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运用生活源泉 滋润小学美术之花

2023-09-08☉罗

小学生 2023年20期
关键词:美术创作资源

☉罗 艳

美术是小学课程体系中最能彰显素质教育特色的窗口性课程,也是直接培养学生艺术审美和文化情操的载体性科目。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小学美术教师都在课程教学中存在着“唯课本主义”的思维,将教学引导的目光局限在薄薄的课本中,没有进一步建立起学生艺术认知和实际生活经验之间的联通桥梁,导致学生无法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浓厚兴趣,在事实上矮化了美术课程教学的价值层级。若要从根本上扭转这一不利局面,小学美术教师必须从生活的角度出发开展大刀阔斧的课程教学改革,引导学生实现美术思维和生活体验、课程开发之间的有机融合,促成高质量教学成果的取得。

一、依托生活资源丰富学生的美术创作灵感

小学美术的课程教学是以培养学生基本的美术创作素养为核心追求的,而这一项工作的重点就在于丰富学生的美术创作灵感。要达成这个目标,小学美术教师可以从生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开辟出更多的路径,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环境性、人物性、情感性生活元素来获取富有质感的美术认知,从中感受并捕捉到对应的艺术创作思路、灵感和素材,起到强化学生美术创作灵感的积极作用。

(一)通过环境性生活资源开发丰富学生美术灵感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鸟语花香》这一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来到校园里的花圃、绿化带或者附近的公园、植物园、近郊等地区,引导学生观察鲜艳的花朵、翠绿的柳树、纷飞的蝴蝶和活泼的小鸟,让学生从这些自然生灵中捕捉具体的美术创作对象。

这样一来,学生对于日后的练习将形成更为直接的目标,对具体的美术技法和元素的运用、表达也将形成直观的思维路径,有助于他们实现美术创作的真实化和自然化[1]。

(二)通过人物性生活资源开发丰富学生美术灵感

小学美术教师不妨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对身边形形色色的人物的观察上来,带领他们积极发现、提炼、总结不同人物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并以这些特点作为运用刻画性美术技法的核心目标,进而促进学生精准把握要点,优化他们美术创作的综合质量。

例如,对于《我的新朋友》这一课的练习准备,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下自己的同桌或者其他要好的同学,说一说这些同学都有哪些外貌上的特点,如戴着厚厚的眼镜、梳着长长的辫子、有着很高的个头或者喜欢穿什么颜色的衣服等。而后,教师便可鼓励学生在美术创作中重点突出这些特征,并在学生作品完成后让大家互相猜一猜对方所画的人物是谁。

通过这种引导形式,学生的美术表达能力可以得到破壁性的强化,对具体美术创作思维和方法的运用也会取得“有的放矢”的良好效果,从而达成美术灵感的高维化形成和激活。

(三)通过情感性生活资源开发丰富学生美术灵感

小学美术教师要将美术教育从“形”提高到“神”的高度,需要带领学生从生活中的日常情感入手,鼓励他们积极发现、品读身边无处不在的美好情感,凭借学生对这些情感的自然体会和有关回忆来开辟出情怀自然注入的畅通渠道,为他们的美术创作提供精神核心。

例如,在进行《妈妈的节日》一课导入课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与妈妈相处的温馨瞬间:妈妈第一次陪自己过生日、妈妈带自己去郊外踏青或者生病时妈妈不分昼夜陪伴在自己左右的身影……引导学生从生活点滴中感受、体会妈妈给予自己的浓浓母爱,而后将自己对这种母爱的感激用画笔表现出来。

谈话前,卢一平表现得漫不经心若无其事。他和郝桂芹回顾了家里的收支状况,感叹物价飞涨,报怨收入微薄,接下来,是感叹孩子借读的开销和老人医护费的攀升。看见郝桂芹连连点头、默认,卢一平知道火候到了,机会来了。他开始分析了,他开始总结了。总结的结果,是这样下去将会坐吃山空。得出的结论,是必须改弦易辙才能扭转局面。

如此一来,学生的美术创作将实现情感维度的升华,对美术创作的价值和意义理解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同时还可以促成学生以美术为载体去表现自我的鲜明意识和强烈诉求。

二、依托生活资源完善学生的美术创作条件

传统模式下的小学美术课程创作常常是以课本以及画笔、纸张为创作条件的,这虽然是常规的教学模式,但是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美术创作思维带来限制。对此,小学美术教师可以从生活资源中提取相应的条件来完善学生的美术创作环境,围绕场景性载体开辟、生成性材料利用以及主题性任务布置等核心来将学生的美术活动提高到全新的执行维度上来,进而达成对美术生活资源的更深层开发。

(一)借助场景性载体开辟学生美术创作优化路径

美术创作不一定非要在纸上进行,任何空间性载体都可以进行美的表达和创造。小学美术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生活中的场景性载体来丰富学生的美术创作空间,鼓励他们结合这些载体所有的场景元素来进行“锦上添花”式的美术发挥,在激发学生浓厚兴趣的同时也实现了对生本美术素质的有效提升[2]。

通过这种模式,学生对于美术的美感表达功能将得到更高阶的认知,并对自身所具有的美术创作能力树立起更为丰沛的自信心,而且还可以在更高维度上凸显出生本美术创作的能动意义。

(二)借助生成性材料创造学生美术创作优化条件

美术创作不一定非得依靠画纸,同样地,这门艺术的魅力彰显也不一定要以画笔为必要条件。小学美术教师可以让学生摆脱对画笔的依赖,利用随处可见的生成性材料去开展美术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美术艺术的朴素性和“存在感”,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美术学习、应用的乐趣。

这种教学方法进一步打破了对传统美术创作形式的拘泥,让学生更为自由地体会到了美术创作的乐趣和价值,也会在客观上促进学生美术创作思维的高阶进化和相应艺术热情的动态增生。

(三)借助主题性任务丰富学生美术创作优化契机

小学生都希望能够像漫画中的“赏金猎人”一样完成一些富有挑战性的任务,那么,美术教师就可以利用一些日常事务来给学生发布对应的美术创作任务。具体而言,小学美术教师可以依托于一些主题性的事件来给学生布置对应的美术创作任务,鼓励他们利用既有的学习成果去完成对有关任务的美术创作和表达,从而达到锻炼学生美术能力、树立学生课程学习信心的目标。

例如,在“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教师可以让学生完成一些以“欢度‘六一’”为主题的手抄报绘制工作;在校园艺术节期间,教师可让学生完成“美丽校园”或者“彩色童年”为主题的作品创作:或是在每次主题班会开始前,吩咐学生根据主题内容来绘制符合主题思想的宣传画……[3]

这些方法的应用给了学生更高的艺术创作能动性,让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和美术发展诉求得到高度融合、统一,并在客观上催生了学生更具个性化的美术创作思路和灵感。

三、依托生活资源拓展学生的美术认知视野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可谓是美术教育界的至理名言。小学美术教师要积极利用丰富的生活资源去引导学生发现、了解、品味更多的日常之美,以此为契机去开拓学生的美术认知视野,结合美术艺术形式拓展、美术艺术风格拓展和美术艺术主题拓展这三大核心来建立、健全生本美术认识思维框架,从而让学生对美术这门课程、艺术形成更全面的综合视角和发展思路。

(一)利用生活资源开拓学生美术艺术形式认知

小学生对于美术的认知常常和“画画”等同起来,这显然是一种片面的思维,不利于他们形成完备的美术认知。小学美术教师可以凭借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术资源,让学生接触、欣赏除绘画之外更多的美术艺术形式,一方面拓展他们的美术视野,另一方面也让他们能够找到更适合于自己的美术发展路径。

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来到学校的围墙附近,看一看墙体上的简易浮雕以及金属栏杆上各式各样的镂空图案或者铁艺形象;参观一下园丁的工作,并欣赏一下花圃中被修剪成不同形式的植物;还可以带领学生来到学校广场两侧的刻有文字的景观石,领悟它字里行间的深意,端详它所具有的独特美感等等[4]。这样,学生对于美术的认知将变得更加完全、立体,而对生活中的美术资源类型也能形成更为全面的欣赏和模仿能力,从而实现更高维度的美术课程教育目标。

(二)利用生活资源开拓学生美术艺术风格认知

美术是一门综合性艺术,不同的流派和风格必然能够带给人们不同的美术欣赏体验,这也正是美术艺术独特魅力的核心体现。小学美术教师可以从生活资源中提炼出具有不同艺术风格魅力的美术素材供学生欣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感性认知和既有学习成果去揣摩这些风格的具体表现方式和效果,为他们日后的个性化美术发展奠定基础。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引导学生观看不同风格的电商平面广告,从这些广告中对于颜色、线条和图案类型以及多元搭配方式的选择上去感受不同的综合体验,同时鼓励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而后再让学生仿照其中自己所喜欢的风格完成一幅简单的作品创作。

这种模式的应用让学生对美术艺术的多元表达性产生了更有质感和认知层级的体会,有助于学生以更加细腻的方式去开展后续的美术学习和创作活动,契合于素质教育中“个性育人”的总体要求。

(三)利用生活资源开拓学生美术艺术主题认知

主题是美术作品的灵魂所在。对美术主题的认知无疑是小学美术教学的核心内容,也同样应该成为生活资源开发的重要项目。小学美术教师可以通过对生活资源的深度开发,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不同的日常情怀在美术世界里的多元表现路径和方式,同时促成学生以仿照性方式来开展对应美术创作活动的热情。

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下时间拍下街头随处可见的公益宣传画,并按照“环境保护”“家庭亲情”“社会公德”等主题做分门别类,让学生从中总结一下不同主题的美术作品所具有的共性元素和创作技法,并完成一幅类似的小作品。

借助这种模式,美术艺术的魅力和价值就在学生面前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彰显,而学生对美术所具有的现实“存在感”和应用范围也会进行有机联系,从而促进了常态化、高维化教学目标的进一步达成。

除了以上几方面策略之外,小学美术教师还应当意识到“行成于思毁于随”。任何一门课程的高质量成果取得都离不开学生们自觉、常态化的思考和练习,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基于这一认识,小学美术教师除了要在课堂教学中做好对生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要依托于日常契机来丰富学生课下美术练习的平台,借助各类绘画创作、参加绘画比赛等模式来巩固、扩大、优化学生的课程学习成果,进而提升美术教学的综合执行维度[5]。

四、结束语

一切的课程教学都应秉持着“来自于生活、回归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宗旨,只有这样才能够带领学生找到继承、发展知识认知的坚实土壤,并体现出知识的无穷价值。小学美术教师要真正认识并努力践行这一点,在日常教学中树立起鲜明的“生活教育”的意识,围绕多元主题设计、执行系统性的策略,引导学生积极从生活中寻找美术学习、创作的灵感,借助生活材料优化美术艺术创作,感受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术气息,并在日常体验中形成良好的美术学习、运用习惯,最终为他们未来的美术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美术创作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资源回收
《一墙之隔》创作谈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