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教融合理念在中医药院校本科人才培养中的探索和实践
——以安徽中医药大学为例

2023-08-21汪天明张艳春胡容峰吴德玲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科教科研成果中医药

汪天明,高 松,张艳春,吴 鹏,胡容峰,吴德玲

(安徽中医药大学科技处,安徽 合肥 230012)

科教融合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重要理念之一,同时也是一流大学办学的基本原则之一[1],强调以一流的科学研究支撑一流的本科教学,使师生形成学术共同体,促使科研、教学有效融合并相互支撑[2-3]。科教融合理念实现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有机统一,探索科教融合是高校特色发展的必经之路[4-5]。

1 中医药院校本科人才培养中实施科教融合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1 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结合度不够高 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而科学研究是提升高校内涵建设的关键[6]。目前,许多院校存在着共性问题,即科研过多挤占了人才培养的教学资源和时间,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成效受到较大影响。另一方面,不少高校人才培养的措施主要集中在教室建设、授课比赛、教学评奖评优和对师生的上课行为监控等方面,忽略了科学研究的教育性,偏离了人才培养建设的核心。科研对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结合度不够高,难以满足新时期国家对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双创人才培养的要求。

1.2 科研服务教学的主动性不够,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不够及时充分 从目前的教师教学整体情况来看,传统的教学模式仍占据主要地位,依托中医药类优势突出专业建设的特色不够。各类规划教材种类繁多,但科研成果不能够及时写进教材,教材内容相对滞后。随着“双一流”学科和专业的建设以及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学校的财政经费主要侧重于省部级及校级各类科研平台建设,平台新的科研仪器设备日益增多,科研条件显著改善,但学院基础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略显不足,仪器设备更新缓慢,实践教学条件较为薄弱。实验教学大多设置为一些基础性操作或验证类实验,教学过程缺乏探究性和创新性,导致实验课教学收效甚微。

1.3 科研教学互相促进的联动效应不够凸显 目前,部分高校在培育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过程中仍然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破除“五唯”力度不够,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融合程度不高,联动效应不够凸显,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的质量有待提高[7]。在教师方面,部分青年教师为谋求个人发展,热衷于申报各类基金项目和发表论文,将重心完全放在科研上,而忽视了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创新和自身教学改进研究的投入;部分教授投入本科课程的教学时间和创新创业项目的指导偏少。在学生方面,中医药类专业的学生课程繁重,部分学生以安于完成学习任务和顺利毕业为目标,缺乏参加科研活动的进取意识,创新能力不足,导致科研与教育教学出现一定程度的分离,科教融合程度不够[8]。

2 中医药院校本科人才培养中实行科教融合的必要性

教育部明确指出要严格教育教学管理,推动科研反哺教学,强化科研育人功能,加强对学生科研活动的指导,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9]。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根本在于人才培养,如何落实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双创人才培养要求,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促进高质量人才培养不仅是高校自身学科发展的需要,更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10]。

中医药类院校专业认证标准中提到,开设中医学、中药学专业的院系必须建立教学与科研互动机制,必须提倡教师将科研活动、科研成果引入教学过程,通过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及科学精神。促进科教融合是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的大势所趋,是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一个重要观念突破[11]。

3 中医药院校本科人才培养中的科教融合探索和实践

3.1 提高认识,教学过程中主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 增强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的主动意识,召开专题会议,开展专题研讨,选择部分科研促进教学的成功案例进行示范引领。

3.1.1 科技成果进课堂 安徽中医药大学将其参与的、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热敏灸技术的创立及推广应用”中先进技术选入课堂教学;遴选一批身体素质良好的在校本科生担任中药资源普查队员,在中药资源普查野外实践过程中加强学生植物辨识能力,将中药资源普查成果设计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中药学教学内容,主持的国家精品课程——药用植物学,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验收中获“优秀”等次,相关成果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普查科学技术一等奖;学校开设新安医学教学改革班,将新安医学研究成果融入到人才培养和学生课堂,形成“院校—师承—地域医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相关成果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3.1.2 科技成果进教材 近5年来,学校共有40多名教师参与省级及以上规划教材的编写,其中主编27人次、副主编71人次。学校肝豆状核变性病相关研究成果被纳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神经病学》和《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等行业规划教材,推动了科研与教学的有机结合。

3.1.3 校企合作,产教研协同育人 学校依托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带动实践教学改革,通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暑期见习等在各基地的实践活动,提升创新实践能力,更新创业就业能力,实现产教研协同育人。如学校与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共建讯飞产业学院,全面推动“新教育·新中医”战略,共建中医药人工智能研究院,推动智慧校园、智慧医院建设,促进产教研医深度融合,探索新型育人模式。

3.2 完善评价机制,采取多种措施引导科研服务教学,推动科教协同育人 科教融合工作需要高校汇聚、协调自身的现有资源,依据客观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相关政策,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保障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工作的顺利实施。

3.2.1 政策引导 学校出台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政策,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纳入教师的业绩考核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试点校级科研课题结项的科教融合约束性制度;科教融合纳入学生评奖、评优的指标中,提高师生参与科教融合的积极性和合作的动力,本科生每年申报专利、软件著作权和发表论文数逐年上升。

3.2.2 营造氛围 定期表彰科研促进教学先进个人,开展校内“十大影响力科研成果评选活动”“百篇优秀论文评选活动”“校内科学技术奖(人文奖)评选活动”,获奖者在课堂宣讲其成果。依托“新安论(讲)坛”“大学生新安论坛”“杏林大讲堂”等平台,积极邀请校内外专家,讲授学科专业的前沿动态、创新现状及发展趋势,每年邀请各类专家达50余次。以科技活动周、中医药文化节等活动为载体,引导教师和学生自发组织学术沙龙,多措并举,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3.2.3 注重实效 加强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的合作,加大合作力度,注重合作效果。与科研机构共建联合实验室,聘请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担任高校的兼职教授,定期给学生授课,传输前沿科技知识。科研机构、企业的专家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实践,使学生更能明白科技知识在实际应用中发挥的巨大作用,明白科技如何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3.3 科研契合社会需求,提高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能力

3.3.1 加强学习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新进教师、教师骨干、科研型教师科研能力的培训,提供学习机会,如跟师学习、医院进修,科研选题契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重点培育新安医学、十大皖药等学校主攻方向,组建科研团队,鼓励年轻、新进教师主动融入助攻方向团队,设立“科技英才计划项目”,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增强协同育人原动力。

3.3.2 开放平台 学校向大学生积极开放新安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安徽省中医药研究与开发等实验室,学校科研技术中心以及各二级学院实验中心等多层次科研平台,支持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

3.3.3 多措并举 积极探索推进本科生导师制,开设教学改革试验班,指导学生申报主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中医药创意设计大赛等创新创业活动,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的孵化与转化,年参与人数达1 100余人次,有效促进科教融合,成效显著。

科教融合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必然要求,是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的客观需要,是中医药院校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新形势与新挑战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加速融入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更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必然要求。总之,高校要因势利导,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协同推进科教融合工作,提升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能力,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猜你喜欢

科教科研成果中医药
科研成果转化
《科教导刊》征稿函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中国科研成果震撼全球
科教之窗
科教之窗
科教之窗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加强医疗科技自主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