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沁中剧团记忆

2023-08-23浪音

文史月刊 2023年7期
关键词:沁县小石头剧团

浪音

沁中,即沁县中学。它的前身是1944年5月24日,由沁县、屯留、襄垣三县抗日政府联合成立的沁屯襄耕读师范学校,后改名为山西省沁屯中学,1948年改为省立沁县中学。校址在太岳抗日根据地沁县西南的山上,距屯留、襄垣较近的圪坨村中。沁县解放后迁到了县城内。

抗日战争期间,根据地的学校大多有一支负责宣传抗日主张,传播新文化、新思想的队伍,有的地方称其为文艺宣传队,有的地方称其为剧团。如太岳中学的太中剧团,不但演出现代话剧,而且演出古代戏曲,剧目有《打渔杀家》《逼上梁山》《红娘子》等。沁县中学的前身沁屯襄耕读师范学校成立于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当然也不例外。

尽管校史上并没有沁中剧团这个名字,但它实实在在地存在过。当时,学校称之为文艺宣传队,师生们则习惯称之为沁中剧团。谈论起当年的沁中剧团,不少沁县中学的师生和沁县当地的群众都记忆犹新。

沁中剧团成立 广受群众欢迎

学校成立后不久,就开始组建、培养文艺宣传队。从弹唱小曲到现代歌剧,沁中剧团的表演形式日益多样化,表演水平也逐渐提高。平时,剧团不仅在根据地演出,也到敌占区演出,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沁中剧团的指导老师霍材梧不仅擅长编曲、写戏,还参加过太岳区的群英会。

我是1947年秋季考入沁屯中学补习班的。当时校内外流行着歌词为“花儿遍地开,红军正要来,今天要打黑龙寨,队伍往上开呀嘿”的歌曲。由于歌曲曲调明快,歌词琅琅上口,深受当地百姓喜爱。因曲子太过流行,我不知曲名也会哼唱,直到看了沁中剧团《赤叶河》的演出,才知此曲为它的主题曲。沁县东依太行山,西靠太岳山,地处山区信息较为闭塞,其他根据地流行的歌曲、剧目要过很久才能传到沁县。这首反映红军长征的歌曲直到1947年才在当地广为流传。沁县群众的文化生活也比较单一,沁中剧团演出的剧目不仅丰富了当地百姓的文化生活,还很好地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土地革命、抗战、开展大生产运动的主张,当地群众从中受益颇多。

某次,学校为了开周会,将地点转移到了学校操场,并搭起了一个简易讲台。南关的群众看到舞台,以为是沁中剧团有演出,便广而告之。结果,开周会前,台下已经坐了半操场的观众。学校领导再三解释,老乡们才慢慢散去。又有一次,剧团同时排了三个小戏,准备在星期天晚上彩排。不知是哪个走读的学生把彩排的消息告诉了家长,然后一传十、十传百,老乡们趁着学校晚饭时间,就把礼堂坐了个满满当当,等学生们去时早已没了位置。学校领导无奈地站在台上宣布:“凡是本校的学生一律站在后面观看”,这才使预演正常进行。

还记得沁中剧团在县城大十字街东小庙上演出时,正好遇上县漳河剧团在文庙上唱大戏。虽然两戏时间冲突,却阻挡不了当地群众看戏的热情。有不少观众得知沁中剧团有演出后,马不停蹄地赶往东小庙看演出。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一时间,看沁中剧团演出的热潮遍及全县。

艺术氛围浓厚 学生热情参与

在新文艺的感染下,同学们对曲艺弹唱、音乐剧等艺术形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学校艺术气息浓郁、人才济济,在表演艺术方面颇有天赋的同学更是层出不穷,几乎每班都有一个文艺骨干。虽然这些同学各自完成学业后就会自动退团、离校,但剧团并没有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其中,较为出名的有以下同学。

李润发,建校开班时入学,后留校任教。他表演技艺精湛,尤其善于塑造反派人物形象,平时除了演戏,还兼剧团导演一职;郭润先,多扮演男青年角色,他出演的《红鞋女妖精》最出名,当时轰动了校内外;高水清,善扮演老太婆,表演活靈活现;张寿鹏,常扮演青年角色,人人喜爱;张三维,善扮老太婆,人称“天生的男人老婆婆”;张靖国,多演中青年角色,出演过多部剧的男主角;龙耀甫,善演老年男女,扮演的神婆子最逗人;六班吴耀清,扮演的《赤叶河》中的王禾子与《刘胡兰》中的石头最传神;七班武仲梅,善演中青年妇女,在多部剧中演过主演;八班王俊秀,善演反派小人物,演匪兵、特务最拿手;九班卫秀芳,表演技艺好、嗓音佳,扮演过刘胡兰等形象,令人难忘;十班岳中奇,曾演过《钢铁战士》中的排长和《白毛女》中的黄世仁一角。

参加剧团演出 启蒙之恩难忘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参与了沁中剧团的歌剧《农公泊》的演出,出演小石头一角。该剧讲述的是封建社会一对夫妇长年租种地主土地,养活久病卧床的母亲和儿子小石头的故事。某日,本不富裕的家庭突然大祸临头,由于老地主病故,其子借机向佃户索要钱财,强行要小石头为老地主陪葬。祖母奋起反抗,却被地主的管家殴打致死,小石头也被地主一家抢走了。我扮演的小石头虽然没有露面,只是被管家装在麻袋里背着上场,但我在舞台上声嘶力竭的哭喊声和哀嚎声,还是打动了不少在场的观众,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演出结束后,观众们都觉得扮演小石头的演员演技不错。其他演员说台词时他不闹,每次哭闹都在点子上。人们纷纷议论着这是谁家的孩子,有人说是从南关借来的,有人说是大北街一户人家的,真是众说纷纭。演出后的第二天中午,我正排着队准备打饭,不知谁向我喊了一声“小石头”,同学们都将目光投向了我。我害羞地把碗给了后边同寝室的同学,一溜烟地跑回了宿舍。

大家都说我配合得好,其实这全是扮演管家的老大哥姬庆红的功劳。姬庆红人高马大,单手提着被装在麻袋里的我,不知练了多少次。我们两人在演出前已经商量好哭闹起止的暗号,所以配合得极为默契。此后,我在班上的外号从“地蘑菇”变成了“小石头”。

由于饰演小石头一角的表现比较出色,我进入了沁中剧团曲艺组学说快板,并扮演了小孩、匪兵等反派角色。首演了《惯匪周子山》,接着扮演了《白毛女》中的穆仁智、《刘胡兰》中的石头、《钢铁战士》中的齐得贵、《海滨激战》中的孙亚美、《人往高处走》中的刁六等角色。

以上这些剧中人物的名字,逐渐成为各个时期同学们叫我的外号。从可亲可爱的“小石头”,到“又臭又硬的坏石头”,再到“坏蛋”,后来还加了个“刁家老六”。大多数同学只知我在剧中扮演的人物的名字,不知我本名。后来,我在长治专区剧团、晋东南文工团、沁源剧团工作时,还常遇到一些老校友叫我扮演过的戏中人的名字,让我感到格外亲切。

乐队人才济济 乐声动听悠扬

音乐是戏曲和戏剧表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渲染现场气氛,又能带领观众更好地代入表演情境。剧团成立初期,由音乐老师杜云亭风琴领奏,校长张艾如拉四胡(一种拉弦乐器,又名四股子)坐镇。四班田俊义拉京胡,总务处张文正拉低胡,四班张树平吹笛子。后来,杜老师调到省教育学院工作后,由骈耀宇老师接棒,而后又由留校的音乐老师蒋清奎领奏。随着每一届学生的入学和毕业,乐队演奏成员不断更替,乐队的演奏水平也逐步提高。

早在杜云亭老师担任领奏的时期,乐队就有周六、周日排练的惯例。乐队会在教导处门前的院子里进行合奏练习,演奏《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等古曲。在文武场演练时,常常会有不少师生围观。四班掌小锣的马焕文同学,在练习西禾调(襄武秧歌)的伴奏时,手持小锣旋子左右、上下地飞舞,在空中挽花,令人眼花缭乱,号称“半台飞”,围观的师生掌声不断。

表演形式多样 剧目类型丰富

沁中剧团是综合性的表演团体,剧目类别较多,表演形式多样。戏剧表演类型有话剧和歌剧。地方戏曲则有西禾调(襄武秧歌)、陕北秧歌、沁源秧歌、上党落子等类型。音乐方面有乐器合奏、独唱、对唱、合唱等形式。曲艺方面有快板、相声、双簧等表演形式。比如蒋清奎用沁县方言自编自演的单口相声《两个婆娘》《吵架》,以及蒋清奎和李润发用双簧形式创作的《小人国》。这些精心编排的曲艺节目让观众笑声不断、百看不厌。

从建校之初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各个历史阶段,剧团师生一直紧紧围绕党中央的大政方针创作作品、演出剧目。除音乐、曲艺作品外,还创作了《反维持》《捉舌头》《光荣抗属》《南下》《后沟民兵》《二五减租》《贺国庆》《反贪污》《抗旱》《卖余粮》《合作花好》《反迷信》《送公粮》等戏剧作品。

不论称其为文艺宣传队,还是称其为沁中剧团,这支扎根沁县的业余文艺轻骑兵,后浪追前浪,一浪比一浪高,成为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

猜你喜欢

沁县小石头剧团
幸福的小石头
爱打架的小石头 外四篇
沁县方言的元音高化现象
——兼论方言中卷舌元音的来源
心系老区环卫 扮靓水城市容——记沁县环卫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王建军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厚重的沁县文化
欢迎加入“蓝狠狠小剧团”
How Happy Is the Little Stone 幸福的小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