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难文浅教 相得益彰
——小学语文《好的故事》教学设计研究

2023-07-27邵雯娟

小学生 2023年4期
关键词:自然段鲁迅课文

☉邵雯娟

在教学小学语文教科书上的一些长课文、难课文时,太过面面俱到反会延长教学时间,增加学生压力。所以在“如何把握长课文、难课文”讲座中,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执行主编陈先云老师提出了“长文短教,难文浅教”的理念。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特点、学生学情和需求,在教学难课文时,选择“浅教”方法。

一、课文《好的故事》篇目解读

(一)背景与内容

《好的故事》是小学语文六年级教科书中的一篇课文,选自鲁迅创作的《野草》,是《野草》众多文章中难得一见的“光明”,创作于1924 - 1926 年。由于当时社会文学语言表达特点与现在存在较大不同,《好的故事》有些内容现在读起来有些晦涩难懂,所以被判断为“难文”[1]。在文章中,作者鲁迅先生借助梦境描绘了一个美好的故事,一面否定昏沉黑暗的现实,一面表达追求美好未来的理想信念,表露了内心的真、善、美。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识记、会读“预告”等15 个词语;会写“搁”等13 个生字;通顺地朗读课文,理解其主要内容与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掌握写作手法——对比;理解课文“好的故事”美丽、幽雅和有趣之处。

2.过程与方法

朗读与默读结合,跳读与精读结合;联系上下文,在读中思考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鲁迅先生美好的人生信仰与执着的人生追求;学习鲁迅先生,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品味关键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明确“好的故事”因何美丽、幽雅和有趣;体会、学习作者的人生信仰与追求。

二、《好的故事》难文浅教策略设计与实施

(一)关注单元人文主题,找准难文浅教方向

【设计背景】

新编小学语文教科书遵循“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双线编排规律。其中,人文主题是单元课文情感态度最直接的反映,具有指明单元整体教学方向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先关注单元人文主题,以便找准难文浅教的方向[2]。《好的故事》所在单元人文主题为“走近鲁迅”,单元选取的文章或以鲁迅为作者,或是第三人对鲁迅的回忆和评价,皆与鲁迅相关。

【实施流程】

将“认识鲁迅”视为导入新课重要切入点,可以先通过PPT出示单元人文主题关键词——走近鲁迅,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在关键词提示下,根据课前收集的人物资料介绍和评价鲁迅,同时猜测单元编排目的。在学生充分表达个人观点后,还可以出示以下课件,使其在他人的评价中再次认识鲁迅,充分建立“知人读文”的认知。

课件资料:他人眼中的鲁迅

胡适:鲁迅是个自由主义者,绝不会为外力所屈服,鲁迅是我们的人。

臧克家: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二)关注学生阅读习惯,激起课文学习兴趣

【设计背景】

在之前的语文学习中,学生已经形成一些联想阅读习惯,乐于对课文题目展开想象,先猜测“题目对应的内容可能是什么”,再进行阅读探究。在难文浅教中尊重学生这一阅读习惯,使其“先猜再读”,对激发其学习难课文的兴趣有极大优势,能够轻松活跃课堂气氛。

【实施流程】

教师可以在板书中出示课文题目《好的故事》,随后询问学生:“看到这个题目,你们首先想到了什么?”让学生围绕“好的故事”进行初步的猜想与表达。例如,“这应该是一篇很美好的文章”“很期待这个故事”等。在猜想和表达中,学生阅读热情前所未有地高涨。

(三)关注思考练习提示,把握浅教重点过程

【设计背景】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师教学用书》中有这样一个建议:重视并用好思考练习题,实现教学目标。小学语文教科书的课后思考练习题,经常在难文浅教中发挥重要作用。关注课后思考练习提示,在教学中设计一个或多个关键问题,进而以关键问题带动学生阅读,可以使教师准确把握难文浅教重点过程,最终在重点明确的教学中,提高学生“难文”阅读有效性[3]。

《好的故事》课后思考练习提示重点包含“初读文章,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结合课文内容感悟故事的美丽、幽雅和有趣”“根据其他资料提示,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蕴含的深刻情感”三个方面,所以将重点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三步。

【实施流程】

1.跳读浏览,识字解词破阻碍

第一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遇到难懂的字词直接跳过。在学生朗读结束后,纠正其对某些字词的错误读音,以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生字、生词的认读情况。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疑问的字词,及时进行针对性讲解。

例如,在纠正学生“瞬间”“骤然”等字词读音基础上,提问:“你们还发现了哪些不理解的字词?”紧接着,根据学生反馈,对“膝髁”“皱蹙”“瘦削”等字词信息进行下列讲解:

膝髁:骨头上的突起,指膝盖。

皱蹙:皱缩。

瘦削:形容身体或者脸很瘦。

……

学生明确理解课文生僻字词的含义,为下一步阅读打好基础,使其更加准确地理解课文语言和内容。

2.厘清结构,故事意蕴明于脑

在清除字词阅读阻碍后,学生重点要理解课文“好的故事”真实含义,以及“好的故事”美丽、幽雅、有趣之处。而这,以厘清课文结构、明确故事重点为前提。所以第二步,教师要帮助学生厘清课文结构。对此,问题价值不容忽视。教师可以设置问题串,充分发挥问题“引思”功能,让学生多思考,多表达。

问题1:人们常说,看一个人,第一印象十分重要。看一篇文章也是如此,第一印象会直接影响读者阅读文章的态度。同学们在初读《好的故事》时,有怎样的第一印象?

作者描绘的画面很美。各种各样的事物倒映在澄碧的小河中,和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作者的写作十分细腻,每读一句话,脑中都会浮现出相关的画面;故事好像没有很美好,“昏沉的夜”这四个字让人感到一些低沉;作者是在写一个梦,这个梦变幻十足,最终还是醒了……由于感受事物的角度不同,学生的回答是有一些差异的。但也正是这些差异,为探究课文意蕴创造了良好条件。教师可以在简要总结学生“第一印象”基础上,继续进行提问。

问题2:文章第三段写道:“我在朦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这是作者“梦”的开端,也是《好的故事》的开始。故事到底是怎样的?主要集中在哪几个自然段?请提炼关键信息,填写表格(见表1)。

表1 《好的故事》关键信息

课文第三自然段到第十自然段,集中描写了作者的“美梦”——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学生在问题提示下,重点再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到第十自然段,总结“好的故事美丽之处在于大好河山,幽雅之处在于生活感受,有趣之处在于眼见画面”,理解《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和有趣。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围绕课文写作手法进行提问,促进学生对课文写作手法的学习。

问题3:众所周知,在鲁迅先生的文章里,事物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想一想,《好的故事》中,事物各自代表什么意义?在这些特殊的意义背后,隐含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课件出示事物提示:乌桕、新禾、野花、丛树、枯柳……)

一切景语皆情语。课文中,作者以乌桕、新禾、野花等景色代表新事物,一片生机勃勃,以丛树、枯柳等景象代表旧事物,颇有死气沉沉之感,形成了鲜明对比,让故事引人入胜,让人不自觉地想起“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燃起对新生活的无尽向往。至此,学生对《好的故事》形成充分理解,教学可以向“探究作者真实情感”过渡,即:分析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深层含义。

3.议论情感,追求信念立在心

根据《好的故事》单元人文主题,在难文浅教第三步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议论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情感,满足其精神层次的阅读需求[4]。在此期间,同样可以将课后思考练习提升拆分为几个小问题。例如:

问题1: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作者已经不再写梦了。那么,作者写的到底是什么?

问题2:最后两个自然段中,作者一会儿写“昏暗的灯光”,一会儿写“昏沉的夜”,与对“美梦”的描写截然不同,却又与第一段“昏沉的夜”相呼应,这样的用意何在?

问题3:联系课后“阅读链接”与作者资料,怎样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特别是“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这句话。

问题不仅由浅入深,而且明确地提示了学生,对“昏沉的夜”和“美好的梦”进行对比分析。在学生分析和思考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介入点拨。最终,使学生将“昏沉的夜”与鲁迅当时面对的昏暗现实、动乱社会联系在一起,将“美好的梦”“好的故事”理解为对未来的美好向往,进一步感受“昏沉的夜”与“好的故事”截然相反的象征意义,一面掌握对比写作手法,一面坚定追求美好生活的人生信念。

三、《好的故事》教学反思

上述《好的故事》教学设计,重点围绕聚焦主题、扶放相宜、读思结合、资料穿插四个难文浅教关键点展开,具有极高实践意义。在聚焦主题中实现对难文浅教的整体构建,明确品味课文主题的重要意义与基本路径,将单元人文主题准确落实在单篇阅读教学中,是使学生准确理解作者情感、正确认识单元编排意图的关键。

扶放相宜指的是在难文浅教中,既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尊重其主体地位,也通过提问、点拨、总结等方法,相继介入,帮助学生理清头绪,梳理课文关键信息。这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也能培养其自主学习习惯,使其掌握更多样的“难文”阅读方法。

而读思结合,是“读书贵有疑”的一种实践。学生的语文阅读,只有经历“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才能真正理解课文,读懂作者,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正确的情感。

至于资料穿插,在导入新课时共享鲁迅人物资料,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人物评价,可以不断拉近学生与鲁迅的距离,使其更好地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以此促进其课文阅读。

但教无定法,小学语文难文浅教中,还有其他尚未被应用的有效策略。教师不能因一点成效而沾沾自喜,而是要不断探索,认真解读“难文”,钻研教科书和教学案例,尝试更多“浅教”方法。

四、结束语

讲好难课文,要既有所为,也有所不为,浅教至关重要。以《好的故事》为例,在小学语文难文浅教中,教师首先要关注单元人文主题,其次要关注学生阅读习惯,最后要关注教科书思考练习提示,充分发挥主题教学、生本学习、问题导学的融合作用。不过,切实增强小学语文难文浅教效果,师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教师要长期坚持难文浅教,总结经验和教训,以便持续优化难文浅教策略,让学生勇闯阅读难关。

猜你喜欢

自然段鲁迅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鲁迅,好可爱一爹
秋天
鲁迅《自嘲》句
背课文
美丽的秋天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