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体性德育对医学生就业指导的启示

2023-04-05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医德就业指导医学生

李 莹

(辽宁何氏医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3)

0 引言

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很多人的道德观念往往会随之着时代的发展而出现改变,此时传统行医标准的“医德为本”也随之受到冲击,造成医疗卫生行业出现不同程度的道德滑坡现象。此时,作为培育大批量医学人才的医学基地,首要工作任务就是为社会输送品德高尚的高级医学人才。那么,医学生在校求学阶段,教师在做就业指导工作中,强化主体性德育教学工作,就成为重中之重,不仅可以实现德育目标、内容及方法,同时在理论和实践双层面均可从以往传统性规范朝向主体性方向进步。但是,结合部分医学院校或医学专业的学生主体性德育现状来看,仍旧存在较多的缺失,影响学生毕业后的职业道德水平,有待完善就业指导工作质量。鉴于此,本次研究展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主体性德育的解读

当前,学术界所认知的主体性德育观念,重点强调“以人为本”,目的是借助于教育工作去将人的主体性提升并发挥出来,最终帮助人实现全面发展。相较于原本的高校传统德育教学相比较,主体性德育的关键点体现在可以将德育主体安置于大学生群体内,将其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目标,并结合大学生特征,调查其道德需求,借此作为激发学生创造性和自觉性的动力,让更多大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到各项道德实践活动中去[1]。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作为医学专业人才的理性得到实践和培养,且活动中独立思考与自主选择的过程,也可锻炼学生自主性道德的判断与选择能力,从而逐渐养成自主德育的良好学习习惯。随着学生个体品德的不断完善,也有效为社会道德规范的发展和完善提供支持,促使医学生在高校求学阶段的就业指导下,丰富个人情感的同时,升华人格。

主体性德育工作中,会将德育的视角,切换到受教育者身上,以此让受教育者在正确的德育方向指引下,不断突破自我,追寻人生价值,达到理想的精神境界,实现个体化与社会思想道德的双向发展[2]。在此背景下,学生不再停滞于被动状态去接受知识,而是在实践中主动接触和理解知识;教师也不再仅是担任知识传播者这一角色,而是转型成为培育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育者角色。

2 医学生就业指导中主体性缺失问题分析

高校就业指导教育内容中,涵盖的层次和方面比较复杂,而医德教育作为医学生综合素养培育的重要内容,不可轻视。但是,结合部分医学生所接受的就业指导课程进行分析却发现,实际的医德教育并未受到充分的重视,即便高校医学院将医德教育纳入医学伦理、思政理论等教育环节中,但具体的教育成效却并不理想[3]。分析医学生在崇高职业道德观培育、尊重同事、团队意识、自我学习等多方面,均存在不足和欠缺,导致其入行从医之后,在岗位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品行不端问题,自律意识方面,也较为匮乏,尤其是在医患关系建立方面,缺乏诚信、爱心,甚至部分人出现贪腐受贿的现象,严重违反了职业道德和医德初衷。整理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可以了解到,造成学生主体性德育缺失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下述内容中:

2.1 方法:填鸭讲解式教育及指导

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始,通常起始点集中在提升受教育者自身道德认知方面,基于此视角考量,灌输式教育所存在的积极意义可以受到肯定。但并不代表灌输式德育完美,其不足之处体现在将道德、知识框定在相同维度之内,从而混淆了德育、智育重点。知识教育中,更为注重接受后理解,理解下创造这一过程,虽然道德属于知识的一种,但其携带着极其鲜明且强烈的主体性意义。基于个体长远发展的视角来讲,道德知识具有帮助其完成从“未知”面向“已知”的跨越,更重要的功能在于促进其从“已知”面向“信”(信服、信仰、信念)的提升[4]。换言之,主体性德育就业指导的重点,并非简单地告知学生观念字面解释和价值概念文字,而学生就可从中获得品德,即便学生凭借记忆掌握所有字面上的道德知识,也并不代表其道德认知水平一定得到了提升,而是在于学生是否能够在主体性德育就业指导下,主动去利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去将医疗中的各项问题解决。

另外,医学生的主体性教育模式被忽略,也代表着学生的内在需要及兴趣随之被忽略,包括在个性、独立人格以及自主创造性等能力,也一并被忽略。此时医学生仅是医德规范的被动接收者,很难引起其自身的情感共鸣与情绪体验,甚至会造成学生出现抵触心理[5]。整体来讲,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提升,枯燥乏味的说教式教学方法并不可取,唯有师生之间在对话和交流上,能够做到平等、民主,才能进一步促进医学生构建更完整的自我医德体系。

2.2 内容:理论与实践不匹配

医德教育所携带的社会属性很强烈,因而无论是医德意识,还是医德观念,均与实践之间关系匪浅。构建医德秩序、延续医德传统,也同样要去依赖于医学实践工作的展开。但是,结合现有的医德教育情况来看,理论与实践之间,脱节的情况比较严重,多数医德教材中的内容,比较倾向于各类医德理论的阐述和讲解,而在结合学生为主体,所开展的医德实践,却并不突出,导致学生无法更加真切地理解理论内涵及掌握医德的真谛,造成医德教育被囤于课堂四方之地[6]。各类理论解读、条例背诵,客观上成了应对考试的法宝,医学生内心的认同感很难得到提升,甚至会形成逆反心理,部分心理抗压能力不强的学生,还会形成恐惧心态。

实际的医德教育中,从最开始的接触道德观念,到后续形成道德行为,需要经历很长时间来锤炼,且此过程中将会伴随道德思维水平不断提升、道德思维意识的逐步养成,如此才能真正形成正确的自我道德素质。反之,医学生即便大批量背诵、记忆条文案例,也无法在真正的道德实践中发挥出个人的道德修养。

3 主体性德育对医学生就业指导的启示

3.1 进行学生自主管理,开展自主性教学

针对高校医学生就业指导中进行主体性德育教学时,全面开展学生自主管理模式,推动自主性教学方法十分有必要。具体应该从下述几个方面着手:

其一,现阶段,医学生的自我意识强特征日渐显现,因此教师在德育培养中,应该充分将学生视为主体,由其为核心区建立各类管理机构,借助于搭建舞台的方式为其创造才干展示机会[7]。首先,可以在校园内设立分级管理模式,包括校级、各年级、班级等诸多形式。其次,可以设立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如学生团委会、学生心理协会、红十字会、宿管会等等。

其二,学习中,教师给予医学生就业指导时,应该培育其形成适当的怀疑意识和态度,避免形成迷信于权威的意识。可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搜索、实践考察等方式,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将其落实到岗位工作中。另外,教师还可在部分环节中,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如将角色互换教学方法引入德育培养中,促使医学生自被动转为主动,提升学生积极性,强化学习成效。

3.2 “平等与参与”的德育实践

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属于具有主体性的个体,分别从属于主体和客体。主体性教育,需要建立在师生、生生互动基础上,即无论哪一方交往均属于主体+主体的交往。为了更好地实现师生双方平等沟通目标,需要在德育教育中,将对方视为与“我”这个主体共同沟通某一个话题的“你”这个主体置于同样重要的位置,以此保障双方之间可以在规划、理解、共同参与氛围下,以平等的关系相处,给予对方以必要的尊重和信任,在相互接受的和谐氛围中,开展各项道德教育行为与活动[8]。就业指导教育中,教师应该学会从鉴赏、享受以及欣赏的层面,去理解德育过程,将此过程作为指引学生成长、全面提升自我道德修养的必经之路。教师的指导中,与学生对话应从心灵出发,去关注并了解学生的道德成长步伐是否扎实。教师还需要对医学生的德育优点和德育缺点做好归纳和总结,随即才能做到正确引导学生锤炼自己的个性,提升道德素养,并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自己作为一个个体在校园生活、社会发展中所受到的尊重,使得整体性的德育活动可以在生动且活泼的氛围下逐步推进。为了更好地达成上述医学生德育就业指导效果,教师应自己在指导中有意识地总结各项教育技巧,借助于教育艺术,去培育医学生对于社会发展、医德文化的主动适应性,拔高其创造性,最终在完成自我内化的基础上,踏入社会发展。

3.3 借助于网络平台增强自主性德育成效

医学院校的学生学习任务,整体比较繁重,且所学知识的专业性也很强,此时部分医学专业学生如抗压能力不足,很容易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偏激或是被动式思维或意识,从而影响其健康成长。面对此种状况,如果教师仍旧沿用传统的授课模式展开医德知识授课,大概率会激发出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意识。网络信息具有传播范围广、资源更加丰富且知识时效性更高的优势,此时充分在医学生的主体性德育中,借助于网络教育方法,展开现代化医德教育工作,可以有效将传统的单向灌输式德育内容,转型为更利于医德培养的主动参与式思想交流方法[9]。互联网平台介入到高校医学生主体性德育教学中,可以大幅度增强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并帮助学生提升道德甄别能力,让更多医学生经过就业指导之后,实现道德内化,从而在未来的就业过程中,秉承正确的道德观念去应对各类不良社会风气。

网络的诞生,为医学生原本的社会性延伸,发挥了空间的作用和价值,同时也为更多的医学生创建出更紧密、更复杂的社会关系,帮助医学生从最开始的封闭小圈层,朝向无班级范围、无学校之分乃至无国界、无种族之别的圈层延展和进步,在更广阔的空间范围之内,得到更加全面也更为自由的发展条件和空间。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教师给予学生以必要的德育就业指导时,可以借助于网络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方式来实现,并分析网络本身所携带的虚拟性及保密性功能,让医学生在德育过程中,能够更加积极且主动的,面向教师袒露个人的内心世界,甚至是部分难以启齿的隐私问题,促使医学生的道德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成效,均达到最大化[10]。另外,借助于网络平台支持下的医学生主体性德育教育,还可以让学生产生“面对的是代码”这一意识,从而在吐露心声时,放心地畅所欲言,从而实现自我性道德内化的同时,真正让“我”这一主体所携带的主导性,牢牢占据核心思维,最终为医学生的德育就业指导主体性得到进一步提升发挥促进作用。

3.4 “体验式”的德育实践

医学,本质上属于一门实践经验学科和科学,所有的专业人才成长历程,均从扎实的理论基础,走到丰富的临床实践,所以医学人才的培养,均从零开始,理论融合实践之后,才可称之为正式入行[11]。由此,医学院校的医学生德育就业指导中,也必须经过此程序来实现育人目标。结合上述德育需求,除开做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理论教学以外,全面构建体验式教学模式十分有必要。例如:

课堂之内,教师可以利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让学生结合就业指导中的主体性医德培育主题,自行编排节目在班级内表演。如可以在课堂上再现医院场景内,看病难、看病贵或医德优劣不同的情况,进一步调动出医学生的亲身体验感,提升医学生的医德内化效果,更加真切地领悟到医德真谛。

课堂之外,教师可以带领医学生进入到临床医院内,通过面对面地观察和学习,让医学生身处真正的医疗活动中,感悟医患关系构建的重要性。同时,让医学生参与各项医疗活动时,主动联系医德理论内容,从中找寻个人差距,做到深刻反思个人不足,逐步在真实情境之下,不断增强医德意识。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医学生就业指导与德育教学中,想要进一步将主体性德育质量提升,首先应该开展学生自主管理工作,强化自主性教学质量。其次,在就业指导中进行德育实践时,需着重强调“平等与参与”原则去开展各项育人工作。此外,在医学生的就业指导中,还应该积极借助于网络平台的育人功能,为自主性德育工作质量提升发挥促进作用,最终为社会输送素养更突出的医学人才。

猜你喜欢

医德就业指导医学生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孙思邈医德思想发微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
医学研究生医德教育问题探讨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