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产业学院培养大数据卓越应用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2023-03-21刘建平杨维明王时绘余敦辉杨超李亚敏

大学教育 2023年24期
关键词: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大数据

刘建平 杨维明 王时绘 余敦辉 杨超 李亚敏

[摘 要]为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对大数据卓越人才的需求,贯彻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理念,湖北大学对大数据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与实践,通过校企联合建立大数据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共建卓越应用型专业、开设“大数据+”复合应用型专业改革试点或在相关专业开设大数据应用方向等措施,构建复合型课程体系和驱动式实践教学体系,打造“教、学、练、战、训”一体化育人新范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大数据应用能力和就業竞争力,其示范辐射效应显著,社会影响力较大。

[关键词]产业学院;大数据;卓越人才培养;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24-0113-05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大数据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广泛应用,其对高校信息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现有应用型本科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实践创新能力已难以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需求,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传统的人才培养体系无法适应企业需求,对行业发展的创新引领作用发挥不够;二是可配置和指导学生实践创新的大数据专业教师资源与行业项目资源相对匮乏。综合来看,改革大数据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构建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构建跨学科与跨界的混编教学团队,是解决上述教学问题的关键。

湖北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作为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首批试点高校,秉持“校企协同、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理念,加强校企战略合作,走产学研协同育人道路。近6年来,学校依托大数据产业学院建设,不断探索大数据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一流本科教育”工程建设和专业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大数据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与运行机制

(一)培养目标定位

产业学院以国家产业发展规划和湖北省“51020”现代产业体系布局为引领,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与方向,开设“+大数据”和“大数据+”等专业新方向,面向行业产业需求开展大数据人才培养,为湖北省和中西部地区相关行业提供云计算、大数据、高性能计算的体验和展示,并面向中西部不同行业开展大数据技术服务和应用开发[1]。大数据产业学院实行大数据人才的分层次培养:开办“大数据+”、数理金融等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实验班近20个,培养大数据卓越应用型人才;面向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专业开展大数据应用方向的专业教育,培养技术研发型人才;面向统计、数学等理工类相关专业开展大数据基础教育,培养分析型人才;面向非理工类专业开展大数据通识教育,培养管理型人才[2]。

(二)培养模式

1.采取“3+1”培养模式

进入大数据产业学院的学生,参照其原来所在专业的毕业要求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并对接行业产业需求,由合作企业的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共同完成授课任务。产业学院学生前三年在学校完成相关理论课程的学习,最后一年在合作企业单位完成课程学习、实习实践与毕业设计。产业学院的学生享有优先就业、免就业实习等权益。

2.学生选拔与淘汰机制

每年,学校会基于团队协作能力、各学期学习成绩、外语水平、奖励情况以及面试、性格测试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从合作的试点专业本科生中遴选不超过30%的学生,组建大数据产业班。产业班学生实行个性化培养,毕业时可获得原专业毕业证和学位证。在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针对不适应产业计划培养方案和标准的产业班学生,产业学院将通过一定的管理流程将其转到相关院系普通专业继续学习。

3.建立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运行机制

首先,构建校企共管机制。湖北大学成立了“大数据产业学院”管委会,由分管副校长担任主任,本科生院院长担任副主任,成员包括本科生院、发展规划处、研究生院、学工处、财务处、人事处、相关学科型学院的负责人员及合作企业负责人等,全面负责产业学院的管理、实施、督促、检查和结题验收等工作,并负责与省发展和改革委、教育厅、工信厅联络,为项目的实施和全面、高质量的完成承担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学院下设相关职能机构,包括综合办公室、产教融合教学与资源中心、产教融合实践与实训中心、产教融合创新合作中心等,主要负责制订具体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和进行日常管理。

其次,构建校企深度合作的育人机制。如学生进入企业研修机制和工程师进入学校授课机制;跨学科联合、校企联合评定学生成绩的学业评价机制;本科生跨学科双导师制、校企双导师制;实习、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机制;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与持续改进机制;以学分制为基础的工程师课酬分配机制等。

最后,构建基于内外部质量评价的持续改进机制。与行业产业共同实施质量保障机制,打造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形成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等达成评价持续改进的“五闭环”系统,增强人才培养的精准性和契合性(见图1)。

二、重构复合型课程体系和驱动式实践教学体系,促进知识、能力和素质协同培养

(一)校政行企共建复合型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学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课堂思政”与参观考察、社会实践、专题调研等“田野思政”相融合;针对行业产业变革新形势,建设批判性思维、大数据伦理和学科前沿论坛等专业交叉类、素质拓展类和能力提升类课程群;打破专业、学科与院系藩篱,深化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的融合,重构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复合能力为目标的课程体系[3]。以“新闻+大数据”试点专业为例,通过学校、政府、媒体三方协同建构,形成复合型课程体系。该体系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引领,立足媒体需求和行业标准,由产业学院主导制订、组织实施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政府引领人才培养方向,指导并服务于人才培养过程;媒体参与培养过程;共建课堂平台基地;合作实践实务。政、校、媒协同培养政治引领、人文底蕴和实践能力厚实的卓越“新闻+大数据”人才(见图2)。此外,产业学院还与企业合作,将创新创业实践、准职业人导向训练、职业定位与发展、求职能力提升等职业素质类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由企业工程师与学校教师联合讲授[4-5]。

(二)构建“四类五层六维”驱动式实践教学体系,强化行业应用实践

依托产教融合基地和企业实习实训平台,整合并充分利用各类实践教学资源,构建“四类五层六维”实践教学体系(见图3),即设计课程实验、项目实践、行业实训、职场实习四类教学形式,开设单元基础实验、系统仿真实训、综合课程设计、创新创业实践、行业产业实战五个教学层次,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研究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六维实践能力,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实战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此外,组建本科生科技创新兴趣小组开展瑞翼数据工坊行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4]。同时,湖北大学在税务、教育信息化等行业具备20年以上的研发经验,积累了丰富的行业数据资源,为大数据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打造“教、学、练、战、训”一体化育人新范式

(一)构建VIP项目化教学模式

专业核心课程实施垂直整合项目化教学(Vertically Integrated Projects Program,VIP项目化教学),形成“教、学、练、战、训”一体化育人新范式(见图4)。首先,建设智慧实训平台和课程资源库。基于已有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与平台,汇集企业真实项目作为教学案例,校企联合定期更新课程资源库。同时,围绕企业岗位需求、运营环境以及课程资源库,打造跨专业协同实训平台,夯实学生实践能力。其次,教学环节与产业链有机衔接。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多形式的校企合作,行业企业专家深度参与课程教材开发、实习实训、考核评价等环节,并聚集大数据产业链各层级要素资源,对照企业发展中的新业态、新技术、新岗位,加快教学内容迭代,推动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项目开发、生产流程等领域科学对接。最后,工程师驻校授课。根据课程性质及特点的不同,实施三种授课模式:企业工程师独立授课模式、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同上一堂课模式、工程师主讲+青年教师助教模式。

打通“教、学、练、战、训”育人全链条,推动人才培养贴近行业产业实际、契合行业标准,全面提升学生将知识、技术转化为产品研发、应用以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6]。

(二)重组师资队伍,促进校政行企“多主体”资源融通协同育人

校政行企共建研究院、产业技术学院和产教融合基地、实践育人平台,共同实施“行业产业行动计划”,资源融通、需求互补。一方面,建立“校内教师+业界专家”混编的教学团队,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将企业、教师、学生以项目化运作模式整合为新型创新实体,积极争取行业企业的横向课题,在相关产业链中应用大数据技术,加速推进校企的科研与应用服务合作;另一方面,打造基于校企共建的产学研实习实训基地,将毕业设计课题与企业实际需求相结合,发挥校内教师的理论优势和企业工程师的实际工程设计优势,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实现学校人才培养和行业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7]。

四、教学实践成效

(一)学生培养质量成效

湖北大學大数据产业学院自2017年成立以来,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教育学、公共管理、新闻学、统计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10个本科专业中进行了实践,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基于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培养大数据人才,成效显著。

近年来,产业班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的参与层次及获奖等级、获奖数量均有明显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本科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获实用新型专利24项、软件著作权21项,发表学术论文80篇。本科生升研率由原来的25%上升到30%,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3%以上。本科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比赛、中国软件杯大赛、智能移动互联应用大赛、瑞翼杯大数据比赛等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励75人次、省部级以上奖励352人次,其中,获“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一金、两银、三铜;获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银奖1项、铜奖1项,湖北省决赛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6项;获湖北省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2项、银奖3项、铜奖5项,捧回“优胜杯”;获全国大学生网络安全知识竞赛总决赛(线上)个人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和团体三等奖1项。

(二)社会影响及推广辐射

湖北大学—曙光大数据产教融合基地通过了教育部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优秀案例评定。项目组所提出的以学分制为基础的企业工程师课酬分配机制和基于产教融合的VIP项目化教学模式成果,先后在第四届、第五届产教融合国际论坛以及教育部举办的全国产教融合研讨会等重要会议上作为主旨发言,受到教育部、湖北省教育厅、中科曙光公司的高度赞赏,并提出了“以样板工程打造、面向全国推广”的建设要求,在兄弟高校间产生示范辐射效应,华南农业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高校先后来我校进行交流借鉴。

五、结语

大数据产业学院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突破了学科和产业壁垒,促进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解决了单一学科型学院培养大数据人才时教学资源受限的问题,有利于“大数据+”复合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湖北大学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数智化新时代对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我们还需持续探索大数据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专业内外协同、校企协同、国内外协同的“三协同”育人机制;完善跨界、跨学科融合的教学团队和导师团队,不断深化和推广项目驱动式教学,并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持续加强;此外,教学过程的精准管理、毕业生跟踪反馈与社会评价等制度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教育部专业认证和审核评估的标准和要求,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机制,培养更多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产业需求的大数据应用卓越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章天金,王时绘,杨维明.新技术变革背景下大数据产业技术学院的建设模式与实践[J].高教论坛,2020(8):49-52.

[2] 王元卓,隋京言.新工科背景下的大数据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35-42.

[3] 郭艳燕.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21(1):80-84.

[4] 杨维明,王时绘,余敦辉,等.新工科背景下IT类专业大数据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9(11):64-68.

[5] 杨维明,熊琳,孙斌,等.大数据时代信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2(3):18-21.

[6] 陈玉新,任梦,秦捷.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大学教育,2017(9):180-182.

[7] 王国胤,刘群,夏英,等.大数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7(10):25-28.

[责任编辑:刘凤华]

猜你喜欢

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大数据
产业学院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与实践
关于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思考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产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