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2023-06-21高文静林德发

天津经济 2023年6期
关键词:商业银行供应链转型

◎文/高文静 林德发

一、引言

2020 年央行等八部委在 《关于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支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循环和优化升级的意见》 中强调, 要通过金融科技等手段提高供应链金融数字化水平, 进一步提升中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效率, 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科法斯发布的《2022 年中国企业付款调查》 报告显示,2021 年我国企业逾期付款时间相对于2020 年有所延长,我国企业应收账款回笼期拉长,资产流动性减弱。 以低流动性资产获取融资是供应链金融模式的优势特征之一,因此,通过“创新供应链金融模式”缓解中小微企业遇到的困境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深圳发展银行于2006年率先在银行业内建立自己的“供应链金融”品牌,此后,其他商业银行也相继展开供应链金融业务。在我国,供应链金融经历了1.0 线下化、2.0 线上化、3.0 平台化三大阶段, 目前正处于供应链金融3.0 平台化向供应链金融4.0 数字化转型的新阶段。供应链金融的数字化转型有望解决信用多级流转、 应收账款确权困难、 金融与实业未真正融合等发展瓶颈。然而,机遇与挑战总是相伴相生,商业银行在供应链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实践中也面临诸多难题,如何抓住机遇、摆脱困境, 助力供应链金融业务持续发展, 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动因分析

(一)外部原因分析

1.区块链技术与供应链金融高度契合。 研究表明,“区块链+供应链金融” 的创新模式在降低供应链金融风险发生概率、 提升中小企业融资效率中具备一定的优越性。 区块链技术与供应链金融的契合性在于其分布式记账法和可追溯、 不可篡改等特点。首先,区块链记录在链的数据为时间序列数据,与供应链金融中的票据流转有异曲同工之妙。 基于区块链技术运用的供应链金融,有利于实现供应链金融信息流转的全链贯通。其次,数字票据通过区块链技术的嵌入,可以不再依赖第三方机构担保或者交易背书。 智能合约也可以对其用途、 方向进行限制和规范, 降低坏账发生概率, 使供应链金融的回款更加封闭可控。再次,基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票据难以分割流转的问题, 融合使用区块链技术的电子债权凭证,可以根据不同的应收账款额度, 对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交易票据灵活拆分,并将其广播记录在链。 如若出现债权纷争, 区块链无法篡改、 可溯源的特点可以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债权追溯和责任划分。

2.供应链金融生态化的发展特点逐渐凸显。 供应链金融发展的不同阶段映射出不同的结构形态和组织方式。 供应链金融1.0阶段,资金流为其关注重点, 在此过程中, 商业银行与供应链各企业间存在着点对线的联系, 商业银行是这一阶段的主导方。 2.0阶段的供应链金融,关注点拓展到商流、物流和资金流。 由于担任整个商流、物流、资金流流转的组织者, 核心企业成为供应链金融新的主导方。 供应链金融3.0和4.0阶段,随着数字技术的演进, 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不断多元化、复杂化,横向链条有同等地位的竞争主体; 纵向链条包含了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以及消费者;从空间角度讲, 供应链跨行业、 跨区域形成一个相互交错的生态系统。 在如此复杂的生态环境中, 商业银行需要对行业有充分的认识,并能有效地处理和管控产业各方信息, 从而更好地对供应链金融业务进行风险管控。

(二)内部原因分析

1.商业银行对公业务发展需要新的增长点。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数字化转型成绩亮眼, 根据各商业银行的财报数据显示,中国银行、交通银行、 农业银行的零售业务的营收占比均领先于其对公业务的占比。此外,贷款利率的降低, 也使各大银行对公业务利润空间缩减。 以国有银行为例,2021年的财务报告显示,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的对公收入的占比相对于2020年均有所下降(如图1所示)。 但是,供应链金融业务数字化转型的新发展趋势,赋予了商业银行对公业务的新发展机遇, 供应链金融数字化转型的优势在于可以深入产业链, 商业银行从产业的“场景视角”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依托核心企业以及科技手段的赋能, 与产业生态系统形成紧密联系,寻找对公业务新的增长点。

图1 2020—2021 年六大银行对公业务收入占比

2.供应链金融业务“爆雷”频繁。供应链金融的优势显著,然而,自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以来,供应链金融风险事件频发、欺诈手段多样, 给行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和震荡。 如2013年“上海钢贸案”和2014 年“青岛诈骗案”, 通过与物流公司合谋, 利用虚假仓单或者重复开立仓单, 进行融资诈骗。再者,部分企业重复利用同一仓单, 向多家银行进行供应链金融融资欺诈,如2019 年湘潭电机纸浆诈骗事件。 此外,在2018 年的金银岛事件中, 还存在以供应链金融的名义获取信贷后,以“二银行”的身份行个人信贷之实,从中牟利。 面对前三年的国内外形势和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阵痛, 供应链金融业务违约态势走向增高、风险类型趋于杂糅, 商业银行需要借助科技手段,筑牢自身的数字化风控体系。

三、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困境

供应链金融平台的构建是实现供应链金融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支撑载体, 各主体也已着手搭建自己的供应链金融平台, 以期在市场上获取更大的竞争优势、 更高的话语权。 因此, 究竟谁来主导、 如何主导供应链金融平台, 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发展供应链金融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对行业的深入了解。 商业银行实现供应链金融数字化转型, 不仅是银行自身的数字化转型, 对于供应链整体的数字化也存在高度依赖的情况。因此,商业银行在供应链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实践中,需重视行业的标准化、企业间数字化转型的均衡性。同时,从商业银行自身来讲,数字信用建设不完善、 数字技术人才的匮乏也为商业银行整合信息流、商流、物流、资金流等数据, 构建一体化的金融供给体系和风险评估体系造成困难。

(一)行业标准化不足

在一些传统行业发展过程中, 由于规范和标准的缺乏, 给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带来阻碍。只有做到标准化,才能实现信息化; 只有信息对称, 才可以使商业银行更好地了解最真实的交易背景,从而形成系统性的金融解决方案。 行业标准化涉及两个方面, 分别是企业交易要素与交易流程的标准化。

1.交易要素标准化问题。一切信息的采集都依赖于要素标准的建立, 交易要素包含了行业的技术参数、 票据内容、仓单条款等。以农业为例, 农业供应链金融是目前国家支持供应链金融信贷的重点方向。截至2022 年8 月底, 农业银行涉农贷款余额高达5.3 万亿元,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邮储银行涉农贷款均达到万亿级别。 尽管农业数字化的发展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但农业低整合度的分布特征,依然制约着商业银行进一步深入农业产业链。 农产品的产量、品质、订单周期、检验标准等依旧存在需要规范的地方。 交易要素的低规范性意味着数据的高异质性, 银行无法使用这些高异质性的数据进行产业链横向与纵向的对比, 使得数据价值难以体现。

2.交易流程的标准化问题。 供应链金融交易流程的标准化包含了履约过程和违约处置过程的标准化。 供应链金融数字化转型, 是以了解真实贸易背景为基础,以减少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为目标,进行授信。 然而,当前行业的物流标准、 散货运输能力匹配体系还存在差异,使交易信息的可追溯性依旧难以实现。 可追溯不仅是交易流程的溯源, 更是对企业权责的明确。 通过供应链中各企业的交易环节标准化规范、明晰企业责任范围,可以更好地评估供应链上各流程的运营质量, 为商业银行决策提供授信以及授信额度多少提供可靠依据。但是,在未形成标准化交易流程的前提下, 商业银行要实现上述的可追溯目标, 需要将多种技术融合使用, 以达到全生命周期的风控要求,否则,银行依旧难以判断企业间交易是否按合约流转。因而,随着技术难度的提升,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平台的建设成本及困难也随之增加。

(二)数字化转型鸿沟

即使产业链实现了上述标准化建设, 数字化转型的鸿沟也是商业银行在供应链金融数字化发展的一大挑战。 伴随着高速发展的数字经济, 供应链金融的组织关系也从“链”式发展向“网”式扩展, 以往单一行业的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只局限于单条产业链, 而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 产业链间存在着交叉糅合的趋势。因此,不仅供应链链条上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差距会影响供应链金融的数字化转型, 产业间数字化转型的不均衡也会阻碍供应链金融的深入发展。

1.“链”式数字化转型的鸿沟。 “链”式数字化转型的鸿沟表现为供应链上企业与企业间数字化转型的差别。腾讯研究院发布的《2022 年中国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调查报告》显示,主营业务尚未开展数字化转型的企业占比为38.16%,38.81%的被调研企业处于初步试验阶段;有序开展数字化转型的企业有16.3%,进入全面优化阶段的企业只有5.19%, 而真正实现成熟应用阶段的企业仅达1.54%。实现数字化的民营企业凤毛麟角, 而在供应链金融数字化转型中, 商业银行所需的基础能力之一就是感知力, 能够穿透供应链末端到达交易中最底层的能力,但链上的数字化鸿沟, 会使其感知力被削弱。根据“木桶效应”的原理,当供应链某阶段存在数字化的短板时,单一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快速发展, 并不能为供应链金融数字化转型的整体提速。

2.“网”式数字化转型的鸿沟。 “网”式数字化转型的鸿沟体现在产业与产业间供应链金融数字化转型的非均衡。 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显示,目前数字化程度最高的产业是第三产业,其数字经济渗透率为40.7%,第一产业数字经济渗透率为8.9%,在三大产业中数字化程度最低。 商业银行在供应链金融方面的发展并不限于单一产业,虽然会有重点发展的产业,但商业银行选择供应链金融数字化转型,力图在既有产业更好发展的基础上,也希望在其他未涉及的蓝海产业领域有所突破,最大程度发挥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数字化转型的价值和意义。与此同时,各产业交叉领域的范围逐渐扩大, 边界逐渐模糊,产业间的数字化鸿沟会使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数字化转型存在较强局限性。

(三)数字信用建设薄弱

供应链金融数字化转型是商业银行由主体信用、交易信用向数字信用拓展的初步尝试。

数字信用作为一种新兴的信任方式, 在数字经济的新时代, 既可以帮助中小企业克服自身发展尚未形成规模、缺乏担保等问题,也能为商业银行发掘更多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 当前的信任体系仍是侧重于主体信用以及交易信用, 数字信用在商业银行决策授信发展中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供应链金融平台建设不足, 在供应链金融决策授信中,要从信息流、物流、商流、资金流等方面综合考量, 目前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平台把握较好的是资金流, 但通过数字信用决策授信需要的是物流与商流的全流程掌控,然而,以目前商业银行运用在供应链金融平台的技术难以实现。 二是信任赤字问题, 信任盈余和信任赤字是面对数字技术的两种极端态度, 信任盈余就是对于数字技术过于依赖,信任赤字即对于数字技术的排斥。 但商业银行作为一个以经营风险为主的企业, 其进行自身经营会偏于保守,更多时候对于技术态度是信任赤字, 由于新兴技术没有经历过完整的经济周期检验,其隐藏的风险不得而知。 因此, 商业银行在运用数字信用决策授信时, 将会有更多的考量因素, 基于路径的依赖性,与数字信用相比,主体信用与交易信用具有更丰富的经验、更高的可信度。商业银行对于科技的态度, 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供应链金融数字化转型的效用。

(四)数字技术及人才匮乏

供应链金融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样本, 它的风险具有极高的传导性。因此,对于整条产业链进行风险的评判是必须的。 商业银行需要通过数字技术获取大量关于整个产业的高维度数据, 并且获得的高维度数据能够支撑供应链金融这样的大样本,但经历数据清洗与沉淀之后的高维数据, 无法对供应链这种大样本进行精准判断。

数字技术场景化应用难题和复合型人才的缺乏,看似是两大困境, 但实质上都是人才匮乏的体现, 数字技术的发展必须依靠人力来驱动。 在供应链金融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 需要相关人才进行顶层设计, 把握其节奏性与均衡性。 供应链金融在数字化转型的发展中对于人才的要求是懂技术、懂金融、懂产业, 严苛的条件造成相关人才的稀缺。首先,虽然科技公司对于数字化转型方面的人才已有一定的积累和经验, 但他们的培养是以数字化为核心, 而非以供应链金融数字化为目标, 商业银行对相关人才的培养也刚处于起步阶段, 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其次,商业银行的数字技术人才主要依赖于其附属的科技公司, 但很多中小银行目前并不具备建设附属科技公司的能力和条件。再次,科技公司之所以能够更好地培养高科技人才, 是因为它们拥有庞大的研发投入和扁平的组织架构, 具有自上而下进行技术革新的创新氛围。而商业银行总行、分行、支行组织架构冗长, 创新效率大打折扣。

四、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对策

(一)深入产业集群场景,共同建立行业标准

自主化建设供应链金融平台依旧是商业银行发展的主要方向, 但供应链上各主体差异化的专业优势, 跨业态合作也是供应链金融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方向。 标准化形成中需要从供应链产业端考量, 为供应链资金端提供更好的服务。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充分利用平台化的优势,深入产业集群,形成一个包含金融机构、科技企业、科研机构、生产企业、政府机构的产业金融区块链联盟。 一是共建要素标准化的 “软联通”,平台化建设的难点在于行业未形成标准化, 可以通过平台化建设促进要素标准化。 通过共建“区块链+资产管理平台”,基于平台数据采集标准,对数据进行提取、转化、计算,将供应链上各阶段的采购、生产、销售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地归集记录。 二是共建“区块链+”平台的“硬联通”,发挥区块链的技术优势设计电子票据, 商业银行通过供应链金融平台向企业签发电子债权票据, 这种票据可以根据应收账款的额度进行拆分, 也可以用于融资或者兑现, 使资产和资金在合规的基础上打造低成本、高效率、大范围、互联互通的交易流程体系。

(二)发挥数字化传染效应,弥补数字化转型鸿沟

数字化转型鸿沟引发的困境在于, 单个企业的数字化发展难以实现供应链金融整体的数字化转型。 但商业银行和数字化成熟度较高的企业可以发挥自己的数字化转型的传染效应, 以自身发展推动供应链其他企业的转型, 从而推进供应链相关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的进程。 数字化转型的传染效应包含了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倒逼效应,另一方面是资源效应。

1.强化数字化转型认知。商业银行在与供应链企业进行业务往来中, 要把握好与客户沟通的重要机遇, 让客户意识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 使客户为了响应商业银行的需求, 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融资能力,自主寻求模式的变革。 商业银行通过自身的发展使供应链各企业意识到数字化转型的迫切性。 数字化转型的倒逼效应的实现是双向而行的, 不仅是商业银行倒逼供应链上企业的数字化创新, 供应链上数字化转型的较成熟的企业也会促使与其有业务来往的企业和商业银行更好地进行数字化发展, 从而实现供应链金融数字化发展的可持续性。

2.共享数字化转型资源。在现实数字化转型的实践中, 商业银行与供应链企业也应相互协同发展、 共享数字化转型的资源 (知识和技术)。商业银行以及供应链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 除了掌握自身的数字化转型的技术和知识, 还可以借助供应链网络拓宽知识及技术的学习路径, 来变革自身已经僵化的发展模式。

(三)健全数字信用体系,强化风险管理能力

1.建立平台模块化的服务方案。 数字信用的形成取决于动态数据交互验证能力, 这极其考验平台的对接能力。 平台对接时要考虑到数据的状况, 从而避免可能发生的状况。同时,由于要实现多维度数据相互验证的能力, 数据的关联性也是平台建设需要关注的重点。因此,应以供应链上各阶段的服务为核心进行模块化建设。 平台模块化服务方案的优势在于可以与各平台接口灵活对接, 在商业银行自主建设供应链金融平台的同时, 与其他平台互通互联, 聚集平台资源。

2.建立主体数字评级体系。 评级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模式, 但传统的主体信用评级方式大多是通过静态的历史数据对客户进行画像, 数字评级模式可以对实时营运数据进行补充,对动态风险进行精准预测。 关于数字评级体系的设立,可以借鉴商业银行与政府部门合作的“银税互动”模式,以实时税务数据为基础进行等级的划分, 在平台模块化设计的助力下, 供应链企业数据与政务部门数据高效结合。 基于数据相互验证的条件, 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对供应链金融相关风险进行模拟, 对于不同风险的可能性进行赋值, 从而形成数字评级体系。

(四)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占比,重视ICT 人才培养

1.优化创新环境。在竞争激烈的供应链金融发展中,需要将技术嵌入商业银行各业务场景, 而在数字技术的驱动下, 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突破与发展,也离不开金融、产业、科技高端人才的支持。从人才吸引力角度而言,高薪优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留住人才的关键是要优化发展环境, 使银行的内部组织机构和晋升机制得到合理地优化, 使其组织机构更扁平、晋升机制更公平,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创新发展环境。

2.促进人才流动。 从数字化人才的构成来看, 目前较为充裕的是懂技术的数字专业人才, 但数字战略人才和数字应用人才相对稀缺。针对数字战略人才和应用人才, 可以采取联合培养的模式。 商业银行在招聘人才方面, 不能仅限于自身的金融领域, 要实现供应链金融的数字化转型, 对人才的要求是产业、金融、科技三合一,所以不同行业间人才应相互流动。 对于投资不足的中小商业银行而言, 可以挑选具备较成熟金融知识的人才,与科技公司、 高校和产业研究所联合培养。同时,商业银行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逆向招募具备产业及科技知识的相关人才, 以岗位为需求制定培养目标, 对其进行相关金融知识的培训。只有人才的互通, 商业银行才能全面、透彻、深入地了解各行业的风险和痛点, 从而对症下药。

猜你喜欢

商业银行供应链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
转型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沣芝转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