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日暖阳,一路同行

2023-06-25韩玉皓

中国铁路文艺 2023年6期
关键词:鲁西南文艺铁路

作者简介:韩玉皓,中国铁路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哈尔滨局作家协会副主席,哈尔滨局集团公司关工委副秘书长。作品散见于《中国铁路文艺》《作家文摘》《北方文学》《牡丹》《骏马》《光明日报》《工人日报》等报刊。出版散文集《梦见山里花开时》《挂在山腰上的小站》《中东铁路,穿越维度的回望》。

从年龄来说,我已经走过青春时光,走过了活力四射的浪漫季节。可正是有了你的相伴,我感到依然青春着,浪漫着,时常还会激情燃烧。

我们一路走来。30年,30岁,《中国铁路文艺》,一个美好的年华,生机勃发。

和你最初的“结识”,我正在大兴安岭深处的伊图里河铁路分局党委宣传部工作,正值而立之年。那是一次偶然的发现,晚上赶写材料,我从众多报刊中,发现了《中国铁路文学》,顿觉眼前一亮。尽管距出版日期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但是,对于一个文学爱好者来说,仍有一种冲动,一种很亲近的感觉。从此,你牵引了我的目光,我追随着你的行进。

真是好雨知时节。分局党委正在酝酿创办一个文学刊物,把任务交给了宣传部,由我牵头拿出一个创刊方案。正在一筹莫展、“凉手抓热馒头”之际,《中国铁路文学》走进了我的视野,成为不请自到的“老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模拟演练,在岭上达子香盛开的季节,我们的期刊《兴安松》迎春而至。这是中国最北铁路分局的第一本文学期刊,虽然还是一只“山里苗”,但一定会长成兴安松。那时,没有固定的编辑,组稿、审稿、出版大都是在业余时间完成的,大家投入了极大的热情。自然,每一期《中国铁路文学》的到达,也就成了我们编辑部里须臾不可离开的“老师”。《兴安松》出刊数期,《中国铁路文学》的影响至深至远。

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更加关注《中国铁路文学》,并萌生了投稿的念头。那是1998年6月,我的散文《远山的呼唤》发刊,开始了我和你的相随相伴。

后来,我从边远山区走进了铁路局机关工作,和局文联的联系更加密切,和这本中国铁路的文学期刊走得越来越近。

三十年,一如初心。不管是铁路文学,还是铁路文艺,变化的是期刊的面孔,不变的是“繁荣铁路文学艺术,服务铁路改革发展,服务职工群众”的出版宗旨,其文化精髓一脉相承。

我的文学根基在大兴安岭,在深山里的小站,在火热的生活中,大量的作品创作于边远地区,火热的生活和普通劳动者走进作品里。所以,你也就更加垂青于我。《倾听火车驶过山谷的回响》《布谷叫醒一面坡》《青藤爬满的往事》《北极村,喧嚣难掩的净土》《伊图里河,一条向西流的河》等作品相继面世。特别是近10年来,每年都有作品在这里发表。大兴安岭深处的铁路人通过作品走出了山外,“伊鐵分局精神”开花在全国的铁道线上。那一年,我到郑州铁路局参加会议。在黄河岸边,第一次见到了正在郑州局宣传部当部长的王雄先生,一说出我的名字,他就笑着说:“我在《中国铁路文艺》上时常看到你的作品,大兴安岭很艰苦,我们有这个责任写下去!”这就是铁路文艺传播的力量。

“《中国铁路文艺》,是中国铁路人自己的文艺类刊物。”每次新开的栏目,一定是铁道线上最新的发现和最新的遇见,与时俱进,领先之风。2021年,《中国铁路文艺》开设《铁道线》栏目,首发了我的散文《一条铁路与边城的百年情缘》,让读者了解了满洲里和绥芬河两个口岸站的前世今生。同时,让我沿着这条“铁道线”,随着作者的目光,走到中国铁路更多的角落,欣赏铁道上最美的风景。

视给《中国铁路文艺》投稿为己任,适合铁路生活的作品首选首发“自家的刊物”,这是我几十年不变的信条。铁路文联组织的征文活动再忙也要积极参加,不是为了名次,而是内心的一种情结。“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眼中的高铁”等征文活动,我都踊跃参加并获得优异的奖项。我知道,这不仅是作品的角度和质量,更是编辑老师们的认真选题、审稿,其严谨的编辑作风,为之敬佩,所获奖项有她们的一份功劳。

《中国铁路文艺》既成就了我的文学创作,也是我们家族的“信使”。从前几年发表的作品《躺在田间地头那把破旧的藤椅上》,到2022年高铁征文中《四舅,咱家门前修高铁了》,随着70多岁的大姐夫的目光,读者能看到鲁西南农民对高铁修到家门口的那份喜悦。值得我欣慰的是,《中国铁路文艺》2022年12月刊发了我的散文《鲁西南乡村纪事》。以此,构成了我的“故乡三部曲”。《鲁西南乡村纪事》中的三个故事,勾勒出了我的少年时光。这一年,恰恰是我来东北50年。离开故乡50年,对少年的记忆历历在目。《鲁西南乡村纪事》刊发后,我把期刊邮寄到了山东老家。回忆起我少年时代在乡村成长的故事,70多岁的大姐夫让女儿读给他听,边听边掉眼泪。当天晚上,他的女儿给我打视频电话,大姐夫用他浓重的鲁西南乡音在视频里连说:“好,好着哩。谢谢人家(指编辑)!”我把这个故事写进了我的回忆录《我来东北50年》,作为永久的回忆。

2023年3月,我来北京西山为“最美铁路人”创作报告文学,见到了《中国铁路文艺》编辑部的编辑。通过我的讲述,分享了这份来自鲁西南家乡和亲人的温暖。编辑老师说:“编辑看稿,从来不是先看作者的名字,而是重作品的质量。要对得起读者和作者对期刊的信任!”是的,在我们这个家族里,《中国铁路文艺》是值得信任的。家信的年代已经远去,但是,信使依然有着使命担当。如今,我对亲人的温暖传递是通过《中国铁路文艺》来完成的,她也可以被称为新时代的“信使”。30年,30岁,我和《中国铁路文艺》一路走来,形影相随。只是你到了而立之年,意气风发。但,春日暖阳,我青春不老,和你一起走在洒满阳光的路上……

猜你喜欢

鲁西南文艺铁路
1942,文艺之春
沿着中老铁路一路向南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铁路通信线路维护体制改革探索与实践
鏖战鲁西南
□文艺范
鲁西南春节漫记
鲁西南地区既有农宅室内热环境优化研究
无人机在铁路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与思考
鲁西南一次持续空气污染过程的气象条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