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英语教材使用策略研究

2023-04-05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英语教材英语课程育人

季 颖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 大庆 163000)

0 引言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要承担好育人责任。同时,要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一门量大面广的公共基础课程,大学英语一直积极顺应新要求,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材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重要依托。有效使用大学英语教材,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深化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至关重要的环节。

1 大学英语教材相关研究现状

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活动的组织者和任务的布置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活动的参与者和任务的实施者。大学英语教材则是中介,将两者有效衔接起来,其使用直接关系到教师“教”的质量和学生“学”的效果。多年来,大学英语教材的使用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学者们在教材内容、教材评价、教材建设等方面做了深入且细致的研究[1-3],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学界充分意识到教材重要的育人作用,对于应该如何挖掘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思政元素,专家们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在原则上,叶俊等认为中西方文化的比较是大学英语与课程思政的契合点,挖掘教材就是让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平等对话,这样既能批判性地看待西方文化,摒弃对西方文化的盲从,又能从更广大的视域审视、理解和认同母语文化,弘扬中华传统价值观念[4]。在内涵上,黄国文强调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就是要引领学生从价值观的角度把握所学到的语言知识内容,帮助学生正面地表达观点和陈述事情,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和思辨能力[5]。在方法上,徐锦芬指出了教师在思政元素挖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教师要主动发挥创造性和能动性,在明确德育目标的基础之上,通过分析、筛选、增补等步骤拓展大学英语教材的思政内容,同时还要注意所选择素材的适切性和情境性,应该选择契合社会文化情境和反映正向价值观的教学素材[6]。文秋芳提出教师要根据理解育人目标—分析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三项序列任务,搭建合理的脚手架,将思政内容自然融入语言教学中[7]。

综上所述,我国大学英语教材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基本可以满足教师对于语言技能的传授和学生对于语言知识的学习。在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的背景下,大学英语教材开始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和道德修养等方面优化内容供给,将知识与语言技能、情感与文化自信、思辨与人格塑造合为一体,在语言知识输入和语言技能培养的基础之上兼顾思政元素的融入,凸显教材的育人功能。除此之外,在挖掘和使用大学英语教材中思政元素的内涵、原则和方法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大学英语课程的育人优势,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仍然需要拓展现有大学英语教材使用的深度和广度,实现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相统一。

2 大学英语教材使用策略

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媒介,当前大学英语教材的使用面临两种困境。一是使用以课程思政为指导理念编写的新教材,如何把握“度”,避免“教教材”。二是使用原有教材,为了满足新时期的育人需求,需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改编、删减、补充,甚至替换,如何把握“效”,实现“用教材教”。教材是静态的,但教材的使用却是动态的,是需要根据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设计不断调整变化的。因此,无论是使用以课程思政为指导理念编写的新教材还是使用原有教材,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其内容,设计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达成大学英语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育人目标。

2.1 深度挖掘教材思政元素

挖掘思政元素既要基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基于教材是为了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高于教材是为了满足培养情怀与格局的需要,升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把握[8]。具体而言,深度挖掘使用大学英语教材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要以单元主题为依托,以课文内容为基础,以课后习题为补充,形成多点覆盖、多维一体的思政模块,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嵌入零散、随机的思政内容。另外,从本质上看,大学英语教材体现的不仅仅是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是“语言与文化的互动、语言与思维的互依、语言与社会的互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9],因此在挖掘思政元素时要注重语言与文化的相互渗透。

以《新一代大学英语》(提高篇1)第五单元为例,单元的主题是品味文化(A Taste of Culture),其中一篇文章的题目是饮食与文化(On Cuisine and Culture),文章从外国人的视角阐释和理解中华饮食和中华文化。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更是一个国家社会准则和情感认同的体现。在讲述该文章内容时,教师不单单应该关注课文中体现的表层文化知识,如中国的饮食习惯,特色食物,餐桌礼仪,饮食禁忌等,更应该着力挖掘和拓展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如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渊源,中国饮食文化背后蕴藏的哲学思想等,目的是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到了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的食物禁忌,饮食的多样性也代表着文化的多样性,没有一种文化是优于另一种文化的,教师在讲述该内容时,不应该局限于知识上的传授,更应该引导学生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去理解和尊重他国文化,因为这既是文明互鉴的体现,又是文化自信的表现。通过这样一系列以价值观塑造为引领的语言学习之后,学生在完成单元作业(Unit Project)“介绍中国文化遗产”(Introducing an aspect of 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的时候,就会自觉融入本单元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并以更加合“情”合“理”的方式,讲述好中国文化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由此便能从知识、情感、态度等角度层层递进、由表及里地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帮助学生理解文化现象背后的意义,真正地去“品味”文化。

2.2 全面拓展教材思政路径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指出大学英语教材内容应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际上,一部分大学英语教材在内容选择上仍以英美为主,缺乏其他国家的相关内容,中华文化也多是以隐性的方式呈现在课后练习题中[10],形式较为单一,容易造成目的语文化、世界多元文化和母语文化比例失衡,不利于学生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中国立场和坚定文化自信。因此,适当补充思政教学素材、丰富思政教学素材使用手段,可以全面拓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育人的路径,有效解决当前大学英语教材中这种片面的文化输入视角和局限的语言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提升学生比较、审视和阐释的能力,突出大学英语课程的育人属性,实现育人与育才相统一。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大学英语课程的育人目标和学生需求,选用符合社会文化准则、切合课堂教学内容的思政素材作为补充或对教材原有内容进行改编,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拘泥于传统的语言文化教学思维和教学模式,可以采用故事讲述、专题辩论、话题演讲、情境模拟、案例分析等多元教学活动创造性地使用思政素材,这样既能够满足学生语言文化学习的要求又能够提升学生的思辨意识和思维能力,从而对学生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品格进行重塑,实现知行合一。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思政教学材料的开发和设计之中,促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合作者。作为信息时代的原住民,学生可以利用大量且丰富的网络资源,广泛选取适合自身水平和兴趣爱好的思政素材。在思政素材筛选的过程中,学生又通过分析、理解、反思和批判等高阶思维活动形成自己内化的价值取向,这样就可以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向正确的道德品质和思想觉悟发展,理性看待文化异同。如此参与式的学习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还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投入度,真正实现做中学,学中悟,也避免了由教师主导选择思政素材的单一性以及思政素材的生硬灌输,确保大学英语课程的育人效果。

2.3 合理突出教材思政特色

我国高校目前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大多数配有完善的教学参考书、教学课件和教学资源库等,为大学英语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教师如果没有充分领会教材的编写理念和编写意图,不能够因“地”制宜,因“才”施教,那么在大学英语教材的实际使用过程中,就有可能出现千校一面、千篇一律的困境,从而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难以真正发挥大学英语教材的重要育人作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合理融入地域文化、突出学校特色和学科特点,是改善大学英语教材使用困局,实现价值引领、人格塑造和品行培养的重要途径。

以《新一代大学英语》(提高篇1)第六单元的一篇文章数字农业(Digital Agriculture)为例,该文章节选自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的个人博客,主要围绕数字技术解决非洲农业市场出现的各种问题而展开。以笔者所在的地方农业院校为例,教师在讲授该文章时,除了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基本技能之外,还需要对课本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适当补充具有地域文化、校本特色和学科特点的思政内容,比如农业科技,农业人物,农耕文化,北大荒文化等,以帮助学生主动去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的现状和挑战,让学生意识到自身肩负着强农兴农的光荣使命,更要以做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为学习目标去提升综合素养和竞争力。通过类似有特色的思政内容补给,可以使语言知识进一步转化成为理想信念,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和认同,从而加深学生对于所学学科、所在学校和所处地域的理解和热爱,全方位助推学生成人成才。总而言之,在大学英语教材的使用过程中,紧紧围绕地域的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形成具有地域、学校和学科特色的思政内容和价值范式,是将语言知识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的必由之路。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完成健全人格的塑造,还能够对学生的语言学习产生积极正向的影响,实现了大学英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满足了国家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

3 结语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赋予大学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和崭新使命。教材作为传播知识和思想的载体,是实现大学英语课程目标的基本保证,也是大学英语课程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要以教材为抓手,注重教材使用的先进性、科学性和思想性,通过深度挖掘教材思政元素、全面拓展教材思政路径、合理突出教材思政特色等手段,全方位改进和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提升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与实效,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人才。

猜你喜欢

英语教材英语课程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委婉语教学研究
国外优秀英语教材词汇和语法的布局、复现及练习方式
初高中英语教材衔接分析及教学策略建议
基于需求分析的高职高专护理英语教材编写研究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