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探索

2023-07-27陈晓峰

小学生 2023年4期
关键词:创设深度知识点

☉陈晓峰

当前许多数学课堂的教学,仍旧停留在基础知识的浅层教学中,这使学生的学习水平难以快速有效地发展和提高。基于此,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要正视当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立足于深度学习视角下,创设深度学习的教学环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潜能,调动学生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锻炼与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其数学思维的深度发展。

一、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内涵

小学数学深度学习主要指的是在基础学科知识的教学上展开更具深度的延展性教学,使学生巩固既往所学知识,并将新学知识归纳到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中,以此实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在深度学习的教学思维引领下,学生可通过统合自身所学知识,构建出独一无二的数学知识框架,同时不断地将知识框架进行深度延伸和外展,最终形成一个系统化的数学知识关系网络,为解决各类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知识储备。[1]相比传统数学学习模式,深度学习模式更具优势。该模式下,学生不仅能获得丰富的知识储备,还能脱离封闭孤立的学习模式,与教师和同学建立多元互动的联动学习模式。这可以帮助学生充分明确学习目标,完善与优化学习方法,锻炼与提高筛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最终形成独立思考和自主分析的思维模式,从而逐渐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思路和方法,以此提高学习效率,降低学习难度。

二、小学数学开展深度学习的意义

(一)建立良好的数学思维,培养理性思考的习惯

引导学生以深度学习的方式展开数学学习,有利于培养和强化学生用理性看待问题的学习习惯,可使他们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自发地采用辩证思考的方式,从多角度展开数学学习,由思维表层逐渐进入思维深层,以此明确数学知识的本质内涵,从而对相关知识点建立更加深刻的理解和体会。这不仅便于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更能够促使学生形成触类旁通的思维模式,将数学思维运用至更多学科的探究和思考中,促进综合素养全面发展。

(二)培养自主探究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对于数学知识的教学,普遍停留在较为表层的基础认知阶段,因而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大多较为浅显单调,缺乏更深层次的延展性思考和体会。同时,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也只是一味地死记硬背,缺乏自主思考和探究的意识,导致在实际解题过程中,只会生搬硬套,缺乏灵活变通。而在深度学习模式下,教师会引导学生围绕一个知识点展开深度探究和思考,可使其深刻领会单一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点的密切联系及内在意义。这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更能够切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新数学教学方式,加强知识应用能力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和条理性较强的应用型学科,具有相当的学习难度和学科复杂性。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较为单调枯燥,教师通常只讲授基础的学科知识点,为了提高学生对该知识点的运用能力,会布置大量的习题作业。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反而会使他们产生厌烦和枯燥的学习感受,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长远发展。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要积极地求新求变,在基本的学科知识教学基础上展开进一步的深度延展教学,立足于学生的思维角度,创设具有拓展性和延伸性的教学方案,帮助他们将新旧知识点联系在一起,构建系统化和多元化的思维网络,以便于能够有效地运用这些知识,快速地解决数学问题。

此外,深度学习模式在加强单一知识点的联系方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可帮助学生掌握举一反三的应变能力,并灵活地运用多种解题思路尝试解决问题,避免沉浸在一种解题思路中钻牛角尖。

三、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一)创设深度学习情境,强化数学感知能力

数学是一门条理性、逻辑性和抽象性较强的应用型学科。相对其他学科而言,学习起来较为枯燥、乏味。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通常以教师为课堂的主导者,学生大多被动听讲和学习。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态度普遍较为消极被动。即便教师在课堂或课后给予再多的习题训练,也很难快速有效地提高班级学生的数学成绩,甚至有些时候还会起反效果,引发厌学和弃学等情况。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要充分正视既往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立足于学生的行为特点,创设情境式教学课堂,一改往日数学课堂的沉闷氛围,将学生带入丰富新鲜的沉浸式学习体验中,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所有学生都能够主动自发地展开学习体验,积极地投入学习当中,以此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性,强化数学的感知能力,从而实现深度学习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这一内容时,为帮助学生快速有效地理解分数的概念,可从他们日常熟悉的事物入手来创设相关教学情境。对此,教师创设如下问题情境:“有一天,小明的妈妈买了一块蛋糕。而小明家里一共有五个人,分别是小明、妈妈、爸爸、奶奶和爷爷。那么,妈妈该怎么分,才能公平地让每个人都吃上蛋糕呢?每个人又能吃到整个蛋糕的多少呢?”这个问题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且小学生的好奇心十分旺盛,容易对这种熟悉却又未知的问题抱有强烈的探究欲望,因而当教师提出这个问题后,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很快,有学生付诸实际行动,在纸上画一个圆表示“蛋糕”,并根据小明家中有五个人,尝试均匀地将这个“蛋糕”分一分,通过反复尝试,得出小明妈妈应该将蛋糕切成五等份,同时每个人都能吃到五份中的一份,也就是五分之一份。此时,教师趁热打铁,继续提问:“那假如小明爸爸不在家,那又该怎么分呢?每个人又能吃到整个蛋糕的多少呢?”学生再次“依样画葫芦”,很快得出“需要分成四等份,每个人可以吃到整个蛋糕的四分之一”的答案。

可见,创设一个与学生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可充分调动他们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思维活力,使其自发地投入到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和探究中,从而独立解决问题,真正做到将课堂还于学生,并使其在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以此实现深度学习的教学目标。

(二)创设具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活力

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检验与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点的重要举措。然而,提问发挥的作用大小,取决于问题本身的质量水平。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习惯围绕当堂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提问,以“串问串答”方式最为常见,且问题普遍具有统一的答案,难以引起学生的发散思考和自主探究。同时,这种提问回答的方式,多以自上而下单向流动,缺乏师生间的互动交流,这也使得学生容易对教师产生思维上的依赖。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是习得了解题答题技巧,而不能真正理解数学的内涵,无法形成独立个性的数学思维。[2]对此,深度学习模式下,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思维特点,创设具有启迪性和探究性的课堂提问,以此激发学生深度学习的内在动力,调动其学习主观积极性,使其自发地围绕数学问题展开探究和思考,形成由浅入深的数学认知。

具体来说,教师可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设置循序渐进的问题链,一步步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也可设置矛盾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中的矛盾点展开辩证思考,以此锻炼其思辨能力,养成独立思考和敢于质疑的学习习惯。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这一课中,考虑到小学阶段学生对于物品重量单位的概念较为模糊,为帮助学生区分和理解重量单位的相关概念,教师以遵循渐进、由简到难的顺序设计了一系列课堂引导提问。首先,教师提出:“同学们,你们觉得千克和克哪一个更重呢?”学生在初步预习了本堂课程内容后,很容易答出千克更重的答案,教师继续提问:“那么千克适用于什么样的物品?克又适用于什么样的物品呢?”学生们答道:“克单位比较小,肯定适用于比较轻的物品,而千克单位比较大,肯定适用于比较重的物品。”其次,教师围绕这两者的关系,提出“那么,1000 克与1 千克谁大?2000 克跟1 千克谁大?”等类型的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与强化对克与千克的等量关系的理解。最后,在学生基本掌握相关概念后,提出一些趣味判断题:“一个鸡蛋重5 千克,一袋大米重25 克……”让学生以自己的所学知识来判断这些表述的对错,以此激发他们的自主探究和质疑兴趣,锻炼与提高其思辨能力,促进其深度学习全面发展。

(三)巧妙设计变式习题,培养多元化思维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教育者认为当代学生应具备灵活多变的思维模式,遇到问题要灵活地变换思路方法,从多角度出发积极地思考解决策略,避免在一种思路上钻牛角尖,高效合理地解决问题。而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正需要这种灵活多变、善于探究和敢于创新的多元化思维模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锻炼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立足于他们的思维特点,设计多样性的变式习题,引导学生结合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设计变式习题,从多角度解析数学知识,运用多种方式解决数学问题。[3]

例如,明确方向位置是学生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都需用到的一项重要技能,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确定位置》这一课中,为帮助小学阶段学生明确方向位置概念,教师可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历设计出他们熟悉的建筑位置图(图1),遵循先易后难的顺序提出一系列问题,如:公园在哪个方向?学校在哪个方向?超市在哪个方向?让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位置概念,然后逐步加大练习难度,提出:书店在广场的什么位置?公园在书店的什么位置?最后可让学生自己互相提问,进一步锻炼和考查他们对位置概念的判断和掌握。这一课的知识点内容并没有绝对的公式答案可言。学生要想充分理解位置的有关概念,必须灵活地开动脑筋,去思考位置与位置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问题。这不但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位置概念,更能够培养灵活多变、善于思考的思维习惯。

图1 建筑位置图

(四)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操作,促进深度学习能力发展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是理论上的学习总归是浅显、表面的,要想真正透彻地明白这一事物,就要自己亲自去做,在实践中掌握。而数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学科,所有的数学知识都是经过数学家们观察与总结实践经验总结得出的结果。因此,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要充分注重学生的课堂实践,在遇到数学问题时,鼓励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操作来探究和分析问题,以此加深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和体会,最终独立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怎样滚得远》这一课中,为了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物体移动速度与坡度的关系,教师带领学生亲自动手做一个小实验。首先准备一张板子、一些砖头、一个小球和一卷量尺,然后分别将板子垫高到30 度、45 度、60 度,并在每一个角度都放一次小球,记录每一次小球滚动的距离,看一看哪个角度滚得最远。

总而言之,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要善于求新求变,在教学环节中积极地运用深度学习理念,通过创设深度学习情境、创设具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巧妙设计变式习题、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等措施,帮助学生深度学习、深度思考,引领学生数学思维发展,最终实现数学学习能力及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为今后的学习有效奠基。

猜你喜欢

创设深度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