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责任意识为导向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功能强化研究

2023-04-05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责任意识责任感高校学生

向 涛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重庆 401520)

0 前言

把培养责任意识作为大学生教育的内容,是学校管理教育的主要特点。责任感又叫使命感,是指人们在现实世界和生活中对不同利益的强烈反应,是社会衡量一个人的素质和品格的主要标准。无论从社会建设的角度,还是从自身心理成长的角度,社会责任感都会带来重要的积极效应,是个人、社会组织乃至整个国家工作的重要基石。高等院校是责任意识最重要的教学阵地,肩负着为祖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和使命。由于团队能力的缺失和社会责任的稀释,如何在大学生管理中培养责任感,是当下最紧迫的事情。提高学校管理的责任感是非常必要的,这符合学校培养学生责任感的特点。

1 管理失序:高校学生责任意识淡薄的原因

1.1 自我发展意识淡薄导致的学习动机较弱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分为个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意识,前者是社会责任的内向型体现,后者是社会责任的外向型体现。首先,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没有高度的责任感就很难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就很难对别人和对自己未来的工作负责。大学生往往对自己的发展路径和方向不明确,对自身没有明确的要求,对未来缺乏远见。由于大学生自身发展意识的缺失,导致大学生学习动机被严重弱化。虽然学习一直是大学生的首要任务,但由于缺乏社会责任感,很多大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相反,玩游戏、社交、看电视剧等活动更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大学生的学习时间被严重压缩,无法学到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无法培养大学生的个人水平和业务能力。因此,大学生未来成功发展的可能性被严重缩减,这势必会给他们未来的家庭和社会造成很大的压力[1]。

1.2 集体责任缺失导致的利己主义较强

“当代大学生已经成为现实经济社会中最关键的群体,其规律、目标和任务尤为重要,我们大学生要有适应和推动时代的责任感”。受自身社会条件和家庭环境的限制,当代大学生的大学生活往往表现出集体意义的缺失。因此,很多大学生往往在进入高校后才开始集体生活。部分大学生在家中是“小王子”“小公主”,步入集体生活之后这部分大学生很难适应不断变化的角色。很多大学生对于集体责任不够了解,没有群体责任感,导致同学关系很紧张。当代大学生往往渴望个性的独立发展和个人的独立,存在过于自我、自私的现象,个人主义意识明显,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和同学关系不够融洽,很难考虑到他人的想法。由大学生诱发的人际关系问题已经成为高校学生中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也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成长。除了缺乏必要的“外交”,大学生最主要的问题是不理解他人,不会换位思考,全凭自己的喜好做事,而且彼此之间缺乏必要的关怀[2]。

1.3 家庭责任缺失导致情感淡薄

如今的大学生往往是独生子女,是家长关注和关心的焦点。大学生普遍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行为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做事时不会考虑他人的想法。所以,很多大学生对父母的责任观念是比较淡漠的,不懂得关心和照顾别人,也没有能力承担父母的责任和义务,部分大学生认为自己给予的关心是理所当然的,没有感恩的想法。但实际上,父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就是责任感的根本体现。不关心父母、不孝顺父母的人,在集体或社会上很难有善良负责任的品格。目前,很多大学生还缺乏换位思考的意识,自身的需求不被满足就会和家长争吵,不能真正理解父母与自己的相互尊重、相互爱护的关系,在人际交往中没有社会责任感,不懂得付出和感恩,这已经是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重要体现[3]。

2 制度的弱化:大学生缺乏责任意识培养

2.1 缺乏以责任意识教育为主体的目标体系

“学校管理不只是管理学校,更要引导学生、教育学生、服务学生”。在我国高校管理体制中,培养学生责任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措施相对薄弱。高校行政部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不会考虑到其他因素,对自己的日常管理不太重视,也不太关注自己的发展情况,尤其是在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上,缺乏具体的学生责任管理制度。学校没有具体制定培养其责任意识的方法和措施,大学生的责任主动性不高,部分高校教师的责任意识培养能力不足。高等院校需要采取自我教育和实践的方法,将学生责任知识的内涵转变为责任意识的方式,从而增强自己对学生缺乏责任意识的严重性的认识,并在教育中提高努力意识,不断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虽然大学生有接受社会义务教育的权利,但因为责任意识教育现存问题,大学生受教育的权利无法在制度设置中得到体现。教师作为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不具备责任教育的意识,在制度不完善的前提下陷入了责任缺失的位置,这展现出了管理体制的薄弱[4]。

2.2 缺乏引导学生责任感成长的体系

应该在高校开展生命责任意识教育,首先,需要让大学生认识到生命的重量,让大学生珍爱生命,认识到生命的基本价值,注重生命素质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使命感。目前,大学生在培养环节的社会责任培养存在行为松散的问题,无法建立合理的引导机制,在大学生没有被引导去承担责任时,很容易引起消极的意识和情绪感受,削弱责任感,导致大学生存在自我张扬的问题,这是一个略显矛盾的重要因素[5]。高校在目前的管理机制上一直没有得到合理的政策引导,即对提高毕业生社会责任的任务和标准进行明确,对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缺乏合理的规划。但是,高等院校没有培养体系势必会使责任感和活动的培养陷入无序的“散漫作战”状态。教师和大学生往往以知识为基础进行责任教育,无法提高培养效果。

2.3 缺乏差别化责任意识教育的组织体系

大学生管理过程中忽视责任意识的培养,是观念上的错误,是机制上的缺失。辅导员是负责学校管理的主体。中央文件明确规定,学校辅导员主要负责引导和教育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向导,责任感的培养一直是学校辅导员的重点任务。以辅导员为首的大学教师团队业务水平和大学生的教育目标密切相关,尤其是辅导员的素质、思想和能力,将对大学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上的隐性原因非常重要,但高等院校也不能忽视组织机制、组织结构等显性原因。对于学校的责任意识教学来说,组织体系的缺失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都有负面影响[6]。从外部因素来看,由于学校规模的扩大,高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使得学生团队管理的任务逐渐加重,学生辅导员人数增多。而部分大学辅导员入职后没有经过系统培训,既没有相应的管理工作经验,也缺乏时间开展培训课程,势必造成高校教师团队工作水平的降低。其次,团组织结构单薄造成了学生工作团队的结构性缺陷,无法有效开展社会责任教育。从内部看,辅导员和班主任在教育活动中无法建立起完整的团队结构,也缺乏有效的社会责任教育机制和指导方针,基本陷于探索精神之中。他们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认识浅薄,无法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进行差异化培训。很容易产生形式主义、同质化等不良影响[7]。

3 制度强化:培养大学生责任感的制度措施

3.1 加强大学生民主管理制度建设,落实培养学生责任感

通过制度设计,做好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和教学工作,将学校管理者的角色由直接控制转变为间接指导,使高校辅导员独立于管理工作之外,共同履行教育职责,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大学生民主管理制度的实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只有全面的民主管理,以人格的形成作为基础,才能充分调动教师带着责任感教书的积极性。大学生民主管理制度能让大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积极承担一定的任务,在教师的指导获得成功的经验,这将提高学生的责任精神,充分发挥重视责任感的学生的作用。通过民主机制的形成,学校可以把权力下放给教育工作者[8]。

3.2 加强大学生多元化体系建设,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在重视学生管理文明法治化建设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管理制度的多维关联特征,形成服务于各高校内部管理制度行为的制度分支,加强学生管理制度建设,合理引导各个参与者的具体活动。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在形成高等院校多元化管理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辅导员要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把握大学生的真实需求。在大学责任意识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高校学生也要懂得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制度创新主要体现在权利与责任关系的确立、公民责任教育实践平台的构建、公民责任教育内容的细化制度等方面。主要是发挥教育的引领功能,指导学生从“他者”向“自我”转变。通过自觉培养责任观念,学会理解自己,尊重他人,与师长形成平等关系,学会在实际活动中培养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建立多元化的管理制度,打破管理制度粗糙、不利于实施的壁垒,建立细化的管理制度,才能激发学生管理制度的活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责任意识,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管理的制度功能[9]。

3.3 优化大学生弹性制度建设,注重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发展

高校的学生管理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而变化,这样才能保证管理制度的变化和发展,最后坚持注重学习者全面发展的原则做好管理制度设计,才能实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同时,由于各种要求和社会发展环境的变化状态,高等院校必须保证教学机制设计的灵活性,不能对大学生过度控制,要建立高度包容、多元化的制度框架,建立合理的制度调整机制。大学生每个阶段表现出不同的阶段特征,管理与社会责任教育的融合不是简单地一概而论,也不是采取相同的方法和措施。对于新生,要进行适应能力训练,辅导员要投入更多精力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观念,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立大学生自身的正确认识,而对于正走在社会交往道路上的大学生,学校一定要重点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对家庭的责任感,并根据不同的社会责任培养需求进行不同的教育内容设置。学校建立灵活的管理制度,可以适应大学生自身社会责任教育的特殊性,有效划分教育中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和考核激励机制,以满足教育和培养社会责任意识的需要[10]。

3.4 加强大学生管理法制建设,为学生责任意识教育提供外部保障

随着我国法治社会的逐步完善,高等教育行政部门越来越重视高校法制建设。加强高校学生治理的政府法制建设是必要的,这是提高学生社会责任能力的内在需要和外在保障。在高校学生治理的过程中,要培养社会责任。首先,要从法律的角度保护学生的权利,即根据法治体系确定的法律规则保护学生的权利。通过落实法律义务,保障学生在法律框架下有更广泛、更舒适的学习活动条件。其次,高等院校应向国家提出按照法定程序开展责任意识教育活动的规章制度保障体系,建立实施活动的法律制度,明确辅导员的行为责任和预期价值,在保障其基本权利的同时,重新界定高校与国家的教育培训边界[11]。

4 结语

综上所述,责任意识是一个人道德素养的重要体现,对于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存在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之材,需要养成足够优秀的责任意识,承担自身的责任,成为有担当的人才。高等院校需要培养高校学生的责任意识,对高校管理制度进行优化,提高大学生的个人意识、家庭意识、社会意识,让高校学生尽快承担起自身的责任。

猜你喜欢

责任意识责任感高校学生
东台市精准约谈 强化企业责任意识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不断强化责任意识 着力提高办理实效
培养责任感强的孩子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强化责任意识 树立担当精神
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责任感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