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城市社会化养老的发展脉络与研究前沿

2023-06-06武先骐

行政与法 2023年5期
关键词:社会化居家养老

摘      要:城市社會化养老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探究国内城市社会化养老研究的发展脉络与研究前沿,选取1998-2022年间被北大中文核心、CSCD和CSSCI数据库收录的231篇文献作为数据来源,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样本文献的基础信息、发展脉络、研究前沿三个部分。研究发现,国内城市社会化养老研究已进入研究深化期。当前,国内城市社会化养老研究的前沿热点分为三类,即影响城市社会化养老发展的因素、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路径和为老服务模式的升级措施。

关  键  词:城市社会化养老;人口老龄化;文献计量分析;CiteSpace

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23)05-0070-16

收稿日期:2023-03-14

作者简介:武先骐,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我国农村环境政策与政策体系的社会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BSH115。

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8.7%,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上升了5.44%。为适应城市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发展型需求,国务院于2021年12月颁布的《“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指出,现阶段我国城市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供需偏离较大,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仅靠传统家庭养老模式无法适应老龄化进程,需要充分利用城市现有资源优势,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积极性,打破养老服务供需间的信息不对称,提供优质普惠型养老服务,以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2022年10月,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公布数据,我国老年人口中空巢老人占比超过一半,部分城市比例甚至超过70%,大量老年人不与其他家人共同居住,城市居家养老形势严峻。老龄化速度的进一步加快和城市老年人需求结构的较大转变,造成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和优质普惠养老服务的供需矛盾加剧,急需社会养老资源支持。随着国家对城市社会化养老进程的重点推进,学界对该领域的思考逐渐加深,近年来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但量化研究相对较少,缺乏文献综述类研究。基于此,利用CiteSpace软件,以中国知网为平台,用可视化形式分析相关样本文献的基本现状和研究热点等信息,在总结国内城市社会化养老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深度探究其未来研究走势,以期为国内城市社会化养老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本文数据来源于CNKI(中国知网),通过高级检索设定文献类别仅为“学术期刊”,以“社会化养老”或“养老社会化”为主题词,检索条件设置为“精准”。时间范围为1998-2022年,为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选取北大中文核心、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为文献数据来源,截至2022年10月,共选取327篇相关文献。此外,因本文重点关注“城市社会化养老”领域,所以剔除主题为“农村社会化养老”的学术性文献以及编者按、新闻报道、研讨会述评等非学术性文献,最终选取231篇文献为研究样本。

(二)研究方法

将231篇有效文献以Refworks格式导出,利用CiteSpace6.1.3进行转码处理和运算,时间区间设置为1998年1月至2022年10月,时间切片设置为1年,“Pruning”选择“Pathfinder”与“Pruning sliced networks”,对样本文献的Author、Institution和Keywords分别进行可视化分析,形成有关国内城市社会化养老的作者合作关系图谱、机构发文量分布图谱、关键词共现图谱、关键词聚类图谱、关键词时间线图谱和关键词突现图谱等,对国内城市社会化养老研究的发展脉络和研究前沿进行分析。

二、国内城市社会化养老研究的基础信息分析

(一)主题文献年度数量总体趋势

主题文献年度数量总体趋势能够反映当前城市社会化养老领域的研究进展和未来走势(见图1)。国内关于城市社会化养老的研究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15年的发文量最高,共18篇。发文量的变化与人口普查结果和国家政策密切相关,故可将城市社会化养老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5年以前,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达到老龄化社会标准,但由于刚进入老龄化社会,一些人口老龄化的社会问题并未凸显,学界对此类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区别、[1]社会化养老的可行性及发展问题、[2]我国未来养老的趋势等,[3]对社会化养老的文献成果转化不多,发文量较少。第二阶段为2006-2017年,此阶段人口老龄化社会问题开始显现。第六次人口普查公报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人口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先后出台有关社会化养老的规划,得到学界的积极响应,发文量明显增多。第三阶段为2018年至今,政府先后发布《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做好2018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通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手印发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三年行动计划》《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的十四五规划》等,这些政策指向家庭医生签约、智能健康养老服务产品发展、养老机构健康规范运营等,将社会化养老研究带入全新精细化研究方向。但大量学术成果还未到收获阶段,呈现出回落后缓慢增加的趋势。根据国家近几年对社会化养老的关注与政策出台,笔者认为,未来几年社会化养老领域的研究热度会继续升高。

(二)主要研究力量分布

1.有影响力的作者分析。运用文献计量学中的普赖斯定律可以确定城市社会化养老领域中具有影响力的作者。普赖斯定律有助于衡量某一个领域的文献作者分布情况,其经过推导后的公式为:

其中m为该领域中具有影响力的作者最少发文数;nmax为该领域中发文量最多的作者发文数。经CiteSpace对“Author”的可视化分析后可以看出,1998-2022年城市社会化养老领域发文量最多的为穆光宗,共4篇,即nmax=4。代入上述公式,计算出m≈1.5,即发文数为2篇及以上的作者是具有影响力的,结果有26人(见表1)。

有影响力的作者之间合作可以使思想再碰撞,完善城市社会化养老领域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探索。为进一步了解作者间的合作网络,利用CiteSpace生成作者合作关系图谱(见图2)。其中节点N=311,连线E=202,网络密度Density=0.0042,低于0.1的正常水平。目前,已有一些有影响力的学者从事城市社会化养老领域的研究,但合作并不紧密,独立研究更为广泛。

2.科研机构分析。将CiteSpace的Note Tpyes单选为“Institution”可以对从事城市社会化养老领域研究的科研机构进行可视化分析,直观掌握当前机构发文量、地域分布和机构之间的合作程度等信息(见图3)。机构发文量排名靠前的有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6篇、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3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3篇、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3篇、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3篇等。从上述机构的空间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苏、东北等地区。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公报显示,上海、江苏、辽宁等地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比已经高于20%,北京也达到19.63%,逼近20%,人口老龄化严重,可见当地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引起机构和学者的重视。而北京、上海、江苏等城镇化率高、经济发达的地区,城市老人数量多、需求广,养老问题繁杂,开展城市社会化养老领域的研究刻不容缓。从科研机构组成来看,主要包括高等院校、民政部门、研究中心与研究所、党校等机构,其中高等院校是研究城市社会化养老的主力军。从科研团队合作程度来看,跨校合作较少,基本为本校不同研究部门间合作。图中显示节点N=239,连线E=85,网络密度Density=0.003,低于0.1的正常水平,也证明了机构之间联系不紧密这一点。

(三)高频被引文献分析

掌握和理解高频被引文献能够对日后进行城市社会化养老领域的研究形成较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本文列出了被引量前十的文献,以把握城市社会化养老研究的核心(见表2)。从这10篇文献的发表时间来看,主要集中在2000年、2010年前后,这与本文主题文献总体趋势部分指出的国家政策和人口普查推动着城市社会化养老研究热潮的观点基本一致。2000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元年,学界专家纷纷探讨未来中国的养老转型之路。2010年中国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普查公报显示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政府对老龄化及养老领域的重视彻底激发起学界对老龄化研究的热情。2020年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2021年的《“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发布,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部分中再次提到实施积极应对老龄化、发展养老产业和事业,印证了国家对养老领域的重视及发展社会化养老的决心,可以肯定的是在未来几年中关于社会化养老领域的研究依然是热点。

从单篇文献被引量来看(见表2),中国人民大学的穆光宗的“中国传统养老方式的变革和展望”单篇被引量最大,共被引1083次。该文最早厘清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等养老方式的基本概念,认为区分二者最简便的方法是谁提供养老资源。在此基础上论证“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养老方式是未来城市社会化养老的主要模式,为后续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4]陈赛权发表的“中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被引量次之,该文在引用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集中代表性的养老模式分为家庭养老、社会养老、自我养老、居家养老等,其中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是两个争议最多的概念,认为家庭养老模式在我国还会持续很长时间,但最终会被社会养老所代替。[5]王锦成在“居家养老:中国城镇老人的必然选择”一文中认为,居家养老是社会化养老的一种模式,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產物。城市较于农村有经济发达的优势,城市老年人的养老方式和养老服务提供模式更易于推广社会化。[6]

从这十篇高频被引文献的主题来看,主要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对我国养老模式的总体把握。如“中国传统养老方式的变革和展望”“中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家庭养老面临的挑战以及社会对策问题”“居家养老:中国城镇老人的必然选择”“家庭养老社会化问题探路”等,从宏观角度分析我国养老模式的类型、不同养老模式概念的区分、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变革的必然性、未来养老模式的选择等。二是聚焦于社会化养老中某种养老模式的解释和探索。如“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以应对老龄化”“模糊政策的政策执行研究——以中国社会化养老政策为例”“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的新模式”“养老转变论:建立以个人为责任主体的政府帮助的社会化养老方式”等,从微观角度分析社会化养老服务的优势、社会化养老模式的发展方向、如何加快社会化养老服务建设、发展市场化的养老事业、完善养老社会化制度的必要性等。而“中国养老地产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一文并没有聚焦于家庭养老或社会化养老的总体脉络研究,而是将视野缩小至社会化养老中养老地产领域,认为随着社会化养老的推进,养老地产金融化势必是未来趋势。在中国养老普遍强调公益性时,从市场角度关注社会化养老,具有创新性。[7]从这两个方面的文献发表时间来看,可以了解每个阶段关于社会化养老的重点。

三、国内城市社会化养老研究的发展脉络分析

(一)研究主题分析

⒈基于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通过把握城市社会化养老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可以揭示该领域当前的研究热点。利用CiteSpace软件,Note Tpyes单选为“Keyword”,对关键词进行图谱可视化分析生成关键词共现图谱和关键词聚类图谱。城市社会化养老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中,节点N=319,连线E=582,网络密度Density=0.0115(见图4)。节点大小与关键词字号与频次呈正相关,即节点越大、字号越大,该关键词出现频次越高。连线与关键词之间的紧密程度呈正相关,即某个关键词散出连线越多,其中心性越强。由图4可知,“家庭养老”“居家养老”“养老服务”“养老模式”“社会化”“老龄化”等节点和字号较大,表明这几种关键词是城市社会化养老领域的研究热点。但这些关键词都偏向于宏观,只能帮助了解目前该领域研究的主体方向。

根据CiteSpace软件自动生成的关键词频次表,本文整理了1998-2022年间频次在前20位的关键词(见表3)。可以看出,除上述列举的宏观层面的关键词外,微观层面的关键词有“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养老保险”“老年公寓”“养老意愿”“对策”“影响因素”“家庭结构”等。在对关键词中心性的分析中发现,“家庭养老”这一关键词的中心性超过0.3,高于“社会化”“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等关键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由家庭养老模式发展出社会化养老,因此在进行城市社会化养老时必然要对家庭养老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产生的背景、被替代的原因、与社会化养老的关系和不同之处,说明其在城市社会化养老研究中的基础性地位。

⒉基于关键词聚类图谱分析。根据城市社会化养老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利用CiteSpace软件进一步生成城市社会化养老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见图5),以帮助分析国内城市社会化养老的研究主题。其中模块Q=0.7243,轮廓值S=0.8982,Q值远大于临界值0.3、S值远大于临界值0.5,说明该关键词聚类结果令人信服。城市社会化养老研究的主题主要形成了9个显著聚类。

代表性关键字的把握有利于理解每个聚类研究的核心内容,利用CiteSpace软件的“Cluster Explorer”功能整理这9个主要聚类下的代表性关键词(见表4)。

(二)演进趋势分析

利用CiteSpace软件中的“Timeline”功能,生成国内城市社会化养老研究关键词时间线图谱(见图6)。图中关键词的节点越大代表该时间段越受学界关注,因此该图谱能够清晰地展示每个聚类中代表性关键词的研究热度和时间跨度。研究1998-2022年城市社会化养老研究的演进趋势,有利于梳理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探究未来前沿。

表4 国内城市社会化养老研究聚类名称及代表性关键词[编号 聚类名称 代表性关键词(节选) #0 家庭养老 家庭养老;养老模式;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城镇地区;社会养老;低生育率;婚居模式;社会政策;精神慰藉 #1 社区养老 社区养老;家庭养老;服务网络;机构养老;社会化养老;老龄化;集中指数;助老服务 #2 养老服务 养老服务;养老社会化;家庭变迁;社会环境;政府责任;有效需求;市场机制;改革开放;城镇养老保障;制度转型;养老事业;老龄产业 #3 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主动空巢;空巢家庭;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养老;养老服务;社区居家养老;三社联动;公共服务社会化;影响因素;养老意愿;社区 #4 老年公寓 老年公寓;社会化养老;社会福利机构;养老金制度;基本养老保险;家庭养老;养老保险费;老龄人口;养老基金;应付方式;养老方式 #5 养老机构 养老机构;公共属性;分类管理;机构定位;养老事业;老年医院;公费医疗;老龄人口;社会化养老;社会支持;成本核算;福利院 #6 家庭形态 家庭形态;老龄化社会;家庭结构;人口老龄化;养老;对策;变迁;居家 #7 养老保险 养老保险;离退休人员;社区管理;个人账户管理;社会化发放;社会化养老;老龄事业;以老养老;老龄产业;双轮驱动;社保机构 #8 老年服务

设施 老年服务设施;居家养老服务;老年护理;民办养老机构;养老服务业;老龄产业;社会化养老;成年子女;已婚子女 ]

1998-2022年国内城市社会化养老研究的演进趋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8-2000年是城市社会化养老研究的起步阶段。这一时期的文献发文量尚可,主要涉及“社会化养老的概念内涵”“家庭养老何以转型”以及“城市社会化养老何以普及”三个问题。有学者认为社会化养老在家庭子女养老困难和国家经济影响的背景下,老人养老应以自我养老为基础,政府、集体和子女辅以兜底保障。[8]从关键词时间线图谱可以看出,此阶段关键词数量较多,如“老年公寓”“养老保险”“养老机构”等。结合文献发现,这些关键词都是基于对“家庭养老”模式的一种转型思考。面对数量不断增加的老年人,期望以集中赡养的方式服务老人,为子女和社会减轻负担。同时也出现了社会化养老的核心关键词——居家养老。这一时期有关居家养老的研究大都关于其概念、普及性探讨等方面。2001-2009年是城市社会化养老研究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城市社会化养老研究的核心论文发文量逐年增加,较第一阶段有较大涨幅。但从关键词时间线图谱可以看出,此阶段关键词数量较少,主要有“社会化”“養老”“机构养老”等。原因在于前期对城市社会化养老的理论研究十分扎实,其有关概念的探索期已经结束,为后续社会化养老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此外,国家先后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规划”和2020年规划的通知》《民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通知》等政策,为学界关于城市社会化养老研究指明了方向,即社区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如何落地、如何协调发展等。2010年至今是城市社会化养老研究的深化阶段。这一时期的核心论文发文量总体维持在较高水平,但在时间线图谱中显示的关键词数量较少,主要集中在“养老服务”的研究,这与城市社会化养老的快速发展有直接关系,学界在此阶段已经无需讨论城市社会化养老是什么、好不好、该选择哪种社会化养老模式等基础性问题。2021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的通知》的发布将城市社会化养老研究引向新方向,更多地关注和聚焦于“如何高质量提供养老服务”[9]“完善养老服务体系”[10]“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11]等新问题,处在城市社会化养老研究的白热化阶段。

四、国内城市社会化养老研究前沿

(一)基于关键词突现图谱分析

根据国内城市社会化养老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可将城市社会化养老研究的热门主题分为三个部分(见表5):第一部分,#0家庭养老、#4老年公寓、#6家庭形态、#7养老保险四个聚类共同指向“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主题,其中“老龄化社会”“家庭形态变迁”“低生育率”等关键词是推动传统家庭养老模式转型的背景因素。“老年公寓”“养老保险”“社会福利机构”“养老基金”等关键词是家庭养老模式下养老服务和养老方式的社会化转型代表,说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城市社会化养老的研究前沿之一。第二部分,#1社区养老、#3居家养老、#5养老机构三个聚类指向“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主题。其中“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公共属性养老机构”“老年医院”“助老服务”“居家养老”“公共服务社会化”等关键词说明“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路径”是城市社会化养老的研究前沿之一。第三部分,#2养老服务、#8老年服务设施两个聚类指向“老龄产业”主题。其中“养老服务”“政府责任”“有效需求”“市场机制”“制度转型”“养老服务业”“民办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服务”“老年护理”等关键词说明“为老服务业的升级措施”是城市社会化养老的研究前沿之一。

为科学准确地把握国内城市社会化养老研究的前沿,可以利用CiteSpace的突现词检测功能进一步验证。该功能可以直观显示关键词在一个时期内突然集中出现或处于平缓的状态,展现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见图7)。其中深色区域代表该关键词在该时间段为突现词,时间越接近2022年,表明围绕该主题词的相关学术研究前沿趋势越明显;中间色区域代表非突现词,但学界依然在进行研究;淡色区域代表该时间段学界还没有对此关键词进行研究。

由图7可见,学界在研究城市社会化养老领域的前沿主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8-2005年,家庭养老、养老机构、养老保险是这一阶段的研究热点。随着市场经济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国家通过退休养老工作社会化、养老金发放社会化、城市生产服务社会化等措施开展养老服务社会化改革,把过去“企业养老”转变为“家庭和社会养老”,期望降低企业养老负担,改变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局面。这一系列举措激发了学界对“家庭养老”“社会养老”的探索。此阶段的“养老机构”“老人院”不同于今天的“机构养老”,带有公立的性质。政府会倾向于兴建养老院、老年公寓等场所,实行对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集中护理,由社会提供养老资源,具有公共属性。[12]第二阶段是2006-2010年,机构养老、家庭结构、社会保障是这一阶段的研究热点。2005年以后,我国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开始突现,加之计划生育带来生育观念的改变以及经济发展造成人口的流动,家庭结构的变化,城市中居住方式的代际分离现象明显。[13]国家为了保障老人的基本养老需求,于2006年提出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的养老服务体系。这一阶段机构养老的发展被学界所关注。第三阶段是2011年至今,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养老产业、养老服务以及影响城市社会化养老发展的因素等是这一阶段的研究热点。2010年和2020年开展的两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在不断加快,养老问题依然存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养老问题,指出我国必须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转型升级,扩大养老服务供给,推动实现基本养老服务全覆盖。这将是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学界重点探讨的议题。

(二)当前阶段国内城市社会化养老研究的前沿热点

⒈影响社会化养老发展的因素。当前城市社会化养老主要有三种模式,即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但城市社会化养老发展容易走进盲目社会化的误区,“为了社会化而社会化”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促进城市社会化养老高质量发展,学界对影响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有学者认为影响社会化养老发展的因素涉及多方面,如与经济发展水平、顶层制度设计、政府兜底保障、传统观念、生活方式等都有密切联系。[14]经济方面,有学者认为,经济稳步增长是我国城市社会化养老发展的基础。1982-2000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取得成效,国家以举办社会保险事业为契机,促进单位集体制下的养老服务向社会化养老服务方向转变。[15]改革制度方面,有学者认为,当前城市社会化养老顶层设计不足,政策缺少连贯性和统一性。如基础医疗和康养服务在不同街道和社区的服务规范和流程完全不同,甚至个别社区没有这项服务,过于碎片化。[16]政府兜底方面,有學者认为,当前城市社会化养老发展存在制度缺失,指出全国除49个城市以外,大部分城市没有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于失能老人的日常照料和医疗护理的费用报销未能提供兜底保障。[17]传统观念方面,有学者认为,受中国传统思想影响,许多老人不愿接受来自社会机构的养老服务。他们通常认为那是家庭孝文化教育失败的表现,此观念已然成为当今机构养老发展的阻碍。[18]养老需求方面,有学者认为,面对老人需求的转变升级,造成养老服务的供给难度提升。一些城市关于养老、生活照料及医疗康养等基本养老服务的供给存在数量不足、方向偏差等问题。在政府主导下,养老服务的提供受财政和覆盖面影响,养老服务的提供通常数量较少且个性化较弱,有效性偏低。[19]还有学者认为老人的养老意愿也影响城市社会化养老的发展,针对北京老人进行调研,指出社区养老是受访老人最希望的社会化养老方式,其次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其中受教育程度高、机关单位及企业退休人员、熟知养老政策的老人对社会化养老的接受程度较高。此外,加大养老政策宣传力度对城市社会化养老发展至关重要。[20]

⒉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路径。2013年以后,政策制定和实践发展中虽然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改为“养老服务体系”,但“社会化”的含义更加明显,如《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指出,要健全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的养老服务体系,明确了从社会层面拓展养老服务体系。关于如何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学界已经做了不少研究。有学者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本身具有合理性,应广泛宣传动员有助于强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范围和能力。让老人放弃居住一辈子的定所移至养老院不现实,“金窝银窝不如自家草窝”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在家养老依然是当今中国老年人最喜欢的养老方式。居家养老模式能够保证老年人在家养老的意愿,也方便调动社会资源为老人提供丰富、专业的养老服务,兼顾性较好。[21]亦有学者认为,社区养老模式的发展能弥补居家养老的不足,如对子女不在身边的高龄失能半失能老人,居家养老功能略显乏力。居家社区养老相结合能够让老人感受温情和归属的同时,享受细微的生活照料。[22]大力宣传上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优势以提高老人及其子女的认可度,对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有重要帮助。还有学者认为,要依托社区发展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提出既要认清居家社区养老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也要打破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之间的界限,将机构养老延伸至社区,由社区监督,突出公益属性。可以将小型机构前移至社区进行整合,为老人提供居家护理、社区照护、机构照料的一站式服务。[23]社区还能给机构养老提供一定的示范作用,规范为老服务行为。[24]有学者认为由于各类社区具有异质性,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方式选择应结合当地实际和居民需求。如老城区老旧社区,失能半失能老人常年居家或常住养老机构,平时外出次数少,对于全日托养和上门服务的需求较大。而在老城区老旧村改居为主的社区,老人通常只信任本村人员。可利用社区空置房屋,组织低龄老人和社区内无业人员组建有偿全日托养社区养老机构,提供养老服务的同时增加就业率。[25]亦有学者从政府责任视角探讨推进养老服务体系的对策,认为在养老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中,政府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要在宏观上制定养老服务的发展目标、规划养老事业的发展布局,建立养老机构准入居家社区养老机制,形成良好的体系运作机制。同时,在微观上转变政府职能,出台一揽子社会化养老支持细则与监督细则,将服务供给逐渐转移至社会的同时规范服务市场。[26]有学者认为,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需要政府与社会的双向增权,要抛弃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统包”,变“非营利性”为“有管制的市场化”,激发社会活力。变“普适性养老服务供给”为“个性化养老服务提供”,提高老人对养老服务的使用率。[27]此外,健全社会化养老服务网络,正视老龄化治理压力,提高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建设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也是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路径。[28]

⒊为老服务业的升级措施。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提高老年人生活品质。“十四五”期间在衣、食、住、行、医、养等基本生活需求方面加大财政支持,完善养老服务配套设施,提高服务可及性,满足老年人生活需求;围绕老年人文化教育、休闲旅游、金融支持、康复护理等方面,建设专业化养老服务社会机构,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推动社会养老服务业创新发展。结合“互联网+养老服务”打造适老化、智能化产品满足老人的发展型需求。在提高服务可及性方面,有学者以大连林海社区为例,认为依托社区养老服务平台,引入民办机构如养老服务供给机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药店、超市等,快速扩展为老服务功能,引导老人就近就便消费。[29]还有学者认为,要整合社区现有资源,完善与老人衣食住行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对社区公厕、超市、食堂进行适老化改造,依托社区广场建设老年康养设备,并张贴警示标志和使用建议。为老服务设施要对接社区综合服务平台,根据其需求增加老人对设备的使用频次。[30]在养老服务业创新发展方面,有学者认为,应积极建设专业化养老机构,提高其参与养老服务供给积极性。专业化养老机构能够针对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更具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养老机构通过市场化运行,以普惠性价格收入和政府支持为盈利点,如精神慰藉、上门服务、短暂性住院服务等弥补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在专业性、耐心以及时间分配方面的不足。[31]有學者认为,不同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存在差异,考虑不同养老服务模式、区域差异、个体差异的服务识别方法存在缺失,应发展完善基于互联网、智联网、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甄别服务需求的方法,提高区域内养老服务实际需求反馈速度及准确度,优化养老服务的供需匹配。[32]有学者以苏州“虚拟养老院”为例,依托信息技术搜集老年人多方面需求,提供保障性的服务拓展,提高老年人的晚年品质。[33]还有学者认为,要依托机构养老大力发展养老产业,以专业化、规范化、职业化为标准,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的规章细则打造一批医养康养相结合的护理院,缓解机构养老非职业性特征带来的护理人员流动性大、缺少护理经验等问题。[34]此外,还有培养老年人现代养老观念和增强付费购买养老服务意愿,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有益探索。[35]

五、国内城市社会化养老研究的展望

第一,增加城市社会化养老研究定量方法的运用。国内已有的城市社会化养老研究多为研究综述和定性分析,仅有少量学者结合数据采用定量研究分析影响城市社会化养老发展的因素,并获得了较高的引用率。定量研究可以对城市社会化养老中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量化,为制定促进社会化养老发展政策、提出创新养老服务对策提供实证数据支持,提高该领域的科学性和客观性。第二,聚焦城市社会化养老的案例捕捉和效果研究。城市社会化养老的理想模式是主体多元化、服务规范化、资源整合化、监督科学化、政策激励化的耦合顺接,形成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的协调配合,科学精准提供养老服务。因此在进行定性或定量研究时,要注重社会中典型案例的捕捉。基于关键词时间线图谱和关键词突现图谱可知,养老服务、养老产业、有效供给、影响城市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因素等是未来的研究重点,应聚焦社会化养老服务的供给主体运行机制和适用效果研究,注重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的政策效果研究。第三,注重跨学科交叉和跨机构合作。基于中国知网计量可视化功能对本文使用的231篇文献为研究样本进行学科分布统计发现,城市社会化养老涉及学科较广,包括政治学、社会学、统计学、经济学、管理学等。未来的研究应加强学科间合作,同时借鉴机构拥有的丰富研究成果和研究经验,同当地政府和养老机构加强信息资源的共享,跨机构、跨部门间合作有利于城市社会化养老的对比研究,提供因地制宜的精准个性化养老服务。

【参考文献】

[1]穆光宗.公寓养老和在家养老∶两种模式的简要比较[J].市场与人口分析,1998(1):39-40.

[2]刘贵平,候文若,马利敏.社会化养老:问题在哪里?[J].人口研究,1999(4):31-41.

[3][8]杜守东.社会化养老:中国的大趋势[J].齐鲁学刊,1998(1):29-32.

[4]穆光宗.中国传统养老方式的变革和展望[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5):39-44.

[5]陈赛权.中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0(3):30-36+51.

[6][12]王锦成.居家养老:中国城镇老人的必然选择[J].人口学刊,2000(4):19-22.

[7]姜睿,苏舟.中国养老地产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2(10):38-42.

[9]唐健,彭钢.新时代社会化养老概念的重新解读及其关键要素[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8(7):546-549.

[10]鲁兴虎,兰青.当代中国家庭养老观念跃迁与社会化养老模式的建构[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8(3):48-52.

[11]宋暖,杨延君,张莹.基层党建引领养老事业发展的探索与思考——以石家庄市长安区为例[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22(8):44-47.

[13]刘晓梅,李蹊.社区居家养老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J].学习与探索,2022(3):33-40.

[14]孟艳春.中国养老模式与优化路径探析[J].河北学刊,2011(1):129-132.

[15]徐海峰,吴翠萍.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的政策研究[J].老龄科学研究,2020(11):27-38.

[16]沈毅.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养老保障体系协调发展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7(10):194-199.

[17]冯善伟.我国15岁以上残疾人失能状况及其纳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政策建议[J].人口与发展,2022(5):126-135+42.

[18]王偉进.互助养老的模式类型与现实困境[J].行政管理改革,2015(10):63-68.

[19]张琪,张琳.养老服务发展的三重困惑及化解机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20):5183-5185.

[20]王殿玺,胡婧.北京市居民社会化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调研世界,2017(4):25-29.

[21]刘燕.西南欠发达地区农村老年人对医养问题的认知与需求分析[J].西北人口,2018(5):119-126.

[22]汪洋,陈辉.政策驱动视角下失能老人社区养老服务政策供给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125-133+137.

[23]杨良初,施文凯.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改革:实践、挑战与建议[J].地方财政研究,2022(9):84-91.

[24]童星.中国社会治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19-20.

[25]向运华,许诺.异质性下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分类治理[J].北京社会科学,2022(7):75-83.

[26]王丽.加快发展中国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2):495-497.

[27]付诚,王一.政府与市场的双向增权——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合作逻辑[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5):24-29.

[28]张泉.智慧养老服务缘何遭遇普及推广难题?——基于青岛市智慧养老服务业的价值网络分析[J].理论学刊,2020(5):130-139.

[29]沈毅.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构建——以大连为例[J].地方财政研究,2018(5):32-41.

[30]王晓芳.基于供需视角探讨小城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完善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8(27):53-54.

[31]许爱花.社会工作视阈下的机构养老服务[J].江淮论坛,2010(1):128-133.

[32]梁昌勇,洪文佳,马一鸣.全域养老:新时代智慧养老发展新模式[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116-124.

[33]张国平.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的新模式——以苏州沧浪区“虚拟养老院”为例[J].宁夏社会科学,2011(3):56-62.

[34]穆光宗.我国机构养老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31-38.

[35]刘佳杰,许兴龙,汤加柱,顾进华.家庭医生嵌入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理论模型与实现路径[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494-498.

(责任编辑:王正桥)

Abstract:Urban socialized old-age ca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trategy of actively dealing with population aging.In order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context and research frontier of domestic urban socialized elderly care research,231 literatures collected by Peking University Core,CSCD and CSSCI databases from 1998 to 2022 were selected as data sources.CiteSpace based knowledge graph analysis sample literature basic information,development context,research frontier three parts.The research shows that:domestic urban socialized old-age care research has entered the deepening period,the heat is not decreasing.At the current stage of domestic urban socialized old-age care research frontier hot spots for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socialized old-age care,the improvement path of the old-age service system and the upgrading measures for the old service industry.

Key words:urban socialized old-age care;dealing with an ageing population;bibliometric analysis;CiteSpace

猜你喜欢

社会化居家养老
《居家》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为您的居家健康生活 撑起一把保护绿伞
居家好物,为你打造更浪漫的家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staycation居家假期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