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农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其实践路径

2023-06-06张传洲

行政与法 2023年5期
关键词:数字农业农村

摘      要:数字农业是将信息作为农业生产的核心组成部分,用现代化的数字技术对农业发展的全过程进行整体衡量、数字化设计以及信息化管理的现代农业。数字农业的发展是我国从传统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的重要路径,也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何使数字化与农业发展深度融合,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是现实而又迫切的课题。本文从数字农业的内涵剖析入手,全面阐释数字农业发展的内在逻辑,深入分析我国数字农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以期为数字农业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  键  词:数字农业;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23)05-0059-11

收稿日期:2022-11-07

作者简介:张传洲,枣庄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社会经济理论与政策。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山东省乡村振兴数字化建设测度与提升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1CSDJ70;枣庄市社科联应用研究项目“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以枣庄为例”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LX2022062。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同时也是国家粮食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农业发展问题关乎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经济社会整体稳定,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进入21世纪以来,中共中央连续十九年出台的一号文件均涉及“三农”工作。我国作为传统农业大国,农业如何发展、如何实现突破一直受到理论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农业作为传统农业产业转型和升级的重要推动力,发展数字农业将成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正式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其后,又陆续出台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等文件。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就加强现代农业设施建设提出了要开展数字乡村试点工作的要求。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就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明确要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2022年初,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强调: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推进智慧农业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农机农艺融合应用。加强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公共服务,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着眼解决实际问题,拓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场景。加快推动数字乡村标准化建设,研究制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持续开展数字乡村试点。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地方各级政府也积极拟定和出台涉及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全力推进数字农业建设,以信息化助推农业现代化进程。

从全球视角看,在西方部分国家,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电子商务以及物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这些国家将发展数字农业作为构筑农业现代化发展产业优势的方向,通过数字科技与农业发展相融合推进农业产业的数字化转型。[1]目前,我国农业在经营制度上是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本形式,在经营形式上体现为农业生产的多要素密集型,在市场机制运作上具有中国特色,[2]呈现出显著的“大国小农”的特征。因此,将数字化融入农业,通过数字科技与农业发展相融合,是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一、数字农业及其内涵

1997年,美国科学院和工程院正式提出并阐释了数字农业的概念,他们认为数字农业是指在地学空间和信息技术支撑下的集约化和信息化的农业技术。[3]1998年,美国时任副总统阿尔·戈尔把数字农业概括为数字地球与智能农机技术相结合的农业生产和管理技术。在国内,彭鹏等学者把数字农业定義为:“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技术、通讯和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等高新技术与地理学、农学、生态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等基础学科有机地结合。”[4]由此可以看出,对数字农业概念的理解,起初更多是从技术层面来诠释的。田娜等学者认为,数字农业是以网络为载体,以云计算和大数据等分析工具为依托,通过多学科、跨领域集成,突破空间和环境限制,高集约化生产高品质农产品的新型智慧农业生产模式,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农业生产和管理的全过程进行数字化和可视化的表达、设计、控制与管理。[5]这一概念突破了技术范畴,将数字农业拓展到生产和管理模式。钟文晶等学者进一步把数字农业界定为“是将信息作为农业生产的核心组成部分,用现代化的数字技术对农业发展的全过程进行整体衡量、数字化设计以及信息化管理的现代农业”[6]。

深入剖析数字农业的内涵,从环节层面包括农业要素的数字信息化、农业过程的数字信息化、农业管理的数字信息化三方面的内容。[7]从技术层面包括农业物联网、农业大数据、精准农业、智慧农业四方面的内容。[8]从数字农业的内涵和发展过程来看呈现出以下特征:一是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随着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设施和设备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现代农业生产设施和设备的数字化水平和智能化水平,真正实现了农业生产和管理全流程的数字化控制和智能化管理。二是农业大数据的应用提升了农业发展质量。农业大数据是大数据理念、技术和方法在农业中的具体实践,通过在开放系统中搜集、整理、鉴别、标识数据等构建数据库,进一步通过参数、模型和算法来优化和组合海量数据,为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彻底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种养和管理模式,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科学化水平,也提升了农业发展质量。三是精准农业提升了资源利用效果和效率。精准农业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基于信息和知识管理,依据空间变化,定位、定时、定量地进行现代化操作与管理的农业系统。精准农业是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生产全方位、全领域结合的新型农业,通过对农作物进行实时管理,对苗情、病虫害等发生的趋势进行分析,为资源有效利用提供了更多的空间信息并在信息基础上全面使用智能化专家系统,进一步优化了农业投入,提高了投入产出效率,提升了农产品质量,保护了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四是智慧农业创新了农业发展模式。智慧农业是将现代物联网等技术运用于传统农业,也就是将数字和信息技术与农业种植相结合,从而实现农业生产各环节的无人化、自动化、智能化管理。智慧农业通过建立在经验模型基础上的专家决策系统,全面推进农业生产和经营领域在农业物联网和农业大数据领域的应用,为创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信息支持。五是农业数字化转型助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数字技术的应用将加速传统农业各领域、各环节的数字化进程,加快农业与一二三产业发展的融合,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增添新活力与新动能。

二、数字农业发展的内在逻辑

数字农业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更高层面来看,也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数字农业将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升农业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为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数字农业既有其发展的现实必要性,也有其发展的实践可行性。

(一)数字农业发展的现实必要性

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经济社会领域的广泛应用,全面推进了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赋能现代农业,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路径。数字农业是将信息和数据纳入生产要素,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全要素、全过程以及内外部环境进行可视化表达、数字化设计、信息化管理的现代农业。数字农业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了农业各领域、各环节的有机融合,改造了传统农业,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创新了农业产业发展模式,推动了农业生产的高度专业化和规模化,进一步提高了生产要素产出率。简而言之,数字农业将从助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传统产业结构迭代升级和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等方面全面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⒉“双碳”战略实施的必要条件。2020年10月,我国政府提出了“双碳”战略,即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战略是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排控碳方面的主动担当,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2016年食物和农业状态报告》显示:农业(包括农、林、牧、渔业)温室气体排放占世界总排放量的20%。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和农业生产大国,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农业领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强度快速增长,涉农领域的减排控碳已经成为实施“双碳”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领域。因此,推进数字农业转型,实施数字农业的精准生产模式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有效方式和重要实践路径。同时,充分利用数字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大数据资源,也能全面推进传统农业领域的融资机制和模式的形成,为支持减排控碳乃至提升“三农”整体发展提供更多资源和更大空间。因此,全面推进数字农业发展,对于我国全面推进和实施“双碳”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⒊农村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的有效应对手段。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突破2.6亿人,占比已升至18.7%,而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户籍制度的深度改革,实际的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城速度进一步加快,涉农劳动力短缺现象普遍且日益严重。农村人口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导致部分地区土地出现撂荒现象,造成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潜力不足、质量不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数字农业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将会大幅度减少农业产业对劳动力的依赖,更为合理地配置要素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因此,数字农业发展将会有效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和劳动力短缺等现实问题。

⒋农村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的有效措施。虽然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但是人均土地等自然资源水平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粮食安全、资源压力等问题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党和人民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还依靠制度优势、政策优势等使农业经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粮食亩产量等指标已经接近或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但是,粗放型的生产技术和投入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目前,我国农业单位面积施用的化肥农药量明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单位产值的水资源消耗也高于部分西方较发达国家,不仅导致资源压力和环保压力叠加,也严重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数字农业和智慧农业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精准施肥、消杀虫害等措施减少化肥农药用量,消减农业生产导致的环境压力,增加生物多样性;可以通过实施作物按需滴灌以节约作物用水,减少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和使用,有利于修复和优化生态系统。因此,数字农业发展能够有效降低要素投入,提升农产品质量,不仅符合绿色经济发展理念,更有助于环境保护战略的实施。

⒌国家创新战略实施的有机组成。2013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时指出:“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战略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国家战略,农业创新战略是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创新战略即通过精准感知和数据采集等技术创新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的农业农村信息采集技术体系;通过加强数据挖掘和智能诊断等技术创新构建农业大数据智能处理和分析技术体系;通過加强精准管控和信息服务等技术创新构建数据赋能农业农村智能化决策以及管理技术体系。通过数字农业的技术创新和生产模式创新,培育和改良更多动植物新品种,重塑和构建新型经营模式,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和经营风险,稳定农业生产预期和农产品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进而稳步提高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实施。

(二)数字农业发展的实践可行性

⒈生产技术数字化实践。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一直沿袭经验式种养模式,其局限性体现为难以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和困境,而数字农业运用信息技术使农业生产环节中关键的自然环境得到适当调节,可以有效应对并降低农业生产风险,以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农产品的品质,提高农业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体而言,一是生产技术数字化应用于农业生产各环节、各领域,通过对各类数据信息的全面搜集、科学分析和精准预测,实现对农业生产技术投入要素的精准控制、实时监控和动态调整,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降本增效,保障产品品质的提升。[9]二是数字农业通过对各类资源的精准施用和有效配置,能够降低农业生产环节中对土壤、水质等资源的污染,[10]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改善和保护农村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同时,数字农业通过广泛应用物联网、5G等信息技术,可以实现与气象、应急等部门自然灾害预警系统的信息共享,从而实现对大气、水等资源环境以及突发事件的预测,进而促进生产主体有效应对各类自然灾害,降低自然灾害风险,也为各类农业保险投审降低成本以及领域范围覆盖提供支撑。[11]

⒉产品物流数字化实践。从产品到商品即生产端到消费端是实现农业产业增值的重要环节,农产品物流在农业产业链中发挥了供应、销售等环节的主要载体功能。因此,农产品物流在现代农业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也具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传统农业面临散户种养、分散经营的瓶颈,加之农业物流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的意愿不足,表现为农业物流产业的粗放式和低层次发展,农产品物流损耗严重和效率低下并存,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发展。而农产品物流数字化通过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促进农产品物流各环节与数字技术的有效融合,促进农产品物流信息的精准对接。农产品物流数字化通过对农产品物流各环节的信息识别、分析和研判,从而实现对农产品仓储、加工和运输等全流程总体信息的精准把控,进而通过对运输、仓储等环节实施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作业,大大促进物流的决策和执行的高效运作,实现农产品物流效率的提升,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稳步实施和效率提升提供保障。

3.营销创新数字化实践。传统农产品生产具有典型的周期性和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等特征,农产品销售一直困扰农业经济发展。农产品供需矛盾更多表现为滞销,不仅会影响人们的日常消费,也会导致农民利益受损。究其原因,市场体系和营销体系不完备是关键因素。数字营销通过数字技术应用可以实现农产品生产与消费的“跨时空”对接,通过农产品生产、销售和用户评价等有效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借助对于传统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细分,在提升农产品消费者与生产者信任的基础上,可以保障农产品销售的量价并升。同时,数字营销通过创新农产品营销模式,如近年来出现的电商扶贫、新零售、淘宝村(农产品销售)和农产品直播等各种创新业态,不仅顺应了现代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也提高了农产品的用户粘性和精准销售的效率,在满足人们信息时代购物模式转换的同时有效促进了农产品销售。

4.金融创新数字化实践。我国传统的农户小规模经营模式、农产品生产的周期性以及农业产业的弱质性必然导致农业产业收益偏低、风险较高以及自身担保能力较弱。长期以来特别是金融市场化改革以来,金融机构对农业的供给意愿不足,形成了事实上的融资瓶颈,表现为现实中的金融抑制现象。虽然国家通过宏观货币政策引导,鼓励相关金融机构对农村农业领域政策实行一定程度倾斜,但效果仍不够理想,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金融抑制的现实。究其原因,涉农金融机构面临着高昂的交易成本是其中重要的制约因素,如金融机构对农业经营主体(主要是农户)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成本高,农业自然风险和信用风险的治理成本也居高不下。数字金融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支撑,基于对农户数据的收集、分析和预测,可以大幅度降低农业金融供给和风险管控成本,并通过手机端等移动设备实现为农户提供便捷、高效和个性化的金融服务。[12]尤为重要的是,数字金融本身具有开放性、公平性和易得性等显著特征,并且以小额信贷为主要业务,与普惠金融在特征上具有一致性。[13]简而言之,数字金融不仅能够缓解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现实问题,更能根据农业经营主体(主要是农户)的实际条件和现实需要提供覆盖面广、个性化和便捷式的金融服务,实现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进而更加有效支撑并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三、数字农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数字农业是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的数字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和显著成效,数字农业发展前景令人期待,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不容忽视。

(一)“大国小农”的现实与数字农业无法实现有效衔接

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纵观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明显呈现出“大国小农”特征。从本质上讲,“小农”是一种生产关系,在“大国”的背景下,小农户生产面临着劳动力短缺(有时也表现为剩余)、技术水平低、土地分散、种植成本高以及抗風险能力弱等困难,特别是小农户生产具有天然的随意性及其与大市场之间信息不对称,必然会造成一定的生产和市场矛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链社会化进程逐步加快,农产品统一的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小农的粗放性与大市场的现代性之间的矛盾将会愈加突出。而数字农业本质上作为现代农业,是传统农业在数字技术要素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技术型农业。[14]显然,“大国小农”作为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农情,使得小农在作为现代农业的数字农业的技术采纳、参与技能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严重不足,造成了现实中“大国小农”无法有效衔接数字农业的现实困境。

(二)农户分散经营与规模经济难以有效调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创新性实践,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产经营体制的伟大变革,更是巩固农村集体所有制、稳定农村经济社会的根本性制度设计。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史来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激发了农业生产的活力,但也面临农户分散经营的现实问题。根据第三次农业普查(该数据每10年统计一次)结果显示,2017年,我国有2.1亿户为农业经营户(登记农户为2.3亿户),户均耕地不足10亩,分散度可见一斑。事实上,农户分散经营阻碍了农业产业规模化的进程,在一定程度上也延缓了农业现代化进程。而数字农业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特征:数字农业通过集成化、模块化获取、积累大量数据,能够为决策算法提供信息支撑,同时也能够节约或者降低数据搜集成本;数字农业要求规模化运作,实现流程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数字农业需要模型化数据信息,以降低运营成本。因此,农户分散经营与数字农业发展的规模经济要求存在现实矛盾,有效调和与化解这一矛盾已经成为实现数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

(三)数字农业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现代信息技术是数字农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近年来,国家通过财政资金倾斜和市场资金引导等措施,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提高了农村农业基础设施水平,改善了数字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使数字农业发展水平得到逐步提升。据《2019年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报告》《2020年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报告》显示:2018年和2019年我国农业生产数字化水平分别为18.6%和23.8%。但从现实状况来看,还存在诸多问题和显著差距,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投资主体单一、市场化机制不完善,导致投入资金总量不足、产品化能力相对较弱,数字农业建设与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制约依然突出。据《2021年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报告》显示:全国县域农村信息化财政资金投入县均1292万元,农村地区人均不足50元,资金投入明显不足,基础设施瓶颈制约突出。目前,我国数字农业发展还比较薄弱,数字资源分散,“天空地一体化”数据获取能力较弱、覆盖率低,生产信息化、精准化水平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与相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简而言之,数字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和建设滞后是影响数字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专业人才难以满足数字农业发展需要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城镇化比率快速上升,农村“空心化”现象较为普遍。目前,在城镇人口和城镇化比率不断攀升的同时,农业人口特别是涉农人口呈下降趋势,且呈现出农村老龄化快速发展与青壮年农业劳动力流失并存的特征。在农村义务教育方面,虽然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不断加大,但城乡教育均衡化进程依然缓慢(近年来这个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教育的滞后效应依旧明显),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落后于全国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总体而言,涉农劳动力群体文化水平和科学素养偏低,对新事物、新信息和新技术认识、理解、接受和掌握能力偏弱,导致数字农业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无法得到很好的引进和应用。同时,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没有得到重视,涉农专业技术人员占比与相对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还有一定差距。此外,农业技术职业培训虽然已经持续开展,但无论是财政投入、平台建设还是培训师资队伍建设都存在较大差距,如培训质量与培养目标不符,影响了涉农劳动力适应数字农业发展的进程。因此,农村人口素质偏低和专业人才匮乏也是束缚数字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推进数字农业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提升数字农业建设水平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多种因素导致的现实性结果。以数字农业推进乡村振兴,推动现代农业发展,重要的是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短板,进一步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涉及农村交通物流设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农村现代能源体系和乡村信息化基础等。首先,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特别是农村千兆光网、5G、移动物联网以及农业农村遥感卫星等信息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按照国家农业大数据发展的战略规划完善顶层设计框架,采取差异化财政资金扶持政策,保障数字农业发展的基础性建设投入。同时,充分运用财政和金融杠杆,引导、鼓励提供数字技术服务的相关厂商加大对通信基站、农产品仓储和冷链等设施的投资力度,拓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和渠道。其次,进一步完善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协同推进机制,创新投资方式和投资模式。以数字乡村试点为契机,充分发挥数字农业相关试点的辐射效应,创新投融资模式,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改造和现代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数字平台建设和基础数字资源体系建设,提高数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数字农业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和保障。

(二)加快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推进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

要破解土地分散经营与数字农业发展的现实和逻辑矛盾,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作为巩固农村集体所有制、稳定农村经济社会的根本性制度设计,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并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具有现实而紧迫的意义。从产权理论角度而言,农村土地产权中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进一步划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这一制度性改革是继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后农村土地改革的又一重大制度创新。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是在依法保障集体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的基础上,平等保护农业经营主体的合法经营权,保障农业经营主体稳定的经营预期。通过稳定农民的土地承包权,能够提高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要在法律框架下做好农村土地的确权工作,这是“三权分置”改革的基础。其次,要建立健全农村土地产权流转市场,规范市场规则,明晰交易价格机制。再次,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农民意愿,以市场化手段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推进土地适度规模化。“三权分置”改革将为农业的适度规模化经营提供合法的机制性保障,也将为小农经济与数字农业有机融合提供制度和基础保障,同时,对土地利用率、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加强数字农业经营主体培养体系建设

人力不仅是工业经济最重要的要素资源,也是农业经济最重要的要素资源。尤其对于数字农业而言,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要推进传统农业转型,就要加快数字农业发展,加大引进、培养涉农产业人才的力度。一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引导、鼓励农业人才返乡入乡创业。2021年11月12日,国务院在《关于印发“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的通知》(国发〔2021〕25号)中就鼓励支持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和工商业主等返乡入乡创业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因此,各地方政府应进一步细化政策措施,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导力度,壮大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另一方面,采取多渠道、多层次的形式构建数字农业人才培养体系。通过行政体系下的农技推广系统、市场体系下的商业企业培训和高中等职业教育体系下的学历教育,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养培训,为数字农业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培养培训提供平台支持和机制支撑。同时,依照终身教育理念,因地制宜地搭建数字化教育平台,引导、鼓励农民学习智能化农业耕种和管理技术、电子商务知识、现代物流管理知识等,增强农民科技意识和科学素养,培养造就一批新型职业农民,让他们成为数字农业和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力军。

(四)加快规划和立法进程,促进数字农业有序发展

一方面,要重视并制定数字农业建设发展规划。2019年,农业农村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印发《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对数字农业发展在国家层面上进行了谋划,以引领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各地应在国家规划框架下,因地制宜拟定区域数字农业发展规划,以规划统领数字农业的技术体系,推进农业数据标准建设,促进农业全产业链的数据实现共享互用,促进農业产业链与数据赋能协同效应的有效实现。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加大扶持和引导力度,引导、鼓励各类市场主体主动参与,助力统一的技术体系和数据标准建设,加快各类市场主体与数字农业的有效融合,从而推进数字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快农业数据立法。2021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已经在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自2021年9月1日起施行。该法对于规范数据处理、保障数据安全、数据开发利用、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乃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数字农业的发展,数字农业的产权问题可能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规则和依据。通过农业数据立法,可以明晰农业数据的产权边界,合理界定产权范围,为市场化运作提供法律和产权基础;可以规范农业数据的处理,保障农业数据的安全和合理开发利用,推进数据融合融通,提高数据挖掘与运用效率;还可以对数据市场主体行为进行规制,尊重数据主体的合法权益,同时依法规范平台治理,防止平台垄断,维护和保障参与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总之,通过农业数据立法,可以促进数字农业有序发展,助推农业现代化进程。

【參考文献】

[1][6]钟文晶,罗必良,谢琳.数字农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J].改革,2021(5):64-75.

[2]王乃明.我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特征[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5):513-517.

[3]缪小燕,高飞.“数字地球”与“数字农业”[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4(2):30-33+47.

[4]彭鹏,谢炳庚,侯伊林.关于“数字农业”[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4):254-256.

[5]田娜,杨晓文,单东林,吴继成.我国数字农业现状与展望[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9(4):210-213.

[7]隗玮.“数字农业”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J].经济问题探索,2003(11):71-72.

[8]戈兴成.我国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J].中国国情国力,2021(11):31-33.

[9]Brand U.Green economy—The next oxymoron?No lessons learned from failures of implemen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GAIA-Ecological Perspectives for Science and Society,2012,21(1):28-32.

[10]王永生,陈静,陶欢,胡海棠,李存军,史磊刚.精准农业技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6(4):73-78.

[11]匡远配,易梦丹.精细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机理分析和现实依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8(4):551-558.

[12]李国英.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州学刊,2015(11):54-58.

[13]彭澎,徐志刚.数字普惠金融能降低农户的脆弱性吗?[J].经济评论,2021(1):82-95.

[14](日)速水佑次郎,(美)弗农·拉坦.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董博宇)

Abstract:Digital agriculture is a modern agriculture that takes information as the core compon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and uses modern digital technology to measure,digitally design and manage the entir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s a whole.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agri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th for China to leapfrog from a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country to a powerful agricultural country,and it is also the only path for high-quality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China.How to integrate digitalization into agriculture,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comprehensively promot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especially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is a realistic and urgent topic.Starting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of digital agriculture,comprehensively explain the practical necessity of digital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and the internal logic of technical feasibility,deeply analyze the practical problems fac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agriculture in China, and hope to propose targete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digital agriculture.

Key words:digital agriculture;modern agriculture;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猜你喜欢

数字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答数字
数字看G20
成双成对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