜你喜欢

文本课文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背课文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