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与传统茶文化思想的统一和思考

2023-08-25高天航

福建茶叶 2023年7期
关键词:命运共同体茶文化

高天航

(吉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茶叶在中国历史悠久,中国是茶叶的发源地,同时也是世界各地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深深根植于在中国人民丰富的社会习俗中,而在茶叶基础上所形成的中国传统茶文化,在我国唐朝时期得到了极大地发展并传播到海外。时至今日,中国传统茶文化经过了一千多年的发展和进步,已经成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融入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当代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指导思想,在具有极大的科学性和时代性的同时,也在中国进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融合与发展。在马克思哲学视域下对中国传统茶文化进行思考,不但可以发现二者思想中的共通之处,同时也可以更进一步地推动我国传统茶文化的发展,增强茶文化自信,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茶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增强我国文化自信,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1 传统茶文化的内涵

1.1 天人合一

茶文化在我国历史上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在我国古代发展中,茶文化也逐渐吸收了儒释道中的精神,各种优秀的思想在碰撞中融合发展,从而成就了我国独一无二的传统茶文化思想。茶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正是吸收了老庄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精神。陆羽在研究茶叶时,不仅注重了茶叶的物质功效,还关注到了茶叶的精神作用以及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影响。陆羽将制茶、烹茶、品茶这一系列的环节结合起来看待,认为这是一种极具美感的艺术活动,人们在品茶中不仅可以在物质和身体上得到享受,同时可以在茶汤中体会到物质变化的美景和玄理,在变化中体会大自然的情趣,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1.2 崇俭重德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崇尚勤俭节约的民族,在传统茶文化中,崇尚勤俭也颇有体现。陆羽在其著作中《茶经》讲述了众多古人关于饮茶的事迹,其中便有许多关于以茶崇俭的例子。比如,齐国宰相晏婴用茶来表明自己心向清廉的志向,平日饮食只食用糙米饭和少量荤菜,除此之外只有茶;齐武帝在遗诏中表明死后上供只需饼果与茶,无需其他,并要求天下臣民都要这么做。而陆羽本人也十分崇俭,他对于煮茶的锅都有着细致的要求,他认为用瓷或石制成的茶锅过于脆弱,并不耐用,而用银制成的则“涉于侈丽”。陆羽这一生虽无心仕途,但依旧俭以养德,勤奋好学,完成了《茶经》这一影响深远的著作。以茶崇俭,以俭育德,传统茶文化中不仅是蕴含着寄托着人们的感情,更是中国各代茶人用以抒发和表明爱国主义情怀的寄托。

1.3 以和为贵

中国的传统茶文化中一直追求“和敬怡真”,“和敬”和“以和为贵”的思想既是儒家孔子的核心思想,同时也是中国传统茶文化的核心思想。“和”是一种整个宇宙和自然界处于统一和谐的状态,意味着一切事物,小到砂石尘埃,都是和谐的状态。“和敬”和“以和为贵”的目的是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平衡、和谐、有序、稳定的关系和发展。茶中所蕴含的简单、质朴、温和、宁静的特质最能说明茶文化乃至中国人民一直所追求的“中和”和“宽容”的思想。中国茶文化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的影响,再加上茶文化在世界各地的广泛传播,对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茶文化中所蕴含的“以和为贵”,但追求“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核心价值观念,深刻影响着当今文化的发展,其中也蕴含着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中国传统茶文化,旨在让各族人民在共同热爱的茶文化中共同构建和谐共存,和平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2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内涵

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始终贯穿着马克思对共同体的思考和研究。马克思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思想,把“现实的人”作为其出发点和归宿,对以前西方哲学中关于共同体的思想进行了批判性、全面性的吸收,包括古希腊城邦共同体、近代启蒙运动共同体、黑格尔国家共同体,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虚幻共同体”,并提出人类能得到全面自由发展的“真正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提出,既继承又发展了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启示,即个体与整体、民族与世界的和谐统一。全面认识马克思“共同体”的内涵,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

2.1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渊源

“共同体”一词最早起源于古希腊语,意为城邦所设立的市民共同体。古希腊人追求共同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追求和向往善,而其中最有理想和最能包容其他共同体所有优点的,一定是“至善”——即所谓的城邦共同体。因此,无论是苏格拉底、柏拉图,还是亚里士多德,都对自己心中最接近完美的城邦共同体展开了阐述和实践。近代启蒙时期的卢梭、霍布斯、洛克等人各种有关契约共同体的思想,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对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视和对个人权利的追求,尽管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浪漫主义色彩,在唯心史观的指导下必然走向乌托邦式,但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下仍然具有进步意义,推动了近代政治制度的建构。作为近代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一方面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共同体思想,另一方面也吸收了近代启蒙时期思想家们契约共同体的思想,从伦理道德和理性思辨的角度对共同体思想进行了分析,认为公民社会和国家不能混为一谈。而费尔巴哈在《黑格尔哲学批判》中,把所有的哲学眼光都集中在“人本身”上,而不是天上的“神”,这标志着费尔巴哈的哲学阵地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彻底划清了与黑格尔哲学的界限。费尔巴哈以人的视角揭示宗教本质,他的宗教思想毫无疑问地影响了马克思的宗教观,在那个时代下费尔巴哈的人本学仍然起着进步的作用,对马克思早期思想观念的转变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2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内容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一系列与“共同体”相关的观念。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详细介绍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并把资本主义国家定性为“虚幻共同体”。统治阶级的民众的共同利益不可能和谐共处的原因是,一部分人的利益实现了,就意味着另一部分人的利益损失了,谁也不准备把自己的利益拱手相让。因此,必须创造一种有效的形式,这种形式下,个人利益与特殊利益完全独立,而这种有效形式即“虚幻共同体”形式。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进一步发展了他的思想,描述了“真正的共同体”的深层含义和在唯物主义历史观指导下实现它的实际方法。“真正的共同体”是人们历经磨难而最终实现的,是人类历史规律的使然。[1]马克思着重描写的是通过真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的自我解体和共产主义的领导来实现这一愿景。在未来的共同体中,个人将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职业使自身能力得到多方面的发展,个人与社会也将和谐相处。《共产党宣言》的出版,凝聚着马克思对人类发展解放的深刻感悟。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即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领域进一步追求共同体思想的开创性著作中,根据生产力的发展等因素,详细描述了在古代共同体中出现的三种共同体形式,并且对它们的各种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马克思还把各个时期的个人发展与共同体联系起来,区分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三种基本形式:以“人的依赖性”为主导的初始形态、以“物质依存性”为基础的独立阶段和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的自由个性阶段。[2]确定了从最低阶段到最高阶段这一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指明了未来共同体发展的趋势。

2.3 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续写

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当今世界形势,深刻分析人类生存困境,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而马克思的共同体概念,对于我们如何认识和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无疑是具有指导意义的。

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就个体而言,应该是在真正共同体的条件下,每个人在自己与他人的联合中各自获得各自的自由。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打破以往资本主义社会下的“虚幻共同体”,使人们摆脱物欲的依赖,坚守“现实中的人”,才能消除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隔阂与矛盾。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整体而言,马克思对人的根本诉求和捍卫,说明我们要以人的本身为中心,以人的本质为出发点,从人出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后,人类命运共同体就个体与整体的关系而言,其中和谐与包容应占主导地位。一方面,在打破资本主义“虚幻共同体”后,伴随着阶级矛盾的消失,人与人,人与整体的利益冲突也不复存在,个人的利益也就是整体,整体的利益是个人利益的集合,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统一在一起,共同体与个人的互动是双向的。个人对共同体也会有充沛的情感,会对共同体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而这种情感也会使个人更好地推动共同体的发展。

3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与传统茶文化思想的统一

3.1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与传统茶文化思想在实践方法上的统一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在马克思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运用辩证法,即对立统一、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三大规律,深入研究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从而对未来社会发展的一种美好向往,进而马克思提出了“真正共同体”的思想,而在我们传统茶文化之中,也蕴含着马克思辩证法的精髓。[3]首先,众所周知,传统茶文化中融合了儒、释、道的思想精神,道家所追求的阴阳和谐,八卦图中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以及老子所提出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都和马克思哲学中辩证法所强调的对立统一规律不谋而合。与此同时,传统茶文化在敬茶、品茶、与其他茶文化进行交流借鉴时,一直遵循着儒家孔子所提倡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都体现出在传统茶文化中,既尊重个人存在的特殊性,同时也追寻着普遍性,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实现最大公约数。其次,传统茶文化中也蕴含着马克思辩证法中质量互变规律。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提出和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马克思在吸取前人的思想精髓,通过不断的深入研究和一点一滴对于共同体思想的理解的体悟,进而由量变达成了质变,在批判吸收前人有关共同体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共同体思想。而中华传统茶文化,也是在历史中经过无数次的积淀和发展,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才最终形成如今的茶文化。一方面,在古代社会小农经济之下,生产力相对落后,生产工具也比较单一,茶叶的生产模式通常也是小规模的,一般以家庭或者村落为单位,这种一家一户式的种植经营模式导致茶叶的产量并不高,并且由于生产工具和技术的不发达,导致茶叶的产量也和自然气候、地理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而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机械化大生产普及,茶叶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达成由量到质的转变。另一方面,传统茶文化自从诞生之日起,便有众多文人志士对其进行推崇,与其他不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融合发展。时至今日,我国茶文化已经走向国外,并且会随着我国文化自信的不断增强,用传统茶文化自身的独特魅力为我国增添新风采。[4]第三,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发展经历过不断演进的过程,在马克思早期,他否定了自身有关唯心史观的观点,同时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头脚颠倒过来,形成自己的辩证法,也更进一步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共同体思想。传统茶文化的发展也经历过自我否定的过程,从茶叶一开始被发现只是当单纯的农作物起,到唐朝时期得到深入地研究和发展,一直到后期形成多种茶叶的冲泡方式和鉴茶方式,体现出传统茶文化自身敢于超越自身的自我否定精神。

3.2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与传统茶文化思想在目标方向上的统一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以人为中心,让人在真正的共同体中实现全面且自由的发展。在当今时代,中国当前正在大力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可以说,马克思共同体理论在这一过程中仍有重要作用,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共同体在当今时代的延伸和续写,马克思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强调的和谐和包容,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秉持超越民族国家的狭隘思想,秉持国家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的“天下一家亲”理念,与传统茶文化中所强调的以和为贵、和谐中庸思想不谋而合。传统茶文化中以茶待客之道、在制茶选茶中讲究茶叶的大小,在泡茶品茶中讲究茶香是否温和,茶叶之间的味道是否协调,这种讲究和谐的茶文化,其中蕴含着的是以和为贵的文化底蕴和理想追求。

4 结语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共同体思想和中华传统茶文化都是我国重要的文化思想。虽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才传入中国,但二者的思想精髓中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扬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和传统茶文化之中蕴含的以和为贵的核心价值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和同一性。在当今时代中,二者的互相统一和融合促进,一方面会给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在当今时代的发展注入中国化的特色,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传统茶文化在世界舞台中更好地传播和发展,焕发强大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猜你喜欢

命运共同体茶文化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别具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
命运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