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经管类专业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路径研究

2023-03-21张雅淋吴义东

大学教育 2023年24期
关键词:新文科产教融合

张雅淋 吴义东

[摘 要]新文科背景下推进产教融合、深化科教融汇是高校培育经管类高质量人才的战略性举措。当前,高校经管类专业对于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已探索出混合教学、双创培养、校办产业、订单培养、顶岗实习、产教联盟等多个典型模式。但总体而言,校企生之间的认知偏差、信息不对称、产教融合程度不充分、产教融合激励制度不健全已成为阻碍高校经管类专业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主要问题。为了更好推进高校经管类专业产教深度融合,高校可采用以下路径:消除认知误区、分类因材施教,发挥地区优势、搭建统一平台,强化寓产于教、健全考核机制,优化金融服务、完善激励手段,更新筛选机制、改进治理体系。

[关键词]新文科;經管类专业;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24-0016-04

新时代新使命要求高等文科教育必须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文科教育发展之路,构建具有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新文科建设突出“大、新、用、跨”新理念,强调学科内外交叉融合[1],体现内容的多元化与科学性、价值性的双重属性[2],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经管类专业更是如此。而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是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更能有效助力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进产教融合、深化科教融汇,成为高校培育经管类高质量人才的战略性举措。

一、产教融合政策背景

产教融合指的是将产业资源和教育资源有机结合,实现“产”与“教”需求互补,交互赋能[3]。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发展是推进新时代人才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在我国,“产教融合”于2014年6月首次出现在由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这一概念被用于职业教育,后来逐渐被应用于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并被写入“双一流”建设、普通本科高校培养的相关政策性文件。例如,2015年,《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强调,要深化产教融合,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着力提高高校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此后,“产教融合”逐渐上升为国家层面高质量人才培育的重要制度安排。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确定了要将“产教融合”作为国家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整体制度性安排。2019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6部门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标志着“产教融合”成为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引擎。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培育高质量人才,推进职普融通、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将有助于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人才结构和区域布局,实现共同富裕[4]。

二、高校经管类专业推进产教融合的典型模式

(一)混合教学模式

混合教学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机结合,使教学方式更具灵活性、个性化、主动性。在课程理论部分,以高校教师为主体,开发系统完备的理论授课内容,并以企业专家为辅助,拓展行业前沿应用案例;在课程实践部分,以企业平台为载体,校企合作开发行业案例,培养学生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能力。课前,教师整合线上产学资源,筛选优秀经管类专业相关案例进行导学内容建设;课中,采取线下面授形式,利用雨课堂记录教学过程,再逐步引入华为ModelArts、Hilens等平台,完成分类、识别、检测、自然语言等实践案例教学;课后,学生根据自身掌握情况开展知识巩固训练与延伸拓展学习,教师通过相关平台录制产学实践等教学视频,供学生查漏补缺。混合教学模式通过人工智能技术(AI)与多学科相互交叉,打造具有较高普适性的产学新模式。

(二)双创培养模式

双创培养模式以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为基础,致力于以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创业带动就业”框架下,依托企业和高校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产学融合实训平台、校地共建成果转化平台、校企协同创新创业支持平台,实现学校与企业信息、资源共享,使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同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将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专业教育相融合,紧密结合新文科建设背景,充分利用数字经济红利,加强科教和产教融合,更好地服务创新人才培养。

(三)校办产业模式

高校校办产业指的是由高等院校投资兴办,或由高等院校控股或占有部分股权的各类经济实体,这一模式是高校推进产教融合的重要方式。根据模式特征,可区分为“产业办公室”模式、“集团公司”模式、“大学科技园”模式以及“股份制”模式四大类。其中,“大学科技园”模式能够集聚资本、技术、市场三要素,构筑优良创新生态,构建完善赋能体系,为企业的快速成长注入核心动力,对于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育具有很大优势。

(四)订单培养模式

订单培养模式是“校中企”“企中校”的办学模式。企业向学校提出用人订单,由校企双方共同签署用人协议、联合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等,高效利用校企双方优势资源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合作,最后由用人单位按照协议或约定安排学生就业。订单培养模式将学校和企业两大主体绑定在一起,有助于匹配企业个性化、动态化的人才需求。

(五)顶岗实习模式

顶岗实习模式一般指学生前两年在校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后,到合作企业进行为期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学生管理工作和技能培训工作,使学生成长为企业需要的合格职业人。学校与企业也可共同筹建实训基地,将实训基地作为实践教学场所,学生通过一定时期的实践教学,再具体分配岗位进行实习。共建实训基地通常会设立在有代表性的企业或产业聚集区中。

(六)产教联盟模式

产教联盟模式主要是通过多方联盟的方式,聚集政府、高校、行业协会、企业等各方资源,深入探索产教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与新方法,达到创新人才培养、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的效果。联盟的成立可以促进联盟各成员之间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协同创新,更好地服务区域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例如,大湾区产教联盟于2020年12月19日成立,是推动区域人才发展、共享产教资源的重要平台,其举办的招聘会、人才交流会等各种活动,对于推进校企合作、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三、新文科背景下高校经管类专业推进产教融合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校企生之间的认知偏差

现阶段,部分经管类高校对于产教融合概念的理解多局限于狭义的职业教育,对产教融合的推进也多停留在浅层的校企合作上,导致校企生之间认知矛盾突出,主要表现为高校、企业与学生三方主体之间的认知偏差。具体而言,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为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高校会选择参与校企合作,以便达到“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学校为企业输送人才”的良性循环。学生也希望有一个可以满足其理论学习需求的课堂和一个能满足其实践学习需求的平台,以便应对复杂的就业形势。而企业作为一种营利性组织,在产教融合过程中,通常需要较长时间深入参与并持续投入人财物等相关资源,这容易造成对企业生产经营资源的挤占,使企业管理运营成本相应增加,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校企合作的深入推进。

(二)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指的是在产教融合推进过程中,当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所掌握的信息量存在差异时,出现的一种矛盾现象。校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主要体现于产教融合方向定位不准确与信息共享不及时。部分学校不清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实际需求偏差较大,直接导致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足。并且,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不充分、合作不够深入,会使得企业难以了解到学校所研发的技术和成果情况,而学校往往也缺乏深入了解企业实际情况和需求的机会。学生、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矛盾主要是由信息交流渠道缺乏公开性和透明性所致。学生作为产教融合工作的主体,会受制于市场竞争和商业机密等,在产教融合工作中难以取得全面有效的信息。那些想要了解产教融合相关制度或规定的学生,找到明确完善的制度参考体系的可能性相对较小。这种“非制度化”的执行模式也会极大地影响学生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这种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会使学生、企业或者学校失去继续合作的积极性。

(三)产教融合程度不充分

产教融合程度不充分的矛盾具体表现为产教融合的程度不能满足当前产学研的工作需要。产教融合的优势在于其能够打破传统教育的界限,实现产业资源和教育资源的有机结合,进而使人才培養过程和社会生产过程相匹配,而不是浮于表面的形式上的堆砌。产教深度融合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产学研集成到同一系统,实现稳定的人才资源输出,进而推动整个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然而,如今部分校企合作案例并没有达到产教融合程度,产教深度融合更无从谈起。有些产教融合措施仅仅停留在协议的签订、资金的拨付等程序性事务上,并没有真正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当中。

(四)产教融合激励制度不健全

总体而言,我国目前深化产教融合的激励政策尚处于相对宏观阶段,一定程度上存在针对高校的激励制度和激励机制不够健全的问题。产教融合有特殊的融资需求,但各地金融机构的管理模式相对较为陈旧,缺乏对产教融合特征的深刻认知,宏观层面涉及产教融合的专项政策较少,对于税收、贷款和财政投入等方面的落实也缺乏指导性意见和建议[5]。并且,产教融合激励制度的宣传和扩散力度明显不足,难以激发作为产教融合主体的高校和企业的主动作为[6]。

四、新文科背景下高校经管类专业推动产教深度融合的路径分析

(一)消除认知误区、分类因材施教

产教融合不等同于简单的校企合作,在推进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切忌盲目跟从、随波逐流,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设置不同的能力要求、人才培育侧重点,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重心的学校都要在产教融合中各扬其长、有所作为。一方面,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增加双方双向互动,建立完整高效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机制,推动校企长期、多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合作;另一方面,企业可以提供实际项目和经验,帮助学生发展专业技能。校企政三方合力,推动经管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促进经济发展。

(二)发挥地区优势、搭建统一平台

我国各地区的教育资源、产业布局和需求情况都不相同,产教融合的具体实践也应该以区域为基础,结合当地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当然,不同层次的学校在产教融合中也应扮演不同角色,避免在实践过程中存在同质化问题。与此同时,产教融合共同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资源共同体和信息交流共同体,各地区应建立多方参与、协同发展的产学研合作联盟,加大对产学研合作联盟的资金支持,重点打造技术共享平台,将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的技术资源和专业知识进行互通互享,解决产教融合工作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三)强化寓产于教、健全考核机制

强化寓产于教、健全考核机制是缓解产教融合程度不充分矛盾的重要一环。一方面,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场所,不仅要做到产教融合,还要发挥其引领作用,积极参与产教融合的实践。通过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课程设置、创新教育模式等方式,解决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企业需求侧的结构性失配矛盾,促成“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业主动”的合作新局面。另一方面,可将产教融合纳入教师的业绩考核和学生的学业考核中,具体而言,就是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针对不同产业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产学研合作;注重跨学科培养,增强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搭建行业与学界的桥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培养与企业需求相匹配的高素质人才。

(四)优化金融服务、完善激励手段

借助区域内金融服务资源,研发产教融合金融服务一体化平台,为产教融合金融建设创造良好氛围。开发多元化的产教融合金融产品,创新产教融合金融服务方式。关注企业产教融合的整个过程,包括企业的参与程度、资源投入情况、办学产出效果等。建立健全的任务分解、清单管理、定期调度、督查通报等工作推进机制,建立健全的企业产教融合考核评估体系,实行闭环管理,为高校经管类专业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提供金融支持。

(五)更新筛选机制、改进治理体系

将高校产教融合项目中企业对于人才的筛选提前,提供不同阶段的、不断的分流机会,引导学生参与产教融合过程,设计各种合理的筛选、分选机制,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自由,对选择离开的学生表示尊重,对留下的学生开展针对性培训,融合过程前端化、体系化。政府可以针对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制定相关条例,明确主体参与职责权利。打造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制度、管理等一体化,发挥政府的统筹领导作用,加强顶层设计,打破行政部门间的壁垒,探索多个行政部门协调联动的路径,整合学校、企业、研究机构多个主体的多种资源,协同推进产教融合。

五、结语

新文科背景下推進产教融合、深化科教融汇是高校培育经管类专业高质量人才的战略性举措。本文在总结新文科背景下高校经管类专业推进产教融合的典型模式的基础上,关注阻碍高校经管类专业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高校经管类专业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以期为高校经管类专业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提供有益参考。

[ 参 考 文 献 ]

[1] 朱德全.新文科时代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的理论逻辑与学科范式[J].教育研究,2023,44(5):30-42.

[2] 樊丽明.“新文科”:时代需求与建设重点[J].中国大学教学,2020(5):4-8.

[3] 谢笑珍.“产教融合”机理及其机制设计路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5):81-87.

[4] 王中教,刘梦青,马庆敏.赋能共同富裕的产教融合:逻辑理路与现实选择[J].江苏高教,2023(1):35-43.

[5] 平和光.省域层面深化产教融合财税政策工具运用偏差及矫正:基于24个省市相关政策的文本分析[J].职教论坛,2020,36(6):88-94.

[6] 肖纲领,李威,林荣日.地方本科院校产教融合制度建设困境的审视与纾解:组织社会学新制度主义的视角[J].高教探索,2023(3):12-18.

[责任编辑:刘凤华]

猜你喜欢

新文科产教融合
“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新文科”内涵探析及建设思考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