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顺县历代地方志编修述略(连载)

2023-08-23张松斌

文史月刊 2023年7期
关键词:潞城平顺县平顺

张松斌

平顺,是上党地区建置最晚的县份。明正德年间(1506—1521)至嘉靖初年,山西潞州潞城县青羊里(今平顺县中东部)爆发了以陈卿父子为首的农民暴动。这次农民暴动,由流劫拒捕到啸聚暴乱,“纠集逋亡,胁诱蚩愚,御行旅,掠村堡,焚荡屋庐,掳刈人民,有司务掩盖养乱者二十余年”。“嘉靖七年二月,山西潞城县陈卿起兵,屡败明军进剿,累获战捷,‘千里内如暴风卷浪。十月,明廷调集山西、河南、山东、北直隶四省官军镇压,起义失败。”青羊里农民暴动被平息后,明世宗嘉靖皇帝派其宠臣兵科给事中夏言前来潞州处理善后事宜。

夏言于嘉靖七年(1528年)来到潞州,对朝廷官员论功过、明赏罚,对被俘的暴动农民妥当处置后,于嘉靖八年(1529年)奏请朝廷。章奏内容如下:

“应设县治一处。三县(壶关、潞城、黎城)共三十一里,俱各相应分割,填补以立新县。惟是立县,则有官府,举法度以制奸豪,有师儒典礼义,以化盲瞽,庶几后患可弭,而久安可圖矣。应设巡检司三处:即智度寺(今东寺头村东北之山峰)改为蟠溪峰,立一巡检司,以据贼巢之心腹;王陡崖(今玉峡关村)改为玉斗崖,立一巡检司,以防山贼之外出;柏木都(今虹梯关村)改为白云谷,立一巡检司,以防流贼内入。应设关门二处:风门口在万山之巅,连崖叠巘,亘如长虹,忽两山中断开一峭峡,如剑劈然。东下石路陡绝萦纡十二里,至花园口抵河南林县界。西来回绕山春陵十八盘过麦积山,旁瞰无底之壑,仰逼云日,乃太行之脊。欲此设一关门,立名‘玉峡。由北去百余里,山名洪梯,石蹬齿齿,盘回霄汉。四周悬崖立壁,崭嶻如削,直至绝顶始开一峡口,状如风门而小,鸟道横亘上凌青旻,望之若虹霓然。臣欲于此处设一关门,立名‘虹梯。玉峡关则以玉斗崖巡检司守之,虹梯关则以白云谷巡检司守之。河南林县地方,应设军堡三处:一路为花园口,一路为尖绽口,一路为鲁班壑。”“将潞州改置为府,俾泽、辽、沁、汾四州,长子等一十七县皆在所属。”

嘉靖八年(1529年)朝廷赐准,割壶关县十里、潞城县十六里、黎城县五里,共三十一里。新置县治,取“太平顺化”之义,赐名曰“平顺”;取“长治久安”之义,复置上党县为长治县,潞州升为潞安府。

平顺建县后,历235年首次裁汰。据《清实录·高宗实录》记载:“吏部等部议准山西巡抚阿里衮疏请,裁汰平顺县虹梯关巡检一缺。添设长治县西火镇巡检。”“(乾隆二十一年)吏部议准,平顺县玉峡关巡检亦属冗设,应裁。”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吏部议准,山西巡抚和其衷奏称:潞安府属之平顺县,原拨潞城、壶关、黎城三县,就青羊里为治,编户仅三十一里,环城皆山,并无井泉,乡民每多不便,应裁。其编户及所征钱粮各归原拨。”复归壶关、潞城、黎城的原割析之地,依旧保留乡学,谓之潞城县之平顺乡学。

民国元年(1912年)8月4日,壶关、潞城、黎城原割析后复归的地域再被析出,复置平顺县治。民国4年(1915年)2月,平顺县治再裁,原平顺县属之地域悉归潞城县属,是谓潞城县之平顺乡。民国6年(1917年)6月26日,平顺乡从潞城县独立,再度复置为平顺县。民国29年(1940年)6月,平顺分置为平顺(南)、平(顺)北二县,平顺(南)县政府驻地城关(今青羊镇),平(顺)北县政府驻地廻源头村,后又迁至阳高村。民国31年(1942年)3月20日,平顺(南)、平(顺)北县合二为一,恢复完整平顺县治。1958年11月5日,平顺和壶关合为壶关县,县治设于原平顺县治所在地青羊山下。1959年7月20日,平顺、壶关分置。

平顺分分合合近500年,作为县治存续350余年。在这350多年中,平顺县曾九度纂修《平顺县志》,遗存下来的有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本《平顺县志》、光绪《平顺乡志》、民国《平顺县志》、1997年版《平顺县志》、2020年版《平顺县志(1978—2015)》等6部。1980年后,县内编修各种专志、乡(镇)志、村志共计18部(册)。谨就平顺县历次编修的《平顺县志》及第一轮社会主义新方志编修以来编纂的专志、乡(镇)志、村志简略述之。

《平顺县志》的编纂

1.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平顺县志》

平顺建县后,正值嘉靖帝效法明太祖和明成祖的治国手段推行新政。政治上,嘉靖帝英明苛察、严以驭官、整顿朝纲、大赦天下,严禁宦官干预朝政,集异纳谏、勤于政务,完善科举制度;经济上宽以治民、减轻赋役,勘查皇室庄园和勋戚庄园,把耕地还于老百姓,同时还鼓励耕织、减轻租银,重新整顿赋役,赈济灾荒、体恤民情;军事上,大力提拔将才征剿倭寇、清除外患、整顿边防,以解除边疆危机,由此出现了嘉靖中兴的良好局面。此时的平顺县署衙、学宫等建设业已初具规模,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事业太平顺遂。我国历来就有“盛世修志、志载盛世”的传统,且古代一般遵循每30年和每60年编纂、续修新一轮志书的规制。平顺自割析壶关、潞城、黎城三县之地建立县治,到嘉靖中兴已过了20多年,既为县,必应有志,创修《平顺县志》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本《平顺县志》中载述:“平顺,潞邑也,创自嘉靖之初年,先是叙述有志,久而散失。”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平顺县志后旧序》中载述:“自建邑以来,志已有著,缘为掌籍者所遗,致有残缺者,久不足以备观风者之采。”由周一梧和赵完璧二人为纂修《平顺县志》所撰写的序文可知,平顺在万历之前就创修有《平顺县志》。

其创修时间当在嘉靖中晚期,约1550年—1560年之间。书成而未及刊刻,志稿便由县衙署掌籍者保管使用,致使“久而散失”“久不足以备观风者之采”。嘉靖《平顺县志》于世无存。

2.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平顺县志》

万历三十二年夏,山东肥城人赵完璧,由选贡莅任平顺县令。“复缘按部者索观,即构遗书检阅。”岂料,平顺“自建邑以来,志已有著,缘为掌籍者所遗,致有残缺者”,志之记述事类“犹有略而不详、诞而不经、质而不文者”。基于此,赵完璧为了“俾后之人抚舆图则思慎守,历封域则思经理,睹建置则思修复,考赋役则思优恤,稽人物则思景行,征艺文则思诵法”,决意重修《平顺县志》。他在文中自述:“固不敢以不修而废坠相沿,尤不敢徒修而简讹相袭也。”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本《平顺县志·平顺县志后旧序》中记载:

“(赵完璧)乃访诸先达……据古传,采群议,殚精摅思,据事属词,越月而成帙。卷分为六,目列四十有五:以县境附之舆图而模拟工;以邑名、沿革、星野、疆里、城池、景迹、山川、形胜、乡村、市镇、风俗、土产属之封域而区画周;以县治、行署、学校、官职、坛壝、寺观、塔墓、桥梁、铺舍、关隘布之建置而记录备;以田土、税粮、户口、差徭,统之赋役而综核明;以科贡、武秩、杂职、贤良、孝义、贞烈、隐逸、仙释,汇之人物而品骘详;以制诰、碑铭、诗志、行歌括之艺文而识述备,脍分胪列,井然有条。向之残缺者补,失次者序,简略者详,不经者正,不文者驯雅。举斯邑几坠之典灿然复明,一邑之文献备矣。”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本《平顺县志》无存。

3.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平顺县志(续)》

康熙二十一年《平顺县志(续)》由刘徵、王升辇等人纂修。

旧日,知县上任三件事为催粮、断案、编县志。刘徵(生卒年不详),号麟居,江西南昌人,康熙十六年(1677年)6月,由进士任平顺知县。“至之日,满目荒凉,民多鸠鹄之形,室有悬磬之叹,心窃伤焉。”“夫城如弹丸,不敌一村落,而疆界之内,散漫难制,大约地旷而人稀,山多而水少。然士质而谨,耕读相资,民朴而愚,不解末作,犹有古处之遗焉。”“乃下车未几,思得县志而披览之,于以采风问俗,考前代之盛衰,鉴政事之得失,俾胸有成竹,事可因时,而卒不可得。即仅有藏者,俱因兵燹之变,幸留灰烬之余,而残蠹脱略,亦非全书。然从前大概犹可考也。”他认为,“旧志所载,自嘉靖甲午(1534年)以至万历乙巳(1605年),相沿仅七十余年耳,以故其事简而略,而文章著述,欲选择则无可纪,而纪之求多,则未免于鄙俚之失也。自乙巳(1605年)至于今日,以年数考之,又将八十年矣。其间运际变革,时值鼎新,寇兵频仍,灾祲屡见。及国朝应运,百度惟贞,政治有损益之殊,气数有循环之异,而崇山峻岭之中,又岂无高风逸韵、忠孝节烈足以扬古今而光典册者?徒任其如浮云朝露湮没无闻也,何以彰教化而励末俗乎?”实有续修之必要。但又考虑到“迩来年岁虽登,粟贱金死,蠢兹平民,素无蓄积之资,唯赖硗确之获而输纳畏艰,衣食不给。即山邑一官,催饷唯恐后期,扶绥自惭无术,又何能置吏治而修文事哉!”因此,还是静心专注于政事、民生、吏治,待县域苏振再行续修志书。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刘徵在平顺任知县六载,“六载之内,利無不兴,害无不除,轻徭薄赋,慎法省刑,善政善教,悉本清心寡欲为敷施,民生渐遂,民性渐复。”“诸废渐兴,闾阎鲜失所之民,比屋(老百姓)有可风之俗。”“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续修《平顺县志》正当其时。因而,“地方之事,颇为就理,独是邑乘未辑,无以应采风者之求,宁非今日之缺典与,盍共为图之?”“乃相与进乡耆士庶而共谋之,咸欢欣鼓舞,人有同心,而梨枣之资,功力之费,皆慨然取怀而予,未常以强人也。”于是“相与绅衿数辈商,欲采辑而剞劂之”。捐己俸银作为修志资费,亲任裁正,礼贤下士,聘请致仕代州学正平顺王庄村人王升辇为纂修。“斟酌损益,删其繁芜,补其缺略,不大无苦心焉!是集也,旧者因之,继者续之,信者详之,疑者阙之……前后一百五十年之间,不仅人物之臧否,世道之污隆,而天时地利、民情物理,皆可披图而悉览焉。”康熙二十一年《平顺县志(续)》“分为十卷,列为六十目,悚惕以献。而父台欣然,任裁正焉,为时仅三月而厥志告成”。

刘徵对平顺当地的情况了如指掌,曾作《绘愁吟》等诗共八首收录于《平顺县志(续)》传世。诗中对平顺县城廓凋零、土地瘠薄、人民贫苦、风俗不振、士习颓废、庙寺荒凉、衙舍清冷、宦况萎靡的情形,描述得入木三分、淋漓尽致。

刘徵、王升辇等人纂修的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平顺县志(续)》无存。

4.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本《平顺县志》

康熙三十二年本《平顺县志》由知县杜之昂总纂,贡生路跻垣、申昌先纂修,儒学训导大同县人孙颔参阅,邑庠生:王之屏、王尔推、路跻瀛、石声扬、石凤腾、路帝由、路帝陟、王维新、石尔巍、石尔琏、路帝临、王泽沛、秦琯、申辅皇、石伟噐,郡庠廪生路帝简等编辑。

杜之昂,字坦如,河南扶沟县人。顺治十四年(1657年)举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夏莅任平顺知县。“入其邑,见其城墉弹丸,居民不满数家;其土地皆石田硗确,无沟塍阡陌;其人民类穴居岩壑间,且其山厚无泉,石多土少,官民皆蓄池水以供爨,否则取汲于数十里之外,日用蔬葅之细,非市于郡城不能有。邑而若此,其荒僻亦已甚矣。”时值大灾之年,饥民载道,饿殍遍野。落脚未稳,杜之昂即带领衙役徒步攀山坡,越沟壑,走乡串户查验灾情,急请上司发永丰仓谷3000担,拨本县常平仓谷600担,按籍分发给穷黎,以度过灾荒,使灾民安立其业;民因灾鬻子者捐俸赎归;贫穷不能嫁娶者捐俸完聚;同时,设立救助银粮,救助鳏寡孤独。

杜之昂还广立义学,以教民间子弟。平顺县城由西通往潞安府有一条蜿蜒崎岖的山道,挂在龙盘山的悬崖峭壁之上,仅容一人通行,车马无法通过。杜之昂捐己俸银,募集资金,以劳役冲抵赋税,重修山路,历时一年竣工。道路修成后,民众感恩,便将龙盘山更名为杜公岭,重修的道路命名为“杜公道”。

杜之昂在平顺任知县六载,矢志清廉,驭吏肃严;扶老慈幼,恤贫赈饥;诘奸禁暴,刑清讼简。“拯凋而起敝者,亦日异而月不同”,各业渐兴,民生复苏。杜之昂认为:“邑虽僻壤,亦有民人社稷,其疆域之广袤,建置之因革,户口之多寡,赋役之重轻,官师、政事之得失,人物、风俗之淳浇,节义、文章之炳蔚,何一为邑之所无?何一非志之所当详乎?由壬戌(1682年)迄今,又十有二载矣,其宜纪载者不少。”“苟不有以志之,乌睹所谓传者能真,而言者能详乎?盖事莫重于国赋民命,而治莫先于人心风俗。”因此,决意续修《平顺县志》。

杜之昂亲任总纂,礼请贡生路跻垣、申昌先纂修,组织乡绅学士校勘编辑,“旧者仍之,新者续之,缺者补之,略者详之,要必以信而有征,使后之观省者知所修救焉耳”。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续修完成,刊刻成书。此志距前志十余年时间,故其志体多依照旧志,凡四册十卷,例六十目。分为舆图、封域、建置、官师、赋役、选举、人物、祥异、艺文九类,包含图绘、邑名、沿革、星野、疆域、城池、形胜、古迹、八景、山川、乡村、市镇、风俗、土产、县治、学校、坛壝、庙祀、寺观、塔墓、邮铺、桥梁、关隘、知县、主簿、典史、巡检、合属、教谕、训导、名宦、田赋、户口、盐法、火器、进士、举人、贡士、例贡、例监、杂职、武绅、乡贤、孝义、侠烈、隐逸、贞烈、仙释、祥瑞、灾荒、兵燹、纪异、记、序、诰命、赞铭、祭文、题八景、题古迹、墓志等内容。此志两次续修、三易其稿,体例臻善、图文并茂、记述精当,是山西清代地方志的珍本。山西省图书馆古籍特藏部、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等有存。

5.光绪年间(1875—1908)《平顺乡志》

《平顺乡志》是光绪年间《潞城县志》的附录篇。《潞城縣志》由崔晓然、曾云章修,杨笃纂。知县崔晓然光绪四年(1878年)任潞城知县,莅任即纂修《潞城县志》,恭请杨笃(字巩同,号秋湄)主笔。志未成,崔晓然即离任。光绪九年(1883年),程达天接任潞城县知县,重新组织政府官员、学者等60余人,于庐山书院设立修志总局继续修纂,光绪十年(1884年)10月完成。在修纂《潞城县志》时,虑及自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裁汰平顺县治,复归壶关、潞城、黎城的原割析之地依旧保留乡学的情况,修志总局考虑再三,提出如下建议。主修者认为:“夫修志本学校之责,平顺之学既附潞城,平顺之志不附于潞而焉附乎?是以此次之修,详斟妥酌,两志合而为一。平顺未裁以前其事迹,仍依平顺旧志书之,既见不忍没其始之意;既裁以后则直附潞城志中,以昭一视同仁之化。在平顺与潞城试同官,考同棚,志合于一,而非等易枋假许之举;在潞城与平顺壤相错、人相属,志合于一,而并无此疆彼界之嫌。事有固然,理有固然,则斯志之合,亦有不得不然者。”基于这样的认识,《平顺乡志》就作为《潞城县志》的《附录》篇单独成册了。

民国28年(1939年)潞城县重修《潞城县志》,《平顺乡志》依旧以《潞城县志·平顺乡志附录》独立刊印。重修的《潞城县志·平顺乡志附录·说明》载:“平顺县,明嘉靖八年置,清乾隆二十九年分并青羊十二里归县治,为平顺乡。旧志各门记载平顺事,历溯嘉靖以来纂辑靡遗。民国六年复县,分治畛域划然矣。此次重修县志,乡、县事物照旧杂录,殊失体要,兹将旧志所载平顺乡事,依类汇纂本卷,问沿革而考献典,溯源穷流,亦晋乘粲然之一者乎?爰缀数语弁诸附录。门目照旧志。”《平顺乡志》凡《山水记》《田赋考》《学制考》《官师谱》《举贡谱》《名宦录》《乡贤录》《忠义孝悌录》《贞节录》《祀典考》《金石考》《书籍记》《杂述》等13篇。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有存。(一)

猜你喜欢

潞城平顺县平顺
更正
1945年平顺县德珩村的冬学运动
探寻未来新能源
中药材种出好风景——山西省平顺县大力发展药茶产业为发展增添新动能
山西潞城大众剧团账簿考述
基于Simulink的汽车行驶平顺性研究
老人坚守地方特色小吃五十载
平顺植保站:开展粟灰螟防治
潞城方言声母与普通话声母的对比
新发现的一座金元风格舞楼*——山西潞城李庄武庙舞楼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