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探究

2023-04-05胡湘梅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院校高职农村

胡湘梅

(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1 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概述

高职院校也需要强化对在校学生的培养环节,尤其对于农业相关专业与环境建设相关专业、旅游及电子商务、软件信息技术等专业等,更需要加大培养力度。除培养职业农民外,高职院校也可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对务农人员进行其他方面的培养工作。乡村振兴不仅建立在振兴农业的基础上,也需要同步振兴经济与工业等内容,因此高职院校也需要从工业发展、农产品分销、农业文化旅游等各方面培养务农人员,使其将自身所学内容应用于建设乡村的工作中。在充分接受各方面专业技能培养后,乡村地区的农产品加工与文化旅游等各方面建设也能随之进步,从而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更为良好的环境。此外,高职院校也需要将重点放在提升务农人员思想观念方面,使其能充分认识到专业技术知识的重要作用,并在自身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吸收各方面知识,并应用于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中。在培养务农人员劳动技能与创新理念之余,高职院校也不能忽视培养农村地区中介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农村工匠等,使乡村地区能从各个方面实现振兴与发展。

2 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

2.1 人才培养的服务定位面临矛盾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服务定位在城镇优先与面向乡村之间存在矛盾。相较于城市发展,由于乡村的滞后性和农民对于自身以及子女基于阶层流动的教育选择,高职院校长期以来在人才培养的服务定位上是以城镇优先的。而高职院校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培养上,通过加速培养一大批掌握综合技术的高素质农民,就可以有效克服农业生产发展瓶颈,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高素质农民和普通农民的差异在于,前者是一个可以自主择业的“职业”,后者是被动印上的“身份”。而高素质农民理念的提出,意味着“农民”也是一种职业,但并非被赋予的身份。导致高职院校在服务定位上面临选择继续城镇优先还是转向农村的矛盾心理。

2.2 专业设置与乡村产业结构不相适应

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与乡村产业结构的适应性不够。整体来看,高素质农民有助于推进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尤其是在当今人口红利减少、农村劳动力资源持续供给减少等情形下,缺乏农业生产和管理经营方面专业知识的高职毕业生难以承担起乡村振兴的重担。因此,要找准位置,加速建立现代职业教育系统,为广大农业农村地区培训大量实用性人才,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既是国家战略的现实需要,也是职业院校实现自身发展的内生需求。

2.3 毕业生的就业认知存在偏差

当下城乡格局中,农村仍处于弱势地位。这种弱势地位不仅体现在城乡收入差距上,而且体现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受根深蒂固的“城市本位”思想影响,到农村就业对于广大高职院校毕业生及其家庭而言,在大多数情况下仍被看作是一种无奈或者尴尬的选择。这种就业认知偏差的存在,也是高职院校在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实践中所面对的一个难题。

2.4 教师参与乡村振兴的配套机制不够灵活

高职院校作为事业单位,在财务上有着严格的制度规范,比如有的高校实行绩效封顶的做法,导致很多教师参与乡村振兴无法获得“经济效益”;有的高校在时间上严格管理,成为影响教师参与乡村振兴的瓶颈因素。由于缺乏相应的配套激励机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教师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

3 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原则

3.1 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动态调整原则

现阶段,高职院校招生人数虽然有所增加,但是作为高校的基本职能不会改变,仍然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四大基本职能,而其中核心基本职能还是人才培养。人才也是乡村振兴实现的关键要素。高素质农民创新创业教育,既是增强农村经济总体实力的关键举措,又是进一步壮大新型农村经济经营主体力量的必然选择。因此我们认为,通过形式丰富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激活高素质农民实现乡村振兴的内源动力,提升高素质农民实现社区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力量,终将达到乡村美、农村强、农民富的城乡振兴战略目标,以适应乡村振兴背景下不断涌现的新产业和新业态。

3.2 符合人才培养工作创新改革原则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环节,可以为社会的各个领域建设与发展培养应用型与实践型人才。而为了进一步强化社会的人才供应,则需要加大力度推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创新改革,从而逐步形成新颖的人才培养模式[1]。而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通过积极联合乡村振兴战略、服务精准帮扶,则有利于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群体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了解,使之能够在毕业之后毅然投身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同时也能逐步形成更加科学且完善的教育模式,如:创新创业、教育帮扶、志愿者服务、爱心消费、支部结对等,从而给乡村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同时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创新改革。

3.3 传承传统文化和服务乡村振兴相互融合原则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高职院校的另一项使命和职责。让大批师生到农村开展服务乡村振兴实践,不仅能给农村带去人才和科技服务,也能让师生在助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有机会充分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生态层面,这比在课堂上、书籍中接受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鲜活生动。高职院校要以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为载体,通过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链接、乡村文化产业与社区的培育,促进高职院校师生与乡村的深度融合,为师生营造一个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机制与氛围。

4 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路径

为转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理念,积极投入乡村振兴建设工作,高职院校辅导员需要进一步完善自身工作,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工作,并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与日常生活,以此使学生能在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中不断提升自身思想道德水平,从而转变自身就业理念,能在步入工作岗位后投入乡村建设工作中去。

4.1 依托科研带动,打造乡村振兴社会服务实践平台

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寒暑双假,组织师生开展丰富多样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首先依托科研带动,形成利用寒暑假开展乡村调研的活动雏形,包括特色乡土文化调研、乡村文创企业(村落)调研、文化扶贫社会服务等。然后在对村情调研的基础上,助推一批乡村振兴社会服务项目,如,文化传媒类专业承担文化特色小镇设计,艺术设计类专业承担漫画墙项目设计,电子商贸类专业承担果蔬产品直播营销。最后打造一个体系完整、程序清晰的乡村振兴社会服务实践平台。这一平台既能凸显“智力助农、文化扶贫”的主线,又能作为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科学研究和实践育人的载体,是构建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平台。

4.2 探索乡村振兴社会服务实践与教学“四个对接”

第一,探索将乡村振兴社会服务实践与课堂教学环节对接。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是教学,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理想模式应该是一方面将服务乡村振兴实践导入教育教学环节,推动教学内容的创新。另一方面要通过服务乡村振兴实践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师生在服务乡村振兴社会实践中发生的个案、出现的问题、实施的项目等都可以直接作为各类专业的不同课程的教学案例、课程讨论、课程作业和课程设计等,引入教学环节中去。服务乡村振兴社会实践还可以为许多专业的课程调研、认知实习和专业实习等提供一个真实而丰富的实践课堂。第二,探索将乡村振兴社会服务实践与学生毕业环节对接。毕业环节是高职学生在校期间最后一个学习环节,是学生专业能力再提升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是无可替代的。乡村振兴社会服务实践与学生毕业环节对接,可以通过乡村振兴项目直接转化为课程设计项目或毕业论文选题,这样既能丰富毕业环节的内容和形式,又能提升毕业论文的质量。第三,探索将乡村振兴社会服务实践与创新创业项目对接。创新创业项目是高职院校的重要教育教改领域,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仅给师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创新创业空间,而且各种资源由于政策倾斜效应快速向农村流动,也为师生的创新创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支持。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乡村振兴社会服务实践中开发出一批创新创业项目,新市场、新营商环境、创业规律性、新商业模式,以及在服务乡村振兴实践中遇到的许多热点和痛点都可以成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项目的重要研究内容。第四,探索将乡村振兴社会服务实践与各种学生技能竞赛对接。技能竞赛的开展对于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以及推进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乡村振兴社会服务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和研发的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方法通过技能竞赛的平台展示出来,这样既有利于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技的目的,也有利于推动高职院校与涉农企业在技术、设备、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合作,最终促使高职院校不断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出更多农村急需的高素质农民和乡村振兴带头人。

4.3 建设与优化农业“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应按照“稳定、培养、引进、借智”的人才队伍建设思路,打造高水平农业“双师型”教师队伍。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作为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打造一支理论知识丰富、教学水平一流、农业科技知识过硬的农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对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成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应结合本校实际、专业特点、服务村落的特色,开展农业“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同时积极引进或“柔性”引进一批具有涉农行业、企业经历的专业教师或能工巧匠,建立农业“双师型”教师人才资源库,并不断优化人才配置。

4.4 开展“现代学徒制”在乡村领域的尝试

高职院校可以尝试以“耕读”为主要形式,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协同育人,共同致力于乡村产业人才培养,基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实训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针对乡村地区当前发展阶段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情况,组织帮扶地区农民进入高职院校进行技能培训,同时可以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内部实训基地资源、专业教师资源,给予乡村地区农民有效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群体的专业技能水平,使之能够在乡村地区产业发展中充分发挥作用。

4.5 以“特色文化+”为抓手,提升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内涵

高职院校在服务乡村振兴实践中还有一层功能,那就是关注实现乡风文明,以中华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为切入点,通过“特色文化+”来提升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内涵。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田野调研、村民访谈、实地考察、文献资料查阅、村风村俗体验等村情分析收集乡村特色文化一手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筛选出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特征与乡村地域文化相结合的文化资源,挖掘有具象支撑的特色文化,然后对特色文化的内涵进行诠释、提炼和总结,得出特性显著、内涵丰富、村民一致认可的文化作为乡村的核心特色文化,最终形成一村一个特色文化,从而破解乡村振兴过程中由于同一区域的条件禀赋雷同导致“千村一面”的难题。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虽然面临困境,但只要基于乡村振兴人才的需求,主动进行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将一定能够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本应承担的角色功能。而且高职院校致力于构建服务乡村振兴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让师生有机会真正沉入农村社会中去,这样不但可以切实提高乡村地区的发展质量,同样也能全面带动乡村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提高乡村地区建设水平。只有爱农民爱农村爱农业的大爱之心培养,才能真正不负时代交给高职院校的使命。

猜你喜欢

院校高职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