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外销茶叶包装的英语翻译

2023-08-25

福建茶叶 2023年7期
关键词:专业术语外销英语翻译

李 玮

(晋中信息学院,山西 晋中 030800)

茶叶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还富含文化内涵。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也是茶叶的消费大国和出口大国。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深化,中国茶叶的国际影响力和市场份额不断提升,茶叶文化也逐渐走向世界。然而,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中国茶叶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挑战,如何提升中国茶叶的品牌形象和国际竞争力,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中,茶叶包装的英语翻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茶叶包装的英语翻译是茶叶产品对外展示和沟通的重要方式,直接影响着消费者对茶叶产品的认知和评价。一个优秀的茶叶包装的英语翻译,不仅能够准确的传递产品的信息和特点,还能够有效的传播中国茶叶文化和价值观,从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

1 “互联网+”背景下外销茶叶包装的英语翻译的重要性

茶叶是中国的传统特色产品,也是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中国经济的全球化,中国茶叶的出口市场不断扩大,茶叶包装的英语翻译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茶叶包装的英语翻译不仅是茶叶产品的信息传递,也是茶文化的传播。优秀的茶叶包装的英语翻译,不仅能够吸引消费者的注意,提高产品的销售量和品牌形象;而且能够增进国际友人对中国茶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合作。

“互联网+”是一种创新的商业模式,它通过互联网技术和平台,连接和整合各种线下资源,提高效率和效果。在外销茶叶包装的英语翻译中,“互联网+”也发挥了重要的影响[1]。首先,“互联网+”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使得茶叶制造商可以直接和全球消费者交流和互动。通过社交媒体、官网、论坛等,制造商可以了解目标市场的文化背景和消费习惯,获取消费者的反馈和建议,及时调整和改进包装设计和翻译。同时,制造商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宣传和推广中国茶文化,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其次,“互联网+”极大地提高了翻译的效率和质量。在传统的方式下,翻译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而且难以保证翻译的质量和一致性。但在“互联网+”的支持下,制造商可以使用各种在线翻译工具和服务,进行快速和准确的翻译。例如,他们可以使用在线词典查找专业术语,使用翻译软件进行初步的翻译,使用云端的语料库和记忆库确保翻译的一致性。此外,制造商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聘请专业的翻译团队,进行审校和校对,确保翻译的质量[2]。

此外,“互联网+”有助于实现茶叶包装的个性化和定制化。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消费者的需求和喜好变得更加多元和个性化,这也对茶叶包装的翻译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收集和分析网络数据,制造商可以了解不同消费者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制定更加精细的市场策略,设计更加符合目标市场的包装和翻译。

2 “互联网+”背景下外销茶叶包装的英语翻译的难点

“互联网+”背景下外销茶叶包装的英语翻译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难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文化差异

茶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地域、民俗、哲学等内涵。而不同国家和地区对茶叶的认知和喜好也有所不同。因此,在进行茶叶包装的英语翻译时,需要充分考虑目标市场的文化背景和消费习惯,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误解或冒犯的词汇或表达方式,同时尽可能保留和传达中国茶叶文化的特色和魅力[3]。例如,如果为一种特别的乌龙茶包装翻译,可能会用“Oolong”这个词,因为它在国际上已经被广泛认识和接受了。但是,在解释乌龙茶的具体品种、产地、制作工艺等方面,需要更多的细致和考虑。例如,如果该乌龙茶来自福建武夷山,可能会用“Wuyi Rock Tea”来表达,因为“Rock”在这里能很好地传达“岩”的意思,反映了武夷山乌龙茶独特的地域特征。另外,还需要在翻译中充分考虑目标市场的文化差异和消费习惯。例如,对于西方消费者,品牌可能会强调茶叶的健康益处,如“rich in antioxidants”(富含抗氧化剂),“aiding digestion”(助消化)等。同时,也可以描绘茶叶的独特口感,如“smooth and aromatic”(口感顺滑,香气浓郁)等。在传达中国茶文化的同时,需要避免可能引起误解或冒犯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例如,“陈年老茶”是一个正面的表述,在中国文化中表示该茶经过了适当的陈化,品质更上一层楼。但在英文中,“old tea”可能会让人误解为“过期的茶”,因此,译者可能会选择用“aged tea”这样的词汇来替代,因为它在英文中更多地被理解为“陈化,熟成”的意思,更能准确传达中文的原意。总的来说,外销茶叶包装的英语翻译需要深入理解和尊重目标市场的文化背景和消费习惯,同时保留和传达中国茶叶文化的特色和魅力。

2.2 专业术语

茶叶涉及到很多专业术语,如品种、产地、制作工艺、品质等级、功效等。这些术语在中文中有明确的定义和区分,但在英语中可能没有对应或准确的词汇,或者存在多种不同的译法。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参考权威的标准和规范,使用统一和规范的专业术语,同时注明必要的解释或说明,以便消费者理解和辨别。例如,中国的茶叶品质等级在国内有一套完整且详细的划分标准,例如绿茶的“特级”、“一级”、“二级”等。然而,在国际市场上,这些专业术语可能并不被广泛认知。因此,在进行翻译时,可以将“特级”翻译为“superior grade”,“一级”翻译为“first grade”,“二级”翻译为“second grade”等。在包装上,还可以进一步添加一些解释性的文字,如“superior grade∶ the highest quality as per Chinese tea standards”(特级:按照中国茶叶标准的最高品质)。另一个例子是,在翻译普洱这种茶的时候,可能会遇到“熟茶”和“生茶”这两个术语。在中文中,这两个词分别代表了普洱茶不同的发酵过程和口感。然而,在英语中,并没有对应的词汇来精确表达这两个概念。因此,可以将“熟茶”和“生茶”译为“ripe Pu'er”和“raw Pu'er”,并在包装上添加解释,如“ripe Pu'er∶ fully fermented with a mellow taste”(熟普洱:全发酵,口感醇厚)和“raw Pu'er∶ lightly fermented with a strong,fresh flavor”(生普洱:轻度发酵,口感浓郁,味道鲜烈)。

2.3 市场定位

茶叶包装的英语翻译不仅要传递信息,还要有一定的市场营销功能。因此,翻译时需要根据目标市场的特点和需求,确定产品的市场定位和目标消费者群体,选择合适的语言风格和语气,突出产品的优势和特点,激发消费者的兴趣和购买欲[4]。例如,假设生产商的目标市场是年轻的健康意识强烈的西方消费者,其市场定位可能就是“健康、有机、可持续”。在这种情况下,在进行茶叶包装的英语翻译时,会强调茶叶的天然成分和健康益处,以及茶叶品牌的环保理念和可持续的生产方式。那么可能会使用这样的词汇和表达:“All-natural ingredients”(全天然成分),“Rich in antioxidants”(富含抗氧化剂),“Boosts metabolism”(促进新陈代谢),“Sustainably sourced”(可持续采购)等。这些词汇和表达不仅传递了产品的信息,同时也表达了产品的市场定位,吸引其目标消费者群体。此外,还可以使用一些有力的、积极的语气,例如:“Experience the refreshing taste of our green tea while boosting your health and wellbeing!”(享受我们绿茶的清新口感,同时提升您的健康和幸福感!)。这样的语气能够更好地吸引消费者,激发他们的兴趣和购买欲。

3 “互联网+”背景下外销茶叶包装英语翻译原则

在“互联网+”背景下,茶叶包装的英语翻译不仅要遵循一般的翻译原则,如忠实、通顺、简洁等,还要根据网络媒介的特点和功能,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适应性原则。茶叶包装的英语翻译要适应目标市场的文化环境,确保翻译后的产品描述、广告语和营销语言能够符合目标消费者的接受习惯和理解能力。例如,对于中国茶叶的品种名称,如铁观音、碧螺春等,可以采用音译或意译的方式,同时注明其产地、特点、功效等信息,以便消费者理解和认同。

创新性原则。茶叶包装的英语翻译要利用网络媒介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使用图片、视频、音频、链接等多媒体手段,增强信息的表现力和吸引力。例如,可以在茶叶包装上添加二维码或NFC芯片,让消费者扫描或触摸后可以跳转到相关的网站或应用,了解更多的产品信息或故事,甚至参与互动或购买。

营销性原则。茶叶包装的英语翻译要具有一定的市场营销功能,根据目标市场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翻译。这是因为在互联网环境下,消费者的信息获取和决策过程会更加便捷和快速,因此,翻译需要能够吸引并保持消费者的注意力。例如,可以使用一些形容词、比喻、修辞等手法,来描述茶叶的色香味、品质、历史等方面,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5]。

4 提高“互联网+”背景下外销茶叶包装的英语翻译质量的对策

为了提高“互联网+”背景下外销茶叶包装的英语翻译质量和效果,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4.1 加强跨文化交流

茶叶包装的英语翻译建立在充分了解目标市场的法律条例的基础上,尊重和适应消费者的心理和需求,尽量不使用可能引起误解或冒犯的词汇或表达方式,同时,尽可能保留和传达中国茶叶文化的特色和魅力。为此,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的互动性和扩散性,收集和反馈消费者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和优化茶叶包装的英语翻译[6]。例如,在“互联网+”背景下,茶叶制造商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如Facebook,获取消费者的反馈。他们可以发布新产品的包装设计和翻译草案,邀请消费者提供意见和建议。例如,发布一则帖子:“我们很高兴分享我们新的茶叶包装设计,如果您有任何建议或者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这样,制造商可以及时收到并理解消费者的看法,进行必要的修改。另外,制造商还可以开展一些跨文化交流的活动。例如,他们可以邀请目标市场的茶叶爱好者或者有影响的人来参观中国的茶叶种植地,了解茶叶的种植和制作过程,体验中国茶文化。通过这种方式,他们不仅可以增进消费者对中国茶文化的了解,也可以更好地理解消费者的文化背景和需求,提高茶叶包装的英语翻译质量。

4.2 使用标准化词汇

在茶叶包装英语翻译中,需要遵循相关的标准和规范,使用统一和规范的专业术语,避免使用模糊或歧义的词汇。同时,也需要注意词汇的拼写、语法、标点等方面的准确性,保证语言的规范性和正确性。例如,在茶叶包装上,如果要表达“乌龙茶”这一特定种类的茶,应该采用英文的标准表述“Oolong Tea”。同样的,"绿茶"在英文中应该表述为“Green Tea”[7]。这些都是已经被广泛接受的专业术语,对于大部分的英语使用者来说都非常容易理解。另外,一些茶叶制作的专业术语,例如“烘焙”(roasting),“发酵”(fermentation),“揉捻”(rolling)等,也需要使用标准的英语词汇,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误解或混淆的词汇。在语法、拼写和标点方面,需要遵循英语的规则和习惯。例如,在描述产品的特点或优点时,应使用形容词和副词,例如:“Our Oolong Tea is carefully processed and full of antioxidants”(我们的乌龙茶经过精心处理,富含抗氧化物)。注意要正确使用冠词,名词单复数,动词时态等。假设茶叶制造商想在英语包装上强调他们的产品是手工采摘的,并且在最佳的时候进行采摘。他们可能会想使用“handpicked at its peak”这个表达。这是一个很好的表达,因为它使用了规范的英语词汇和短语,非常明确且易于理解。“Hand-picked”(手工采摘)清楚地表达了这款茶的高质量和传统制作工艺,而“at its peak”(在最佳时期)则说明了这款茶是在茶叶生长得最好的时候进行采摘的,这是茶叶质量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此外,如果制造商还想强调他们的产品是有机的,并且使用可持续的种植方法。这时,他们可以使用“Organic and sustainably grown”这个表达。“Organic”(有机)和“sustainably grown”(可持续种植)都是在当今环保意识日益强烈的社会中非常受欢迎的关键词,这些词汇可以帮助吸引那些关心环境和健康的消费者。

4.3 结合网络平台

“互联网+”背景要求茶叶包装的英语翻译不仅要适应纸质媒介,而且要适应网络媒介。因此,在翻译时,需要结合网络平台的特点和功能,利用图片、视频、音频、链接等多媒体手段,增强信息的表现力和吸引力。同时,也需要利用网络平台的互动性和扩散性,收集消费者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和优化茶叶包装的英语翻译。例如,制造商可以建立一个多语种的官网,包括详细的产品信息、制作过程、茶叶文化介绍,以及对不同茶叶种类和品质等级的解释。此外,官网上可以设有论坛或留言板,供消费者交流茶叶知识,分享使用体验,或对产品进行评价[8]。在官网的设计上,制造商可以考虑使用大量的图片和视频,以直观的方式展示茶叶的生产和制作过程,让消费者能够直接看到产品的来源和质量。同时,制造商可以利用官网的互动功能,邀请消费者参与产品设计和包装翻译的反馈和改进。例如,制造商可以在官网上发布关于新产品包装设计或翻译的在线调查,收集消费者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以上方式,制造商不仅可以传播和推广中国茶叶文化,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消费者的需求,提高翻译质量。

5 结语

“互联网+”背景下外销茶叶包装的英语翻译是一项重要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不仅要传递产品信息,还要传播中国茶文化。因此,翻译者应该根据目的语市场的特点和需求,采用灵活多样的翻译策略,使外销茶叶包装的英语翻译既准确又有吸引力,既保留了源语的文化特色,又符合目的语的语言习惯和审美取向。本文旨在为提高外销茶叶包装的英语翻译质量,增强我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我国茶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一些理论和实践参考。本文也希望能够引起相关领域的学者和从业者对外销茶叶包装的英语翻译的重视和关注,进一步推动外销茶叶包装的英语翻译的研究和发展。

猜你喜欢

专业术语外销英语翻译
清代广作外销髹漆折扇艺术研究
清代广州外销面中的稻作图研究
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的石油英语翻译
基于数据库的专业术语知识图谱自动识别设计
故宫博物院明清外销瓷收藏及影响
中国谚语VS英语翻译
评《科技英语翻译》(书评)
看懂体检报告,提前发现疾病
外销画中的十三行街道戏曲商铺考
超声及影像学常用专业术语中英文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