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能力的培养
——以人教版为例

2023-09-08☉王

小学生 2023年20期
关键词:计算方法算式计算能力

☉王 洁

计算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占比较大,计算错误也是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经常出现的较为严重的问题。通过对计算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一部分原因是学生计算不够细心造成的,但是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所解答的题目没有充分理解,所选择的计算方法不够合理。因此,做好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所要完成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对此,教师要以数学教材为中心,结合学生的发展实际探索出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案,并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落实,最终实现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推进其数学水平的提升。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意义

做好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日渐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其对于学生兴趣的发展、能力的提升有益。对于小学数学学科而言,计算能力是其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和发展缺乏正确的认识,由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小学数学中涉及的计算内容众多,具备优秀的计算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并迅速完成相关题目的分析和计算[1]。以此,能够助力教师顺利完成教学工作的开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内容,最终能够有效推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因素

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师生的思想认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部分教师更加关注学生对公式、定理的掌握,对于学生计算能力的发展相对忽视,因此其开展计算教学的时间相对有限。由此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对自身计算能力的发展也不够重视,最终影响了其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为助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教师时常会为其布置大量的习题,希望其通过反复的练习提升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尽管该种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但是由于形式单一、方法枯燥,学生的学习热情难以保证,达到的练习效果十分有限[2]。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

(一)逐步提升题目难度,夯实数学计算基础

要助力学生完成对新知的掌握、实现能力的发展,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教师要摆正心态,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能力基础,由简入难、由浅入深地讲解知识,以此在为学生树立学习信心的同时,帮助其打好学习的基础,最终为其计算能力的提升助力。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教师要认识到该部分知识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且难度相对较高,如果直接选择某一算式展开对计算方法的讲解,学生很难充分理解。对此,教师可以先由简单的题目入手,为学生讲解两位数与10 相乘的计算方法。为助力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可以将相应的算式以具象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如:对于11×10 这一算式,教师可以准备11 捆铅笔,每捆有10 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这11 捆铅笔分别发放给11 名学生,并让全体学生计算共计有多少支铅笔。结合已经掌握的乘法知识,学生能够第一时间列出算式11×10,在此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乘法的定义等相关内容完成计算,最终得出110 这一结果。在此之后,教师要为学生讲解任意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带领学生结合具体的习题进行练习。该种讲解方式将抽象的数字和符号以具象化的方式呈现在了学生的面前,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算式的含义,并掌握相应的计算方法。由易到难展开知识的讲解,能够帮助学生打好学习的基础,并为其树立学习的信心,这对其展开知识的深入学习有重要意义。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能力基础对习题的内容和难度进行适当调整,引导学生逐步完成知识内容的学习,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计算能力的提升。该种教学形式能够有效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于其数学能力的发展有益。

(二)传授正确计算方法,促进计算速度提升

数学计算是很多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一大障碍,面对教师所布置的计算习题,学生时常会出现抵触情绪,由此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计算能力的进一步提升。通过对相关的计算习题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很多题目可以用简便的方式完成计算。基于此,教师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过程中要适时为学生讲解正确的计算方法和简便计算的技巧,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加快速地完成计算。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一年级上册《20 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教师不能只凭借单一的算式让学生进行生硬计算,而是要为其讲解运算的方法,以此来助力学生更加快速完成计算,为其计算能力的提升助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凑十法”这一简便运算的方法。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该方法的口诀:“1、9,1、9 好朋友。2、8,2、8……”引导学生在见到某一数字时,立刻在脑海中联想到与之对应的数字。如,对于15 +9 这一算式,学生在见到数字5 时,脑海中会立刻想到“5 +5 =10”,于是就会将数字9 拆分成5 +4,进而将算式转化成15 +5 +4,最终得出24 这一结果。该种计算方法在应用题中同样适用,例如,对于“春天来了,李叔叔要在自己的菜园中栽种蔬菜,已知李叔叔分别栽种了12 株红番茄和9 株黄番茄,问李叔叔一共栽种了多少株番茄?”这道题,通过对题目进行分析,学生能够列出算式:12 +9。面对该算式,学生可以运用教师所讲解的凑十法完成计算,见到数字2 学生会立刻想到数字8,基于此,学生可将数字9 拆分成8 +1,进而将算式转化成12 +8 +1 =21(株)。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计算方法,计算的速度显著提升,这对于其计算能力的提高十分有益。

计算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正确的计算方法是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基础。小学数学教师要认识到掌握计算方法对学生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并在教学过程中为其进行耐心讲解,以此来为学生能力的提升助力。

(三)丰富计算教学形式,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注意力难以长时间保持集中的状态是小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探索合适的方法降低该问题对学生学习造成的负面影响。对此,教师可以游戏教学的形式展开计算教学,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以更加专注的状态完成学习,最终在保证其学习效果的同时,推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一个“吉吉国王分香蕉”的场景:吉吉国王要为森林里的小动物分香蕉,总计有15 根香蕉,一共有7 位小动物到场,请问怎样分才最合理?简单、有趣的情境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结合已经掌握的知识内容,学生能够列出算式15÷7,学生将乘法口诀表背了一遍又一遍,还是无法求出算式的商。此时,教师要引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有余数的除法,并为其讲解正确的计算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求出该式的商是2,余数是1。在此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今天我来分水果”的数学游戏活动。首先,邀请一名学生到教室前方操作多媒体设备,借助小程序随机选出水果的品种和数量。其次,教师要再次启动小程序,选出参与分水果活动的人数,最后要以抽选的结果为基础,向学生提出问题,并让其完成计算。例如,小朱抽选到的水果品种是苹果,数量是18 个,教师所抽到的数字是5,基于此,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要保证每个参与者手中获得的苹果数量相同,该怎样分配。结合课堂所学,学生能够得出以下等式:18÷5 =3(个)……3(个)。通过组织游戏活动,学生的兴趣会被充分激发出来,以此能够助力其更加高效地完成学习,对于其计算能力的提升有积极作用。

小学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成长特点丰富教学形式,使学生以更高的热情参与学习活动,以此来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为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助力。

(四)联系生活实际教学,助力学生深入理解

小学生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尚处于发展阶段,加之其知识储备量有限,由此导致其面对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时常会出现难以理解的问题。对此,教师可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组织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对知识内容有更加直观的认识,进而实现对相关内容的充分理解,最终助力其计算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如下情境:小汪在放学后帮妈妈到超市买调料,妈妈给了小汪20 元。已知一包咸盐的价格是1.8 元,一瓶酱油的价格是9.93 元,一包味精的价格是2.57 元。小汪买了两包咸盐、一瓶酱油和一包味精,问小汪一共要支付多少元?老板要找零多少元?面对这一题目,学生很快就能列出算式:1.8 +1.8 +9.93 +2.57,20 -(1.8 +1.8+9.93 +2.57),但是在进行计算时大部分学生却会遇到困难。对此,教师要讲解“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相关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为其讲解:在进行计算的过程中首先要保证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进行计算。以此,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出以下计算结果:1.8 +1.8 +9.93 +2.57=16.1(元),20 - 16.1 =3.9(元)。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建立起联系,能够助力其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内容,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计算,以此有效促进其计算能力的提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建立起联系,帮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所学。在此基础上开展计算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对其数学素养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五)培养优良计算习惯,提升题目计算准度

为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教师不仅要丰富教学形式、为学生讲解正确的计算方法,还要在日常教学中做好对学生的引导,助力其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以此来提升其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进而更好地助力其数学成绩的提升。

要实现对学生计算习惯的培养,教师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另一方面要督促学生进行验算。认真审题能够避免学生因为疏忽而对计算的符号判断错误,通过验算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在计算中存在的错误,并及时修改,以此来保证其答题的准确性。例如,在讲授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以下习题:张叔叔买了两张电影票,支付了70 元,找回6 元,每张电影票的价格是多少元?结合课堂所学,学生能够得出以下等式:(70-6)÷2=32(元),以此,学生能够得出每张电影票的价格是32 元。为保证计算的准确性,教师要督促学生进行验算,验算过程如下:32×2 =64 =70 - 6。在长期的坚持中,学生会逐渐养成验算的习惯,这能够有效保证其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对于其整体计算水平的提升和数学成绩的提高有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对学生思想的引导,使其认识到验算的重要作用,进而使教学效果得到更加充分的保证。

小学数学教师要认识到良好的计算习惯对学生计算能力提升的重要作用,并采用合适的手段做好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以此保证学生的计算准度,助力其数学成绩的提升。

四、结束语

要助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对此,教师要做好对题目难度的控制,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帮助学生打好学习的基础。为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教师要为其讲授正确的计算方法,并对其进行计算习惯的培养。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游戏活动,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建立起联系,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将其学习的热情充分激发出来,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最终为学生能力的发展助力。

猜你喜欢

计算方法算式计算能力
浮力计算方法汇集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策略
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怎么写算式
好玩的算式谜
浅谈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
随机振动试验包络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