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碳”背景下大学生生态观培育的逻辑思考

2023-04-05潘映伶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双碳培育文明

潘映伶,刘 逍

(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全党全国的推动下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力争到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正是我国坚定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文明发展道路的表现,也是加快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一步。“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美丽中国的建设更离不开当代大学生的参与。为此,加强对新时代大学生生态观培育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 “双碳”背景下大学生生态观培育的价值意蕴

“双碳”背景下加强生态观的培育,是大学生自觉践行生态文明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关乎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对于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

1.1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走美欧老路是走不通的,再有几个地球也不够中国人消耗”[1],因此,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同于西方传统的工业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之一在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恩格斯早就告诫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2]。2020年的联合国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正式宣布我们的“双碳”目标,2021年的全国两会,“碳达峰、碳中和”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不仅意味着“3060”目标上升为国家战略,也意味着绿色低碳将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底色。碳中和战略“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目标”。实现技术创新离不开人才的支撑,青年大学生作为中国最具活力的群体,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不竭动力。为此,就需要加强大学生的生态观培育,引导青年学子树立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发挥创新创造才能,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1.2 践行生态文明价值观的本来之义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已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继党的十八大后,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强调,“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3]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规律在不断深化。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于一体。生态文明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贯穿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切的建设和发展的环节之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将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4]《意见》所提出的内容不仅树立起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价值观的鲜明旗帜,更引领青年群体在实践中不断感悟、体验并认识生态文明。青年大学生是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是促进“双碳”目标实现的新鲜血液,因此,对青年一代进行生态文明观培育是践行生态文明价值观的本来之义。

1.3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目前,在“双碳”背景下,中国社会的发展不仅要求大学生拥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健康的体魄,更要求具备与之相适应的生态文明素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5]生态文明素养教育作为大学生知识素养教育的其中之一,就理应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进行培育。这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绿色消费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养成绿色低碳的生活习惯,规范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进而促进大学生成长为绿色循环的忠实崇尚者和低碳环保的积极践行者,成长为推进中国式生态现代化的骨干力量,成长为新时代国家发展进步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在为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2 “双碳”背景下大学生生态观培育的核心目标

在“双碳”背景下大学生生态观培育的核心目标主要是通过知识教育、能力培养、行为养成三个基本方面,促使大学生掌握生态文明知识、提高绿色创新能力、养成自觉践行节能低碳的行为习惯。

2.1 掌握生态文明知识

“整个自然界是受规律支配的,绝对排除任何外来的干涉”[6],“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7]。马克思充分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共生、相辅相成和辩证统一的。同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华文明千年来的优秀传统,“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这些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相契合的中华传统文明深刻表达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的敬畏,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态智慧理念。“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8]。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当人类友好地面对大自然时,大自然会慷慨地回馈给人类,而当人类粗暴掠夺自然资源时,自然的惩罚也将是无情的。我们要积极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共同维护好我们的家园。因此,在“双碳”背景下大学生的生态观培育要明确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树立人与自然共同体的大局观、全局观。

“双碳”背景下对大学生的生态观培育还必须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纳入教育范围,“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9]。将最严明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思想的方向指引,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根本遵循。

2.2 提高绿色创新能力

培养绿色创新意识是提高绿色创新能力的基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10]。大学生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关系着国家和民族是否能奋勇前进。学生要承担起国家、民族乃至全球的生态责任担当人角色,树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观,养成绿色创新的人生态度,把“绿色”作为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养成绿色创新思维是提高绿色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绿色创新思维的教育要因时而动,根据生态时代形势培养绿色创新思维。要引导学生积极寻求绿色技术范式转换,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创新,形成绿色创新思维。

掌握绿色创新技能又是提高绿色创新能力的关键一步。以往的创新模式已经不适合于生态现代化的发展,要依靠绿色创新技能,寻求新的可持续发展途径,促进绿色可循环发展。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第一动力,青年一代大学生群体必须要掌握绿色创新技能、提高绿色创新能力,为减碳、降碳工程提供的重要支撑。

2.3 践行节能低碳行为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问题。“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拒绝奢华和浪费,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11],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行动倡议。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是青年一代不可推卸的责任。大学生不仅要树立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生活理念,还要在生活领域中积极贯彻落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生活方式。

为实现绿色生活方式的转型,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求人们要弘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并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如“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等。大学生应该践行合理适度消费行为,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同时,《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也提出,要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12]。由此,大学生生活方式、消费行为、出行工具的绿色转型是积极践行节能低碳行为的重要内容。

3 碳中和战略背景下大学生生态观的培育路径

碳中和战略背景下大学生的生态观培育迫在眉睫,在碳中和这个特殊的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生态观培育主要有第一课堂的理论教学、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以及第三课堂的网络实践教育三个主要路径。

3.1 开展生态知识的理论教学

进行大学生的生态观培育必须要把握好思想政治课这个主渠道,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育作用。思想政治课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文明价值观的内容,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包含着诸多马克思对自然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马克思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包含着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对生态和自然的观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包含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意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通过历史的现实教训来启发学生爱护环境,使学生们明白生态问题关系着国家兴亡,爱护生态刻不容缓。

要将生态文明知识有序的渗透专业课,包括经济学、语言学、哲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知识,充分结合各专业的教学内容和特点,提高生态文明教育的范围和深度。各专业教师将专业知识和日常生活案例相结合进行生态文明观的渗透教育,提高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真正认同感。

3.2 鼓励低碳创新创造活动

良好的绿色创新政策和资金支持是大学生进行低碳创新创造的有力保证。目前,高校学生绿色创新政策和资金支持不到位、宣传不到位,导致学生创新依然没有跳出旧的规模范式,绿色导向不够明显。高校要加大力度支持绿色低碳的创新活动,使绿色创新政策宣传到位、动员学生开展绿色创新。与此同时,要为学生谋求最大的绿色创新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为学生开展低碳创新创造活动保驾护航。

充分整合并利用好校内外创新创造资源和条件是鼓励大学生进行低碳创新创造的坚实基础。目前,校园内外的资源条件整合不到位,资源和条件分布依然呈分割状态,然而大学生进行低碳创新创造所需要的资源和条件是相对集中并且比较细化的。高校必须尽力整合校内外创新创造资源和条件,为大学生的创新创造打下扎实基础;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学生开展创新活动提供便利。

3.3 拓展线上线下低碳实践途径

现如今,网络平台和新媒体作为主流宣传方式,线下线上结合的宣传教育可以为大学生生态观培育带来强劲动力。因此,要组建高素质的生态宣传队伍,依托专业人才进行线上线下定期的宣传活动。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在学校微信公众号、慕课等网络平台进行定期的生态宣传或生态知识评比,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在线上宣传教育的同时要加强学生的线下教育,利用大学生社团群体定期举办生态宣传活动,增强大学生线下的现实参与感和体验感,促进大学生养成自觉的生态意识。

绿色生活理念不仅要深入大学生的内心,更要外化于行。学校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数据统计,利用学生绿色出行次数积攒能量,以“蚂蚁森林”为例在班内或组内进行评比,搭建学校内部的“云植树”平台,同时可制定一定程度的奖惩制度。以形成倒逼形式一定程度上监督大学生自觉履行绿色出行的责任和形成绿色生活方式,促进师生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绿色生活,不断形成师生主动绿色出行的局面,促进师生逐渐将绿色出行变为自觉行为。

猜你喜欢

双碳培育文明
请文明演绎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漫说文明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对不文明说“不”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