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道德启蒙:培养幼儿品质
——幼儿园生态道德启蒙在一日生活中的渗透

2023-05-26福建省晋江市永和镇中心幼儿园林美李

家长 2023年11期
关键词:道德意识动物

□福建省晋江市永和镇中心幼儿园 林美李

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环保教育的占比并不小,但环保教育的整体质量、开展深度、活动效果,以及延伸、辐射的教育作用等的落实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大部分情况下,幼儿在幼儿园的环保教育中得到的引导较为单一,如节约水资源、节约粮食等,缺少向更广的环保观念进行拓展,限制了幼儿生态环保整体观念的发展。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行为习惯与观点态度培养的关键时期,能够留给幼儿更为深刻的印象。很多幼儿园与教师担心有深度的教育内容会造成幼儿的成长负担,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只要教师做好教育内容的转化与渗透,幼儿的接受程度就会随之提高。因此,幼儿园环保教育工作需要转向培养幼儿的生态道德,使幼儿养成更为全面且平等的生态环保观念与行为习惯,表现为幼儿对动物、植物、资源等的全面关注与关心。

一、生态道德启蒙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分析

生态道德启蒙教育工作的开展,能够使幼儿园原有的环保教育工作更加饱满,不仅在内容层面上有所增加,而且还能在体系建设上更加完善,使环保教育工作的整体质量得到切实提升。幼儿园是幼儿成长中的基础阶段,在这一阶段做好生态道德启蒙工作,等于在幼儿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能够随着幼儿的成长与个人认知的发展不断变化,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引导幼儿生态健康观念的形成。

(一)树立环保意识

发展幼儿环保意识是幼儿园与教师组织环保教育最简单也最浅层的目标,需要幼儿能够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养成爱护环境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表现出足够的节约意识。在生态道德启蒙教育中,要让幼儿进一步感受植物与动物的特点,能够更快树立幼儿心中的环保意识,对幼儿的成长产生深刻影响,使幼儿能够产生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的想法。

(二)懂得呵护生命

在学前教育阶段,幼儿因为自身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对各种抽象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的不足。在传统的环保教育中,教师经常向幼儿提示某一种物种灭亡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但由于幼儿对“消失”“灭亡”“死亡”等抽象概念的理解存在不足,对物种变化的感受并不能达到预想中的要求。在生态道德培养中,要注重与幼儿的生活体验相结合,利用幼儿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动植物资源,了解自然界中的物种变化,更能引发幼儿心中的情感波动,进而使幼儿呵护生命的观念逐渐变得更为清晰与强烈。

(三)尊重自然规律

幼儿园时期是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幼儿在这一阶段接受的教育,将对幼儿自身的观点产生影响,进而对幼儿的道德发展产生影响。在生态道德启蒙过程中,通过把握生态教育这一要点,落实对幼儿道德品质的综合引导,能够使幼儿在更为自然的元素启发中提高自身道德品质。在与自然要素的接触过程中,幼儿能够通过自身的接触与观察,感受大自然本身具有的天然和谐状态,使幼儿心中尊重自然规律的态度不断发展。

二、幼儿生态道德培养过程中的关键

在开展并落实生态道德启蒙工作的过程中,幼儿能够受到德育的影响,促进幼儿自身生态道德水平的不断提升。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判断幼儿生态道德水平的发展程度,以及如何对后续教育工作进行调整,需要幼儿园教师关注整个生态道德培养过程,抓住以下几个关键点,做好对幼儿生态道德品质提升的积极引导。

(一)积极环保意识

教师要关注幼儿自身积极环保意识的发展。不仅是指幼儿能够形成有关环保的观念,可以表达出保护环境、珍惜资源以及和动植物和谐相处等观点。更为重要的是对幼儿实际行动的观察,了解幼儿是否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主动完成与环保相关的事情。积极环保意识的存在与发展,是对幼儿自身环保意识的更高层要求,从幼儿的意识层面转移到行为方面,是幼儿环保思想与环保行为的统一。教师在教育中要关注幼儿积极环保意识的整体发展,能够为生态道德启蒙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指导。

(二)正确环保行为

教师要关注幼儿环保行为的正确与否。不论是环保意识还是环保行为,都是幼儿的主观态度与主观行为,由幼儿自身发出,是评价幼儿的关键。当幼儿的行为产生后,就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幼儿的环保行为正确与否就会对客观的自然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幼儿生态道德的健康发展,必定是由于幼儿的环保行为对外界的自然与社会产生了有效的环保保护作用。在生态道德启蒙教育工作中,教师需要在幼儿正确意识与行为尝试的基础上,引导幼儿环保行为有效地提升,让幼儿的环保意识、环保尝试与环保行为统一起来。

(三)辐射周边水平

幼儿园教师还需要关注幼儿生态道德向外辐射的能力,重点表现为对身边人的带动,幼儿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念以及实际行为等,使身边人尤其是家庭成员等更加重视生活细节中的环保意识。因此,在具体的生态道德启蒙工作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幼儿,还需要增加对幼儿表达生态道德的观点,以及对个人行为示范有效性进行引导,不仅要让幼儿意识到自己要在家庭中承担向家人科普的责任,也要让幼儿增长自己参与科普的荣誉感和自信心,提高幼儿的积极性,增强幼儿将自己接受的生态道德启蒙知识传递给更多人的能力。

三、一日活动中落实生态道德培养的途径

(一)开辟植物角落,照顾植物朋友

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落实对幼儿生态道德的培养工作,需要尽可能将活动隐形,与幼儿在幼儿园中的生活结合更为紧密,减少教育的刻意性,能够使幼儿在活动中更为投入。如果教师过分强调“这是一次有意义的环保行为”,反倒会增加幼儿对活动的反向关注,不利于幼儿在活动中的沉浸式体验,削弱德育的渗透效果。在幼儿园中,教师可以开辟一块专用的植物角落,每天都和幼儿一起关心“植物朋友”,让幼儿习惯于和植物相处,能够奠定生态道德启蒙培养的良好基础。

幼儿园教师从幼儿园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周边环境出发,结合季节特点,充分考虑家长的意见,综合选定植物角落中的品种。在一日活动中,早上教师带领幼儿观察植物的生长状况,快到中午的时候看一看是否需要浇水,下午看看植物的叶子,快回家的时候跟植物朋友去告别。教师将植物与幼儿的一日活动随性结合,让幼儿用自己的行动关心植物的成长,并且通过观察与记录的方式了解不同植物的生长过程,在幼儿每一天的成长中,也有植物成长的身影,对于幼儿来说,这种陪伴式的观察与实践,留下的活动体验更为深刻,也更能使幼儿对植物产生深厚的感情。

(二)观看动物视频,了解动物习性

自然界中的物种十分丰富,幼儿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一般也只从植物与动物两种角度进行区分。与植物相比,动物的状态更为灵活,观察也更为不易,幼儿园空间有限,难以营造长期的有效观察空间。并且与静态的植物相比,动物充满了不确定性,风险较高。因此,在培养幼儿的生态道德过程中,有关动物部分,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与动物相关的纪录片的形式,让幼儿通过纪录片的记录,多角度了解动物种类和动物习性,在不断熟悉动物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对动物的喜爱、关心与爱护等多种积极心理。

幼儿园教师可以为幼儿播放《蓝色星球》《迁徙的鸟》《北极故事》《熊世界》《猴子王国》等高品质的动物相关纪录片,和幼儿一同观看动物生活、迁徙、争夺食物、相互竞争、弱肉强食的过程。在幼儿观看纪录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为幼儿讲解,增强幼儿对动物天然特性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教师要让幼儿在纪录片中去感受自然的魅力,感受动物身上具有的自然美和和谐美,在没有人类影响的环境中,动物按照自己的习性自然生存、自然消亡。幼儿通过在纪录片中感受动物的成长与生活实际,从而对动物的特性有更多了解,能够初步建立起人与动物之间的平等生态观念。当幼儿观看视频时间不断增加,幼儿渴望与动物亲密接触的想法也会愈加强烈,这也是幼儿对动物积极情感不断发展的基础。并且,在观看纪录片时,幼儿能够看到顺应自然规律的重要性,人类对动物的过多干涉反而会影响动物原有的生活状态,不利于动物的健康发展。因此,幼儿会更加懂得尊重动物对动物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而不是为了满足人们所谓的环保意识而采取对动物生活影响较大的举措。

(三)开展角色扮演,增长共情心理

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不论是观察与记录植物的生长还是观看有关动物生活的纪录片,幼儿还是站在较为客观的角度对植物与动物进行了解,虽然能够使幼儿在不同的实践中增进对动植物的感情,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幼儿与动植物以及其他自然资源之间依旧存在较大的隔阂,限制了幼儿生态道德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为了进一步减少这种限制,让幼儿形成对大自然更为真挚的感情,增加对环保的关注与重视,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幼儿乐于参与拟人化活动的特点,组织幼儿开展角色扮演游戏,在游戏活动中扮演不同的资源角色,完成对话、沟通与实践等环节,将幼儿不断带入情境,增长幼儿对各类自然资源的共情心理。

幼儿园教师在组织幼儿开展角色扮演活动的过程中,需要考虑游戏活动的主题,避免角色扮演活动成为幼儿完全自由的游戏时间。教师需要通过设置故事背景,为不同角色进行设定,给幼儿一个崭新的身份,以此增加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感情投入。教师可以选择海洋环境保护为游戏活动的主题,参照中国古典神话中形象,为幼儿提供“四海龙王”“虾兵蟹将”“王子公主”等身份,并简要阐述海洋中垃圾不断增多,每天都有鱼虾贝壳类生物到龙宫处投诉,要求四海龙王与人类谈判,还海洋一片干净的水。在这样的故事背景与形象设定中,幼儿完全将自己带入到海洋生物的处境中,思考海洋环境污染对它们的生活造成的不利影响。

(四)布置长期实践,建设活动体系

幼儿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幼儿的生态道德发展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种客观要求的存在,使得幼儿园与教师在考虑利用一日活动培养幼儿生态道德的同时,也需要思考如何增强一日活动的设置,以便于将教育引导的影响延伸得更远,在幼儿的成长中持续发挥作用。因此,幼儿园与教师需要拆解教育目标,将其分别体现在每天的一日活动中,增强生态道德教育培养工作的整体性,同时还要建设活动体系,使幼儿的日常行为在更科学的引导中逐渐发生改变,具有增强幼儿生态道德发展质量的积极作用。

在幼儿园中设置“每日环保打卡”活动,设计一张表格,有全班幼儿的姓名以及行为记录栏,每一名幼儿都要将自己在一天中的环保行动,或是想到的实践性较强的环保想法写在表格中,形成每日汇总。在这种表格记录中,幼儿逐渐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将自己的个人行为与生态环保这一主题相联系,能够增强幼儿的自觉性。并且,教师还可以为每一名幼儿分配一盆植物,让幼儿自己关照植物的成长,每天记录植物的变化。通过每一天中生态环保活动的落实,幼儿与生态环保事业的接触更为广泛,愈加能够建立起与自然之间的亲密联系。上述每日活动的建设,与教师对幼儿的科学引导结合起来,能够使幼儿的生态道德水平不断提升。

生态道德启蒙对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是幼儿能够关注自然、关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幼儿园与教师需要从幼儿园一日活动的设置入手,优化对幼儿生态道德的启蒙与引导,提升幼儿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度,促进幼儿生态道德水平的自然提升,成长为爱自然、乐于保护自然、善于保护自然并且积极号召身边人保护自然的优秀儿童。

猜你喜欢

道德意识动物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最萌动物榜
动物可笑堂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