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开展网络思政工作的难点与策略研究

2023-04-05高子钧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思政大学生教育

高子钧

(华东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 200237)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1],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四,其中上网方式为使用手机的比例高达99.6%。网民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普及率持续提升。与此同时,Web2.0时代带动了数字技术、5G通讯的迅速发展,形色各异的社交媒体应运而生。以手机终端为主的网络新媒体,一方面成为人们开展话语实践的重要场域,另一方面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在新媒体大环境下,网络占据信息传播主导地位,对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来说,其反应力和影响力是不容小觑的。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绕不开新媒体。推进网络思政教育,搭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运营体系势不可挡。

1 新媒体的特点及网络思政的优势

1.1 内容丰富,承载量高,获取便利

网络技术的支撑和新媒体队伍的壮大,打破了信息传播在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信息的传递限制减小。现如今仅通过一部手机,大学生就可以在任一时间、任一地点通过各大平台接收、获取丰富的知识和资讯,视野也更加开阔。除了单一的书本记录、讲课传授,思政教育衍生出网络思政的“第三课堂”,这甚至是更为便捷的教育途径。

1.2 传播实时,开放自主,互动交流

网络新媒体逐渐取代纸媒成为传播主体,快节奏的传播大大提升了时效性。且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单向性,网络新媒体是开放的,带有互动性质,大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彰显个性、自由言论和互动。这种平等交互的平台,有助于拉近同大学生的距离,同时在二次传播中扩大影响范围,为教育双方提供有效链接。

1.3 贴近生活,渗透群体,立意导向

贴近实际生活、贴近学生群体,网络新媒体能提供更直接、更有效、更深入的信息渠道。基于此,网络思政可实现群众路线,把握一线动态。作为信息接收端,高校能通过网络准确及时了解和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而作为信息输送端,可以在信息发布、事件报道、榜样宣传等环节融入思政要素,润物细无声地开展教育。

2 网络思政的现状、难点及挑战

教育信息化2.0的到来,促使思政育人维度得到多元化发展,其中网络思政最时兴、最快更迭、也最难掌控。除了公众号、微博、抖音、B站等平台,腾讯会议、钉钉、慕课MOOC等网络平台也成为大学生日常开展学习生活的重要途径。但目前网络新媒体在思政育人上还存在一定的难点和困点,在思想引领、舆情控制等方面不能充分发挥力量。

2.1 教育主客体

2.1.1 高校学生群体的特殊性

新时代大学生的群体特征与以往大学生大不相同。首先这一代大学生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有较强的思维元认知能力,渴求判断主动权和思维的碰撞;其次这一年龄段的学生认知还不够清晰,立场还不够坚定,价值取向还不够明确,容易产生认知偏差。网络是多重信息混杂碰撞的舆论场,信息杂糅使大学生容易受到各种冲击。而受到个人认知局限、社会经验缺乏、判断能力不足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会对网络信息产生困惑,对网络自由言论的态度松散。

在大学学习中成绩是重要显性指标。高等学校特别理工科专业,在低年级开设的思政课程,主要以灌输式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对此兴致不高,领悟积极性不强,大多是应付考试、拿高分的学习态度[3];在高年级阶段,学生的精力主要放在考研、考公和找工作等个人生涯规划上,容易忽视对个人发展有益的隐性人文素养提升。长此以往,思政教育就存在天生短板。

2.1.2 网络思政队伍不专不全

一支由思政专任教师、党政干部、辅导员和学生骨干组成的网络思政教育工作队伍是不可或缺的。但实际工作中,网络思政工作往往是由辅导员或团委书记牵头,组成“1位指导老师+学生团队”的队伍,育人成效难以摆脱“独脚难行、孤掌难鸣”的局面。

指导教师一方面没有足够丰富的专业技能,不能给予学生团队专业性的技术指导;另一方面通常身兼数职,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运营,指导设计。学生团队通常由对编辑、摄影等新媒体内容感兴趣的学生组成,但其组建及传承也存在困难。基本上以一年为周期,运营团队就会有发生变动,“老带新”需要时间成本,而宣传频率又要求新人火速上任,质量难免有参差。同时,大学生的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等也都影响团队的建设和高质量内容的产出。

2.1.3 教育主客体的关系

网络是双向交互的,网络思政教育同样也是。大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但现实中教育者往往容易陷入“自我感动”,只顾“自说自话”,具体表现在一贯用讲述、说教的方式和口吻进行教育输出。这通常是由于未将受教育者的特点、认知和思维习惯列入考虑的原因,忽视了“用户体验感”,致使大学生的接受度和认同度极低,网络育人的实际成效不佳。

现阶段,信息的发布和传播不限于官方平台,学生个体、组织,甚至第三方都有可能成为主要媒体流,有些影响力甚至超过高校官方媒体,在信息传播和思想引领上有十足的引导性。高校在网络舆情风向的把控上是存在难点的,量大、范围广、监控抓取困难,难以把控网络浪潮中的媒体主导性。

2.2 网络思政平台

2.2.1 内容同质,设计混乱

大学教育的板块工作具有一定的循环性,从新生入学教育到毕业生教育,从老牌主题活动到重大纪念日教育,工作框架的限制容易导致无效的网络思政施教,网宣内容大同小异,雷同度高。一些高校在开展工作时,仅限于做“搬运工”,只是把内容换一个方式进行呈现,没有对工作内容加以解读和创新,导致宣传内容趋同性严重,单纯转载、复制粘贴,拼凑现象严重,缺乏原创性和新媒体特色,不能体现校院特色。如果教育者陷入中规中矩的事务工作中,不结合实际精心策划,一些思政元素就无法有效融入,宣传推广也就做得不到位,受教育者就无法准确接收教育信号。

2.2.2 宣传手段低,传播效果差

一些院校的宣传方式较为传统和机械,没有从传统媒体的宣传模式中走出来,官方网站铺满会议通稿,公众号推送“泛娱乐化”,校级、院级媒体矩阵没有形成贯通,各说各话,缺少顶层设计,难以营造校园文化氛围。这几年,高校网络思政的主要策略集中在微信图文的推广上。而据最新统计显示[1],我国短视频用户达9.62亿,占网民总数的91.5%,规模增长也最为明显。不可忽视的是,短视频新媒体正在火速普及,并且这种更加直观、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内容是极受新时代大学生追捧和喜爱的。高校如果没有把握现今信息碎片化、亲民化、音频化的特征,一味采用长篇大论的教科书式文稿来带动网络思政,那无疑是向“书本式”教育方式的倒退。

2.2.3 抓不住热点爆点,破不了重点难点

没有把握住新媒体的时效性,没有把握住社会上的热点、爆点,就会错过教育机遇。以时下热点新冠肺炎疫情为例,很多高校的宣传团队没有思政教育实时化的敏感神经,意识形态工作积极性不足,就会错失此次主题教育的时机。另外,高校思政教育的关键点是理想信念,特别强调政治性。因此网络思政的一个重点就是党性教育,引导全体学生坚定不移跟党走。政治教育生涩难懂,是难点。而在实际中发现,各宣传矩阵在党建统筹思政工作时,有时差、有落差、有偏差[4],很少能主动把握政治时机,在特殊时间节点宣传发力也不够,线下、线上活动结合并不突出。

3 新形势下网络思政的五大策略研究

3.1 析用户画像,关注需求

单纯就新媒体平台而言,用户运营是新媒体平台运营的核心[5]。高校想要通过新媒体有所作为,首先需要明确受众群体为大学生,要根据学生特点做出相应的宣传方案,以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公众号为例,运营团队可以通过对公众号的关注度、阅读量、用户属性等进行数据分析,推断公众号受众情况,明确关注群体的需求与兴趣点,形成用户画像。宣传的呈现要踩在学生的兴趣点上,激发学生的关注欲、参与欲;对一些难点、焦点话题,要及时、准确予以回应。当大学生信赖学校媒体,那他们对学校网络思政平台的黏性就越大,解决实际问题就能与解决思想问题有效结合。

3.2 融媒体矩阵,精良制作

建立融学校官网、校园广播、“两微一端”等于一体的媒体矩阵,玩转多种新媒体形式,制作思想文化大餐。学校官网注重功能性,校园广播注重视听化,公众号注重实效性,抖音、B站等注重亲民性……各矩阵宣传区分主次,才能尽显优势,互补缺点。其次,在精心策划中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利用融媒体的强大渗透力,制作贴近大学生实际的文稿;转变话语体系,采用喜闻乐见的形式,活化生涩难懂的理论,用熟悉的语言和视图向学生阐述;找寻共性的话题点,增强传播的可读性,提升内容的讨论度,发挥宣传的成效性。

3.3 抓重要节点,充分设计

网络思政工作要围绕学校全年工作重点、要点开展,合理规划各季度选题,提前安排部署,及早制定年度宣传计划,设计预期成效。在年度安排的基础上,分析重点工作,同时控制阶段工作环环相扣,避免宣传掉档,注重整体氛围营造,以免效果冷热不均。要抓住重要时间节点,在大学生关注的焦点、社会的热点、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重点上找准发力点,引导正面话题、社会正能量在校园内扩散。同时,与国家和当地的宣传报道有序衔接,使校内外正能量交相辉映。

3.4 锻过硬本领,打造队伍

宣传员队伍既需要掌握新闻“四力”[6],即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又要具备思政“六个要”[7],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高校宣传团队要从两个方面加强培训与交流:一是队伍思想素质的提高,二是团队媒介素养的提升。有计划性地定期开展,既要夯实理论基础,加强价值观念引导;也要传授实操技能,提升队伍的编辑、摄影、排版等能力。同时,团队的经营和传承也极为重要,需要不断提升队伍的向心力和吸引力。可以采用排班制度,保证重点工作的质量,同时将宣传成绩与个人荣誉挂钩,纳入年度考核,营造人人懂宣传、人人会教育的良好工作局面。

3.5 重舆论引导,清明环境

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一副“键盘”、一把“话筒”。高校应牢牢占据意识形态主阵地,增强话语主动权,对抗不良风气,还要发挥抢占舆论阵地的作用。在解决具体舆情事件时,高校应积极主动进行回应,因势利导,调和矛盾,发声亮剑。既要控制负面舆情,还要将其产生的影响降到最低,努力转“危”为“机”。切不可讳疾忌医,避而不答,导致学生对学校失去信心和信任。在处理过程中,高校还应会同校内外部门分析源头原因,判断事件发酵趋势,避免舆情反弹。日常工作中,要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引导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打造绿色清朗、充满正能量的网络环境。

猜你喜欢

思政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