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间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资源构建

2023-03-21李玲芝陈力瑞罗方禄

大学教育 2023年24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空间

李玲芝 陈力瑞 罗方禄

[摘 要]高校以空间视域为切入点,从物质空间的环境场域构建、心理空间的沉浸式情感体验、社会空间的交往互动探索出发,可以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校内实践资源的构建进行现实审视。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空间进行结构分析,有利于更深入地在复杂的环境中把握住学生的特点,在多维空间互动的交流与反馈中系统整合校内实践空间,推动资源充分互动融合,构建价值引领资源体系、精准服务资源体系、素养提升资源体系,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关键词]空间;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空间;资源构建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24-0141-05

20世纪70年代以来,空间理论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思想政治教育也随之发生“空间转向”,这一转向实际上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空间理论的有效融合与建构的过程,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对空间的再建构和对自身价值的再发掘[1]。空间作为社会的产物与人类行为的构成因素,它包含着丰富的物质特征、主观意义和社会效用[2]。因此,充分利用校园空间,打通知与行之间的关节,让学生拥有实践的体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的必由路径。这必然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资源的构建,以充实空间的育人内涵,彰显其育人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资源是指高校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基本原则,立足学生价值引领和成长陪伴,着力打造的可供学生实践体验的校园实体化、阵地化的思想政治工作资源载体[3]。构建这一资源载体必然要回归到空间与实践这两个基本维度,据此,本文试图从空间视域探讨实践资源构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现实价值。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空间的理论审视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1984年成立以來,已经在教育目标、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方面形成了相当完备的体系,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而细致的学理基础。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已经在理论构建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存在说服力不足、实效性不够、受教育者内心抵触等现象。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理论和实践的范畴中不断发展,就要在各要素、各方面都做到不断进步[4]。随着人类实践形式的发展,空间也不断形成新的空间部分,不断进行整合和重塑。马克思、恩格斯注意到,空间具有丰富的社会属性,其中蕴含着社会的逻辑,即空间的社会化一直在进行,而社会化的空间不断被产生出来。马克思、恩格斯针对空间问题提出了重要的空间正义理论。空间正义是指正义观在空间上的体现,即在空间生产和空间资源配置中的社会正义[5],其中包含了经济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等多个方面的正义。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空间正义,马克思、恩格斯给出的答案是要建立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状态上。从本质上说,对于空间正义的研究,实际上是对人类自身的生存空间及合法空间权益的研究。马克思、恩格斯观察到的资本主义全球化格局、商品的生产、阶级的分化、城乡变迁等正是空间实践在社会发展上的映射。显然,空间为马克思、恩格斯理解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切入点,同时,空间也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视角。

近年来,国内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与空间的关系研究较多。学者重点关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空间系统整合研究,并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空间系统整合是空间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空间场域多维拓展的内在要求,契合了各空间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的现实需要[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整合要以立德树人、动态平衡、系统优化为目标,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引导力、动力、平衡力等多元力量整合,并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空间整合、学科空间整合和社会空间整合机制[7]。国内学界一方面以系统整体性空间视野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进行了审视,为高校教育空间的构建进行了创新探索。另一方面从空间转向、空间改造的视角指出,空间转向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生产的结构转向,是基于关系重塑、场景革命、传播生态的三维展开;空间改造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生产的全局性改造,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生产在知识、价值、制度空间的再生产与再融合[8]。在国内学界的研究中,空间生产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维度的解读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国外相关研究中,学界强调对空间与教育方式的研究。以亨利·列斐伏尔、米歇尔·福柯、大卫·哈维等学者为代表的空间理论研究在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空间既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研究方法,这是社会科学在研究角度上的一个新的转向。从根本上来说,研究空间问题终究是研究处在空间中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问题。亨利·列斐伏尔在《空间与政治》中指出,空间的变革既是资本运作和权力分配的后果,也生产着新的权力格局和社会关系[9]。随着研究的深入,不少学者认识到个体交往所在的空间已经超越了以往熟悉的空间范畴,认为空间是政治性、社会性、教育性的综合体。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空间的现实审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对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出战略部署,推动思政课程向“三个贯通”改革,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空间的阵地作用,积极推进文化阵地的建设管理。2017年12月,教育部党组出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进一步全过程、全方位深化实践育人体系,探索高水平人才培养模式,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一体化构建课程、科研、实践等十大育人体系。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出台《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从整体设计角度健全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凝聚育人合力,推进协同育人,灵活运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资源,全面提升育人的实效性。2022年,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面向全国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空间的构建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并要求高校在物理空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积极整合校内空间资源,挖掘各方面育人要素,扩充思想政治教育校内实践资源,拓展和优化育人环境,进一步满足学生学业指导、心理帮扶、事务办理等全方面需求。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校内实践资源仍普遍存在一些不足。

(一)校内实践空间不足

物质空间即物理意义上的三维空间。在物质空间维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资源构建中,空间布局长期存在误区,即过于依赖校外静态的实践资源,但对校内实践资源的开发尚有不足。尽管相关职能部门和高校立项支持师生去校外开展社会调查、社会服务,但因校外社会实践资源本身的分散性、碎片化而带来实效性不强的问题较难避免。比如全国各省市普遍建有纪念馆、红色资源场馆,但立足于高校本土的实践阵地资源更加符合学生日常体验的需求。2020年间,一项基于江苏省20所本科高校的调查分析[10]充分反映出当前高校校内实践资源构建仍处于不平衡不充分状态。高校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资源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做好校内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空间开发,这样更容易增强师生群体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如果说具体的阵地化物质构建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资源的表现特征,那么高校本身的文化根基则是支持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资源充分发挥作用的内在灵魂。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资源的校内构建,做到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发展独特的资源构建方式,形成独具特色的资源阵地,本质上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刻变革。只有通过校内实践空间的构建,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资源得到整体全局性的指引,避免出现碎片化的布局和盲目的拼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空间的构建是传播学校文化、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高校的文化积淀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资源的构建过程中会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二)情感认同不足

心理空间即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资源体验过程中的主观情感感受范畴。物质决定意识,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资源的体验过程中,体验者的直观感受会对育人实效产生显著影响。人类的身体具有复杂的感知體验能力。希腊时期,柏拉图等学者就对“感官体验”进行了描绘。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用“心流”来描述个人把精力完全投入某活动中的特殊状态。在“心流”的状态中,人会全心关注感受本身,甚至忘记时间的流逝,随后也会留下持久的记忆。这样的状态带来的教育效果,会远远超过日常的灌输式教育[11]。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资源作用发挥过程中的沉浸式体验,旨在让受众在体验中回归到其本身,那么就需要相关的体验形式与环节设计,如沉浸式的体验形式:情景模拟、角色扮演、360度全景展示、全息投影、VR体验式游戏等。只有在这样的传播形式中,价值引领与情感感受才能够产生深层次的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感知框架。

(三)互动性不足

社会空间是既定的社会结构在空间中的映射,是人在活动中结成的群体及其活动的社会范围和地理区间。社会空间既包含物理学意义上的三维空间,又有不可用数理方式来加以度量的社会关系、思维、情感等[12]。思想政治教育校内实践资源的构建在社会空间维度上具有显著的延伸性和扩展性,本质上是围绕着人的社会生活与人际交往所展开的。亨利·列斐伏尔作为社会空间研究的集大成者,在《空间的生产》中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他指出,“空间”概念弥漫着社会关系属性,其不仅受到社会关系的支持,同时也在产生着社会关系[12]。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提出,空间提供不同的物质条件,人们在活动中根据空间的具体形式也会形成不同的社会关系[13]。对于大学生来说,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资源,不仅仅是学生之间进行交往实践的“容器”,更参与了他们的交往过程,而且也会推动他们建立更多积极的社会关系。当前,大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资源与社会空间的互动仍有不足,没有形成整体合力。在社会空间维度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资源应该表现为学生沟通与社会交往的集研讨、沙龙、休闲、讨论、学习、交流、谈心等功能于一体的重要环境和交往实践场域。然而,当前大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资源并没有发挥好这种功能。在教学课堂之外,学生往往会选择在校外其他公共场域进行人际交往和探讨。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资源体系构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说服力,来源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与时俱进性和科学性。高校要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资源体系的科学构建,就需要充分考虑到空间的多个因素。亨利·列斐伏尔把空间分为物理空间、精神空间、社会空间三类,并认为对空间问题的研究也应该覆盖以上维度[1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资源体系的构建,要从这三个空间来着手,来面对现实存在的不足。

(一)立足校内实践资源,构建价值引领体系

首先,应抓住核心主题,构建价值引领的主阵地。“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广大青年学子的深切勉励和深情寄托,是高校学生价值引领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环节。基于此,高校应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有关思想和论述,精准对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立足学校办学积淀,明确界定大学期间价值观培养的基本要求,重点打造学生价值引领课堂,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并根据实践场所的客观条件,设置爱国情怀、使命担当、青春奋斗等主题教育区,组建宣讲队伍,通过“参观+研讨”模式融合成为有血有肉有趣的思想政治教育体验课。其次,充分发掘校内红色资源,构建党史学习教育体验阵地,旨在通过体验式的党史学习教育,让青年大学生切身感受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一路走来的艰辛历程,激发青年一代的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将人生规划与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将个人梦融入“复兴梦”。最后,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核心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时域性、交互性、普及性等优势,坚持“内容为王、渠道制胜”工作理念,主动抢占网络新阵地,在发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将信息技术深度嵌入到政治工作中去,建立与“互联网+”时代相适应的政治工作新机制,为政治生命线加装网络数据链,使网络成为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助推器,形成内容共建、资源共享的工作格局,这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校内实践资源体系形成的重要一环。

(二)系统整合实践空间,构建精准服务体系

首先,引导广大青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数字化、可视化、交互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阵地,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资源作用发挥中充分凸显技术服务的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内涵中,和青年大学生最紧密相关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进行价值观教育的好抓手。围绕学生价值观形成路径,高校可以选取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采用“体验+实践”模式,通过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为调查分析、生成规律剖析、意识动机培养等维度,教育引导学生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认知、内化要义以及深化行为实践,从而探索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新模式。其次,应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核心,加强安全教育资源平台建设,紧紧围绕大学生健康成长和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推进工作,提升學生风险防范能力,增强广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是高校大学生的重要学习内容。高校应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构建理念,通过“培训+体验+演练”的形式开展安全教育全场景模拟,将直观体验和安全知识具象化结合,帮助学生较为熟练地掌握应对不同场景的安全防护措施,同时实现安全知识掌握情况和风险防范能力的测评,切实增强学生安全防护意识,提升学生安全素养。高校可以运用实景仿真模拟、多媒体数字化演示、实物展示交互、VR虚拟现实、软硬集成交互等交互体验方式,设计校园安全警示教育、电信诈骗、模拟驾驶体验、交通隐患排查体验、VR自然灾害体验、VR校园安全体验、毒品安全、急救交互体验、仿真灭火体验、VR消防安全、逃生绳打结、烟雾逃生通道体验等展示体验内容,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和认同度。最后,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体验课堂,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相结合。对此,高校可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积极构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平台,建设课堂教育与课外涵育“一体两翼”培育体系,遵循主动、移动、互动的理念,打造亲近式赏析优秀民族文化实物资源,情景式体验民族服装、音乐、舞蹈,沉浸式学习民族理论与政策的“三位一体”互动体验课堂,深化交往交流交融,增进“五个认同”,促进各族学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三)推动资源空间互动,构建学生素养提升体系

首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学风、建设品牌,聚焦优良学风养成。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高校应聚焦优良学风养成,推进名家诵读与群众性朗读相辅相成,推动文化名家、学科带头人等与学生群体相互动、相融合,引导学生厚植人文情怀与学科情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高校可构建晨读长廊、楼台、公园等,以实践资源为依托,组织学生进行晨读等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其次,以好学之风构建阅读氛围资源,构建勤读书、爱读书、善读书的阅读素养品牌体系。阅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崇尚读书、诗书继世之风绵延数千年,书籍中蕴含着几千年来华夏儿女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与民族品格。新时代高校应该深入推动书香校园建设,助力营造全民阅读的浓厚氛围,对于丰富广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全面提升其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引导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具体来说,是以影响学生价值为目的,遵循书籍随处可见理念,构建勤读书、爱读书、善读书等阅读素养体系,通过举办心愿图书、共享阅读、读书文化节、阅读情报站等主题阅读活动,推动价值引领融入学生日常阅读,引导学生以书为友、以书为师、以书明智、以书养德。最后,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打造健康向上的青春校园文化品牌。高校可以聚焦学生的自主锻炼习惯养成,推动体育锻炼入脑入心,在学生密集活动区设置体育运动免费共享器材站、摸高打卡机等,并开展以健康体育为核心的校园活动,引导学生全方位成长成才。

四、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与空间理论的有效融合与构建,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带来了变革的机遇。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转向也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对空间的再建构和对自身价值的再发掘,这对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指导作用。通过充分利用校园空间,打通“知”与“行”之间的关节,让学生拥有实践的体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的必由路径。在理论层面,空间为马克思、恩格斯理解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切入点,也解释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属性。在实践层面,校内实践空间不足、情感认同不足、互动性不足,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校内实践资源仍普遍存在的不足之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强化理论思考,紧扣现实问题,把握价值引领体系、精准服务体系、学生素养提升体系这三个方面,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资源体系的整体性构建,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说服力。

[ 参 考 文 献 ]

[1] 卢岚.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空间解释的“度”与“域”[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22-28.

[2] 邓纯余.社会空间理论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学术论坛,2013,36(4):75-78.

[3] 潘一坡,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时空论[J].思想理论教育,2020(11):44-50.

[4] 郑永廷.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若干思考: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思想理论教育,2017(1):4-9.

[5] 任平.空间的正义:当代中国可持续城市化的基本走向[J].城市发展研究,2006(5):1-4.

[6] 徐业坤,曹文泽.论多维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系统整合[J].思想教育研究,2021(12):41-47.

[7] 侯勇,孙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整合:目标、力量与机制[J].思想教育研究,2018(3):24-28.

[8] 吴凯,郭晓玲.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生产的空间逻辑论析[J].理论导刊,2021(7):113-118.

[9] 列斐伏尔.空间与政治[M].李春,译.2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10] 展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建设与营造的现状、问题及改进建议:基于江苏省20所本科高校的调查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8):42-50.

[11] 姚洁.沉浸式传播中的身体感知[J].青年记者,2020(8):43-44.

[12] 张丽璇.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策略[J].理论探讨,2017(1):168-172.

[13] 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4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4] 童强.空间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庞丹丹]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空间
创享空间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创享空间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