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语篇故事为依托提升小学生英语核心素养

2023-09-08沈海莲

小学生 2023年20期
关键词:语篇英语教师

☉沈海莲

语篇故事是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是人类文化的体现,也是传递信息的有效方式之一,其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情节深受儿童喜爱。在英语课堂中教师可以将其作为依托展开教学,以完善学生知识储备、开阔学生视野,加强学生对中西方传统文化的理解,让学生自觉肩负起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的重任,以此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关注整体,强化阅读指导

为了使语篇教学发挥出它的最大价值,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先行朗读课文,起到示范作用,让学生尝试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形成完整的语篇意识,在不断思考中逐渐形成高阶思维,有效促进思维意识的发展。所以,学生如何关注整体便成为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从阅读入手,在标题、封面、配图等方面获取关键信息,对故事的主体有大致的了解,并根据已知内容猜测出重点描述的事件,对它有整体的认知。因为信息有限,学生在初步赏析时可以结合自己的社会经验对故事情节进行大胆的猜测,激发对语篇内容的好奇心,进而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教师也要提醒学生所有的想法必须有迹可循,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而不是天马行空的猜测,同时还要鼓励大家踊跃提问,并发表自己对结局的看法和观点,在交流互动中激发出求知欲望,充分保证学习效果。

例如,教学译林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教材《I like dogs》一课时,教师提前准备好一些可爱小狗的图片穿插在课件的首页,不同品种以及形态各异的小狗促使学生说出“我喜欢小狗”,以此引出本课主题,学习更多动物的英文词汇,起到拓宽知识积累的作用。随后出示其他动物的图片,并制作对应的音频,跳转到某个页面会自动播放,在该环节中大家掌握了cat,panda,horse,tiger 等多个单词,并根据反复提及的句型“Do you like…?Yes,I do/No,I don’t.”展开思考:不同的人称作主语时,回答是否会发生变化?在这个过程中调动他们好奇心理。主要人物喜欢的小动物不尽相同,具体的理由是什么呢?在多元化问题的驱使下,学生对插图展开研究,试图从中获得线索,并结合自己的猜测对整体内容有基本的了解,有效锻炼了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1]。

二、遵循主线,构建故事支架

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故事多以记叙文为主,介绍事件发生的整个经过,且内容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引人深思。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故事发展的主线,带领学生共同捕捉重要的线索。为了便于捋清思路,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其串联在一起,将原本零散的内容以清晰的形式呈现,构建完整的故事框架,为大家提供学习的思路,让学生依据导图复述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强化其口语表达能力。此外,教师应采用问题教学法展开语篇的介绍,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促使更多人主动加入讨论中,营造出活跃的课堂环境,丰富他们的阅读体验感。此外,在问题的设置上也必须符合故事的主线,且合理把控难度,各个问题之间的难度应逐渐递增,确保学生在学习时能借助不同的问题深化对课文的理解,以此保证学习效果。

例如,译林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教材《Whose dress is this?》一课,教学目标是掌握本课重点词汇gloves,shorts,jeans,trousers,sweater 等,以及句型“Whose…is it/are they?It’s/They’re…’s”,语篇介绍的内容与服饰和物品的所属关系有关。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泛读文章,对主要信息有大致的了解,厘清不同主人公和所属物品的基本关系。其次,聚焦于“Whose gloves are they?/How about this dress?”这两个问题展开深入研究,明确故事发展的脉络,并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感知语法的使用,能够利用它创造出全新的句型,增强语言的运用能力。最后,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将语篇的框架展示出来,明确学习的思路,并养成分析和归纳的良好习惯。这样,在日后面对全新的文章时,就能够独立完成内容的研究,在自主探究中对英语核心素养的发展做好铺垫。

三、研读插图,促进思维发展

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启蒙阶段,不具备完善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帮助。小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在课堂中容易被色彩鲜艳或是生动形象的图片所吸引。而英语教材在编订时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点,语篇中通常都会带有丰富的插图,对描述的内容起到直观说明的作用,不仅能快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还借助图片构建了真实的教学情境,给大家恰当的提示,即便在阅读时遇到陌生词汇也能够通过插图进行合理猜想,最大程度上感受作者想要传递的思想感情。并且,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能有效锻炼思维品质,感受语篇的深层含义,切实保证英语教学的质量[2]。

例如,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教材《At Christmas》一课,本单元围绕“圣诞节”这一话题展开,介绍不同国家庆祝圣诞节的方式及有关的活动。学生根据语篇旁配的圣诞树便能猜测出本课主题,以此明确Christmas的拼写和汉语意思。在两个人物的对话中引导他们掌握描述某事的先后顺序,涉及first,next,then,finally 这四个单词,可以带领学生利用所学内容展开情景交际,运用这些词汇介绍自己在圣诞节当天的活动。随后,重点分析礼物的插图,了解西方送礼物的风俗习惯,知道如何为不同的人挑选合适的物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通过多幅图片的分析总结出中西方文化差异,知道圣诞节对于西方国家的重要程度,同时也不要忘记我国的传统文化,比方说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是非常有意义的节日,应自觉肩负起将其发扬光大的重任,以此促进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四、创设语境,丰富语言实践

教师居于主导地位是传统教学方式的典型特点,每节课都是先由教师介绍课程的主要内容,自行朗读语篇,带领学生总结出重点和难点,让他们在死记硬背中强化基础知识,而后分析课文的中心主旨。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根本没有话语权,处于被动的状态接受教育。久而久之,极易打消他们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也磨灭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过于重视理论知识反而不利于英语学科的深度研究。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利用所学内容进行口语交际,锻炼语言技巧的应用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忽视了这一点,学生在缺少表达机会的情况下很难强化口语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语言应用技能的提升,不利于核心素养的提高。因此,教师应及时转变授课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故事为载体,将英语知识和实际生活有效结合起来,让他们意识到英语学科和现实生活的关联性,在实践中提高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3]。

例如,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教材《Asking the way》一课,本篇文章采用对话的方式呈现,针对询问某地的具体位置以及回答展开,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表示方向的词汇,比方说turn left/right,get on/off,stop,along 等。教师在大屏幕上播放两个人交谈的视频片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以认真的态度阅读语篇,并掌握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How can I get to the…这两个贯穿全文的句式。为了夯实记忆,教师组织大家与同桌进行角色扮演,一人是问路者,一人是告知者,运用故事中出现的地点名词和语法知识进行演绎,并随机抽取组合到讲台上表演。教师则要认真聆听他们的对话,若是出现语法错误要及时指出并提供修改意见,强化语言的运用技巧。同时,还可以借助配音软件练习口语,模仿音频中人物说话的语音语调,随后取消原音,录入学生自己的声音,让他们真实参与到故事中,在构建的情境中丰富学习体验,通过反复的练习熟练掌握语言应用技巧,从而提高英语综合素养。

五、自主探究,提高学习能力

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他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核心素养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学习能力是指大家在主观上愿意主动探究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态度和意识,愿意主动研究新课内容,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约束,不需要家长和老师的额外监督,在面对困难时以坚韧不拔、永不言败的精神去面对,而不是遇到困难就退缩,或是产生消极的心理影响正常生活。同样,还要及时调整学习目标和方法,保证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快速找到最佳的状态。基于此,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激励性的语篇供大家阅读,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让他们逐渐完善自己的学习方式,增强自主探究精神[4]。

例如,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教材《Keeping our city clean》一课,文章介绍了现阶段我们的城市因为垃圾和污染而变得污秽不堪,针对如何保持城市卫生问题展开研究。文中多次提到情态动词can,大家要掌握它的基本用法,以及关于环境的词汇,比方说air,messy,rubbish,smoke,plant 等,同时还要对What makes…dirty/messy?…makes…dirty/messy 等句型有所了解,并能够利用它进行口语交际。学生对文章内容有基本的了解后,教师提出问题——作为小学生能够为城市卫生做出哪些贡献呢?要求学生用英文进行表达。教师将班级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让他们畅所欲言地发表意见和想法,然后由组内成员进行评价。教师要在各小组之间走动,鼓励他们向自己提出问题,针对不合理或是存在错误的地方加以指正。最后,由各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成果,教师应重点表扬表现优异的队伍,也要鼓励状态不佳的小组,提出改进意见,让他们在后续的活动中吸取经验,进而保证学习的实效性。这一环节通过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强化自主探究意识,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六、创新评价,助力教学生长

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相比较于枯燥的词汇和语法教学,故事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曲折的情节和形象的言语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愿意主动研究课程内容。可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个问题——如何在课堂中平衡教与学的关系呢?这也是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在新课改背景下,明确指出教、学、评一体化的重要性,不能忽视评价的激励作用。教师应通过多元化的鼓励措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营造活跃的班级氛围,最大限度上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其在语篇故事中有所收获。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学生自评、互评的方式对他们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身份,提高其课堂参与程度,以进一步保证英语学习的有效性。

例如,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教材《The lion and the mouse》一课,这是一则寓言故事,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明白弱小也能够协助强大的道理,懂得社会群体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作用,应该在互相帮助下共同取得进步。教师可以组织一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自行挑选喜欢的人物,模仿它们不同的语音语调。表演结束后,学生先对自己的表现进行点评,而后由其他同学评价,吸取有用的建议用于日后的学习中,在良性的竞争下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进一步发挥出教、学、评一体化的作用,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可持续发展[5]。

综上所述,以语篇故事为依托,提升小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策略不仅体现在以上这几方面,还有更多切实可行的方案有待研究。因此,教师应完善自身的专业水平,积极改进教学方式,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语篇故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个性化活动,以此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在实践中提高英语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语篇英语教师
最美教师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读英语
酷酷英语林
圆我教师梦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语篇填空训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