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有效模式研究

2023-09-08沈艺欢

小学生 2023年20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知识点数学

☉沈艺欢

新课程标准对整体教学模式进行了详细阐述,指出在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中,可以将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将有关的内容进行整合,并对其进行整体设计,从而对学生的整体性思维进行培养。但在教学实践中,一线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有偏差,对设计认识不足,对教学策略认识不到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没有足够重视,仍然习惯于单课时的备课与教学,仍然追求一课一得。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开展”这三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根据学生的学情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设计出符合学生思维、认知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积极进行创新与实践,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更好地贯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一、新课标当中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要求

(一)重视对学生生活体验的转换

小学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许多内容在人们的生活中都会有所运用,例如买东西、坐汽车、看地图等。在平时生活中,学生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与数学有关的问题,从而获得了一定的数学经验。新课程标准十分注重生活在学生学习和教育中的作用,它要求教师要在数学知识内容上进行深度挖掘,用生活化的方式,来指导和启发学生的数学学习,调动他们在生活中的知识储备和经验,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1]

(二)从整体上对知识点进行完善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统整性”的大单元教学,它的思想是把原来分散的、独立的数学知识联系在一起,组成一个“知识串”,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建立数学知识体系,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核心素质。主题化或大单元教学是一种将分散的知识点整合到一个大单元的主题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同知识在数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例如,在小学数学中,倍数、公倍数等知识点与分数通分知识点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而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不管是在教科书的安排,还是在课程的安排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相同主题下,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完善,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重要性

(一)单元整体教学有利于解决知识碎片化的问题

传统数学课堂导致知识被分割成碎片,而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缺少以一种完整的、与之相联系的角度来看待教学内容,经常会出现孤立、片面地教授知识,以及过分重视一课一得的功利化趋势。而单元整体教学就不同了,它首先需要教师用联系的眼光来看待数学知识,将每一个知识点放在一个大的知识体系中,进行整体构建,并对分散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梳理和整合,从而构成一个整体的结构。在这种方式下,学生可以从关联性、系统性和一致性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从而获得更高层次的思考。[2]例如,在《百分数》教学中,将“百分数”与“倍”“数”“分率”“比”等知识结合在一起,进行一次“特殊数”的专题研究,组织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对有关知识进行整理,理清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差异,使学生迅速了解百分数并不是一个真实意义上的数,而是代表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代表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这与我们以前学习的倍、分率等知识是一致的。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对小学阶段所学过的一类知识有一个全面理解,从而达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

(二)单元整体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师对课程的认识

数学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和逻辑性,如果教师没有对知识做到全面、系统和连贯的掌握,就不可能培养出学生的全面思考能力。在进行单元整体教学时,教师必然要对每个教学内容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并积极地构建出一个知识图谱,乃至是一个知识的全景图。在构建整个图谱的基础上,教师对知识的生长点、延伸点和关键点进行系统分析,从而将知识之间的关系理清,其中就包含了内隐的数学思想、数学思维方法等内容。例如,关于《百分数》的讲授,教科书中关于分数的知识是按学段、不同年级进行的,这样的编排就显得较为松散。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从总体上对学生的分数学习进行分析,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就会出现一定的偏颇和局限。相反,在单元整体教学中,则需要教师将“百分数”视为一个整体的教学单元,对每个阶段的教学要达到的目标进行分析,并将每个阶段的教学重点弄明白,同时将分数知识放到整个数的大知识体系中,来对分数知识进行思考和理解,从而构建出更大的学习单元,帮助学生体会分数和整数、小数在计数方法上的一致性。

(三)单元整体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新课标将“核心素养”定位为课程的总体要求,要求在新课改中贯彻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单元整体教学要求学生通过联想来学习,构建知识的结构,把所学的内容整合起来,使其在结构、系统中体现其含义与价值。在教学中,知识的建构是一种经验的对接、思维的转换、认识的升华,学生不需要死记硬背那些零散的知识,也不需要进行机械的模仿和训练,他们可以用探究、讨论、实验、操作等方式来积极地构建知识,从而对知识的内涵有更深的了解,并得到活动经验的增长。[3]例如,在《多边形的面积》的教学中,本单元依次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因为它们都是浅显的知识,所以掌握起来相对简单。而我们所要求的则是对“转化”这一概念的深入了解,让他们学会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去总结、反思、积累、提炼出一种可以用来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路和方式,最终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总之,要想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就必须要有一个完整的单元,也必须有学生的深度参与。

三、实施新课程标准创设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有效模式的对策

(一)重组教学单元,整合教学内容

由“自然单元”向“教学单元”转变的数学教学,应根据数学知识内部的逻辑机制,逐步推进,并结合学生认识发展的特点,以教学的需求和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以内容的整体关联为抓手,围绕要点,将有关系的知识进行整合,引导学生在上下串联的情况下进行结构化学习。在教学中,不仅要按照教科书中的自然单元来进行,还可以创新打破原来的编排系统的局限,跳脱出单元,将其与各个学科中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构成一个有主题的学习单元。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全局观,对教学内容进行全局思考,对教学目标进行总体分析,对教学计划进行总体设计。例如,《倍的认识》作为一节很重要的概念性课程,是以后深入研究分数(分率)、比例和百分比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对于“倍数”的学习,苏教版课本并没有单独设置,只是将有关的知识以“二、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形式放在了三年级上册的课文中,这种方式对学生对于“倍数”的理解是不利的。基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倍的认识”“求得某一数值的几倍”“已知某一数值是几倍,求得该数值是多少”“与倍(差)的具体问题”等内容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单独的学习单元,使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从而深化对“倍”的理解。

(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将小学数学课堂进行生活化,是贯彻新课程标准、提高课堂效率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可以从生活化的角度来进行,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氛围和环境,通过生活实践来指导学生的知识运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经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展开:一是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主要是在知识的呈现和讲解过程中,多加入一些生活化的内容,用生活例子来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提高学生的知识学习效率,调动学生的生活知识和常识,帮助学生学习知识。[4]例如《观察物体》这一课,其教学内容就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为主,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看东西,感受到视角的变化对所观察到的现象所产生的效果,还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三维空间的想象力,从而可以对物体的各种立面图做出正确的判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多从生活的角度来进行教学。例如,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图像,可以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举例,让学生回想自己在生活中的经历,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自己所观察到的不同现象,指导学生留意自己的生活,并与课堂上的知识教学相结合,展开实践。在作业设计时,教师要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目标,将生活内容与课堂内容相结合,通过在生活中的实践,加强课堂知识学习。二是营造生动的课堂氛围。网络信息技术也为教师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和教育应用软件,为教师在不同的教育方式下,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支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例如,在教学《一亿有多大》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将小数与大数进行动态比较,并用生活中的东西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字的大小。用投影仪播放与数字有关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把数字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例如一条长100000 米的铁路,一座高2735 米的大山,对学生的形象思维进行充分的考虑,让他们对大数字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三是通过生活的实践来达到教学的目的。在数学教学中,知识的迁移和实践训练是很重要的,这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运用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来指导学生,让他们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相联系,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三)实施大单元专题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在小学阶段,知识属于相对基础的范畴,可以起到很好的启蒙教育效果。但是小学数学知识的内容相对广泛,小的知识点既多又分散,加之学生的知识和理解能力是会随着他们年龄的增加而逐步提高的,所以在难度的安排上,也要一步一步地进行。因此,为了更好地贯彻新课标,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可以从大单元主题教学的角度,整合教学内容,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知识体系。[5]例如,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中,它所涉及到的知识内容很多,既有整数、小数等四则运算,也有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既包括了图形结合的思维,又包括了坐标与位置的相关知识。因此,教师就可以将这些内容进行统整,统一到数据表达与分析这一主题之下,围绕其构造一个更加复杂和完善的知识体系,通过几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可以形成一个知识体系。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将更多的知识点和内容联系起来,又可以加深学生对各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使他们的认知和领悟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从而提高他们在数据收集、分析、处理等方面的实际应用能力。

总而言之,新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种机遇,教师要把握它所蕴含的核心教育思想与理念,在教学上进行创新与优化,持续推进数学学科教学的优化与提升,创造出有效的数学课堂,从而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更好的发展。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大单元教学”将成为新的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进行深入的学习与思考,发现当前实施“大单元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使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大单元教学”过程能够更好地贯彻实施。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知识点数学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关于G20 的知识点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