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现状及对策

2023-05-26甘肃省嘉峪关市逸夫小学向彦姝

家长 2023年11期
关键词:劳动小学生素养

□甘肃省嘉峪关市逸夫小学 向彦姝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理念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发展潮流,新时代下的学校教育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劳动教育除了能够充分锻炼小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还可以让学生理解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良好品格。因此,劳动教育对小学生道德修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探索小学劳动教育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现状,并讨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在小学推行劳动教育,不仅能够充分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有效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宗旨。自古以来,从原始的农耕社会到传统的手工业社会,再到如今的工业化社会,劳动素养的培育一直是社会人才发展体系的重要环节。在当前新的发展时代下,我国将德、智、体、美、劳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培养的目标。因此,当前小学的劳动教育应该突破原有教育体系约束,以学生劳动素养的提高为发展方向。教师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主导者,应该树立坚定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意识,关注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学校应在保证劳动教育质量的前提下,不断更新和优化劳动教育模式,提高劳动教育的效果。

一、小学劳动教育的创新要求

(一)以学生作为劳动教育的教学主体

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培养体系下,小学劳动教育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师在进行教育时,应充分了解学生所处的日常生活环境,既要让学生充分进行劳动活动,又要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将学生放在教学体系的主体地位,能够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积极作用,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以实践作为教学内容的主体

劳动教育与其他课程教学不同,其具有很高的实践性。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下,教师的教育模式往往只是进行理论的灌输,而对于劳动教育来说,仅仅通过理论知识的教学很难让学生感悟到劳动精神的价值和意义。因此,从劳动教育的本质而言,应当让学生由内而外地体会到劳动精神作为本质素养的意义。教师不应该局限于自身的思维模式,而是应当让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实践,创新体验模式,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体会到生活中的劳动之美。

(三)丰富课堂活动的种类

立德树人的根本内容是“劳动”,它也是人类社会赖以维持与不断发展的根基。尽管社会在不断发展,但时代精神的内涵是亘古不变的,劳动精神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主要地位。然而,劳动教育的形式与内容一直发生着变化。从核心素质的角度看,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劳动精神培养,小学劳动教育应采取多渠道、多途径、全方位开展的方式。例如,在校内,学生能够以劳动小组的形式定期开展校内劳动活动,建设更加美好的校园环境;在社区中,学生可以主动参与日常劳动活动、积极参加社会公益劳动,自觉维护社区生活环境;在家庭中,学生可以主动承担劳动任务,帮助家长打扫卫生等,从而维护良好的家庭环境。总而言之,教师应当发挥引导作用,鼓励学生参加多种多样的劳动活动,从而丰富劳动教育的种类。而在劳动实践中,老师要担负起劳动精神教育、劳动技能教育等多种职能,借助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来满足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

二、当前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状况分析

(一)当前小学生的劳动意识与劳动素养普遍缺乏

小学生尚且处于素质教育的初级阶段,没有接受过充分的劳动教育,因此其劳动观念与劳动能力较差。首先,受生活经验与理解能力的限制,使得当前小学生缺乏正确的劳动认知,只是简单地将劳动概括为体力活动,忽视了其背后的社会意义。其次,小学生对劳动价值观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偏差,在当前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小学生往往受到金钱观念的影响,普遍对体力工作产生反感;同时,当前小学生对劳动教育产生误解,认为当前只应接受文化教育,而劳动应该是结束学业后才进行的。最后,小学生对劳动教育的任务产生误解,认为日常的卫生打扫就已经能够满足劳动教育的任务量。

(二)学校缺乏对劳动教育目标与意义的理解

当前部分学校对劳动教育缺乏全面的认知,只是将其归入到了课堂培养体系中,忽视了其在生活中的作用。首先,当前的小学教育没有明确设定劳动素养的培养目标,而是将其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教育过程中过于注重文化课程的教学,没有正确安排劳动教育的课程。其次,教师缺乏对劳动教育的正确理解,导致其在工作中存在着一些误区。错误地引导学生对劳动的认知,导致劳动教育发展方向错误,最终导致教育畸形。例如,简单地将体力任务定义为劳动,并将其作为一种教学惩罚,不利于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正确理解。

(三)无法拓展劳动教育的内涵

从核心素质培养的角度来看,当前小学的劳动教学所面临的困难主要表现在将劳动教育简单地转化成“劳动活动”,从而降低了教育效果。劳动实践是实施劳动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劳动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劳动教育应当从实施“核心素养”这一教学目的入手,把多渠道的知识和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简言之,劳动精神的弘扬,需要充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将劳动精神的培养作为一种普遍的教育认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教师对劳动精神内涵的拓展,以引导学生的劳动实践为主,应尽量减少讲授型的劳动课。

(四)缺乏有效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

通过对劳动教育的教学效果的科学评估,可以使其在核心素养的培育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当前,在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工作中,缺乏科学的测量方法,也没有全面的评估机制,只是由教师依据主观印象来进行课程评价。这种基础的评估方法不仅缺乏科学性,而且在教学实践中所起的作用也非常有限。同时,由于这种评估方式无法计入学生的成绩体系,导致学校、学生和家长对劳动教育工作缺乏关注与重视。

三、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措施

(一)正确规划教学任务,转变教育理念

为了提高小学劳动教学的效果,学校应改变“重智轻劳”的传统劳动教育理念,着力于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双重提升,使劳动教育具有生活化特征。首先,教师要充分理解劳动精神的内涵与劳动教育的目标。在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劳动素养已经成为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要内容,而从劳动的实质上讲,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应当是:培育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道德品质;以劳动为载体,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增强学生的人格素养。其次,老师要坚持把劳动教育的理念贯彻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发展意愿,同时收集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类问题并积极进行课堂反馈。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可以了解课堂教学活动对他们的劳动素养、劳动技能的提高的促进作用。简而言之,教师必须坚定进行小学劳动教育,弘扬教学文化,培养劳动精神,涵育师生品德,通过劳动实践让学生进行参与,提高整体劳动意识,丰富劳动经验。

(二)扩展劳动教育的方式和途径

首先,教师要把劳动教育融入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每一门课程的基础上,都要拓展劳动教育的教化意义,因此,应从各个教学科目中发掘其所蕴藏的劳动教育内涵。例如,在数学课上,教师可以让同学们自己动手制作教具、学具,以培养他们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不同学科、不同教学方法的深入挖掘与探索,既能提高教学质量,又能实现学生道德品质与综合素养的发展。

其次,教师应当通过课堂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丰富他们的劳动经历。要先引导小学生主动参加社会性劳动活动,让他们能够充分掌握各种劳动技巧,并且体会到劳动的快乐。在学校层面,可以利用植树节、劳动节等组织各类活动。同时,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条件,引导学生主动进行社区清洁、公益服务等各种形式的劳动活动。同时,为了更好地发掘劳动教学的精神内涵,教师需要有效地提高劳动实践的精神高度,做好劳动教学的前期指导和后期总结工作,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为何要进行劳动,又能从中获得怎样的感悟与发展,从而逐步认识到劳动的精神价值与社会意义。

最后,教师应当将课堂教育与信息技术的应用相结合,充实和完善劳动教学的组织方式。第一,推行3D 印刷基础课,让同学们将日常物品通过打印的方式制作出来,从而激发学生对于劳动制造的兴趣。第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以“互联网+”为基础,开展多门课程交叉学习,优化学生的劳动体验。例如,在学校的劳工作坊里,让学生自主制作一个小型的沙发椅。使学生在设计与制作的过程中应用数学、美术等多方面的知识,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如何使用不同的劳动工具,从而提高劳动能力,实现劳动价值。

(三)深化学校与家庭的合作,深化劳动教学的成果

家庭与学校的协作是深化劳动教育改革,提高劳动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方式。古诗云:“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由此可见,劳动实践应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促使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劳动的意义。为此,教师应经常举办家长会,通过会议的形式来指导家庭劳动教育,并且统一家长的教学思想,充分发挥父母言传身教的正面作用。另外,老师还可以协助父母制定日常的劳动任务,让学生学会主动洗碗、打扫卫生等工作,分担家长的家务压力,并且提高学生劳动能力。

(四)创新劳动教育的评价体系

通过对劳动教学效果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教师能够发现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针对性地进行改进,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在进行劳动教育的教学评价时,教师应当摒弃“应试”的教学观念,建立全面综合的评价体系。同时,应当根据劳动能力、技能掌握、劳动习惯等综合性劳动体系,摒弃以往以成绩为唯一衡量指标的旧观念,构建全面的实践考核制度。例如,让学生进行叠被子大赛等,通过参加活动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同时,应当对学生的劳动状况进行存档,记录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的劳动状况,以便对学生的劳动发展进行科学评估。

(五)完善劳动教育的保障体系

首先,教育部门需要进行教育政策的改革,在教育政策中引入劳动教育体系。为了确保劳动教育真正落实到小学生的日常教学过程中,强化素质教育的理念,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创造力和劳动实践能力,国家要依据宪法修改教育条例,将劳动教育纳入我国教育政策。其次,制定新的劳动教学大纲。与其他科目的教学活动相同,劳动教学应按照学生的身体发展和理解能力的特点,针对性地开展劳动教育。同时,由于不同劳动教育的内容、要求和形式各有不同,因此,要开展小学劳动教育,就必须制定劳动教育大纲,并对其进行细化,以保证劳动教育真正落实到位。最后,构建新时代的劳动技能培训课程。将劳动教育列为小学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劳动教育目标应全面准确,劳动教育内容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适应时代发展特征。总而言之,教育部门应当完善劳动教育的相关条例与法律文章,将加强劳动教育纳入正式的教育体系标准中,从而用政策来推动劳动教育的发展。

四、结语

劳动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劳动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精神等方面有着无可取代的地位。在当前素质教育的体系下,小学教师应当充分把握全面教学的理念,完善教学环节,通过劳动教育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小学教学作为学生成长教育的初始环节,应当充分完善劳动教育的体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劳动小学生素养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我是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