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3-09-08☉戴

小学生 2023年20期
关键词:陶行知教学内容体育

☉戴 斌

陶行知教育思想涵盖十分丰富的内容,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引。陶行知十分重视健康问题,认为“康健”是人生第一要事,倡导教师根据“健康第一”思想开展体育教育,在学生生活中融入体育。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当代体育教学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符合体育课程改革要求。因此,小学体育教师要深入理解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内涵,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优化课堂教学策略,改善体育教学效果。

一、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一)激发学生锻炼兴趣

现阶段,很多教师将体育知识技能的系统性、完整性作为关注的重点,没有紧密结合学生生活与社会现实优化教学内容,学生只是被动、机械地开展体育锻炼活动,无法深入体验和感悟现实生活,难以感受到体育锻炼的乐趣,不利于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而在体育教学中应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紧密结合学生生活与兴趣喜好开展教学活动,融合体育与生活,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体育乐趣,逐渐树立热爱体育的良好观念[2]。

(二)提升学生身体素质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孕育了体育,要向学生生活中融入体育,延展体育教学的边界。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开展生活教育活动,在课余时间不断“学”和“做”,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逐渐提升身体素质。

(三)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健康第一”是陶行知体育思想的核心,他认为要将“健康第一”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时刻关注。“健康第一”由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组成,既要利用体育锻炼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又要关注、解决各类心理健康问题。通过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健康第一”理念,同步开展机体锻炼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二、基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小学体育教学创新原则

(一)生活化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要求紧密结合知识教学与实际生活,利用生活现象与场景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要积极融合学生生活与体育教学,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体育锻炼活动。因此,小学体育教师要依据“在生活中学体育”的理念开展课堂教学活动,选择贴近学生经验的教学内容,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3]

(二)主体性

陶行知认为要在教学活动中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现阶段,一些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时,忽视了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兴趣需求,导致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无法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遵循主体性的原则优化教学模式,结合班级学生情况灵活选择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实践性

陶行知认为人是靠“做”形成能力的,单单靠“听”无法真正掌握知识。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采用讲解示范等方式带领学生理解技术要点后,需向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自主锻炼和思考,通过“手脑结合”深入掌握相应的体育技能。

(四)趣味性

陶行知认为孩子天生具有求知欲望,教师要结合孩子的“迷”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以便提升学习效率。学生天性活泼,喜欢探索充满趣味的事物。如果采用传统枯燥的教学策略,没有融入趣味性的元素,会影响到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教师要遵循趣味性原则优化教学过程,灵活穿插体育游戏等趣味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基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小学体育教学创新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

为进一步提升体育教学质量,教师要依据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内涵,主动转变教学观念,推行生活教育模式,贯彻“教学做合一”要求,紧密结合“教”“学”“做”三个环节,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要积极树立生活化教育意识,综合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现实生活,依据“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理念紧密连接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既要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素材,增强学生的参与兴趣,又要向生活中延伸体育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此外,一些教师将自己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需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意识与学习能力。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转变角色定位,重构师生关系,将自身定位为合作者、引路者、同行者等角色,建立平等协作的师生关系,将充足的自主发展空间提供给学生,切实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同时,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帮助和鼓励,深入践行“捧着一颗心来”的理念。[4]

(二)优化教学内容

陶行知倡导教师紧密结合教育教学与现实生活,依据学生的具体需求确定教学内容。新课标也明确指出,教师要围绕学生的身心特点灵活筛选与组合教学内容,利用学生较为熟悉、喜欢且与生活贴近的内容替代部分纯技术性、缺乏生命力的内容,以便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结合实践经验表明,如果教学内容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较为接近,则能够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掌握。因此,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要充分了解班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喜好以及接受能力,选择难度适宜、喜闻乐见的教学内容。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生活中的体育资源深入挖掘,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灵活应用,切实体现体育课堂教学的生活化。例如,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教师可创造性地利用椅子等生活材料,设计“椅子操”等锻炼项目。这一锻炼方法对场地、时间的要求不高,学生几乎能够随时随地开展。教师结合教学计划与内容目标,可灵活引入学生较为熟悉的民间体育项目,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基础上,有效丰富体育课堂教学内容。例如,一些地区聚集着较多的少数民族,教师可引入竹竿舞等体育活动。需特别注意的是,生活化教学并不是在课堂中简单复制生活内容,而是围绕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学生身心特点,遵循科学性、发展性的原则改造生活资源,依托生活化、趣味性的资源促进体育知识技能教学,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程育人目标。

(三)应用生活材料

很多体育项目要依托体育器材开展,面对一成不变的体育器材,很多学生容易失去继续探索的兴趣,进而影响到体育课程教学效果。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需求,利用生活材料替代常规的体育器材,增强体育课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例如,在往返接力跑活动中,教师可引入铁环材料,组织开展滚铁环游戏,巧妙结合体育锻炼、生活材料以及游戏活动;在放松环节,教师可引入学生常见的陀螺,让学生通过打陀螺放松身心,舒缓疲惫。此外,教师可引导学生收集、改造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尝试应用于体育课堂中,在满足体育锻炼需求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四)创设趣味情境

陶行知倡导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方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与形式。学生热衷于探索趣味、新鲜的事物,传统教学模式无法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创设与学生兴趣喜好相符的教学情境,融入一系列趣味元素,利用情境调动学生探究积极性。新课标也明确指出,教师要依据以生为本的理念,灵活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因此,教师要深入分析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生活情境等,引入学生感兴趣的动画故事、生活场景、体育赛事等资源,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兴趣,更好地培养学生体育技能与意志品质,顺利达成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以立定跳远教学为例,如果直接让学生学习技术要点,组织锻炼活动,难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对此,教师可依托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呈现郊游的图片视频,创设郊游情境,再利用小鸭子等趣味形象展示立定跳远的技术要领。通过采用此种教学模式,既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又能够优化学生的体育学习体验。

(五)实施分层教学

陶行知认为教人与种花木类似,需结合花木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施肥浇水计划。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讲,受先天条件、家庭教育以及生活经历等因素的影响,每个学生都形成了差异化的个性特征与学习能力。面对身体素质、接受能力不一的班级学生,教师如果采取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则无法促进每个学生的成长。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坚持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结合班级学生的性格特点与接受能力,开展分层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的参与、学习、成功等需要得到满足。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要综合利用课堂观察、测评考核等方式,调研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兴趣特征,设计层次化的教学内容,综合应用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全面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以篮球活动教学为例,教师可先让学生展示基础的篮球动作,客观判断学生的篮球基础水平。依据观察结果,将班级学生划分为A、B、C 三个层次。A 层学生没有任何篮球运动经验,不了解篮球规则和技术技巧,教师需着重讲解基础性知识,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B 层学生具有一定的篮球运动经验,但尚未熟练掌握动作要点,教师要求加强技术训练,引导学生深入掌握基础动作要点;C 层学生的篮球运动经验较为丰富,能够基本掌握技术要点,教师则可适当增加内容难度,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篮球运动能力。

(六)注重学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认为,“做”是形成能力的关键,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足“做”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做”习得知识技能,自主发现、思考与解决问题,促进学生能力素养的发展。体育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只有让学生反复多次地实践,才能够帮助学生真正掌握技术要点。因此,教师要将“做”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先采用趣味方式向学生详细介绍项目动作的实施要点,之后向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锻炼时间,引导学生依据技术要领进行训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密切观察学生的训练情况,及时发现、指导动作不规范等问题,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技能水平。以跑步项目为例,如果学生无法掌握规范的跑步动作,则会很容易产生疲惫感。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先要示范讲解,向学生详细说明头、肩、臂、手等各部位的动作要领,之后引导学生依据教师讲解内容开展跑步训练活动,并给予有效的指导和建议。

(七)巧用“小先生”

针对当时师资、经费欠缺的社会现状,陶行知提出了“小先生制”思想,引导学生向周围的人随时传授学到的知识。“小先生制”的核心理念是“即知即传”,通过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应用“小先生制”,既可以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与组织能力,又能够增强学生成就感和荣誉感,促进班级学生的共同进步。因此,教师可从班级学生中挑选“小先生”,选择那些责任心强、体育成绩好、管理能力突出的学生,由“小先生”协助教师开展教学管理工作,发挥“小先生”的示范带动作用,帮助身边的其他同学。例如,在学生自主训练环节,教师的精力有限,难以全面关注每个学生的锻炼情况,无法及时发现、纠正个别学生的动作不规范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挑选那些已经熟练掌握技术要点的学生,以“小先生”的身份观察、监督其他同学,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为增强“小先生”的责任意识,教师可定期组织“优秀小先生”评选活动,让学生投票选出认真负责的“小先生”,促使“小先生”以更加认真的态度履行自身职责。

综上所述,陶行知教育思想与体育课程改革要求相符合,通过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等思想理念,能够进一步改善体育教学效果,更好地培养学生运动能力与意志品质。因此,小学体育教师要依据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设计生活化的教育内容,应用趣味性的教学方式,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陶行知教学内容体育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2016体育年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我们的“体育梦”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