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具匠心 感悟精彩
——开展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2023-09-08宋黎黎

小学生 2023年20期
关键词:教者深度文本

☉宋黎黎

“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而浅尝辄止式的阅读难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情感的体验。教师要引领学生“深”读、“厚”读文本,让学生的理解有深度、有高度、有广度,能提出个性化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质疑,能从中获得思想的启迪、文化的积淀以及审美的乐趣。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与文本深度对话,能领会文本背后蕴含的意蕴,能获得高阶思维能力的提升,体会文本的情感价值。

一、深度阅读教学的内涵及特征

“深度”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向下的距离”“向高阶段的发展程度”以及“触及本质的程度”的意思。学生在对阅读主题广泛涉猎、综合思考、系统梳理后,会形成知识的图谱。教师要引领学生在精妙处、疑惑处领悟,能抓住核心内容进行研读,体会其中的深层意蕴,促进学生鉴赏能力的提升。

深度的阅读教学具有知识深度性,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要以批判的眼光去阅读,能主动思考、勇于提问、敢于质疑,通过批判性的理解发展语言思维、提升阅读能力,从而获得个性化的阅读体验。深度的阅读不是孤立的,而是加强知识间的整合,实现跨学科的联系、新旧知识的融合,能帮助学生实现有意义的建构。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积累,还要引领学生将所学的语言知识运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能提升迁移运用的能力。深度的阅读具有思维的深度性,要保持对问题的敏锐度与探究力,能从多角度、全方位审视,带着问题去研读文本、感悟文本,能获得深层次的思考[1]。深度的阅读具有关系的深度,师生在观点分享、思维碰撞中形成的关系会越契合,交流也会越顺畅,从而能实现和谐相融、教学相长。教师要将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要提升学生的解决能力、应对能力,让学生的理解变得更透彻。

二、当前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阅读内容囿于浅表化。部分教师在阅读过程中重知识记忆理解轻迁移运用,学生大致了解内容,理解得不够深入,不知道如何表达运用,难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学生既要学会理解,还须学会运用,才能理解文本的深层内涵。

(二)阅读过程呈现浅层化。教师既要透彻分析、深入剖析,还要让学生掌握并运用。但部分阅读课堂呈现浅层化教学的现状,在导入时直接点题,进入文本讲解,学生难以产生动机;在讲解词句分析时戛然而止,未能深入拓展,没有与相近文本进行对比,阅读教学呈现浅层化的状况,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三)阅读对话流于形式化。对话是师生交换思想的过程,但在当前课堂中,对话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的手中,学生只是静静的倾听者,他们难有阐述观点、表达想法的机会,师生之间互动频次少,小组间的讨论流于形式。

三、深度阅读视角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深度研读,提升学识素养。教师要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要通过阅读、摘录积累语言知识,并进行跨学科、多渠道地涉猎知识,促进知识沉淀。教师要精研文本,分析适合不同发展所需的阅读能力,并在阅读中写下感想与心得,为深度阅读的开展提供可能。如在阅读统编版五下《草船借箭》内容时,教师要从多角度去研读教材,如抓住诸葛亮的“笑”去挖掘文本:有对曹操的笑,笑其不敢迎敌,笑其生性多疑;有对鲁肃的笑,笑其忠厚老实;有对周瑜的笑,将计就计,令其无话可说;有对自己的笑,是自信的笑、胜利的笑。抓住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去分析文本,从“通天文”“晓地理”“知人心”等角度感受诸葛亮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从而领略到名著的魅力,也能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每一种文本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师要树立文本意识,在语文教学中要关注文本体裁,在记叙文教学中要抓住描写、事件去分析人物形象;在说明文教学中要抓住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的教学;在古诗教学中要抓住诗眼、背景分析诗人的情感。不同的文体教学侧重点会有所不同,教师只有有所区分,才能挖掘深层次的内容。

教师要沉下心来,为自己留有时间,让自己能沉浸文本、静心思考,才能获得阅读经验的积累,并在交流中产生观点的交汇、思维的碰撞。如果阅读只满足于走马观花、求量不求精,自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也会囿于浅表,难以获得深度的体验。

(二)深度导读,引发阅读兴趣。小学生注意力易分散,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能吸引眼球的内容导入,能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调动他们深读文本的兴趣。教师可以从题目入手,引领学生分析文题、猜测情节,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注意力聚焦课堂,引发他们的阅读好奇,让他们感受到阅读所带来的乐趣。如在学习统编版四上《梅兰芳蓄须》一文内容时,教者提出问题:梅兰芳是谁?他在京剧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样的角色是否留有胡子?他的一生中有几年是留着胡须的,为什么呢?教者以问题导读,能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引领学生去猜测故事情节,同时也能感受其可贵的人物品质。

教师可以借助简笔画,吸引学生去了解文本的内容,产生“初印象”。教师以简笔画加深学生的印象,可使学生产生一探究竟的欲望。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图文并茂的特点,借助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内容刺激学生的感官,帮助学生理解难以理解的内容。如在学习统编版五下《牧场之国》一课时,教者出示图片,并提出问题:你知道图片中是哪个国家吗?前面我们从《乡下人家》中感受中国式的田园之美,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荷兰这一迷人的国度,去感受别样的异国风情。教者以多媒体呈现荷兰的风景,让学生产生了解这个国家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作了铺垫。

教师借助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调动学生探讨问题的欲望,能为学生的思考提供指向,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结合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经验去探讨交流。如在学习部编版三下《我不能失信》内容时,教者提出问题:你能说说“失信”是什么意思吗?你知道“失信”的反义词是什么吗?这个题目还可以怎么说?“我”指的是谁呢?是说她在哪件事情上不能失信?你认为宋庆龄是个怎样的人?教师借助问题激发学生的探讨兴趣,促进他们去感知文本、分析形象,能使自己在做人做事上获得启示。

(三)分析细节,实现点面结合。统编版教材的选文文质兼美,都是经过作者精雕细琢的作品,能引发读者的共情,值得教师深入挖掘、细细品析。每篇文本都是作者情感的宣泄之处,并借助于语句呈现出来,教师要带领学生去细细品析词句,体味作者内在的情感。如在学习统编版四下《母鸡》一文时,教者围绕课标对学生提出“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这一要求,教给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品析文本的方法,学生从“没完没了”“没有什么理由”“颤颤巍巍”“如怨如诉”等词语中感受到母鸡的“无病呻吟”;从“可恶”“下毒手”“狠狠地咬一口”中感受到母鸡的欺软怕硬、暗箭伤人;从“发了狂”“恨不能让全世界都知道”感受到母鸡的爱炫耀和自大。

教师要立足于大单元教学的视野,将同类文本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对细节刻画之处加以体验感悟,感受其中的微妙,让学生体会用词的精准,发现其中的深刻意义。如统编版五上第六单元的话题是“父母之情”,《慈母情深》《父爱之舟》两篇文章同为叙事文本,但对亲情的表达方式却不一样。《慈母情深》一文描写了母亲工作的辛劳、赚钱的艰难以及为家庭、子女无怨无悔的付出,表达了慈母对孩子的深情,表达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父爱之舟》一文以情取胜,通过平实的语言描写深厚的父子之情,令人感动不已。

学生在探究、思辨、反思中发现矛盾、理解矛盾,能以全新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能促进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抓住细节内容引领学生层层深入,通过分析矛盾去领悟文本更深层次的意义,从而实现对文本的深度理解。文章的矛盾之处往往是写作的精彩处,教师要带领学生去细细品读,感受作者写作的精妙。如在学习统编版六上《桥》一文时,有四处冲突:村支书的镇定与群众的慌乱、老党员的果断与普通党员的动摇、老汉的六亲不认与小伙子的心有不甘、儿子和父母隐性的爱。学生通过对矛盾的探究,能感受作者写作的技法,能感受到老汉传递的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品质。

(四)传授方法,实现学以致用。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消化吸纳的过程,就不能实现“学”与“用”的转移,不能让所学知识为己所用。教师要改变“浅阅读”的状态,灵活地将深度阅读的策略运用于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联结法教学,建构文本与生活的关联,让学生通过品析词句去体会情感、建构意义。学生要融入文本情境、扮演人物角色,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如在学习统编版六上《少年闰土》一课内容,教者引导学生扮演角色,体会雪地捕鸟的过程。(师:闰土啊,你会捕鸟吗?能不能帮我捕鸟呀?快教教我,怎么捕鸟?)教者引导学生以类似的方法学习“瓜地刺猹”“海滩拾贝”“海边看图”,能融入当时的情感,感受少年闰土的性格特征。

学生在自主阅读时,可以运用批注法进行阅读,以线条、符号、文字等标注精彩片断、重点语句、语言特色、思想情感之处,或者写出自己的阅读感悟,能促进学生对文章语言的感知、意义的建构。如在学习统编版六上《月光曲》一文时,学生圈画出“两百多年前”“德国”“音乐家”“贝多芬”等词语,并分别标注年代、国家、职业、人物;圈画出“传说”,标注“故事不一定是真实的”;圈画出“断断续续”,标注“弹奏者弹得不熟练”“说明曲子很难弹”。教师不仅要在关键词语处标注,还要在重点段落处标注,在第9 自然段标注如下:皮鞋匠听到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有月亮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可以感受到音乐的舒缓;有月亮升高,天空出现“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可以感知音乐也逐步增强,曲调出现波折;有“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可以感知音乐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

教师可以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将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同类文本之间进行对比,通过辨别、分析异同,发现共性特征及个性特点,能使阅读走向深入。对比阅读,能增加学生的阅读输入量,让学生吸纳文本的精髓并形成深层次的理解,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如《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同为送别诗,前者是踏歌送别,以“桃花潭水深千尺”的夸张手法表达对朋友汪伦深厚情谊的感激;后者是折柳饯别、饮酒泣别,以情景交融的方式表达对远行者处境的深情关心。

(五)引导质疑,实现对话交流。“静默”的课堂会使学生缺少对话的意愿,难以促进问题的生成。教师要通过巧妙的提问,调动学生参与对话的积极性,实现观点的分享、思维的碰撞,营造热烈的交流氛围。教师的提问要求精不求量,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阐述自己的观点[2]。教师也要让学生敢问、会问,让他们能真正融入课堂,让课堂有质疑声、探讨声、辩论声,从而能生成新的对话,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如在学习统编版五下《月是故乡明》一文时,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分享了许多写景的句子,展现了美丽的景色,老师这里有一个疑问,文章题目写的是“月是故乡明”,写的是故乡的月亮,而文章中却又为何出现许多其他的美景?作者回忆了故乡的哪些事情呢?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到达了什么程度?具体的情感有哪些?教师以疑促思,让学生体会到追忆、惆怅、留恋、惋惜之情,并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学生在共情后提出质疑:作者既得了“思乡之病”,却为何又说“微苦中实有甜美在”?学习过程是质疑、释疑的过程,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能感受到远离故乡心中纵然是苦的,但心中还留有美好的童年回忆可以慰藉思乡之苦,从而能感受心中思乡是苦中寓甜的。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改变浅表化、形式化的倾向,要通过深度研读、深度导读、分析细节、传授方法、引导质疑等策略激活学生的语言思维,促进学生的揣摩、分析、质疑、对话,促进学生对文本深层意蕴的探寻,促进学生语言素养的提升。

猜你喜欢

教者深度文本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深度观察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音乐表演技能培养之我见
某生课寝
受教者主体性视角下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